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感与自然保护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里,当面临经济利益追求与环境保护冲突时,理性的环境伦理能否战胜经济利益的疯狂追求?英国环境问题学者Kay Milton认为,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不仅需要理性(Rationality,)同时也不能忽视情感(Emotion)。她对环境保护中情感重要性的理解展示了环境保护的另一种视野,对推动环境保护运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理性;情感;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0)01003006
  
  一、理性的困惑
  
  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里,当我们面临经济利益追求与环境保护冲突时,环境伦理能否使经济利润追求者为保护环境而放弃他们的追逐?能否使广大公众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热情胜过对经济利益追求的热情?也就是说,我们的理性能否战胜疯狂?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环境保护主义者。因为政府、企业家和环境保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态度也不同。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政府、企业家和公众都能关心和重视环境保护?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为什么有的人关心环境问题,而有的人不关心、甚至对环境遭到破坏也漠不关心。
  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的难题,也是西方环境保护者面临的难题。英国学者Kay Milton 在她的《热爱自然——走向情感的生态学》(Loving Naturetowards an ecology of emotion)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在地球生活系统里人类活动的所有努力都由科技做出的时候,我们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个问题依然日益迫切需要解决。正如像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作我们所做的一切那样重要,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环境。”[1]Kay Milton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西方社会里,为什么有的人成为自然的热爱者,积极地关心着植物、动物,生态交流,自然中一切的命运,而另一些人却漠不关心,甚至还热衷于毁坏环境的活动?
  在科学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紧密关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认为自然中的问题是在科学知识基础上被确认的。我们知道污染、臭氧的损耗以及气候的变化,因为科学家们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科学向我们解释了这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众多的自然保护者习惯使用的术语都来自科学,比如物种、生态系统、居住、生物多样化。所以在自然保护中科学的主要作用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正的真理,即使科学知识不断更新和变化,它都是环境保护积极分子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权威,它是制定政策者所信赖的重要依据——因为科学能提供毫无偏差的知识。但是Kay Milton 告诉我们,这一点却正遭到社会科学家的质疑。
  Kay Milton 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工作,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她就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除了《热爱自然——走向情感的生态学》,她的著作还有《环境主义与文化理论》、《环境主义:从人类学视角来看》。 Kay Milton在《热爱自然—走向情感的生态学》一书中谈到,她对环境保护的研究完全“可以和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联系起来,就像许多人类学家,我完全可以研究人类社会关系的许多模型,权力结构的产生,性关系和宗教传统等”[1]2。但是Kay Milton研究的重点却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她解释了她这样做的两个原因:第一,她自己研究的环境课题产生了问题。这个研究,自1980年代中期主要在英国和伊朗进行,出于人类活动的要求,一些从事保护自然活动的人士介入这个研究,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关心自然保护的活动。为什么很多人并不关心自然,对保护自然的活动也不感兴趣,这些问题不断地出现在研究人员面前。在运动的规划、出版的资料、新闻发布及教育材料中对这个问题都未有清楚的解释。只要自然保护者一劝说别人自然是重要的时候,这些问题就出现了。所以她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文化多元化的这个特别领域里,集中在对待自然每个人不同的想法、感觉和行为的显而易见的事实上。
  第二,她为什么首先选择环境问题作为她的研究课题,是因为自然对她的重要性。她说:让她深感不安的是她自己的同类,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传统已经形成破坏和毁坏自然世界的生活方式。所以她想分担和她共同工作的同事的愿望,更多的人应该关心自然和自然界的一切,使得保护自然成为我们的头等大事。“换句话说,我想帮助他们实现这样的改变。人类学家能做出的最有用的贡献就是认识到,是什么形成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我们的感觉和实施我们的行为,并希望这样的认识成为我们所渴望改变的基础。”[1]3这是Kay Milton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自身理由。耐人寻味的事件也影响了Kay Milton。当Kay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乔治•布什正在欧洲进行他执政以来对欧洲的第一次访问。几天前,当布什在歌德堡与欧洲领导人会晤时,他解释了他为什么拒绝执行关于气候变化的东京协议。人们聚集在城市的街头示威抗议他的环境政策,抗议资本主义对经济增长的疯狂追求。同时,在英国,电视纪录片第一次向公众公开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全球变暖趋势要比预期的快得多。在这个世纪的后半期,亚马逊热带雨林会干枯到足以让森林着火,释放出大量储存的碳。气温急剧上升的结果足以使海洋温度上升,释放它们所储存的甲烷,这又加剧气温上升,结果就是全球灾难,大量物种的绝迹和超出我们想像的灾难。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警告,而不是死亡的预言,以使我们有足够的动力为战胜灾难而行动起来,因为环境保护行为的全球纪录使我们不容乐观。
