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高考改革是近来广为热议的话题。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英语高考改革的背景和动力。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需要从应试走向应用,从控制走向交往,从抽象思维训练走向视听觉思维训练,从注重课堂规范走向注重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英语高考改革 英语课堂教学 价值取向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英语在高考中的位置以及英语在国民素质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就“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要“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1]虽然国家配套的有关高考改革实施意见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各省市围绕英语高考改革已经先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13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提出:“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英语学科应有的位置上,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英语学科的考查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北京高考英语的分值从2016年将由150分降为100分[2]。
除了在高考中位置和权重的调整,英语的“一年多考”同样得到广泛的关注。英语“一年多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将英语的口语测试、听力测试和笔试分开进行,在一年内分别考试,合并计算成绩;另一种是在一年中多次参加综合性的英语测试,以最好的成绩(或等级)计算。
2.问题的聚焦
英语高考改革成为焦点是因为当前英语教育教学中日益暴露出来的畸形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开始,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英语的地位逐步提高。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洋高考”和教育培训机构的飞速发展,英语的应试化趋向更是尘嚣日上。英语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居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英语是否应该退出统一高考?如何体现英语的应用性?如何让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归结到教学的实践就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二、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袁贵仁部长在其《价值学引论》中指出:“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3]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决定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倾向性。换而言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包含了目标和手段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手段又将体现在教学的设计、组织以及实施过程中。
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除了取决于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教学习惯外,还取决于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意识和对英语的价值判断。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就牛津高中英语Module3 Unit3 Lost Civilizations同一内容选择了不同的课堂设计。A老师沿着Picture Talking—Question Lead-in—Reading Comprehension—Post-reading Activities—Consolidation—Conclusion的环节对阅读材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把握住了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利用多样性的练习在加深语篇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B老师则首先在Free Talking提取了“写日记”的习惯,并进而和学生分析了Reading Strategy:Reading Diary Entries,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师生紧紧围绕How to Keep a Diary,用图表、复述、时间轴等方式完成了对材料的理解,最后的Conclusion环节教师又回到Reading Strategy。两种课堂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注重了字词句章的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句法、语法有了较明晰的认知,而后者加强了阅读策略的意识培养和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价值的取向有着较大的自主性。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英语高考引起热议不仅是因为英语自身的功能定位,还因为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家长、教师、学生、专家四类事件主体采用调查法(问卷和访谈)、实物收集(主要是网络信息采集)、资料分析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2.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性访谈,即按照研究者预设的问题和访谈提纲对访谈者进行既定问题的访谈。当然,也有观点和信息来自于非结构性的访谈。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研究者选择了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教师、高中三个年级各一个班的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其中教师有效问卷收集到226份,家长问卷153份,学生问卷162份。另外,研究选择了某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研训员和部分教育专家进行了访谈。对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研究者还通过相关QQ群进行了调查。
四、研究结果
1.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应试走向应用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当前功利浸淫的社会中,也只有这个最有效的“指挥棒”才能引领英语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对“英语是否应该退出高考”,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支持英语退出统一高考的意见都占调查样本的多数,其中教师和专家的态度尤其明显。出乎意料的是,相对于家长不明朗的态度,教师和专家中也有较高比例的人持“无所谓”或“很难说”的态度。对于“无所谓”和“很难说”的原因,有两种理由较具代表性,一种是“优点和缺点都有,利弊各半,现在判断对与错还很不好说”,还有一种是“是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与我关系不大”。对“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研究者提供了七个备选项“课堂教学任务过重,学习没有成就感”、“听力和口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过分侧重于语法和词汇”、“课堂上各项教学任务的应试针对性”、“传统的讲授模式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忽视情境、忽视英语思维的训练”和“其他”,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最主要的两个。学生问卷样本中居前两位的是“课堂教学任务过重,学习没有成就感”和“传统的讲授模式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和专家样本的选择是一致的:“课堂上各项教学任务的应试针对性”和“听力和口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学生的选择还是教师、专家的选择,其实都暴露了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强烈的应试倾向性,英语的课堂教学已经偏离了其作为语言工具的应用功能。 2.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控制走向交往
因为语言教学的特点,英语课堂有着有别于其它学科课堂的显著差异。交往习得是语言学习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渠道。传统英语课堂在应试目标的指引下,重视语法的机理训练,课堂教学内容凸显的是英语应试技巧和策略。而事实上,无论是从语言的应用功能,还是从语言学习的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都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可理解的、能激发兴趣的输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思考和英语交流。在问卷关于“你认为英语的课堂教学要注意什么?你认为怎样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成功的?”一位教师这样说:“要想让一堂英语课成功,我认为首先要注意在师生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中完成教学计划。比如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指责和批评,应该以诱导、重复、澄清、改述等协商的方式反馈我们教师的评价。”
这种协商性的交往更利于英语的学习。语言社会教育模型认为,动机和能力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动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对学习环境的态度”[4]。在控制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抵制和抗拒;而在交往的情境中,学生对语言获得的注意、记忆、思维都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某BBS论坛就“共话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中有一则这样的帖子:“我以为英语教学更应该在‘真实’二字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和运用语言。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5]
