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截至2018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42篇中文文献和72篇英文文献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系统地回顾并梳理了国内外学界旅游者情感研究的历程、主题、理论运用和方法。研究发现:(1)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所分别代表的国内外旅游学界的旅游者情感研究均经历了缓慢起步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以2014年为转折点)。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2014年后迅速发展。(2)在研究主题方面,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和旅游者情感体验均为国内外旅游学界热门的研究主题;相较于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缺乏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前因变量)的系统探索,且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中缺乏对情感体验差异和复杂情感体验的关注。(3)在理论运用方面,中文文献所运用的理论略为单一,缺少对相关学科前沿理论视角的关注和应用,而英文文献所用理论相对更为多元,更擅长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探究诱发情感产生的内部因素并对特殊旅游情境下的情感体验进行研究。(4)在研究方法方面,中英文文献均主要为实证研究,且定量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在定量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观察法和访谈法则均为定性研究的主要数据收集手段。相比于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且近年来有国外学者在数据收集上创新性地运用生理传感器等来测量旅游者生理情感;中文文献则更多地将网络文本作为数据来源,但缺乏对图像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文章的研究发现能为旅游者情感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主题选择、理论运用及方法运用上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者情感;研究主题;理论;研究方法;中文文献;英文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0)07-0099-18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7.013
引言
生而为人,情感1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典型特征之一”[1]并贯穿于我们人生旅程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2]。《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3]。情感的时间、空间、社会属性[1]使得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在流动的情境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多变。“旅游”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流动性特征的休闲活动[4],日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流动形式之 一[5]。在旅游过程中,身处非惯常环境的旅游者不断接触新奇的、异于日常的人或事物[6],伴随着更多不可预期的情况发生,情感自然随之产生、发展和变化,在旅行的动态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和易变性的特点[7]。
旅游者情感是旅游者在旅游全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3]。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感,都是旅游者旅游经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对旅游体验进行评价以及对目的地进行选择时的重要依据[8-10]。因而,对旅游活动发生主体(旅游者)的情感展开研究对旅游领域的学术发展與产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在学术研究方面,情感研究有利于理解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行为[7, 11-12],在一定程度上窥探行为深处的内在心理机制,是对旅游体验的深入剖析[13-15]。在产业实践方面,旅游者情感研究是理解并提升旅游体验质量的基础[15],能够为旅游产品优化、升级以及目的地营销与管理等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情感”最初始于哲学和心理学两大学科从不同角度的探讨。近25年来,西方学界掀起了一股“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的思潮。它或许发端于性别研究,可以代表女性主义发展的新近一波热潮。然而,它迅速地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等这些本土领域蔓延至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全部领域[16]。例如,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情感转向”中,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已从社会个体的主观体验深入到社会个体的情感领域[17]。在其他学科领域(诸如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同样涌现出情感研究的热潮[18-21],情感成为一个备受多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2]。在旅游研究领域,情感研究起步较晚。但在最近十余年中,情感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具体而言,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发展得较为成熟,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2]。
然而,尽管旅游学界在情感研究方面取得了 初步成果,但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2, 22]。并且,考虑到情感研究对旅游领域学术发展和产业实践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鲜有文献对旅游者情感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据本文作者的检索,截至2019年10月,仅有两篇有关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综述性论文发表。具体而言,刘丹萍和金程梳理了在2014年之前发表的、与旅游者情感议题有关的文献[2],但仅仅分类并列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题领域,并没有对旅游领域内情感研究的方法运用和理论应用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另外,马天和谢彦君对情感的相关概念做了辨析,并就国内外学界有关旅游体验中的情感的研究主题及测量做了分类和回顾[22]。但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并没有对所回顾的文献的来源、起止年份、数量做交代。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对目前与旅游体验相关的情感研究的理论运用和方法做出详细的、比较性的相关梳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界对“情感”议题愈加重视,情感研究的数量急剧增长,且研究主题、理论及理论分析框架、所运用方法及具体技术更加多元。因此,国内旅游学界亟待对旅游者情感领域的研究历程、主题、理论应用以及方法(技术)的进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评价。尤其是,从现有文献来看,在旅游者情感研究历程、主题、理论、方法等方面,国内外旅游学界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亟须细致的、比较性的回顾和梳理。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权威旅游学术期刊所载旅游者情感研究文献,对聚焦于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历程、主题、理论引用、方法与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回顾与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以期能够系统地了解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进展、差异与差距,并展望、讨论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方向。