  Kay Milton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更尖锐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环境主义者?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关注自然世界的将来?为什么有些人积极地保护自然而另一些人冷漠甚至有意图地看着环境被毁灭?这些问题,以某种形式或其他形式,经常让一个为了具有更好环境的社会而奔波、说服、呼吁的人困惑。”[1]
  Kay Milton 的两个理由和她尖锐的问题带着我们和真正想解决环境问题的人一起走进了她的《热爱自然——走向情感的生态学》一书,走进了她思考领域,按她独特的视角和视野去寻找答案。看来,我们伦理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无法否认,这是一个困扰所有环境保护者的难题。
  
  二、情感的位置
  
   在《热爱自然——走向情感的生态学》一书中,Kay Milton在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及哲学范围里所获得的资料和认识的基础上,讨论了我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的。最重要的是,她还讨论了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作出我们的情感努力的。她认为,我们的理解是由我们直接的感觉形成的,而在这直接的感觉中,情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是连接我们和我们所处环境的基本生态机制,它使我们学会向我们的环境改变自己,靠渗透我们的记忆而帮助我们形成我们的知识。情感是我们学习过程的产物。在开发情感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对待事物的感觉,而我们的感觉又产生了我们行为的动机。
  事实上情感与理智的传统对立在西方文化中仍然冲突着。这个冲突的结果一直毁坏着自然的经济市场,排斥着公众决策的情感部分,情感支持的是选择从环境角度考虑的生活方式。从我们本质上来说,我们就是情感动物。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自己需要的生存方式采取尊重态度。
  自然热爱者是情感的吗?Kay回答说当然,我们都是的!从出生后我们都在和环境打交道。情感是我们思想和行为强劲的源泉。当我们再次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环境主义者?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关注自然世界的将来?为什么有些人积极地保护自然而另一些人冷漠甚至看着环境毁灭却无动于衷,在对待自然和环境问题上,人们的感觉和行为为什么大不相同?这里不但具有理智的因素,更有情感因素。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道家文化早就以它独特的思维呈现了用直觉来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人们仰坐苍天、俯视大地时,那深邃空阔的宇宙、纷繁灿烂的星辰、纵横交错的江河大地及千姿百态的自然在人们脑海里投射多少个问号: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春夏秋冬为什么有规律的交替?我们又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困惑了无数代人并引起人类许多的遐想。
  为解开宇宙之谜,老子沉浸在玄微的冥想之中,思索出一种超越感觉、超越经验、超越具体事物的东西。他称这个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老子》第十四章),它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却充塞在天和地之间,化生万物,孕育生灵,像万灵仙丹,使生物具有生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老子》第三十九章),老子是凭借直觉,感到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但这个本源是什么?自然界草木繁茂,山河纵横,百兽起舞,星空灿烂,日月辉映,但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都不可能是它们的共同本质。老子设想应该有一种东西,“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老子》第二十一章),它先于天生而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就是道。于是,宇宙的起源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就是用这样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宇宙起源图式来解释整个宇宙、社会、人类的起源和本质。
  我们无法否认这种宇宙起源图式的玄想,当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不符合逻辑的推理,更是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它是不可以证伪的,而且它与当时人们日常的直观经验不相违背。正如恩格斯评述康德哲学时所说的那样,正因为当时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知识的确定是十分零碎的,所以它很可以猜想在我们关于每一件事物的少许知识背后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自在之物” 。
  Kay Milto也在探讨这个“神秘的自在之物”。她认为这个“神秘的自在之物”对于“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环境主义者?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关注自然世界的将来?”这些问题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从Kay Milton的研究来看,她把这个“神秘的自在之物”与宗教的研究联系起来了。