3.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从抽象思维走向视听觉思维
随着慕课(MOOC)对教育的不断影响,以“微视频”为显著特征的教学设计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挑战。从各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实验看,英语教学作为推进慕课的突破口,成为实现“以听说为主的外语学习转型”的有效平台[6]。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和形象的视听觉思维流程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具冲击力的变革作用。
研究者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非英语专业五个学段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视听觉思维的训练”(依据视听觉材料在问题情境或导入设计、呈现或范例设计、训练或巩固设计、总结或提升训练设计四个环节中的时间分配量化统计)通过“英语研究高级群”和“中国英语编辑”两个QQ群作问卷调查。根据统计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五个学段使用视听觉思维训练的时间分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先后环节中,视听觉思维训练使用的时间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总结或提升训练”阶段的时间除幼儿园学段其余都很少使用于视听觉思维训练。
4.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从注重课堂规范走向注重情境的创设
“素质”和“科学”是这次问卷调查和网络资料收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新华网曾就北京高考英语的分数拟从150分降至100分发表评论,在谈到英语高考改革对“素质”教育的意义时,有人认为:“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英语,但学生学了十几年二十年,依然听不懂张不开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应试教学。在语法上翻来覆去地标准化训练,甚至是钻牛角尖故意搞一些陷阱去考验学生。以这样的方式教出的学生,往往是分数很高,听说写能力不足。”在谈到这轮英语高考改革的“科学”取向时,有人认为:“一考定终身,不利于培育人才,既不科学又不人性化。……北京市高考英语改革引入社会化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这向国家既定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7]
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课堂?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英语教学的本位回归?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由于对实际操作过程和结果使用的信息把握不准,“英语实现社会化考试”的话题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相比而言,被调查者更关心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境以及探索如何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在语言使用中培养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情境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应该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始终。
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来自于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在需要。英语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师生交往,理解为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我们正确地定位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尊重和关心,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2/05/c_118432986.htm.2013-12-05.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EB/OL].
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67/info28951.htm.2013-10-21.
[3]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50.
[4] [英]库克(Cook,V).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xxii.
[5] 英语教学在线研讨:共话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EB/OL].http://bbs.cersp.com/dispbbs.asp?boardID=16
关键词英语高考改革 英语课堂教学 价值取向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英语在高考中的位置以及英语在国民素质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就“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要“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1]虽然国家配套的有关高考改革实施意见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各省市围绕英语高考改革已经先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13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提出:“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英语学科应有的位置上,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英语学科的考查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北京高考英语的分值从2016年将由150分降为100分[2]。
除了在高考中位置和权重的调整,英语的“一年多考”同样得到广泛的关注。英语“一年多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将英语的口语测试、听力测试和笔试分开进行,在一年内分别考试,合并计算成绩;另一种是在一年中多次参加综合性的英语测试,以最好的成绩(或等级)计算。
2.问题的聚焦
英语高考改革成为焦点是因为当前英语教育教学中日益暴露出来的畸形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开始,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英语的地位逐步提高。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洋高考”和教育培训机构的飞速发展,英语的应试化趋向更是尘嚣日上。英语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居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英语是否应该退出统一高考?如何体现英语的应用性?如何让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归结到教学的实践就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二、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袁贵仁部长在其《价值学引论》中指出:“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3]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决定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倾向性。换而言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包含了目标和手段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手段又将体现在教学的设计、组织以及实施过程中。
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除了取决于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教学习惯外,还取决于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意识和对英语的价值判断。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就牛津高中英语Module3 Unit3 Lost Civilizations同一内容选择了不同的课堂设计。A老师沿着Picture Talking—Question Lead-in—Reading Comprehension—Post-reading Activities—Consolidation—Conclusion的环节对阅读材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把握住了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利用多样性的练习在加深语篇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B老师则首先在Free Talking提取了“写日记”的习惯,并进而和学生分析了Reading Strategy:Reading Diary Entries,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师生紧紧围绕How to Keep a Diary,用图表、复述、时间轴等方式完成了对材料的理解,最后的Conclusion环节教师又回到Reading Strategy。两种课堂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注重了字词句章的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句法、语法有了较明晰的认知,而后者加强了阅读策略的意识培养和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价值的取向有着较大的自主性。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英语高考引起热议不仅是因为英语自身的功能定位,还因为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家长、教师、学生、专家四类事件主体采用调查法(问卷和访谈)、实物收集(主要是网络信息采集)、资料分析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2.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性访谈,即按照研究者预设的问题和访谈提纲对访谈者进行既定问题的访谈。当然,也有观点和信息来自于非结构性的访谈。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研究者选择了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教师、高中三个年级各一个班的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其中教师有效问卷收集到226份,家长问卷153份,学生问卷162份。另外,研究选择了某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研训员和部分教育专家进行了访谈。对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研究者还通过相关QQ群进行了调查。
