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同时我国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使命和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这在警示着我们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一个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因此,立足于当代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现实的状况,发现现存的问题,亟需我们去解决以及发掘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140
1 概述
1.1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区分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这两个概念,责任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个体对其本身在人类社会还有自我价值延伸中所肩负的一种责任意识,面对道德活动中一些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且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中能够满足社会价值观,然而社会责任感包括的东西以及范围更加广泛。
公民意识是一种作为公民所具备的一种意识,就是为社会与他人做出无私奉献的行为得到大众好评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涵盖的责任意识有本地区的、国家的以及全球的并且笃信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为社会集体做出卓越贡献的信念。站在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想法形态,形成个体认同、尊重和配合他人工作的一种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公民意识是社会资本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该因素有利于营造信任、互利的文化氛围,社会关系的基础是这种文化氛围,亦利于集体行动和公民踊跃参与。
1.2 加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环境会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从侧面反映出来就是社会迄今为止还没有养成出良好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氛围习惯,社会上多数道德缺失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消极事件依然司空见惯,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理想化的模型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偏向于个人利益,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亟须解决以及找出对策的方案,因此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是何其关键。
2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存在的现状
2.1 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方面
现代社会上的大学生活力和希望的群体的代表与象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指出,现代社会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包括:“积极、健康、向上”。
2.2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共选取了广州四所民办本科大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具体包括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科技大学。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于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共发放网络调查问卷600份,共回收510份,回收率为85%,其中有效问卷为469份,有效率为78.16%。
2.2.1 大学生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有限
问卷中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所要履行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程度时,选择绝大部分了解的占6.5%,选择知道大概内容的约占85%,完全不了解的占21%。对公民基本权利认知度较高的是选举和被选举权及受教育权,基本义务认知度较高的是纳税和服兵役。但是,在选举权中关于人大代表的选举的调查中显示,虽有75%的学生投了候选人的赞成票,但高达73.4%的人不记得自己所选的候选人名字,而且52%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熟悉该候选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容都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这仅仅是感性上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实际行动,没有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呈现出担当与疏远的矛盾状态和知行不一的情况。
2.2.2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淡薄,注重个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中“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而如今,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多种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缺乏系统的民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实现,定格在个人努力与拼搏上,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较少,缺乏为社会和国家牺牲的精神。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2.7%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国家实行的西部计划、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国策只是国家的事,自己还是做点自己能做的事,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把为家做贡献摆在了自身利益之后,高達75%的人不会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毕业就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或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2.2.3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发展不成熟与不稳定性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情和理的统一,它的源头是大学生对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的认知,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和应起作用的正确认识是社会责任感存在的理性支撑。
調查显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对于校园中的违反公德行为,如占座、乱扔杂物等现象,80%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这是不当行为;对于社会基本公德,如不插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87.1%的学生认同是应遵守的社会的基本公德。但是,对于制止危害社会公德的行为的调查上,如插队,65%选择心中埋怨,30.7%的学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为妙,仅仅8%的学生选择会去制止。说明现在大学生所谓的责任感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干扰和影响。
3 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新媒体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冲击 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的机会。但凡事具有两面性,由于现在网络信息的大量传播,导致信息良莠不齐,容易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传播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学生还处于学习发展阶段,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不利于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不同思想文化也在激烈碰撞,境外分裂势力、民族独立者善于利用网络的特性,传播非正能量的信息,煽动群众,迷惑人心。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也使得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下降。
3.2 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普及
现代社会,在物质基础不断满足的时代,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依旧缺乏集体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且家长自身未能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为子女树立榜样的作用,使得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自身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薄弱,导致大学生形成的表面责任感往往是不稳定的。增强大学生责任感的稳定性有赖于其内在理性的支撑,有赖于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应起作用的认识。民办高校大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承担起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3.3 民办学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的认识略有欠缺
