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要求下,“3 3”高考模式已成为高考改革的新取向。地理作为山东地区“综合”部分组成之一,不仅学时短、学制复杂,又面临更加开放和偏重应用的趋势,整体教学要求提升很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很久,但实际教学成效和手段却难以跟进。以高效课堂的建设手段与实现路径为教研出发点,积极探索地理素养和人才培养成效,真正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实现路径
一、前言
所谓地理高效课堂,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分别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注重地理教学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转化效率及地理素养与能力提升的一种新型课堂形式。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习得地理知识的短期责任,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运用地理知识于生活、学习、工作的长远责任。另外,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考“3 3”模式已成各省大势所趋,这种更加开放式的高考模式对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成效和培养成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看,山东省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实施效果仍存在被动、低效、功利化教学弊端,跟不上新高考和人才素养培养要求。我们务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探索“高效课堂”有效实现路径,注重课堂效率和地理人文素养培养成效。笔者基于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当今地理“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要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基础上,更兼顾学生的学习成效、情感体验与地理应用能力的素养培养成效来构建和提升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二、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分析
1.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
随着各省“3 3”高考模式的深化推行,当今地理教学不再只以地理知识普及化教育的会考为目的,而是要回归自然与人文教学属性,注重地理教学的空间性、逻辑性、综合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力、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力。但纵观当今各校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实施效果,不难看出高达69.8%的中学“高效課堂”沦为学校教学交流与展示的道具,具有极强的功利化、形式化取向,并未真正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地理素养培养作为“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目前大量的随堂教学结果来看,当前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为“重学轻教”。教师过于注重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课堂呈现形式、课堂氛围的创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课堂活跃、学生兴奋、教学充满活力,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的激活却是在教师“教学主导”角色过度牺牲的前提下获得的,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水平和知识迁移、综合能力并不足,这种完全还课堂于学生的“高效课堂”并未使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性、生活性学科能力获得较快提升,学科知识迁移力、情感体验并未达到预期。因此,探索当今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实现途径首先要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高效课堂”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学科驾驭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特点“有必要、有节点”地在“高效课堂”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自由切换,特别是体验性、赏析性和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通过教师扎实的“教”让学生夯实学科思维和学科知识基础,而在探究性、实践性、生活性知识学生时可适当“还课堂于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思考性,以切实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课堂内容设置注重思考力、学习力与探索力的培养,注重地理学科思维与情感的培养。
地理“高效课堂”的培养核心就是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与探索力的培养,而这三种能力的获得却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想实现教学成效高效、学生知识转化率高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注重地理学科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当前,“高效课堂”教学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效的课堂讨论形式比重过高,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不够优化,因此探究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可行性提升途径必须要注重提升课堂知识学习效率。笔者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单元第一节《水圈组成和水循环》这一与现实应用具有较高结合可能的教学内容时,本着落实“高效课堂”实现“大容量、高效率”目的,由于学生对河流补给形式很容易掌握,但对径流成因和气候变化较难自主形成思维联结,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简环节和巧妙预设,摒弃了课堂讨论,而是利用探究性问题组的形式引导学生与以前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并引发新的思考。笔者从最基本的读图能力训练开始,预设了2个探究问题:读图,思考图中两个地区的河流的补给类型并找出影响该地区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跟进三个开放性题目继续引发学生思考:①图中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一、二月份缺失的成因?②图中气温从春季到夏季不断升高,但四、五月份径流量为何反而减少?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组的跟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提升了他们关心、关注本地地理现象的情感,成功地引发了他们善于联想、主动进行深度思考解析的意愿,这种富有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形式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地理探索与学习意愿,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定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组织形式利于课堂教学效能的实现与提高,落实“高效课堂”的学习与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今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主动思考,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的基于学情变化和人才培养时代要求下的教学认知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也引发了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囿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和高考能力考核要求,中学地理课堂教师主导作用一再退让学生“主体”地位并不可取。探索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实现路径,必须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点架构好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目前“高效课堂”最为主流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为“分层差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和“动机激励”4中模式,特别要谨慎使用“分组合作学习”和“动机激励”两种模式,避免课堂在学生能力不够、思想深度和宽度都达不到的情况下过多使用课堂讨论、探究形式而浪费时间、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效的痼疾,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深度和学生情况,较多使用“分层教学目标”和“动机激励”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既可保证大部分学生所能达到的教学大纲预设的基本能力与知识要求,又激励“学有余”的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科探究达到“学有所获”的成效。这样的组织形式无疑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提升了课堂容量和知识吸收、转化的效率,即落实了“高效课堂”教学宗旨。
三、结论
当今是一个知识综合化、多元化时代,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随着高考“3 3”模式的不断推进,地理作为重要的选修科目之一日后将与更多学科产生交叉、交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在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更加深入探索可行性实现路径,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浩.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究[J].新课程,2018,(10).
