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shuhu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句话叫作——“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你有这种情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演讲。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终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正如丁肇中先生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演讲词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它的基本结构一般是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演讲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结束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其特点是: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理論联系实际。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结构,了解缜密的思维
  作为演说词,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开头交代背景,并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作者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并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令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全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显示出科学大家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明确方法,区别论证的技法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区分作者是“印证”还是在“论证”自己的观点。《现代汉语词典》对“印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证明与事实相符”。对“论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论述并证明。”“证明”具有保真性,而“印证”只能提供相信某理由的例子,却不能保证这个道理必然为正确的道理。文中共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例子。第一个例子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道理,第二个例子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第二个例子作者说“个人的经验为证”,是典型的“印证”而非证明。因为,仅仅凭王阳明的例子和“我”一个人的经验,只能为论点提供证据,但不能保证结论必然为真。阅读时,要区别本文和一般议论文论证的科学性、严密性的区别。
  3.通俗朴实,赏析语言的风格
  作为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所作的演讲,一般人认为应该是专业的、学术的,一般的读者是很难理解和参悟的。然而阅读本文,我们却感觉不到那种“大家”之气。有的是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有的是深入浅出,明白如话,读来亲切,没有说教气息。究其原因,这与作者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样分不开。文中作者除了通俗的举例,还运用了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与科学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实验精神的可贵。阅读时,同学们要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中庸(yōng) 彷徨(páng huáng)
  丁肇中(zhào)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阅读丁肇中的文章,文中作者指出传统儒家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偏颇,难道儒家倡导的这种理念是错误的吗?阅读下面的文章,写出你的探究。
  怎样“格物致知”?
  吴金铭
  学习儒学,想要学习明德,匡扶天下,最基本的功夫就是“格物”。《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那么怎样才是格物呢?各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让人难以适从。可是如果根本不立,如何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没有正确的认识,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笑谈了。所以这个格物如何“格”法,还真的是学习儒学第一个要清楚的。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个解释把儒学当作自然科学了。研究自然科学就能够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很明显,科学研究和心性修养及国、家管理是两回事。
  北宋朱熹说:“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我们看到里面有个逻辑错误:格物就是为了致知,如果已经有知了,知道了事物的道理了,还要格物吗?我们如果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怎么能穷其理?可见,朱子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
  《说文解字》说:格,木长貌。格的本意就是长长的树枝。古人用格制造了栅栏、尺子、容器、箭靶等,格后来引申为法式、标准、规格之义,这都是名词用法。做动词的主要含义是:阻止、搁置、纠正、衡量等。这些含义还不是格的古意。《字汇·木部》:“格,感通也。”《宋略·乐志叙》:“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如果把格理解为感,格物致知就比较好解释了。格物就是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这个理解,也和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相符。古代智慧的中国人认为,道生成了宇宙万物。那么,宇宙万物也具备了不同的道德属性。人要学道,要认识宇宙中这个最根本的道,就要感悟万物,从中得道。   怎么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呢?我们举个例子。
  古人认为,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古人如何格梅的呢?古人看到梅花以清逸见长,就感悟到了做人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在逆境当中,也不要退缩,坚持自己的原则。知道了这个道理,学习梅花不畏艰苦的特性,是不是心就正了?自己也去做到不畏艰苦,这就是修身。对家庭来说,如果家境不好,比较贫穷,就好像严冬一样。君子学习梅花的坚忍,保持自己的德性,这样家庭也同样会感到温馨。坚忍对治国和管理企业也同样重要,它提醒管理者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一定不要泄氣,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傲立群雄。认识这些道理,并把这些好的道理阐发出来,让天下人都明白,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树木、山河、飞禽走兽诸般万物都可以这样格物致知。认识其中的道理,引导自己的修行和工作实践。这些物质还都具有自己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好参悟。还有一类物质无形无相就更难格物了,比如我们熟知的“天地”。儒家祭拜的牌位一般就是“天地君亲师”。古人结婚的时候要拜天地,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明白天地是什么含义了。古人如何格天地的呢?《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做人要学天的刚健,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履行自己的天命;学习大地,可以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天地还有其他格法:天圆地方,天阳地阴,天动地静,天尊地卑。每个格法背后都有很深的道理。
  (文章有删节)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告诉我们在自然科学上的“格物致知”就是具有实验精神。虽然他认为儒家的“格物致知”有失偏颇,但并没有否定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阅读本文,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儒家认识世界的智慧。阅读这两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迪?