  宗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是很难陈述的,这可能是因为宗教没有科学那样精确。自然保护中有些观点与宗教有关。Kay认为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宗教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自然保护主义者在环境伦理发展中也在寻找着具有宗教观念的支持者。
  在老子的宇宙起源与结构的理论模式中并没有神的位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自然演化的过程,阴阳化合,天人感应,物物相关也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可是,在这一理论模式中先天存在着逻辑缺陷(像因果关系、类属关系不清)和实证缺陷(如生阴阳、阴阳化合等无法被证实),这使其中本来就已经出现的神秘主义更加神秘了。道是怎么来的?谁在执掌道?为什么自然界的一切如此有条不紊?是什么在促使它衍生变化?当人们无法解释着这一切的时候,只能求救于神,道教就充当求救于神的角色,于是,哲理便转为宗教。但是研究者们的目光常常盯着那些似乎为人们熟知的哲学。理智、严肃的思辨、高雅、超越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他们大部分的注意力,而对所谓下层次的神秘、情感往往不屑一顾,这就是研究者笔下的文化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需求及心理需求的错位的原因。这就像一本装订错了的书,始终对不上页码。当这种问题出现时,需要将我们的情感、敬畏、宗教中的神秘,渗透到政策中去。一定要普通人都像梭罗那样,为环境保护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到远离尘嚣的地区过上清贫而简朴的生活,确实是一种理想化的道路,但很难将这种观念在普通人中普及。自觉追求人格的完善,恪守伦理纲常的文化意识,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加进普通人能接受的元素和成分。这是Kay对“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环境主义者?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关注自然世界的将来?”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Kay认为人类关心自然保护自然的动力,仅来自理性(ration)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于情感(emotion)。接下来的问题是关心自然保护的动力是怎样通过情感而形成的。虽然情感对动力的形成是重要的这一点似乎能自我证明,但仍需要进一步讨论,因为产生动力的情感因素在最近几十年里被学者们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
  
  三、环境保护中情感的动力
  
  Kay 在书中谈到所有的有机物对它们环境中的任何迹象都会作出反映。比如说,有叶植物的新陈代谢对太阳光照在它们叶子上的不同程度作出反应;昼出夜息的动物对黑夜渐渐来临作出反应,就是准备睡觉;捕食动物对它的猎物发出的声音或留下的任何迹象作出反应,就是准备攻击;而猎物对靠近的捕食动物的迹象作出反应表示逃离。这让我们意识到有机物总是在和它的环境交流中生存的。
  但是Kay没有让我们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她认为有机物在和它的环境交流中,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Kay引用了Damasio的话:“所有的情感都会发挥某种调节作用,以一种方式或其他方式创建周围环境的优势以至有机物可显示出这种氛围。情感的作用是在维持生命中帮助有机物。”[2]最明显的例子是恐惧,或者是产生恐惧感的身体变化,这使得有机物对危险作出反应,情感是对环境中的意义作出反应,它们让一个有机物对它所观察得到的信息作出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行为。
  情感通常是无意识地被诱发出来。在那些可以察觉到情感的动物里,他们产生意识,但却不依赖理智的思维。当我们身处环境中,我们就会观察到其中的意义。正是意义给了事物的价值,在评价世界上事物价值的过程中, 我们是无法把它们在我们之间形成的情感和感情分开的;没有情感和感情,也就没有价值。
  就拿美丽的景观来说吧。应该说景观的价值在于美丽(尽管可能它还会有别的价值),我们意识到它美丽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它对我们情感的影响,因为它让我们在视觉上获得愉快感。如果这个价值没有了,我们自然也不会热爱这美丽的景观。
  再比如说畏惧。畏惧是情感中的一种。对环境的认识,经常依赖畏惧的程度。现代西方社会和本土本乡的传统社会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经常被认为是依畏惧的程度而定的。在西方社会,自然之物,如土地和树木首先被认为是人类使用的资源,人们可以买卖它们,这样就屈从于拥有者的控制。在土著(未开发)和传统社会里,可以观察到,自然之物很少是任何个人的财产,整个地区都可以享用,并通过保存的方法使之具有可持续性。而这种保存的的方法就是尊重自然,在这些保存过程中是一种对自然之畏的理解。畏惧的内涵是什么,它又是从哪里产生?如果畏惧能给予自然价值,那么,根据以上的讨论,它肯定就有情感的基础,如果这种情感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评价自然并如何评价自然,那我们就必须完全承认这种情感基础。当人类面对环境科学前沿的空白,面对我们自己的渺小与有限,面对自己的无奈与无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自然带着一份崇敬与畏惧之心。
  其实老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也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为何要有畏惧感的依据。老子在《道德经》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敬畏态度。在《道德经》中,老子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王并不是最大的,在王之上,还有地、天、道等需要敬畏,甚至需要效法。
