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时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科技创新中心”自此成为北京一项新的核心功能。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这一新的定位。现在的问题是,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功能定位对北京而言意味着什么?
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要素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中国正从全球经济的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而这个引领,最重要的就是引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潮流。如果没有领先的科技、领先的产品,没有在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想要引领全球潮流谈何容易。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但如果探讨中国37年的经济增长之谜,复制模仿、“拿来主义”和后发优势,可能是重要的归因。随着中国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继续复制模仿或“拿来主义”可能难以维系,后发优势不再,弊端日益显著,形势变化需要中国从制造向创造转变。只有中国创造在全球的领先,才能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相适应,才能与全球经济和科技引领者的地位相适应。
把北京城市新的核心功能放到中国和平崛起国际大视野去考察,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的定位。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实际意味着,北京要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
作为一国科技创新中心,以下要素不可或缺:
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实力。如果一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在全球拥有一席之地,其生产出的创新成果应当具有全球影响或在若干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利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精神弘扬的体制机制,如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了创新思想的能量释放。
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金融资本科技创新成果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现。这表现在大量科研成果的产生,在国际舞台上有影响的产品与技术的生产和形成。
对一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作为一国科技创新中心,应当有着自己的研发基地和区域辐射范围,进而带动区域整体科技创新环境的提升。
一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还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原创性。既然是创新,其成果就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在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二是示范作用。一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依赖于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而这些构成要素能够在区域甚至一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集成性。一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技创新领域,还要积极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衔接配套,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效能,是一种集成的合力展现。四是世界性或国际性。一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因而,创新体系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对北京意味着什么
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要担当起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北京重任在肩。
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北京集聚了国内一流的科技资源,一半以上的两院院士在北京,北京有条件也有必要储备一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创新引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引领的含义主要包括,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产生原创性、前沿性技术成果;开发和拓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应用、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等。
成为高端产业增长极。高端产业增长极,其含义就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进而推动周边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换代,实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成为创新创业的栖息地。随着大数据广泛应用、互联网全时空连接,使现代科技创新走向“平台创新”时代。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的获取、储存及服务功能;计算能力,将大数据处理成为有效的资源;信息交互能力,在开放的信息空间广域交换信息资源。北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加大中关村国家创新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强化中关村的技术发现、源头支撑、示范引领作用,使之成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成为中国创新产业的策源地,进而带动中国创造的整体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需要与津冀等地区域协同、错位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合力,凸显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创造引领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打造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还应着力打造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作用,打造河北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作用,使三地协同、错位发展,共同托起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具有很多优势,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亟需补足的“短板”。例如,北京科技实力雄厚,但如果站在全球创新先行者和引领者的高度来审视的话,北京的优势就不太明显了。另外,在城市创新力方面,北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2014年12月16日,美国福布斯发布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深圳、苏州和北京三个城市名列前三。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等机构推出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公布,2014年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在上述两项排名中,北京分别位居第三名和第八名。 北京如何实现角色转变
北京要担当起中国创造引领者的重任,努力方向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视角定位。用怎样的视角看待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城市功能定位十分重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用全球眼光来谋划创新发展格局,持续培育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持续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潮流,成为原创思想的策源地、全球创新资源的集散地和人才国际化发展的集聚地,打造引领自主创新的动力引擎。这就需要,未来北京的发展,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国际领先意识,立足于京津冀,着眼于全中国,进而为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区域发展支撑。
创新载体着重于国际化企业。创新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的载体是企业,而且是高度国际化的企业。这就要求,北京要立足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大量面向国际化企业作为北京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载体。这是北京目前发展的“短板”,也是北京应努力的方向。北京中关村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大与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结合,目标指向是市场并且主要是国际市场。现在的任务是,如何为这种结合创造便捷条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使这种结合具有强大的动力。现代创新是国际化创新。北京的优势在于同时也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同时体现国际交流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本身是国际化的创新中心,任何封闭的、孤立于全球创新体系之外的创新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所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其目标应该是使自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从创新全链条上来布局和发力。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重构创新链条,把政府布局与市场发现结合起来,突出金融在整个创新链条中的支撑作用,前期提供源头活水、中期提供资金保障、后期持续跟进成果转化,以资金链支撑创新链、引导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北京已经形成的科技与金融优势,进一步优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整合北京科技与金融资源,共同做大科技创新中心。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7.9%,服务型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北京产业结构优越,具体体现在投入少、产出高、能耗低等方面。但要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仍然需要加大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注重培育和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互联网、新材料、新的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上取得新突破。同时,还应着眼于在未来的一些新兴产业上有一些新突破。
