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能更圆满地完成或超越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调整可以是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策略的调整、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整、课堂学习气氛的调整等等,适时调整能促进课堂更有效地在快乐与智慧中行进,实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课堂的同时,凸显课堂的内涵与灵动性。
调整教学目标
人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学是通过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来实现及超越教学目标的过程。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并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是在调整教学目标过程中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调整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指对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内容根据课堂的实际进行内容的增删、程序的调换、语言的现场运作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堂预设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淡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强调深刻解读教材,建议粗线条地进行教学预设,要求教师的教学预设留有空白,空白课后补充。意在使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程序、内容做有效的增删,适当调整。
如,一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通过大量的实物操作让学生感知1根毛线、1个苹果、1个正方形、8只纸鹤、40个同学平均分成若干份后用分数的表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
师:请认真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在大量直观物体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单位“1”不但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也可以是若干个物体所组合的一个大整体。教师提问了两个学生都没能达成“心愿”。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没有实现该教师的预设……
生3:我发现,分的份数都是分数的分母,取的份数都是分数的分子。
教师面露尴尬——“你先坐下,谁还愿意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原本充满自信的生3在没有任何评价与反馈的情况下,失望地坐下。
多妙的发现哪!遗憾!
可以这样理解这位教师的想法:“单位1”的教学内容还没突破呢,怎么能跳跃到“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的教学环节呢?而她的尴尬,她那教条的教学设计却在无意间伤害了这个善于发现的聪明的学生。
该课例即教学预设提前。在一线执教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同感:讲台上,教师依据教学预设的程序苦费心思地讲解,讲台下学生听的却是一头雾水。在这里,学生3的回答精彩又到位。而该生的发现是值得大力表扬的,为何教师不能调整教学内容,根据课堂的偶发生成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呢?这缘于教师缺乏调整教学程序的意识。
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当学生有了新思路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调整我们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挖掘具备研究的可能性,如果学生的生成火花未能及时点燃,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会随之消逝。
调整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的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策略上应该有不的侧重,课堂教学策略的适当应用,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计算类的课,教师要注重算法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比各算法的优越性、代表性,以达成算法的优选;概念类的课,教师应协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数据前,抽取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而教学策略应注重归纳能力的培养;关于空间与图形的课,教师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协调好物与形的关系,建构数学概念,在注重直观对策略的应用的同时还应加强公式推理、立体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解决问题的课,教师应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加强分析推理策略的应用;而整理复习课,教师则应把握为学生梳理知识横纵联系的正确方向,教学策略上要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策略的揉合与灵活应用能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份厚重与魅力。
上海杨浦小学的宋轶君老师曾到福州一附小示范《估计》一课。课堂上,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分米’的认识”时采用了“调整”的教学策略,这是非常可喜的。
师:“孩子们,老师请你帮忙剪一分米长的彩带,会吗?”
生:“会。”(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请你从尺子上找出一分米的长度,会吗?”
生:“会!”
师:“用你所找的一分米,检验你所剪下的彩带,告诉老师你剪的情况。”
生:“啊——”
生:“哦!!!”
生:“剪的太长了。”
生:“短了。”
教师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的经验与认知产生冲突。让学生经历着从生活经验→新的认知→冲突→感悟的过程。
师:“剪长了或短了都没关系,现在请将尺子与剪过的彩带放在抽屉里,再剪一次一分米长的彩带,现在你会剪了吗?”