  知识把握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能够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4.是因为:①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读后一思
  示例:阅读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不能不加辨析等。
其他文献
刘同说:“简单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好比生活,生活的精彩就在于简单——繁华落尽见真纯。有了简单相伴相随,生活的滋味怎能不更显悠长?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老先生的不寻常之处恰在于他的简单。他衣着朴素,总是穿着一身洗旧了的卡其布中山装,以致来报到的新生误以为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就是这样的他,毅然拒绝了那让他人求之不得,却令他自己“浑身起鸡皮疙瘩”的
期刊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题目“我体验到______的滋味”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不过攀上顶峰固然令人兴奋,但攀登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所以,结果固然重要,但体验的过程更令人回味!  初中三年,我们曾亲身经历过、真切体验过、用心感悟过、努力珍惜过……让我们敞开心
期刊
我是一个小小的初中少女,生在和平时代,成长在国旗下,除了在影视剧中看到战火纷飞的画面,实在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但是我对国旗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因为我有一个会讲国旗故事的爷爷,所以每周一升国旗时,我都会格外激动,和国旗一起成长的经历浮现在眼前。  牙牙学语时,我就是经常听爷爷指着书桌上的小红旗说:“孩子呀,这就是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金灿灿的星星,看,她多美丽!”我好奇地趴在书桌上,眼睛
期刊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所谓“豹尾”,便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下面,我们就以2018年重庆B卷中考作文命题为例,来谈谈考场作文如何完美收束。  2018年重庆市B卷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大漠边上有一个小花
期刊
消息,也称新闻,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实用文体。它的特点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运用于生活,这是新课标强调的语文学习方式。“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我们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关注生活,而练习写消息则是关注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有必要学会写消息。  那么我们应如何来写好消息呢?可
期刊
谁语文好,来读一读  1.今天下雨,我骑车差点摔倒,好在我一把把把把住了!  2.来到杨过曾经生活的地方,小龙女动情地说:“我也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  3.多亏跑了两步,差点没上上上上海的车。  4.用毒毒毒蛇毒蛇会不会被毒毒死?  5.校长说:校服上除了校徽别别别的,让你们别别别的别别别的你非得别别的!  语文老师的智慧  教语文的边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两篇文章除了人名不同之外,情节语词
期刊
童年时光在记忆里已经慢慢淡去,不知不觉中我搭上了青春的列车,即将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青春探险,探索未知的豆蔻年华。我如一只新生的彩蝶,褪下了懵懂的茧衣,如今正要展开美丽的双翅,遨游在青春的花田里。  青春,应该是小小的挫败,叠加上大大的阳光。青春是鲜红诱人的玫瑰,美丽中带着锐利的尖刺。青春是荆棘,锋利中却包含着不怕困难的勇气。我们要用一颗沸腾的心去面对青春,拥抱青春。我们也要执着地坚信,风雨过后就能
期刊
一扇窗阻挡了纷飞大雪和凛冽寒风的嚣张气焰。我坐在窗边的躺椅上,一边抚摸着腿上“呼噜噜”晒着肚皮的猫咪,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水果,畅游在《海底两万里》中。  在海底我认识了一个机灵开朗的新朋友——阿龙纳斯。他带我穿越了变化多端的海底森林,开凿了深不可测的南极冰障,我们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血战章鱼……在探险的旅途中,勇敢善良有责任感的尼摩船长,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类对陆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对陆地生活环境的破坏
期刊
伟大的祖国曾经历了太多屈辱的历史和黑暗的岁月,但是她始终保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即每当灾难来临时,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不屈的斗争。  现在,这只沉睡的雄狮终于苏醒;这条东方的巨龙已然腾飞。现在的中国,科技、经济、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在迅猛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伟大的祖国定能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之一。  历数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从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到嫦娥一号载人飞船的成
期刊
小點儿声行不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