充分吸引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北京打造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需要吸引全球一流的科技人才为北京发展服务,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最优先位置,以创建国际人才“自由港”为重要载体,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继续保持人才领先优势。要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吸引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就要创造出既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也有利于人的潜力和能量释放的体制机制。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北京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发展品质”放在突出位置。这既是城市转型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路径,也是北京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必经之路。
强化制度建设。北京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创建一个好的市场环境。这包括,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的市场环境,平等的市场参与主体,有利于创新企业发展的投融资市场环境,有利于品牌、专利、商标保护的体制机制,有利于科技等生产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焕发的市场机制,等等。
例如,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需要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完善以科技资源开放量和服务企业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机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经批准可采用协议工资等分配方式聘任高层次人才,探索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开展企业境外投资试点。
释放市场活力,还需要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性政策体系,解决成果转化确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分配等技术转移关键问题,并在集聚区开展试点;需要探索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较高比例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等,都属于创建好的市场环境中的体制机制建设。
在推进制度建设方面,还需要在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市场规律,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股权激励措施,完善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和激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打造北京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统筹协调,促进中央和地方的协同创新,深化央地合作。在这一方面,仅仅通过协调沟通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创建好的机制,全面落实与中央单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研及产业资源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北京落地。
营造创新文化。创新文化需要培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思想市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创新发展规律,形成更加开放的创业氛围才有可能。而固步自封、僵化保守、领导为上,都不利于创新文化的形成。
(作者: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魏晔玲
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要素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中国正从全球经济的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而这个引领,最重要的就是引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潮流。如果没有领先的科技、领先的产品,没有在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想要引领全球潮流谈何容易。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但如果探讨中国37年的经济增长之谜,复制模仿、“拿来主义”和后发优势,可能是重要的归因。随着中国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继续复制模仿或“拿来主义”可能难以维系,后发优势不再,弊端日益显著,形势变化需要中国从制造向创造转变。只有中国创造在全球的领先,才能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相适应,才能与全球经济和科技引领者的地位相适应。
把北京城市新的核心功能放到中国和平崛起国际大视野去考察,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的定位。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实际意味着,北京要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
作为一国科技创新中心,以下要素不可或缺:
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实力。如果一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在全球拥有一席之地,其生产出的创新成果应当具有全球影响或在若干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利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精神弘扬的体制机制,如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了创新思想的能量释放。
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金融资本科技创新成果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现。这表现在大量科研成果的产生,在国际舞台上有影响的产品与技术的生产和形成。
对一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作为一国科技创新中心,应当有着自己的研发基地和区域辐射范围,进而带动区域整体科技创新环境的提升。
一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还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原创性。既然是创新,其成果就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在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二是示范作用。一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依赖于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而这些构成要素能够在区域甚至一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集成性。一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技创新领域,还要积极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衔接配套,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效能,是一种集成的合力展现。四是世界性或国际性。一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因而,创新体系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对北京意味着什么
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要担当起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北京重任在肩。
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北京集聚了国内一流的科技资源,一半以上的两院院士在北京,北京有条件也有必要储备一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创新引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引领的含义主要包括,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产生原创性、前沿性技术成果;开发和拓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应用、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等。