  《道德经》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自始至终都援引天道作为最终的支持。不争是天道,不为是天道,柔弱、不仁都为天道。这部经典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弃之,万物将自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些句子体现的是对天道的敬畏。人对天地有了敬畏,就会有节制的态度,尤其是对权利的节制,这就是老子提倡的无为态度。有权力的人总有一种使用权力征服一切的冲动,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任意地支配着权力范围内的一切。这不是无为的行为。
  也有很多西方人或多或少地把畏惧和精神等同起来。被畏惧的景观就是这样一个被精神化的景观,是一个被灵魂居住过的或有这些灵魂活动过的迹象。在人类学的文献里有许多关于这些景观的描述。在北美的一些土著文化中,所有具有力量的事都被认为具有灵魂,而一切移动的或变化的事都被认为具有力量——天上的月亮和太阳,流动的水,腐变在土壤里的岩石以及牲口和植物。生态关系就在一个被精神化的环境内形成,比如说,猎取的动物成了人类的食物,人类并以此作为仪式上的祭品来感谢它们,以确保它们的宽宏大量能够继续下去。
  中国的梅里雪山就是这样一座被注如灵魂的神山。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东北部10公里处,是滇藏界山,传说是藏传佛教尼玛派的分支枷居巴的保护神。又称雪山太子,它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被当地藏民视为“神山”。 在藏文经卷中,梅里雪山的13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均被奉为“修行于太子宫殿的神仙”,特别是主峰卡格博,被尊奉为“藏传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藏区流传的指南经引人入佛境:“……卡瓦格博外形如八座佛光赫弈的佛塔,内似千佛簇拥集会诵经……具佛缘的千佛聚于顶上,成千上万个勇猛空行盘旋于四方。这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吉祥圣地,有缘人拜祭时,会出现无限奇迹。带罪身朝拜,则殊难酬己愿……”藏族人认为,每一座高山的山神统领一方自然,而卡瓦格博则统领整个自然界。在卡瓦格博山下,你不能谈论一切细微之处的美丽,因为对任何出自自然的微瑕之美的言语称赞都仅仅赞美了卡瓦格博山神统领的整个自然界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是对卡瓦格博山神的不敬,也是对广博而和谐的自然的不敬。在藏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在藏民的心中,卡瓦格博峰是保护他们的神的居住。他们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相信精灵与神怪的普遍存在。他们的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以“天人合一”为原则,展现出人与自然互渗规律和时空混沌观念,使人产生了更多的畏惧和敬畏。
  其实,“敬畏自然”中虽包含“畏惧”或“恐惧”的成分,然而这种畏惧本身却并不可怕。因为它让我们萌发出真正的理性;让我们能够采用“预警原则”来应对我们未知与不可及的自然界的变化;让我们更小心翼翼地控制物欲冲动,善待环境,同时摒弃自以为能够对自然为所欲为的科技迷信以及对人自身的盲目崇拜。
  这里神圣畏惧的意思极其简单,它描述了对人们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这个词的用法。无论是在他们父辈的记忆里,在他们的宗教传统里,或是他们家附近的山景,甚至是他们支持的足球队,对某些人来说,神圣的就是价值最高的。而且我们认为如果神圣畏惧的事物对我们所做的事可以产生影响的话,我们的行为就一定可以转化成有目的的行为,这种对神圣的理解更多的是依靠情感和感情。科学家致力于求知,球迷致力于对球队的支持——这是情感反映,所有的致力都是这样的,对神圣畏惧的理解包括了一切。一个赋予精灵的景观,只要精灵可以把事物的意义传达给人们,引发他们最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个景观就是神圣的景观。这或许就是Kay的观点,当我们说这些事物是有价值或有意义时,人们对这些事物必然是有情感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说这些事物是有价值或有意义的。
  Kay似乎一直在努力回答为什么人们会评价自然与自然之物,但她真正想要寻找的答案是,任何可以评价的事物,都会引诱出情感,这种情感又会产生激励行动的感情,而任何具有潜在神圣力的事物,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对有些人来说,让他们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事物就是最重要的。Kay在此书中努力想说明的是,必然也有一种引发他们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情感和感情。所有人致力于某事的努力都有根本的情感特征,对于这点的认可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要明白任何公众的文本,包括自然保护,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人类完全而且一直是有情感的,我们才能让个人和公众兴趣的争论更有意义。
  从对什么使人们关心自然这一研究的一开始起,就非常清楚,情感是个中心因素,关心本身就是情感的反映。通过研究,Kay Milton不断地意识到:保护自然及自然之物的动力是激情。自然保护主义者经常谈论他们对自然的感情,对自然拥有的欢乐,对自然遭受破坏的愤怒以及对自然将来的担忧。这些就是他们的情感。Kay Milton认为情感是人类社会的首要动力,并且她一直努力地去理解这动力的作用。这就必然会研究什么是情感,以及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是怎样起作用的。藏民们对梅里雪山的崇拜及畏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正是这种崇拜及畏惧的情感保护了梅里雪山神的纯洁和美丽。
  至此,为什么有的人关心环境问题,而有的人不关心,甚至对环境遭到破坏也漠不关心?情感是个答案。由此,我们也认识到:要唤起人类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情感是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 在环境保护的运动中,光有理智(rationality)的教育和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重视人类的情感(emotion)作用。
  
  参考文献:
  [1]KAY MILTON. Loving Naturetowards an ecology of emotion [M].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2.