1 数据来源
为对国内外1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本研究选择如下文献来源:其一,中文文献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人文地理、经济、管理类等核心期刊,包括《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等;其二,英文文献来自《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3本旅游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分别是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上述3本英文学术期刊是国际旅游学界公认的旅游研究顶尖期刊[23-24]。如上所述,中英文文献的期刊来源均保证了本研究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而言,为收集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文文献,本研究于2019年1月在中国知网(CNKI)以CSSCI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以“旅游者”“游客”与“情感”“情绪”为关键词进行交叉组合式的检索,并将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18年12月31日之前。经过进一步的人工核对、筛选(只选择以旅游者情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最终得到42篇中文文献,发表时间在2005年至2018年之间。表1呈现了42篇文献在各期刊的分布情况;其中,《旅游学刊》所刊载的旅游者情感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共19篇,占45.24%,其次为《旅游科学》(6篇);另外,也有少数研究发表在地理类、经济类、管理类的其他期刊中。
为收集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英文文献,本研究于2019年1月在Web of Science以上述3本国际期刊为文献来源,以“emotion”“mood”“feeling”“affection”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同样以2018年12月31日作为文献发表的截止时间。经过核对、筛选,最终得到72篇聚焦于旅游者情感的英文文献,发表时间在2000年至2018年之间。如表2所示,在72篇英文文献中,刊载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的文献数量最多(29篇),占40.28%;刊載在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的文献数量分别为22篇和21篇。可见,旅游者情感的相关研究发表在上述3本旅游学界国际顶级期刊上的数量分布较为均衡。
2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历程
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的历史进程,本研究分别将国内外学者在各年份(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图1)。比较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1)与国外相比,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起步较晚。国内最早专注于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文献发表在2005年,国外则是在2000年。(2)国内相关研究发展迅猛,从2014年到2018年的5年间,年均发表6.4篇。(3)在2015—2018年这4年间,中英文文献的数量均有大幅提升,每年都在5篇以上。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均经历了缓慢起步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且在2014年之后这一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3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主题
3.1 中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主题
对42篇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主题分类后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主题领域:(1)旅游者情感的影响(22篇),主要包括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行为意向等的影响;(2)旅游者情感体验(10篇),聚焦于研究旅游者情感本身,例如,旅游者情感的维度构成、动态变化以及情感评价等;(3)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10篇)。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主题分类时,笔者先各自对每篇论文进行主题划分,然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对少数(4篇)有异议的文献进行讨论(主要对研究的主要目的或核心问题进行研判),从而最终确定这4篇论文所属的主题领域。
在上述主题领域中,大多数文献关注普遍意义上的旅游者情感,但也有少数研究针对旅游者特定的情感(例如敬畏、愤怒、幸福感等)或特殊旅游形式中的情感(例如黑色旅游、遗产旅游)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主题分布如表3所示。
3.1.1 旅游者情感的影响
如表3所示,在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中,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这一主题的成果最为丰富,有超过半数的论文(54.8%)关注到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情感对他们的满意度、忠诚度及其他行为意向等方面的影响。其中,除极少数研究只分析积极/消极情绪对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25]之外,关注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的影响的绝大多数研究也都同时关注满意度对忠诚度、行为意向这两个变量的影响。例如,罗盛锋等以观看《印象·刘三姐》表演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情感对他们体验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受到认知与情感的综合影响[26]。相似地,刘力等对赴韩旅游者购物行为的研究发现,感知购物环境通过影响旅游者的购物情绪来影响他们的购物满意度和行为意向(包括忠诚意向和趋近意向①),并最终识别出“环境→情绪→行为”这一影响路径[27]。
也有少数研究仅关注旅游者情感对忠诚度的影响。例如,白凯和郭生伟以西安回坊为例研究入境旅游者情绪体验对他们忠诚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入境旅游者正面情绪体验会导致他们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28]。粟路军则以厦门城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消费情感在服务认知要素影响旅游者忠诚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29]。
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到旅游者情感对目的地选择意向、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等的影响。例如,刘卫梅和林德荣以厦门潜在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潜在旅游者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结显著地正向影响他们对厦门作为目的地的选择意向[30]。祁潇潇等则关注到敬畏情绪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他们以千山景区为例,发现旅游者的敬畏情绪对环境责任行为意向有显著的直接影响[31]。虽然多数学者都关注积极情绪对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但也有学者关注到消极情绪的作用。例如,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的影响[32]、后悔情绪的后续行为表现[33]以及愤怒情绪对旅游意向和口碑传播的负面影响[34]。 3.1.2 旅游者情感体验