民办大学面临的困难较多,资金、师资力量的不足等的不足,导致能真正投入到公民意识教育上的资源有限。且师资的分布不均衡,教师质量及素质的失衡,导致一部分教师未能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的作用。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普遍认为自己有责任感,但同时由于其自我意识尚不完善,思想尚未定型,所谓的责任感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干扰和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如不能正确及时引導大学生树立巩固正确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任由其发展不成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在不同时期面对相似的责任选择会有截然不同的责任行为反应,原有的责任认识就不会因为责任行为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反而被弱化甚至走向反面,造成责任认识的混乱,相应地又会改变其责任情感的指向。由此观之,民办高校的教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的重要作用。
4 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4.1 加强民办高校公民意识教育
4.1.1 加大公民意识教育的资金投入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投入资金普遍不高,执行力度不强,所以高校应专为公民意识教育而设立专项资金,不挪他用。并成立专门部门或办公室负责对公民意识教育的资金投入进行统计,时刻实行监督,保证资金按计划使用在公民意识教育上,以加强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夯实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
4.1.2 完善师资结构
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缺少资金,导致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结构存在弊端问题,而公民意识教育的师资结构问题尤为突出,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意识教育必须完善师资结构。民办高校要合理配备教师资源,把具备良好公民素质的教师配备到公民教育课程的岗位上。同时还应聘请部分既有一定社会成就又有公民意识的企业家、艺术家、音乐家担任兼职老师,扩大民办高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
4.2 有效利用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4.2.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网络、手机、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等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全面、强劲的影响力,信息在传播的同时,也传播了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可左右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因此,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注重传达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将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切实具体的民生当中。
4.2.2 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与监督
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境外分裂势力、民族独立者利用媒体传播负能量的行为,政府应该加大媒体监管力度,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迷惑人心的信息传播要及时制止。同时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持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媒体从业人员须从宏观上、微观上检验事件真实性,防止报道失真,做一个奋发有为、廉洁自律的人。
4.3 重视家庭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实行民主型家庭教育,父母應以身作则。调查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所谓民主型家庭教育,是要求父母从认知上把孩子视作平等地位的人,许可孩子对自身行为进行解释和阐述,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分析和引导,而不应采取强制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且父母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孩子的模范代表。
4.4 强化大学生自身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承担责任和强化责任认知,进而提升和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大学生课堂外的视野,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从而鼓舞大学生能够自主地继续践行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对他人的责任感。
关键词:民办高校;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140
1 概述
1.1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区分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这两个概念,责任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个体对其本身在人类社会还有自我价值延伸中所肩负的一种责任意识,面对道德活动中一些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且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中能够满足社会价值观,然而社会责任感包括的东西以及范围更加广泛。
公民意识是一种作为公民所具备的一种意识,就是为社会与他人做出无私奉献的行为得到大众好评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涵盖的责任意识有本地区的、国家的以及全球的并且笃信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为社会集体做出卓越贡献的信念。站在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想法形态,形成个体认同、尊重和配合他人工作的一种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公民意识是社会资本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该因素有利于营造信任、互利的文化氛围,社会关系的基础是这种文化氛围,亦利于集体行动和公民踊跃参与。
1.2 加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环境会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从侧面反映出来就是社会迄今为止还没有养成出良好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氛围习惯,社会上多数道德缺失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消极事件依然司空见惯,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理想化的模型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偏向于个人利益,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亟须解决以及找出对策的方案,因此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是何其关键。
2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存在的现状
2.1 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方面
现代社会上的大学生活力和希望的群体的代表与象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指出,现代社会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包括:“积极、健康、向上”。
2.2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共选取了广州四所民办本科大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具体包括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科技大学。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于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共发放网络调查问卷600份,共回收510份,回收率为85%,其中有效问卷为469份,有效率为78.16%。
2.2.1 大学生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有限
问卷中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所要履行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程度时,选择绝大部分了解的占6.5%,选择知道大概内容的约占85%,完全不了解的占21%。对公民基本权利认知度较高的是选举和被选举权及受教育权,基本义务认知度较高的是纳税和服兵役。但是,在选举权中关于人大代表的选举的调查中显示,虽有75%的学生投了候选人的赞成票,但高达73.4%的人不记得自己所选的候选人名字,而且52%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熟悉该候选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容都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这仅仅是感性上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实际行动,没有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呈现出担当与疏远的矛盾状态和知行不一的情况。
