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为完成这一教学目的,几年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特别是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探索。
中学化学是一个多因素且线性相关的复杂多元系统。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学好化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智能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中,从演示实验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和创造性的学习。
一、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激发观察兴趣
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演示实验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演示一个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如果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演示实验,学生应该明确观察的对象、要求、步骤和方法。相反,目的不明确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观察时,很容易被新奇的表面现象所吸引,忽略了主要特征,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讲化学变化做镁条燃烧实验时,只注意了耀眼的白光,没看到新物质的生成。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我们可在演示实验前,先准备好一块黑色的硬纸板,实验时把硬纸板放在讲桌上,待镁条燃烧后,教师拿起硬纸板,学生可观察到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及状态。在做〔氢气吹肥皂泡〕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往往把重点转移向肥皂泡的多少上,忽略了它上升的原因,所以在实验中当学生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情绪高涨时,我们就“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肥皂泡能上升而没有落到地面上?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不难得出氢气比同体积空气轻的结论。
由于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优点,加上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进实验的方法
演示实验中,只有鲜明的实验现象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课本〔实验7-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果在操作上不加以改进,那么还原出的物质现象不明显,学生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会失去信心。因此,为确保实验现象鲜明,我们首先向一干燥的试管内加入一层碳粉,然后将氧化铜粉末用纸条送入试管内,抖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地覆盖在木炭上,这样加热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还原出来的棕红色的铜。做好这个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好氧化铜和木炭的比例,以13∶1为宜,同时掌握好总的用量,如果用量太少,还原出来的铜量太少而使现象不明显,若有量太多,则还原的现象迟迟不出现,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分散。所以掌握好各物质的比例也很重要。
三、适当补充实验,巩固物质的性质
化学是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北师大新编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全日制初级中学实验教材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仅第一册就有37个演示实验,占授课节数(36节)的102%,原教材同期内容的演示实验(23)只占授课节数(35)的65%。这充分说明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补充了一些新的演示实验,揭示物质的性质和原理。例如,“分子”一节,在讲“分子不断地运动”性质时,为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分子的性质,我们在课前准备好两个100ml的烧杯,40ml的浓氨水,一个水槽。课堂上,讲到上述性质时,向一个烧杯内倒入约30ml浓氨水,另一个烧杯盛满水,并分别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盛氨水的烧杯里的溶液显红色,盛水的不显色,将两个烧杯靠近盖上水槽或大烧杯,片刻,可观察到盛水的烧杯液面逐渐呈现红色,说明看不到的氨分子从一个烧杯进入了另一个烧杯。讲“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的爆炸”等都可补充必要的演示实验。实验巩固物质的性质,改变了课堂枯燥乏味的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新教师没有抓住这一环节,课堂上只重讲授,而忽略了演示实验。实际上只要教师安排得当,准备充分,操作熟练,适当增加演示实验,减少冗长的讲述,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化学是一个多因素且线性相关的复杂多元系统。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学好化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智能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中,从演示实验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和创造性的学习。
一、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激发观察兴趣
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演示实验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演示一个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如果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演示实验,学生应该明确观察的对象、要求、步骤和方法。相反,目的不明确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观察时,很容易被新奇的表面现象所吸引,忽略了主要特征,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讲化学变化做镁条燃烧实验时,只注意了耀眼的白光,没看到新物质的生成。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我们可在演示实验前,先准备好一块黑色的硬纸板,实验时把硬纸板放在讲桌上,待镁条燃烧后,教师拿起硬纸板,学生可观察到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及状态。在做〔氢气吹肥皂泡〕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往往把重点转移向肥皂泡的多少上,忽略了它上升的原因,所以在实验中当学生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情绪高涨时,我们就“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肥皂泡能上升而没有落到地面上?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不难得出氢气比同体积空气轻的结论。
由于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优点,加上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进实验的方法
演示实验中,只有鲜明的实验现象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课本〔实验7-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果在操作上不加以改进,那么还原出的物质现象不明显,学生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会失去信心。因此,为确保实验现象鲜明,我们首先向一干燥的试管内加入一层碳粉,然后将氧化铜粉末用纸条送入试管内,抖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地覆盖在木炭上,这样加热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还原出来的棕红色的铜。做好这个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好氧化铜和木炭的比例,以13∶1为宜,同时掌握好总的用量,如果用量太少,还原出来的铜量太少而使现象不明显,若有量太多,则还原的现象迟迟不出现,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分散。所以掌握好各物质的比例也很重要。
三、适当补充实验,巩固物质的性质
化学是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北师大新编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全日制初级中学实验教材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仅第一册就有37个演示实验,占授课节数(36节)的102%,原教材同期内容的演示实验(23)只占授课节数(35)的65%。这充分说明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补充了一些新的演示实验,揭示物质的性质和原理。例如,“分子”一节,在讲“分子不断地运动”性质时,为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分子的性质,我们在课前准备好两个100ml的烧杯,40ml的浓氨水,一个水槽。课堂上,讲到上述性质时,向一个烧杯内倒入约30ml浓氨水,另一个烧杯盛满水,并分别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盛氨水的烧杯里的溶液显红色,盛水的不显色,将两个烧杯靠近盖上水槽或大烧杯,片刻,可观察到盛水的烧杯液面逐渐呈现红色,说明看不到的氨分子从一个烧杯进入了另一个烧杯。讲“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的爆炸”等都可补充必要的演示实验。实验巩固物质的性质,改变了课堂枯燥乏味的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新教师没有抓住这一环节,课堂上只重讲授,而忽略了演示实验。实际上只要教师安排得当,准备充分,操作熟练,适当增加演示实验,减少冗长的讲述,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