旅游者情感体验是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第二大主题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情感体验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旅游者对体验的情感评价3个方面。从根本意义上说,旅游体验的目标是对快乐的追求,而“快乐”是情感的主要测量指标[35]。因此,情感体验在旅游体验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构成维度方面,张天问和吴明远聚焦于旅游中的幸福感。他们对旅游者博客进行了扎根理论分析,发现旅游幸福感是由旅游前的期待体验、旅游中的福乐体验和旅游后的回忆体验构成[36]。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对旅游过程中动态变化的情感更为关注,有关旅游者情感体验时空变化的研究不断涌现。例如,黄潇婷将时间地理学的时空路径概念和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结合,提出了“旅游情感路径”概念,并以“愉悦度”作为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测量对象,在“痛苦-快乐”维度上采用5点量表进行测度。作者发现,旅游者情感体验各节点的愉悦度与总体愉悦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在旅程刚开始和接近结束时,这种相关关系更大[15]。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研究对情绪的测量仍然是在旅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且选用的量表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忽视了情感的复杂类型。李君轶等则使用包括8类积极情感、8类消极情感和4类中性情感的情感轮(emotional wheel)量表进行测量,更有利于全面了解旅游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仍无法测量情感的实时变化[37]。与定量测量旅游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不同,张朝枝和张鑫的研究则运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究了旅游者在骑行入藏的过程中具体的情感变化。他们发现,流动性体验的情感情境包括恐惧与震撼、感动与反思、自由与愉悦等,并且“情感情境”是骑行入藏体验的核心[38]。
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基于大数据来分析旅游者體验的情感评价。例如,刘逸等基于8个目的地的网络评论数据,从情感词库、语义逻辑、情感乘数等3个方面创建了旅游评价情感分析模型,并制定了6项层层递进的旅游者情感分析规则[39]。
3.1.3 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
除上文所述的实证研究外,亦有部分学者对与旅游者情感相关的议题展开过概念性研究或理论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做出回顾。例如,谢彦君依据情感的两极性特征,构建了表达旅游体验情感状态的模型:快乐-痛苦[35]。这一模型为旅游者情感测量奠定了基础。琼达和赵宏杰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40],为解释旅游者选择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谢彦君和孙佼佼关注到黑色旅游中的愉悦情感,提出了黑色旅游的本质——黑色愉悦这一概念,并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多重来源、实现前提和在场体验[41]。这一概念(黑色愉悦)的建构与讨论使得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在研究综述方面,吴茂英和Pearce对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总结[42];张晓和白长虹对国外(英文学界)旅游者幸福感研究进行过系统的述评[43]。
3.2 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主题
梳理并归纳72篇与旅游者情感相关的英文文献后发现,英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大主题领域:(1)旅游者情感的影响(30篇),主要包括对满意度、忠诚度、网站选择行为意向等方面的影响;(2)旅游者情感体验(29篇),主要包括维度构成、动态变化及情感差异等;(3)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10篇),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4)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3篇)。具体的研究主题分布如表3所示。
3.2.1 旅游者情感的影响
与国内研究相似,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这一主题在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英文文献中也占主导地位,论文数量所占比例为41.7%,且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多为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以及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在研究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的影响的文献中,“情感”也往往与“认知”共同作用于满意度。例如,de Rojas和Camarero聚焦于文化旅游情境,将认知要素与情感要素结合起来对旅游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质量和情感(emotion)都是满意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情绪状态(mood)在认知对满意度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44]。相似地,Faullant等的研究关注到登山体验中的两种具体情绪——快乐和恐惧。结果表明,这两种情绪与认知评价共同影响满意度,其中,快乐直接影响满意度,而恐惧则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负向地影响满意度[45]。
在旅游者情感影响忠诚度的研究中,满意度通常作为影响忠诚度的前因变量或中介变量。例如,Yüksel和Yüksel对旅游购物风险感知的研究发现,购物风险感知与旅游者情感、满意度和忠诚度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其中,情感是购物风险感知分别影响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中介变量[46]。此外,有学者对情感凝聚(emotional solidarity)这一特殊情感对忠诚度的影响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凝聚的“受欢迎感”(welcoming nature)和“同情理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这两个维度直接影响忠诚度,满意度则在情感凝聚对忠诚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47]。
在旅游者情感影响其他行为意向的研究中,与忠诚度相关的行为意向变量仍然多与满意度一起被纳入测量模型。例如,Bigne和Andreu依据情感的愉悦度-激活度(pleasure-arousal)这一维度,将旅游者分为两类,并证实愉悦度和激活度水平高的旅游者有较高的满意度,并在间接行为意向上表现出更多的忠诚及消费意愿;但情感对直接的行为意向(第2天或下一季度再次消费)则没有显著影响[48]。除此之外,也有许多研究探讨了旅游者情感对其他行为(行为意向)的影响。例如,在旅游购物情境下,Yüksel对购物环境、旅游者情感、购物价值和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者情感影响购物价值,继而影响旅游者的购物乐趣、与销售人员的交谈行为、重游意向以及花费更多金钱和时间的意向[10]。在网络分享平台的选择上,Yan等的研究表明,有积极情绪的旅游者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而有消极情绪的旅游者更倾向于选择综合性的旅游网站[49]。在具体情绪方面,Sanchez-Garcia和Curras-Perez研究了旅游者产生的后悔和愤怒两种消极情绪的影响,发现愤怒情绪对更换商家、负面口碑传播和抱怨3种行为均有显著影响,而后悔情绪只会影响前两种行为[50]。另外,也有研究关注到旅游者情感对道德行为[12]、目的地吸引力[51]以及安全感的影响[52]。 3.2.2 旅游者情感体验
在英文文献中,有关旅游者情感体验本身的研究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文数量的占比为40.3%。在这一主题领域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动态变化以及情感差异等。在情感体验维度构成方面,Hosany和Gilbert开发的目的地情感量表(destination emotion scale,DES)堪称经典。研究指出,旅游者情感体验由以下3个维度构成:快乐(joy)、爱(love)和惊喜(positive surprise)[53]。而后,Hosany等又对这一量表进行了跨文化验证,使之适用于更多元的文化背景[54]。从现有英文文献来看,这一目的地情感量表的開发与验证为后续对旅游者情感的“前因后果”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测量基础[55-57]。也有学者研究旅游者特定情绪的维度构成。例如,Coghlan等建立起一个旅游者敬畏情绪(awe)概念框架。这一框架包含生理反映要素(physiological response component)、相对独特性要素(comparative uniqueness component)和转变模式要素(schema-changing component)等3个维度[58]。此外,还有研究专注于分析特定旅游者群体(如老年旅游者[59])的积极情感维度构成或特定旅游形式(如徒步旅游[11])中的旅游者情感体验维度结构。