[2]焦慧元,邵英.地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三境界”——以微课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8) :115.
[3]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龙宝新,张立昌.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的特点与隐患透视[J].代教育与文化,2014,(5) :34.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实现路径
一、前言
所谓地理高效课堂,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分别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注重地理教学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转化效率及地理素养与能力提升的一种新型课堂形式。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习得地理知识的短期责任,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运用地理知识于生活、学习、工作的长远责任。另外,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考“3 3”模式已成各省大势所趋,这种更加开放式的高考模式对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成效和培养成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看,山东省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实施效果仍存在被动、低效、功利化教学弊端,跟不上新高考和人才素养培养要求。我们务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探索“高效课堂”有效实现路径,注重课堂效率和地理人文素养培养成效。笔者基于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当今地理“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要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基础上,更兼顾学生的学习成效、情感体验与地理应用能力的素养培养成效来构建和提升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二、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分析
1.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
随着各省“3 3”高考模式的深化推行,当今地理教学不再只以地理知识普及化教育的会考为目的,而是要回归自然与人文教学属性,注重地理教学的空间性、逻辑性、综合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力、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力。但纵观当今各校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实施效果,不难看出高达69.8%的中学“高效課堂”沦为学校教学交流与展示的道具,具有极强的功利化、形式化取向,并未真正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地理素养培养作为“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目前大量的随堂教学结果来看,当前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为“重学轻教”。教师过于注重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课堂呈现形式、课堂氛围的创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课堂活跃、学生兴奋、教学充满活力,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的激活却是在教师“教学主导”角色过度牺牲的前提下获得的,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水平和知识迁移、综合能力并不足,这种完全还课堂于学生的“高效课堂”并未使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性、生活性学科能力获得较快提升,学科知识迁移力、情感体验并未达到预期。因此,探索当今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实现途径首先要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高效课堂”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学科驾驭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特点“有必要、有节点”地在“高效课堂”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自由切换,特别是体验性、赏析性和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通过教师扎实的“教”让学生夯实学科思维和学科知识基础,而在探究性、实践性、生活性知识学生时可适当“还课堂于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思考性,以切实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课堂内容设置注重思考力、学习力与探索力的培养,注重地理学科思维与情感的培养。
地理“高效课堂”的培养核心就是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与探索力的培养,而这三种能力的获得却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想实现教学成效高效、学生知识转化率高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注重地理学科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当前,“高效课堂”教学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效的课堂讨论形式比重过高,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不够优化,因此探究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可行性提升途径必须要注重提升课堂知识学习效率。笔者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单元第一节《水圈组成和水循环》这一与现实应用具有较高结合可能的教学内容时,本着落实“高效课堂”实现“大容量、高效率”目的,由于学生对河流补给形式很容易掌握,但对径流成因和气候变化较难自主形成思维联结,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简环节和巧妙预设,摒弃了课堂讨论,而是利用探究性问题组的形式引导学生与以前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并引发新的思考。笔者从最基本的读图能力训练开始,预设了2个探究问题:读图,思考图中两个地区的河流的补给类型并找出影响该地区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跟进三个开放性题目继续引发学生思考:①图中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一、二月份缺失的成因?②图中气温从春季到夏季不断升高,但四、五月份径流量为何反而减少?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组的跟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提升了他们关心、关注本地地理现象的情感,成功地引发了他们善于联想、主动进行深度思考解析的意愿,这种富有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形式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地理探索与学习意愿,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定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组织形式利于课堂教学效能的实现与提高,落实“高效课堂”的学习与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今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主动思考,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的基于学情变化和人才培养时代要求下的教学认知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也引发了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囿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和高考能力考核要求,中学地理课堂教师主导作用一再退让学生“主体”地位并不可取。探索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实现路径,必须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点架构好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目前“高效课堂”最为主流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为“分层差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和“动机激励”4中模式,特别要谨慎使用“分组合作学习”和“动机激励”两种模式,避免课堂在学生能力不够、思想深度和宽度都达不到的情况下过多使用课堂讨论、探究形式而浪费时间、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效的痼疾,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深度和学生情况,较多使用“分层教学目标”和“动机激励”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既可保证大部分学生所能达到的教学大纲预设的基本能力与知识要求,又激励“学有余”的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科探究达到“学有所获”的成效。这样的组织形式无疑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提升了课堂容量和知识吸收、转化的效率,即落实了“高效课堂”教学宗旨。
三、结论
当今是一个知识综合化、多元化时代,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随着高考“3 3”模式的不断推进,地理作为重要的选修科目之一日后将与更多学科产生交叉、交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在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更加深入探索可行性实现路径,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浩.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究[J].新课程,2018,(10).
[2]焦慧元,邵英.地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三境界”——以微课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8) :115.
[3]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龙宝新,张立昌.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的特点与隐患透视[J].代教育与文化,2014,(5)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