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如果不讲究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针对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也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接受教育奠定基础。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教学形式上大部分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样就使得培养的职业人才难以满足现在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课题任务教学课时。整合后的课程,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产品作为课程载体,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材
调整教材结构,突出专业特点。在认真分析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突出教材的适用性、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将原教材中属于热加工工艺的铸造、锻造和焊接三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介绍常见的毛坯制造方法与过程,并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必须了解的有关影响机械加工方法和质量的毛坯材料机械性能、毛坯上常见缺陷等内容进行了删减。
第二,将原教材第五章到第十章有关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和第十一章有关精密、特种加工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分解重组,分别安排为介绍机床构造、刀具类别和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这两个单元。
第三,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典型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章节,各自成为独立单元,作为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
二、改革课程
理实一体化技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在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并加以本土化吸收与改造中进行的;作为机械工程及数控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主要加工方法及其应用。有鉴于此,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从企业中精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生产实例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任务为主线,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为核心,将实训、理论知识及课程设计三部分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上侧重职业技能训练,在学时上偏重实践教学,最终根据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所需知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并将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拿一张主轴类零件图纸,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的理解,并对企业实际工艺和流程有一个完整了解,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
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应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专项技能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进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实训交叉进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条主线、两套体系、多个教学模块”作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一条主线是指以典型产品的制造作为课程载体和主线,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两套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多个教学模块是指根据企业产品制造流程,安排多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多层次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三、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以考试促进教学,注意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能力的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四、改革难点
实训基地要求高,学生要完成从图纸到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那么实训基地就必须具备从毛坯制造的铸、锻、焊,到常规金属切削加工的车、铣、磨、钻,以及数控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生产条件。而一般院校的实训基地只能完成车、铣、钻、数控加工等工序,难以完成精磨、珩磨等精加工工序,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全面了解。
教学组织困难,每讲授完一种加工方法及相应的机床课程后,就必须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讲解与实践操作,这种模式教学效果好,但教学组织难度大,同时还需要协调实训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教学进程相适应。上述课题任务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应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教基本理论,又要亲自动手示范。
五、改革效果
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掌握了工作体系技能理论的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在课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初定方案,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迅速适应职业岗位。
新的教学模式适合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大;另一方面,因为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实物零件、有老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动脑和乐于动手的好习惯。
学生的读图、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实际加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很接近,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
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在招聘市场上备受青睐。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而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也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接受教育奠定基础。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教学形式上大部分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样就使得培养的职业人才难以满足现在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课题任务教学课时。整合后的课程,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产品作为课程载体,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材
调整教材结构,突出专业特点。在认真分析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突出教材的适用性、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将原教材中属于热加工工艺的铸造、锻造和焊接三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介绍常见的毛坯制造方法与过程,并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必须了解的有关影响机械加工方法和质量的毛坯材料机械性能、毛坯上常见缺陷等内容进行了删减。
第二,将原教材第五章到第十章有关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和第十一章有关精密、特种加工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分解重组,分别安排为介绍机床构造、刀具类别和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这两个单元。
第三,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典型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章节,各自成为独立单元,作为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
二、改革课程
理实一体化技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在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并加以本土化吸收与改造中进行的;作为机械工程及数控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主要加工方法及其应用。有鉴于此,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从企业中精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生产实例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任务为主线,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为核心,将实训、理论知识及课程设计三部分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上侧重职业技能训练,在学时上偏重实践教学,最终根据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所需知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并将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拿一张主轴类零件图纸,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的理解,并对企业实际工艺和流程有一个完整了解,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
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应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专项技能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进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实训交叉进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条主线、两套体系、多个教学模块”作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一条主线是指以典型产品的制造作为课程载体和主线,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两套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多个教学模块是指根据企业产品制造流程,安排多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多层次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三、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以考试促进教学,注意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能力的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四、改革难点
实训基地要求高,学生要完成从图纸到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那么实训基地就必须具备从毛坯制造的铸、锻、焊,到常规金属切削加工的车、铣、磨、钻,以及数控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生产条件。而一般院校的实训基地只能完成车、铣、钻、数控加工等工序,难以完成精磨、珩磨等精加工工序,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全面了解。
教学组织困难,每讲授完一种加工方法及相应的机床课程后,就必须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讲解与实践操作,这种模式教学效果好,但教学组织难度大,同时还需要协调实训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教学进程相适应。上述课题任务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应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教基本理论,又要亲自动手示范。
五、改革效果
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掌握了工作体系技能理论的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在课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初定方案,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迅速适应职业岗位。
新的教学模式适合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大;另一方面,因为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实物零件、有老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动脑和乐于动手的好习惯。
学生的读图、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实际加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很接近,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
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在招聘市场上备受青睐。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而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