情感的动态性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2]。英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动态变化的关注相对较早。2013年,Nawijn等较早关注到旅游者在整个度假过程中的情绪波动问题。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情绪波动与度假时间长短有关,度假8~13天的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显著,且在整个度假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快乐(happiness)”峰值[60]。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运用日渐频繁,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在实时情感数据获取的方法上展开创新。有学者倾向于用生理测量技术来取代主观性较强、误差较大的问卷调查方法。例如,Kim和Fesenmaier介绍了一种新的情绪测量方法——皮肤电反应(electrodermal activity,EDA),并对城市旅游者的情绪体验进行实时记录。研究表明,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情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且情绪会因所参观的地点、活动和遇到的人而有所差异[14]。这一测量方法使学界对旅游者情感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旅游体验的设计和管理有所启发。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Shoval等则提出了一种将语义语境信息和生理测量相结合的新方法,以更全面、综合地测量和了解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时空差异[61]。在对情感变化的测量中,国外学者在自我报告式的情感测量上倾向于使用“修订的分化情感量表”(the modified differential emotions scale,MDES量表)。该量表是由9个积极情感题项、8个消极情感题项和2个中性情感题项构成的5点式李克特态度量表[13, 60],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学界鲜有应用。近年来,英文学界更多地结合生理测量技术来捕捉游客实时的、客观的情感数据,以对游客的情感变化进行更加准确的测量。可见,英文文献对情感的测量相对更深入、更前沿。
英文文献还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横向和纵向差异进行过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对幸福感的研究。难忘的旅游体验(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意味着人们不仅仅追求到了享乐,而更在于收获了自我提升的幸福感[62]。对于旅游度假体验是否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一问题,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有学者对旅游者单次的旅游/度假活动前后的幸福感进行比较,发现旅游可以提高旅游者的幸福感[63-64]。然而,Kroesen和Handy对旅行体验的历时性研究(2008—2011年)则表明,从长期来看,旅行可能有助于人们达到特定的个人或社会标准,但不能持久地提高他们的幸福感[65]。此外,还有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幸福感体验进行过比较研究。例如,Bimonte和Faralla的系列研究表明,从观赏型旅游者(公园访客)到消耗型旅游者(海滩访客),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快乐体验逐渐递减,并且这种幸福感的差异受到他们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影响,观赏型旅游者通常更加关心环境,他们的行为对目的地更为有利,因而幸福感也更高[66-68]。
最后,虽然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旅游者情感体验主题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但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拓宽研究视野,探索特殊旅游形式中(例如,黑色旅游)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具体而言,Nawijn等对参观某个集中营纪念馆的旅游者进行研究,发现黑色旅游情境中的旅游者情感有3种:痛苦(misery)、同情(sympathy)和积极(positivity);其中,痛苦包含5种消极情绪,积极包含4种积极情绪,同情则是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的情绪集合[69]。这些研究结果体现出在黑色旅游情境下旅游者有不同于传统旅游情境的独特情感体验。
3.2.3 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
在英文文献中,有关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13.9%)。在旅游活动中,诱发/影响旅游者情感产生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旅游者自身的认知。例如,马剑瑜等分析了主题公园旅游者“高兴”(delight)情绪的前因变量,发现“高兴”情绪是由新奇(novelty)、目标一致性(goal congruence)、目标重要性(goal importance)、目标兴趣点(goal interest)、目标实现(goal realization)等评价性因素构成的多种路径所产生的[70]。类似地,Hosany在目的地情感量表(DES)的基础上,对旅游者情感(爱、快乐、惊喜)的前因变量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愉快(pleasantness)、目标一致、内部自我相容(self-compatibility)是这些情感的主要决定因素[56]。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目的地的环境/事物或旅游活动等客观要素。Mitas等通过对成年人旅游体验中积极情绪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幽默带来的乐趣、友谊带来的温暖、对活动的兴趣以及对逝去事物产生的敬畏反应等4个过程促进了积极情绪的产生[71]。 在现有研究中,也有学者揭示了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Carnicelli等在对探险旅游中的恐惧情绪展开研究时发现,在整个探险活动过程中,旅游者的恐惧并不只与活动本身有关,还与旅游者认知方面的想象(cognitive aspects of imagination)以及它们对情感体验的预期和对风险的假设有关[72]。
3.2.4 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
除上述3大研究主题领域外,还有部分学者对与旅游者情感有关的议题做出了概念性/理论性的探索和梳理,也有部分学者致力于对现有研究进展做出批判性回顾。具体而言,Goossens整合情感因素与旅游动机理论,提出了一个解释推-拉动机、参与、信息处理、心理意象、情感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以揭示目的地营销信息的情感反应及其对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影响[8]。Tucker着重探讨了旅游情境中移情/同理心(empathy)这种特殊情感。Nawijn从“在享乐情境下的排他性应用”(只关注享乐情境[hedonic contexts]下的积极情绪,忽视了非享乐情境下的其他情绪)和“过高估计了对旅游者幸福感的潜在影响”这两个方面对积极心理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批判性评价[74]。
3.3 中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主题比较
比较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旅游者情感的影响以及旅游者情感体验均为旅游学界热门的研究主题(表3),两者加总的论文数量均占论文总数的70%以上,中文文献占比76.2%,英文文献占比82%。可以说,在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中,这两个领域发展相对更为成熟。除上述共性外,从文献的梳理与统计中不难发现,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仍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3.1 研究主题领域