2.2.2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淡薄,注重个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中“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而如今,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多种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缺乏系统的民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实现,定格在个人努力与拼搏上,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较少,缺乏为社会和国家牺牲的精神。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2.7%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国家实行的西部计划、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国策只是国家的事,自己还是做点自己能做的事,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把为家做贡献摆在了自身利益之后,高達75%的人不会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毕业就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或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2.2.3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发展不成熟与不稳定性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情和理的统一,它的源头是大学生对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的认知,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和应起作用的正确认识是社会责任感存在的理性支撑。
調查显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对于校园中的违反公德行为,如占座、乱扔杂物等现象,80%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这是不当行为;对于社会基本公德,如不插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87.1%的学生认同是应遵守的社会的基本公德。但是,对于制止危害社会公德的行为的调查上,如插队,65%选择心中埋怨,30.7%的学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为妙,仅仅8%的学生选择会去制止。说明现在大学生所谓的责任感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干扰和影响。
3 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新媒体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冲击 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的机会。但凡事具有两面性,由于现在网络信息的大量传播,导致信息良莠不齐,容易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传播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学生还处于学习发展阶段,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不利于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不同思想文化也在激烈碰撞,境外分裂势力、民族独立者善于利用网络的特性,传播非正能量的信息,煽动群众,迷惑人心。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也使得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下降。
3.2 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普及
现代社会,在物质基础不断满足的时代,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依旧缺乏集体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且家长自身未能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为子女树立榜样的作用,使得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自身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薄弱,导致大学生形成的表面责任感往往是不稳定的。增强大学生责任感的稳定性有赖于其内在理性的支撑,有赖于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应起作用的认识。民办高校大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承担起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3.3 民办学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的认识略有欠缺
民办大学面临的困难较多,资金、师资力量的不足等的不足,导致能真正投入到公民意识教育上的资源有限。且师资的分布不均衡,教师质量及素质的失衡,导致一部分教师未能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的作用。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普遍认为自己有责任感,但同时由于其自我意识尚不完善,思想尚未定型,所谓的责任感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干扰和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如不能正确及时引導大学生树立巩固正确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任由其发展不成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在不同时期面对相似的责任选择会有截然不同的责任行为反应,原有的责任认识就不会因为责任行为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反而被弱化甚至走向反面,造成责任认识的混乱,相应地又会改变其责任情感的指向。由此观之,民办高校的教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的重要作用。
4 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4.1 加强民办高校公民意识教育
4.1.1 加大公民意识教育的资金投入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投入资金普遍不高,执行力度不强,所以高校应专为公民意识教育而设立专项资金,不挪他用。并成立专门部门或办公室负责对公民意识教育的资金投入进行统计,时刻实行监督,保证资金按计划使用在公民意识教育上,以加强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夯实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
4.1.2 完善师资结构
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缺少资金,导致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结构存在弊端问题,而公民意识教育的师资结构问题尤为突出,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意识教育必须完善师资结构。民办高校要合理配备教师资源,把具备良好公民素质的教师配备到公民教育课程的岗位上。同时还应聘请部分既有一定社会成就又有公民意识的企业家、艺术家、音乐家担任兼职老师,扩大民办高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
4.2 有效利用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4.2.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网络、手机、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等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全面、强劲的影响力,信息在传播的同时,也传播了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可左右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因此,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注重传达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将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切实具体的民生当中。
4.2.2 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与监督
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境外分裂势力、民族独立者利用媒体传播负能量的行为,政府应该加大媒体监管力度,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迷惑人心的信息传播要及时制止。同时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持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媒体从业人员须从宏观上、微观上检验事件真实性,防止报道失真,做一个奋发有为、廉洁自律的人。
4.3 重视家庭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实行民主型家庭教育,父母應以身作则。调查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所谓民主型家庭教育,是要求父母从认知上把孩子视作平等地位的人,许可孩子对自身行为进行解释和阐述,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分析和引导,而不应采取强制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且父母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孩子的模范代表。
4.4 强化大学生自身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承担责任和强化责任认知,进而提升和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大学生课堂外的视野,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从而鼓舞大学生能够自主地继续践行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对他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