四、研究结果
1.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应试走向应用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当前功利浸淫的社会中,也只有这个最有效的“指挥棒”才能引领英语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对“英语是否应该退出高考”,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支持英语退出统一高考的意见都占调查样本的多数,其中教师和专家的态度尤其明显。出乎意料的是,相对于家长不明朗的态度,教师和专家中也有较高比例的人持“无所谓”或“很难说”的态度。对于“无所谓”和“很难说”的原因,有两种理由较具代表性,一种是“优点和缺点都有,利弊各半,现在判断对与错还很不好说”,还有一种是“是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与我关系不大”。对“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研究者提供了七个备选项“课堂教学任务过重,学习没有成就感”、“听力和口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过分侧重于语法和词汇”、“课堂上各项教学任务的应试针对性”、“传统的讲授模式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忽视情境、忽视英语思维的训练”和“其他”,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最主要的两个。学生问卷样本中居前两位的是“课堂教学任务过重,学习没有成就感”和“传统的讲授模式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和专家样本的选择是一致的:“课堂上各项教学任务的应试针对性”和“听力和口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学生的选择还是教师、专家的选择,其实都暴露了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强烈的应试倾向性,英语的课堂教学已经偏离了其作为语言工具的应用功能。 2.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控制走向交往
因为语言教学的特点,英语课堂有着有别于其它学科课堂的显著差异。交往习得是语言学习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渠道。传统英语课堂在应试目标的指引下,重视语法的机理训练,课堂教学内容凸显的是英语应试技巧和策略。而事实上,无论是从语言的应用功能,还是从语言学习的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都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可理解的、能激发兴趣的输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思考和英语交流。在问卷关于“你认为英语的课堂教学要注意什么?你认为怎样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成功的?”一位教师这样说:“要想让一堂英语课成功,我认为首先要注意在师生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中完成教学计划。比如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指责和批评,应该以诱导、重复、澄清、改述等协商的方式反馈我们教师的评价。”
这种协商性的交往更利于英语的学习。语言社会教育模型认为,动机和能力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动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对学习环境的态度”[4]。在控制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抵制和抗拒;而在交往的情境中,学生对语言获得的注意、记忆、思维都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某BBS论坛就“共话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中有一则这样的帖子:“我以为英语教学更应该在‘真实’二字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和运用语言。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5]
3.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从抽象思维走向视听觉思维
随着慕课(MOOC)对教育的不断影响,以“微视频”为显著特征的教学设计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挑战。从各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实验看,英语教学作为推进慕课的突破口,成为实现“以听说为主的外语学习转型”的有效平台[6]。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和形象的视听觉思维流程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具冲击力的变革作用。
研究者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非英语专业五个学段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视听觉思维的训练”(依据视听觉材料在问题情境或导入设计、呈现或范例设计、训练或巩固设计、总结或提升训练设计四个环节中的时间分配量化统计)通过“英语研究高级群”和“中国英语编辑”两个QQ群作问卷调查。根据统计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五个学段使用视听觉思维训练的时间分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先后环节中,视听觉思维训练使用的时间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总结或提升训练”阶段的时间除幼儿园学段其余都很少使用于视听觉思维训练。
4.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从注重课堂规范走向注重情境的创设
“素质”和“科学”是这次问卷调查和网络资料收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新华网曾就北京高考英语的分数拟从150分降至100分发表评论,在谈到英语高考改革对“素质”教育的意义时,有人认为:“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英语,但学生学了十几年二十年,依然听不懂张不开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应试教学。在语法上翻来覆去地标准化训练,甚至是钻牛角尖故意搞一些陷阱去考验学生。以这样的方式教出的学生,往往是分数很高,听说写能力不足。”在谈到这轮英语高考改革的“科学”取向时,有人认为:“一考定终身,不利于培育人才,既不科学又不人性化。……北京市高考英语改革引入社会化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这向国家既定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7]
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课堂?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英语教学的本位回归?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由于对实际操作过程和结果使用的信息把握不准,“英语实现社会化考试”的话题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相比而言,被调查者更关心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境以及探索如何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在语言使用中培养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情境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应该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始终。
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来自于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在需要。英语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师生交往,理解为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我们正确地定位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尊重和关心,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2/05/c_118432986.htm.2013-12-05.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EB/OL].
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67/info28951.htm.2013-10-21.
[3]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50.
[4] [英]库克(Cook,V).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xxii.
[5] 英语教学在线研讨:共话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EB/OL].http://bbs.cersp.com/dispbbs.asp?boardI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