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7月,習近平总书记提出“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受到最高度的关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也是审计部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的系列决策部署开展监督的有力体现。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法人治理;审计评价;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烙印,是我国审计事业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属于委托性的审计,是一种就地进行的、事后性的全面审计。进入新世纪,随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国有资本监管期望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时间较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1、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适应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要求。一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归纳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基本特征。就国有企业而言,就是既要明确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给予经营者适当的权利和利益激励,又要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顺利实现保值增值。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监督、管理、考核的重要方式。干部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选准用好干部,而选准用好的前提是把好考核关。组织部门的传统管理方式很难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进行全面、清晰、量化地考核与评价。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协助干部评价和考核工作从定性走向量化,从模糊走向清晰,由局部走向全面。改革开放近40年,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趋势下,从经济责任的角度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监督、管理、考核,是既合适又公允的选择。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在于审计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错综复杂,违法乱纪手段的隐蔽性也在不断增强,审计查证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经济责任审计中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合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而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标准僵化、保守,从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加大了审计风险。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涵盖的内容比较特殊,评价的内容也有其特殊性。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是一项总括性评价,可以与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结合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可以结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负债等重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评价,属于传统的审计评价,可以依靠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评价,这是衡量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以帮助规范为主.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的规范性和效益性的评价,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独特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对企业和领导者个人都关系重大,必须慎重而客观。对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如果在审计范围内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可以在审计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不做评价。
其次,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评价应随其任职期间的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而调整。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能否客观、公允地评价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审计人员必须对宏观经济的调整有比较敏锐的把握,以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导向,及时调整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决策、履职行为的评价标准。以钢铁企业为例,十五期间国内各大钢企以扩大产能为核心任务,到十二五期间,尤其近三年,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坚决要求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因此评价企业领导人也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标准。换句话说,应当把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宏观经济背景中去评价,而不是以事后审计时的标准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处于当时历史时期该领导人各项经济决策的出发点,才能给国有企业领导人一个公允、客观的评价,才是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干部管理部门负责任的审计评价。
再次,评价时可考虑适当引入“干部容错机制”。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也应当探索干部容错机制,避免僵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领导人不畏艰辛、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十分宝贵。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者进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当然,审计评价应当秉持“干事创业、敢于担当”“准确把握、宽容失误”和“客观公正、纪律严明”的原则,既保护企业家精神,又不放过违法违纪的漏网之鱼。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一定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任期内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各种经济决策的综合评价。企业一把手任期内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任期内本企业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时间跨度较长,对企业的影响也深远。必须承认,审计人员从外部介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审计证据有限,得出的审计结论实际上是阶段性、局部性的。也就是说,有限的证据必定令审计结论和评价存在一定的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持依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评价,不得超越审计权限、超出审计范围、脱离审计事实进行评价,注意评价可能引起行政争议,防范评价风险。总之,审计评价一定要慎之又慎。
结语: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正确评判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惩治和预防腐败,合理地进行干部监督任用,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国有资本保僮增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法人治理;审计评价;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烙印,是我国审计事业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属于委托性的审计,是一种就地进行的、事后性的全面审计。进入新世纪,随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国有资本监管期望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时间较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1、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适应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要求。一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归纳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基本特征。就国有企业而言,就是既要明确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给予经营者适当的权利和利益激励,又要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顺利实现保值增值。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监督、管理、考核的重要方式。干部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选准用好干部,而选准用好的前提是把好考核关。组织部门的传统管理方式很难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进行全面、清晰、量化地考核与评价。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协助干部评价和考核工作从定性走向量化,从模糊走向清晰,由局部走向全面。改革开放近40年,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趋势下,从经济责任的角度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监督、管理、考核,是既合适又公允的选择。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在于审计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错综复杂,违法乱纪手段的隐蔽性也在不断增强,审计查证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经济责任审计中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合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而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标准僵化、保守,从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加大了审计风险。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涵盖的内容比较特殊,评价的内容也有其特殊性。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是一项总括性评价,可以与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结合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可以结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负债等重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评价,属于传统的审计评价,可以依靠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评价,这是衡量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以帮助规范为主.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的规范性和效益性的评价,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独特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对企业和领导者个人都关系重大,必须慎重而客观。对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如果在审计范围内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可以在审计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不做评价。
其次,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评价应随其任职期间的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而调整。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能否客观、公允地评价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审计人员必须对宏观经济的调整有比较敏锐的把握,以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导向,及时调整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决策、履职行为的评价标准。以钢铁企业为例,十五期间国内各大钢企以扩大产能为核心任务,到十二五期间,尤其近三年,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坚决要求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因此评价企业领导人也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标准。换句话说,应当把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宏观经济背景中去评价,而不是以事后审计时的标准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处于当时历史时期该领导人各项经济决策的出发点,才能给国有企业领导人一个公允、客观的评价,才是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干部管理部门负责任的审计评价。
再次,评价时可考虑适当引入“干部容错机制”。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也应当探索干部容错机制,避免僵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领导人不畏艰辛、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十分宝贵。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者进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当然,审计评价应当秉持“干事创业、敢于担当”“准确把握、宽容失误”和“客观公正、纪律严明”的原则,既保护企业家精神,又不放过违法违纪的漏网之鱼。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一定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任期内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各种经济决策的综合评价。企业一把手任期内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任期内本企业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时间跨度较长,对企业的影响也深远。必须承认,审计人员从外部介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审计证据有限,得出的审计结论实际上是阶段性、局部性的。也就是说,有限的证据必定令审计结论和评价存在一定的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持依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评价,不得超越审计权限、超出审计范围、脱离审计事实进行评价,注意评价可能引起行政争议,防范评价风险。总之,审计评价一定要慎之又慎。
结语: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正确评判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惩治和预防腐败,合理地进行干部监督任用,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国有资本保僮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