成为高端产业增长极。高端产业增长极,其含义就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进而推动周边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换代,实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成为创新创业的栖息地。随着大数据广泛应用、互联网全时空连接,使现代科技创新走向“平台创新”时代。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的获取、储存及服务功能;计算能力,将大数据处理成为有效的资源;信息交互能力,在开放的信息空间广域交换信息资源。北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加大中关村国家创新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强化中关村的技术发现、源头支撑、示范引领作用,使之成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成为中国创新产业的策源地,进而带动中国创造的整体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需要与津冀等地区域协同、错位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合力,凸显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创造引领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打造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还应着力打造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作用,打造河北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作用,使三地协同、错位发展,共同托起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具有很多优势,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亟需补足的“短板”。例如,北京科技实力雄厚,但如果站在全球创新先行者和引领者的高度来审视的话,北京的优势就不太明显了。另外,在城市创新力方面,北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2014年12月16日,美国福布斯发布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深圳、苏州和北京三个城市名列前三。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等机构推出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公布,2014年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在上述两项排名中,北京分别位居第三名和第八名。 北京如何实现角色转变
北京要担当起中国创造引领者的重任,努力方向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视角定位。用怎样的视角看待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城市功能定位十分重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用全球眼光来谋划创新发展格局,持续培育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持续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潮流,成为原创思想的策源地、全球创新资源的集散地和人才国际化发展的集聚地,打造引领自主创新的动力引擎。这就需要,未来北京的发展,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国际领先意识,立足于京津冀,着眼于全中国,进而为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区域发展支撑。
创新载体着重于国际化企业。创新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的载体是企业,而且是高度国际化的企业。这就要求,北京要立足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大量面向国际化企业作为北京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载体。这是北京目前发展的“短板”,也是北京应努力的方向。北京中关村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大与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结合,目标指向是市场并且主要是国际市场。现在的任务是,如何为这种结合创造便捷条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使这种结合具有强大的动力。现代创新是国际化创新。北京的优势在于同时也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同时体现国际交流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本身是国际化的创新中心,任何封闭的、孤立于全球创新体系之外的创新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所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其目标应该是使自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从创新全链条上来布局和发力。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重构创新链条,把政府布局与市场发现结合起来,突出金融在整个创新链条中的支撑作用,前期提供源头活水、中期提供资金保障、后期持续跟进成果转化,以资金链支撑创新链、引导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北京已经形成的科技与金融优势,进一步优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整合北京科技与金融资源,共同做大科技创新中心。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7.9%,服务型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北京产业结构优越,具体体现在投入少、产出高、能耗低等方面。但要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仍然需要加大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注重培育和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互联网、新材料、新的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上取得新突破。同时,还应着眼于在未来的一些新兴产业上有一些新突破。
充分吸引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北京打造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需要吸引全球一流的科技人才为北京发展服务,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最优先位置,以创建国际人才“自由港”为重要载体,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继续保持人才领先优势。要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吸引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就要创造出既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也有利于人的潜力和能量释放的体制机制。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北京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发展品质”放在突出位置。这既是城市转型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路径,也是北京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必经之路。
强化制度建设。北京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引领者,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创建一个好的市场环境。这包括,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的市场环境,平等的市场参与主体,有利于创新企业发展的投融资市场环境,有利于品牌、专利、商标保护的体制机制,有利于科技等生产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焕发的市场机制,等等。
例如,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需要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完善以科技资源开放量和服务企业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机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经批准可采用协议工资等分配方式聘任高层次人才,探索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开展企业境外投资试点。
释放市场活力,还需要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性政策体系,解决成果转化确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分配等技术转移关键问题,并在集聚区开展试点;需要探索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较高比例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等,都属于创建好的市场环境中的体制机制建设。
在推进制度建设方面,还需要在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市场规律,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股权激励措施,完善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和激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打造北京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统筹协调,促进中央和地方的协同创新,深化央地合作。在这一方面,仅仅通过协调沟通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创建好的机制,全面落实与中央单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研及产业资源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北京落地。
营造创新文化。创新文化需要培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思想市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创新发展规律,形成更加开放的创业氛围才有可能。而固步自封、僵化保守、领导为上,都不利于创新文化的形成。
(作者: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