生:“会了,老师,这回我们肯定会了”。
教师在这应用了“调整”的策略,调整生活经验与新的认知的冲突让学生认知一分米,可想而知,学生此时剪的一分米肯定会比学生第一次所剪的一分米更准确。可喜!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课堂上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中的重中难点时,我们应该有效地调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一点合作的机会,多一些思维的碰撞,多一种体验——哪怕是失败的体验。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加强估计、想象、猜测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课堂形成“立”“论”“辩”“驳”“争”“议”“商”“讨”“探”“究”的学习氛围。
调整学生的情绪
我们的课堂要尽可能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关注孩子们课堂所质疑的问题、感受、体验等,课堂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地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快乐与否。当学生感到疲惫时,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过分单一,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过于枯燥,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过于贫乏。调整好外在因素的同时,要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思考的魅力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做到活跃而不虚假(活跃中有深沉的思考)、平静却不死寂(平静中有思维的碰撞),来寻求我们课堂的灵动与深隧。
数学课堂,多一份适时的调整,将会有多一层内涵与灵动的艺术。这将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向智慧与快乐并行的目标挺进。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马尾实验小学)
调整教学目标
人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学是通过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来实现及超越教学目标的过程。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并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是在调整教学目标过程中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调整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指对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内容根据课堂的实际进行内容的增删、程序的调换、语言的现场运作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堂预设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淡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强调深刻解读教材,建议粗线条地进行教学预设,要求教师的教学预设留有空白,空白课后补充。意在使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程序、内容做有效的增删,适当调整。
如,一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通过大量的实物操作让学生感知1根毛线、1个苹果、1个正方形、8只纸鹤、40个同学平均分成若干份后用分数的表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
师:请认真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在大量直观物体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单位“1”不但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也可以是若干个物体所组合的一个大整体。教师提问了两个学生都没能达成“心愿”。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没有实现该教师的预设……
生3:我发现,分的份数都是分数的分母,取的份数都是分数的分子。
教师面露尴尬——“你先坐下,谁还愿意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原本充满自信的生3在没有任何评价与反馈的情况下,失望地坐下。
多妙的发现哪!遗憾!
可以这样理解这位教师的想法:“单位1”的教学内容还没突破呢,怎么能跳跃到“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的教学环节呢?而她的尴尬,她那教条的教学设计却在无意间伤害了这个善于发现的聪明的学生。
该课例即教学预设提前。在一线执教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同感:讲台上,教师依据教学预设的程序苦费心思地讲解,讲台下学生听的却是一头雾水。在这里,学生3的回答精彩又到位。而该生的发现是值得大力表扬的,为何教师不能调整教学内容,根据课堂的偶发生成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呢?这缘于教师缺乏调整教学程序的意识。
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当学生有了新思路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调整我们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挖掘具备研究的可能性,如果学生的生成火花未能及时点燃,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会随之消逝。
调整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的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策略上应该有不的侧重,课堂教学策略的适当应用,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计算类的课,教师要注重算法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比各算法的优越性、代表性,以达成算法的优选;概念类的课,教师应协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数据前,抽取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而教学策略应注重归纳能力的培养;关于空间与图形的课,教师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协调好物与形的关系,建构数学概念,在注重直观对策略的应用的同时还应加强公式推理、立体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解决问题的课,教师应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加强分析推理策略的应用;而整理复习课,教师则应把握为学生梳理知识横纵联系的正确方向,教学策略上要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策略的揉合与灵活应用能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份厚重与魅力。
上海杨浦小学的宋轶君老师曾到福州一附小示范《估计》一课。课堂上,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分米’的认识”时采用了“调整”的教学策略,这是非常可喜的。
师:“孩子们,老师请你帮忙剪一分米长的彩带,会吗?”
生:“会。”(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请你从尺子上找出一分米的长度,会吗?”
生:“会!”
师:“用你所找的一分米,检验你所剪下的彩带,告诉老师你剪的情况。”
生:“啊——”
生:“哦!!!”
生:“剪的太长了。”
生:“短了。”
教师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的经验与认知产生冲突。让学生经历着从生活经验→新的认知→冲突→感悟的过程。
师:“剪长了或短了都没关系,现在请将尺子与剪过的彩带放在抽屉里,再剪一次一分米长的彩带,现在你会剪了吗?”
生:“会了,老师,这回我们肯定会了”。
教师在这应用了“调整”的策略,调整生活经验与新的认知的冲突让学生认知一分米,可想而知,学生此时剪的一分米肯定会比学生第一次所剪的一分米更准确。可喜!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课堂上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中的重中难点时,我们应该有效地调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一点合作的机会,多一些思维的碰撞,多一种体验——哪怕是失败的体验。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加强估计、想象、猜测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课堂形成“立”“论”“辩”“驳”“争”“议”“商”“讨”“探”“究”的学习氛围。
调整学生的情绪
我们的课堂要尽可能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关注孩子们课堂所质疑的问题、感受、体验等,课堂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地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快乐与否。当学生感到疲惫时,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过分单一,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过于枯燥,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过于贫乏。调整好外在因素的同时,要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思考的魅力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做到活跃而不虚假(活跃中有深沉的思考)、平静却不死寂(平静中有思维的碰撞),来寻求我们课堂的灵动与深隧。
数学课堂,多一份适时的调整,将会有多一层内涵与灵动的艺术。这将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向智慧与快乐并行的目标挺进。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马尾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