在国内旅游学界,旅游者情感研究仅聚焦在3大主题领域(表3),英文文献则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除国内学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外,还广泛地关注到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前因变量)。具体而言,在中文文献中,国内学者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情有独钟,这部分文献的数量占所有旅游者情感研究文献数量的一半以上(52.4%),且主要关注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仅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提及情感得以产生的前因变量,但也仅见于对“敬畏情绪”[31, 75-76]和“消费情感”[29, 77]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是,上述文献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者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的探索,情感被作为中介变量。因此,国内学界还亟待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3.3.2 具体研究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检验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和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但具体而言,国内外学界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内容方面有所差异。在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方面,英文学界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在英文文献中,学者们既关注到广泛意义上的目的地情感维度[53],也聚焦于特定情绪(例如,敬畏情緒[58])的构成。这些理论研究、量表开发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方法论/测量基础。相比之下,国内学界还亟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情感体验的动态变化领域,英文文献则更注重对情感变化进行量化测量,不断地探索新量表、新工具、新技术来记录和反映旅游全过程的情感状态。相比之下,中文文献在此方面的成果较少,测量量表与新技术的应用稍显落后。但国内学者对特定旅游情境下旅游者具体的情感变化的关注相对更多。
在旅游者情感体验这一主题领域,中文文献所反映的国内旅游学界热衷于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评价展开研究[39, 78-80]。这可能与国内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相比之下,英文文献则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尤其是幸福感)的横向和纵向差异[63-68]给予了特别多的关注和探索。此外,国内学界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多聚焦在积极情感方面,对特殊旅游形式中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的研究较少。例如,在国内核心期刊中,仅有一篇论文关注黑色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的情感体验[41]。
4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
4.1 中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
如表4所示,进一步关注情感研究中的理论应用情况可以发现,在42篇中文文献中,有24篇(57.1%)文献明确阐述了它所运用的理论/理论框架。如表4所示,“认知-情感-行为”是被运用最多的理论(17次,60.7%)。这主要归因于中文文献集中研究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表3)。具体而言,在探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时,“认知”成为多数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一些研究将“认知”与“情感”作为并列的自变量,检验认知与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共同作用[26],但忽略了认知与情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更多的研究则是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将情感作为认知与行为关系中的中介变量。这一理论框架多见于对“消费情感”[29]和“敬畏情绪”[31]的研究。在这一框架下,有学者运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来解释“认知”对“情感”的影响路径。具体而言,则是研究游客的拥挤感知对积极/消极情绪的影响[25]。此外,还有研究以“情感”为自变量,聚焦于“情感-行为”的直接关系。例如,窦璐基于情感凝聚理论(emotional solidarity theory),探究养老旅游者与居民情感凝聚的3个维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81]。亦有少数研究进一步探索情感与行为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这类研究主要应用地方依恋理论(place attachment theory)[31]。
近年来,由于国内学者对游客情感体验评价研究的特殊“青睐”,“游客情感分析理论”(tourist sentiment analysis theory)应运而生。它具体是指利用大数据来分析旅游者体验的情感评价,对在线旅游网站中的用户生成内容进行正负面情感特征的分析[39]。除上述主流理论外,还有学者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theory)提出了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机制模型[82]。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一切互动行为都发生在一定情境中,而情境中的互动仪式必然是一个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预设,谢彦君和徐英系统地解释了情感能量的聚集、形成和衰减现象,建立起旅游场、互动仪式和情感能量之间的逻辑关系[82]。 4.2 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
对英文文献的理论应用进行梳理后发现(表4),有29篇(40.3%)文献明确说明了运用何种理论。与中文文献相似,“认知-情感-行为”理论亦是国外情感研究中应用最多的理论(11次,36.7%),但比重显著低于中文文献中这一理论的应用频次的占比(60.7%)。在研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的英文文献中,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包括:(1)认知和情感的共同作用[45];(2)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探究情感的因果模型[46];以及(3)“情感-行为”关系中的中介变量(例如地方依恋[55])。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运用休闲阻碍(leisure constraints)的结构模型来探究黑色旅游情感体验与重游意愿关系中的中介效应[83]。研究发现,个人内在阻碍(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这一变量在上述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探究情感对行为的影响时,有学者运用积极情绪扩建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来解释游客的情感倾向与网络口碑传播平台选择之间的关系[49]。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个体即时的思维-行动范畴,并构建个体持久的资源。因此,当一个人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倾向时,他/她往往会参加社会活动以有助于与他人互动[84]。此外,还有学者运用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来解释嫉妒情绪的产生及其对旅游意向的影响[85]。由此可见,英文文献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这一主题领域中,运用了更多的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有关情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基于心理学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CAT)对诱发情感产生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对“高兴”情绪前因变量的探究就是典型的案例[70]。在对外部因素的研究中,有学者运用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将社会环境与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一理论认为,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人们通过将社会环境集中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来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71]。然而,现有文献对诱发旅游者情感产生的外部因素的关注还较少,尚未形成主流的理论基础。