  [2]DAMASIO A R.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M]. London: Heinemann, 1999:51.
  (责任编辑 朱凯)
其他文献
郭辉译  摘要:林恩怀特争论始于怀特关于对基督教进行重新思考或者由非西方宗教取而代之的呼吁。林恩怀特争论已经被证明成为处理环境危机的一个障碍。由此而起的对基督教的辩护制约了亚洲和其他比较环境伦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没有产生对环境有益的结果。无论何时,当人们谈及宗教和环境的关系的时候,讨论都会迅速转向有关基督教对环境危机责任的讨论。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怀特的论文在很多方面是对的:基督教的确在相当大的程
期刊
大卫 施朗斯伯格(David Schlosberg)②的《对环境正义的界定:理论、运动和自然》③一书,旨在深入理解美国及全球范围内环境和生态正义运动中所体现的各种有关正义的含义。作者认为,正义理论已经超越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单纯的分配正义模型,而形形色色的环境正义运动正是对正义理论发展趋势在实践中的确证。在施朗斯伯格看来,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正义还是环境和生态正义,仅仅关注分配是不够的,承认(re
期刊
摘 要:条件价值评估法 (CVM) 是目前唯一能获知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包括使用和非使用价值。CVM评估环境物品价值原理是通过假想市场来了解消费者对具体的一个环境物品的偏好,并通过支付意愿而表现出来。CVM调查过程中,为了获得消费者对环境物品价值的偏好,必须通过各种诱导技术。不同的诱导技术可产生不同的支付意愿结果。本研究通过评估越南巴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非使用价值来比较CVM中的两分式 (D
期刊
邓周平教授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已有十多年,且研究成果较为可观,累计发表论文10篇,并提出过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眼前邓周平教授所著《科学技术哲学新论》这本长达40余万字的专著由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出版,是他对自己多年研究心得的系统梳理。  纵观全篇,该书主要集中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五个重大方面:本体论、认识论、科学文化、科学研究的制度因素、技术动力学。  在本体论方面,作者继承了康德关于物自体与
期刊
国外环境哲学前沿  编者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阻碍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全球学者为此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开始了环境哲学的研究。受其影响,我国学者随着也开始从哲学层面关注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其解决必须依靠人类共同的智慧。中国的环境哲学研究是从引介西方环境哲学研究的思想、理念开始起步的,在过去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研
期刊
摘 要:为当代人带来好处的人为环境变化将会给后代人造成可预见的危害。因为“时滞效应”,这些环境变化产生的利弊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极为殊异。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些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如此。对于西方国家的政府而言,这些问题的棘手性不仅在于在实践中如何避免不受欢迎的政策选择,而且还是自由民主制的一个理论问题。当前的政治合法性概念授权政府依据当代公民的而不是后代公民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一个自
期刊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2010年美国学者创造出了“人造细胞”。无论人工生命是“潘多拉魔盒”,还是人类的福音,这些技术都将对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生物技术、人工生命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探讨,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定于201
期刊
摘 要:笔者从图片文献学的角度对城市林业学科的景观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所收集的国外城市城市林业图册,选择有代表性的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四个国家的图册进行分类处理、分析,总结了这些国家的城市生态建设特点和模式。  关键词:城市林业;图片信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0)03008905  城市林业属于景观
期刊
摘 要:黑格尔认为,法和伦理以及法和伦理的现实世界是通过思想而被领会的,它们通过思想才取得合理性的形式,即取得普遍性和规定性,而这种合理性的形式就是规律。黑格尔批判了那种把法的东西归结为主观信念的良心,又批驳了那种给自己保留肆意妄为的感情的观点。黑格尔关于法伦理的阐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晦涩与牵强之处,然而,这一概念的运动过程深刻地展现了法与意志、自由、任性、道德、伦理、自由否定性的递进过程,从而彰
期刊
摘 要:论证农村法治的重要性也即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逻辑起点,从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为起点,研究农村法治的方法论--法律社会学的方法问题,并在考察法律社会学方法范式的基础上,比较指出传统范式的问题以及缺陷。  关键词:农村法治;研究范式;社会学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8)02-0075-05    当法治成为中国发展的一种方略①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