在有关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中,有学者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来研究黑色旅游中的情感体验。例如,Weaver等基于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检视了参观监狱博物馆的游客不同的情绪体验[86]。Buda则运用社会和空间理论(social and spatial theory)揭示了在特殊的社会空间中建立人与人、人与地之间联系时情感所发挥的作用[87]。此外,在旅游与幸福感的研究中,目标理论(telic or endpoint theory;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模型之一)亦有所应用。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幸福感的获得与其目标或需求的达成有关[88]。在旅游情境中,這一理论被用于解释度假者在旅行后幸福感得以提升的原因[63]。
4.3 中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比较
对比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中文文献中的理论运用略为单一,而英文文献所用理论相对更为多元。其中,“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在研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时,得到了国内外旅游学界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英文文献还较多应用认知评价理论来探究诱发情感产生的内部因素,并更善于运用社会学领域的理论(例如社会表征理论、社会和空间理论)对特殊旅游情境的情感体验进行研究;同时,还有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例如,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积极情绪扩建理论等)也被应用在对情感诱发因素以及情感对行为影响的讨论中。相比之下,国内学者还缺乏对认知评价理论的关注,且缺少相关前沿学科的理论视角,尚需在后续研究中加强对与情感相关的基础理论的关注和运用。
5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方法
5.1 中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方法
对42篇中文文献的研究方法做归纳分析后可以发现,有32篇论文为实证研究(76.2%),其余10篇则为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或研究综述。如表5所示,在32篇实证研究论文中,有25篇论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5篇论文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还有2篇论文运用混合方法。
国内旅游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且定量研究是较为主流的研究方法。这与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主题多为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无关系。这一主题领域需要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因而需要收集定量数据并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此外,也有关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时空变化和旅游者情感评价的研究运用了定量方法。
(1)定量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上述定量研究是通过哪些方式收集数据的呢?通过分析25篇定量研究论文发现,大多数定量研究都仅使用针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19篇,76%);另外,有2篇论文运用实验方法(综合使用实验室/现场实验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例如,卢东等在检验敬畏情绪对旅游者道德行为的影响中,对稻城亚丁和三圣花乡的旅游者进行现场实验和问卷调查。在发现有敬畏情绪的旅游者具有更高道德水平的行为后,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室实验和问卷调查,发现:相对于愉悦情绪,敬畏情绪更能促进旅游者在旅游情景中的道德行为[89]。此外,有3篇关于旅游者情感评价的定量研究论文通过抓取网络评论来收集数据[39, 78-79]。值得注意的是,黄潇婷对旅游者情感体验时空变化的研究采用手持GPS追踪设备来收集旅游者的空间位置,不同时空节点的情感数据则通过针对受访者的日志调查问卷来获取[15]。如上所述,问卷调查与网络数据是定量研究中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来源。
(2)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5篇定性研究论文中,大多数关注旅游者情感体验本身(维度、时空变化、评价等)。其中,有3篇论文综合运用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数据,再运用文本分析或扎根理论来分析数据。例如,在吴寅姗等对入藏火车旅行的研究中,主要的数据来源是对12名入藏旅游者进行的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则是对访谈记录的文本分析[90]。另外,有2篇研究则运用网络文本进行数据收集,涉及旅游者情感评价[79]和旅游幸福感的维度构成[36]。 (3)混合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虽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的论文仅有2篇,但均为2018年发表。这说明,混合研究方法近年来在逐渐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与采用。在数据收集方面,混合研究方法比单纯的定量/定性研究方法有更为多元的数据来源。例如,李君轶等对欧美旅游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情感体验时空变化展开过研究。他们运用了问卷调查收集定量研究数据;同时,还对旅游者进行随行访谈、跟踪观察,并利用网络游记来收集定性研究数据[36]。在数据分析方面,对多种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详实。
5.2 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方法
对72篇英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表5),有69篇为实证研究,占比高达95.8%;仅有3篇为概念性/理论性研究或研究述评。在69篇实证研究中,有44篇论文(63.8%)采用定量研究方法,18篇论文(26.1%)采用定性研究方法,7篇论文(10.1%)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英文文献中的旅游者情感研究绝大多数为实证研究,且定量研究是主流。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应用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和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这两大致力于检验变量间关系的主题领域。同时,在对情感体验的动态变化以及情感差异的研究中,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定量方法。
(1)定量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绝大多数定量研究(41篇/44篇,93.2%)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然后再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数理统计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将问卷调查与其他数据收集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数据收集。例如,在旅游者情感动态变化的研究中,Shoval等利用GPS、生理传感器(physiological sensors)、问卷调查等3种方法收集数据,对空间定位数据、实时测量数据、生理测量数据和传统的问卷调查数据做整合分析[61]。又例如,Cheng和Kuo的研究运用实验法将特定的照片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陌生地方添加熟悉的景观元素可以增强人们与地方的情感联结[91]。除传统的问卷调查外,在旅游者情感动态变化的研究中,采用情感/心理测量量表的结构化日志调查(diary)是一种获得旅游者情感实时数据的有效方式[13, 60]。相较于在旅程结束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日志调查这种贯穿于受访者旅行全过程的数据收集方法能够较好地记录和展示情绪的动态变化,并能尽可能地避免回溯式调研的滞后性和欠缺准确性等弊端[92]。另外,还有1篇定量研究论文使用来自国家统计网站的二手数据来研究旅游者情感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93]。综上所述,在定量研究中,问卷调查这一数据收集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旅游者情感的定性研究多集中在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中,也有少数对情感的影响(后果)及影响因素(前因)的研究运用定性方法。在18篇定性研究论文中,多数(13篇,72.2%)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来收集数据,并使用文本分析、主题分析、民族志等方法分析数据。例如,Knobloch等对进行漂流、跳伞和观鲸活动的21名旅游者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了旅游体验的本质。经过文本分析,作者发现:难忘的旅游体验要考虑个人收获、情感和意义这3个方面,且好的旅游体验包含复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快乐等积极情绪[62]。近年来,采用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的定性研究也呈上升的趋势。例如,Frazer和Waitt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的旅行日记,运用民族志方法对志愿者旅游中的移情痛苦感(empathic pain)进行了探索[94]。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国外学界开始有学者运用网络游记、电子邮件、旅行照片等渠道/来源进行数据收集。例如,在旅游者情绪诱发因素的研究中,Pan等对《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的145张旅行照片及其说明文字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例如,山脉、动植物群、海滩)刺激旅游者愉悦(pleasant)和兴奋(arousing)情绪的产生,文化资源则常常与“愉悦”联系在一起[95]。总的来说,在旅游者情感的定性研究中,访谈法仍然是数据收集的主流方法,文本则是定性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未来,研究者依然需要对其他形式的数据/方法给予更多的关注。
(3)混合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英文文献中,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且较早见诸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的研究[48, 96]。在数据收集方面,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论文多综合使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也有少数研究以网络文本与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来源。例如,Zhang等的研究对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的网络文本进行挖掘,并对参观纪念馆的540名南京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了黑色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及对重游意向的影响[83]。此外,混合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于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动态变化的研究中。例如,Lin等针对39名45~65岁的美国和荷兰度假者的研究采用出游前問卷调查和出游中日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情感数据收集[13]。Kim和Fesenmaier针对两名大学生在费城旅游过程中情绪变化的研究则将生理测量技术运用到情感研究中,使用移动生理传感器(Affectiva Q-Sensor)和事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14]。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在使用混合方法的研究中,定量和定性多种来源的数据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佐证的作用,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和识别研究问题,还能够让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5.3 中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方法的比较
比较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共性:大多数研究为实证研究(中文文献76.2%,英文文献95.8%);在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流(中文文献57.1%,英文文献61.1%),其次为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类似地,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在方法运用上的差异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5.3.1 研究进路
在研究进路方面,英文文献更偏好实证研究,仅有少量的概念性/理论性研究及研究述评/综述。此外,相较于国内学界来说,英文文献中使用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的文献所占比例更高。因而,整体而言,英文文献中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
5.3.2 数据收集
在定量研究中,中英文文献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但差异在于,国内研究还会利用网络评论数据对旅游者情感评价进行研究[39, 78-79]。相比之下,在英文文献中,有学者开始创新性地使用生理传感器等新技术收集生理测量数据[14, 61],且更多地运用日志调查对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数据进行收集[13, 60]。
在定性研究中,中英文文献的主要数据收集方法均为观察法和访谈法。细微差别存在于对网络文本的使用上。具体而言,中文文献利用网络文本来收集研究数据更为常见[36, 80],而英文文献更倾向于使用访谈或问卷调查法收集一手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研究,中文文献都缺乏对图像数据的系统关注和挖掘,但英文文献中也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到了图像数据的重要性并收集和分析图像数据[91, 95]。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情感”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7],是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情感研究在旅游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产业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成果也与日俱增。因而,基于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对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以了解目前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旅游学界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发表在中英文权威学术期刊上的114篇旅游者情感研究论文(中文文献42篇,英文文献72篇)进行统计、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国内外旅游学界(分别以中文和英文文献为代表)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均经历了缓慢起步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且这一领域都在2014年之后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相比之下,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起步较晚(2005年),但在2014年后发展迅猛。
(2)在研究主题方面,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旅游者情感体验以及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等3大主题领域,英文文献则主要集中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旅游者情感体验、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等4大主题领域。比较中英文文献中的情感研究主题可以发现,两者有如下共同点:其一,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和旅游者情感体验均为国内外旅游学界热门的研究主题,这两个领域的发展相对成熟。其二,中英文文献中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检验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和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且主要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可见,旅游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主要基于管理学视角,更多地关注在旅游这一消费行为中情感的角色和作用,以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旅游者行为以及在目的地管理实践中纳入对情感的考量。
当然,中英文文献的情感研究主题也存在如下差异:其一,国内旅游学界缺乏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前因变量)的研究,有超过半数的中文文献集中研究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而国外旅游学界则表现出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其二,英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有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理论贡献还很欠缺。其三,中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评价有诸多研究,英文文献则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尤其是幸福感)的横向和纵向差异给予了更多关注。其四,中文文献中的旅游者情感体验研究多聚焦在积极情感方面,对特殊旅游形式中复杂的情感体验的关注较少。
上述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国内外旅游发展所处阶段有关。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旅游业已进入休闲度假时代,而国内旅游业仍在从以传统的观光为主向兼具观光、休闲度假转变。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加强调体验的旅游形式[97]。在旅游中,具有体验属性的目的地更能激发旅游者的情感反应[98]。由此可以推测,国内学界对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关注较晚,成果较少。另一可能的解释是,国内旅游业更注重经济效益,旅游研究也多服务于产业实践,更多地关注与目的地营销紧密相关的旅游者满意度/忠诚度,而对旅游者自身情感的产生、变化等方面的关注略显不够。但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在线旅游网站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用户生成内容而形成的大数据成为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后发优势”。国内旅游学者开辟了旅游者情感分析与评价的新的研究方向。总之,国内外旅游发展阶段、经济文化背景、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均可能造成了情感研究内容的差异。
(3)在理论运用方面,中文文献中所运用的理论略为单一,缺少对相关学科前沿理论视角的关注和应用,而英文文献所用理论相对更为多元。具体表现在,虽然“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在研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时得到了国内外旅游學界的普遍应用,但英文文献更擅长运用多种社会学理论(例如社会表征理论、社会和空间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例如认知评价理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积极情绪扩建理论)来探究诱发情感产生的内部因素并对特殊旅游情境下的情感体验进行研究。
(4)比较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两者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如下共性:其一,大多数研究为实证研究(中文文献76.2%,英文文献95.8%)。其二,在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流(中文文献57.1%,英文文献61.1%),其次为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其三,在定量研究中,两者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在定性研究中,均主要使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收集数据。从大多数旅游者情感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这一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外旅游学者倾向于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复杂的情感体验进行量化测量,以直观展现情感的变化、波动或建立情感与满意度或行为意向等之间的统计学关系。 中英文文献中的旅游者情感研究在方法上同样存在差异:其一,在研究进路方面,英文文献更偏好实证研究,且英文文献中使用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的文献所占比例更高,因而研究进路更为多元。其二,在定量研究的数据收集方面,网络评论是中文文献的一个重要数据来源。相比之下,在英文文献中较少有研究使用网络评论数据,且已有国外学者开始使用生理传感器等新技术来收集旅游者生理情感数据,且较多地使用日志调查的方法收集旅游者的情感数据。其三,在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面,中文文献更多地利用网络文本来收集研究数据。其四,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研究,中文文献缺乏对图像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而已有少数英文文献通过收集和分析图像数据来研究旅游者的情感。
6.2 对国内研究的建议
本文的上述结论对国内旅游学界未来的旅游者情感研究有如下3个方面的建议和启示。
(1)在研究主题和内容方面。在我国旅游发展转型升级(从以观光休闲为主向兼具观光、休闲、度假等转型)过程中,在旅游者越来越注重体验的背景下,国内旅游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者情感体验本身。既然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积极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正向影响,那么,如何能够促发旅游者产生积极情感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研究价值。国内学者需要拓展对旅游者情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旅游者情感体验时空差异及其机制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同时,近年来,旅游细分市场逐渐增多,生态旅游、志愿者旅游、宗教旅游、黑色旅游等非大众旅游形式为旅游者提供特殊的旅游体验。那么,在这些特殊旅游体验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情感?情感是在何种条件下产生又为何发生变化?对此,国内旅游学界还亟须加强对旅游者不同情感体验维度的深入探索,对特殊旅游形式中复杂的情感体验给予更多关注。
(2)在理论应用与建构方面。国内学者尚需提升旅游者情感研究中的理论意识,不但需要强化对心理学中有关情感的产生及作用机制的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例如认知评价理论),同时还要关注到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与情感相关的理论,创新理论视角。旅游是一种社会情境。那么,在人际、人地的互动关系中,旅游者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如何发展变化?情感的产生和变化又可能对上述互动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上述问题亟须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解释。
(3)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研究亟须加强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增加对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的运用。此外,对于研究数据收集,尤其在旅游者情感动态变化的研究中,需要与时俱进,增加生理测量方法和日志调查方法的使用。并且,在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还要加强对图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丰富研究数据的类型和来源,并以此增加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其需要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此外,情感本身具有时间、空间、社会属性[1]。这些特点意味着,在旅游这种时空变换的社会情境中,旅游者情感表现出复杂性、丰富性和易变性。那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这种特殊而复杂的情境中,将丰富的旅游者情感体验简单地量化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或“愉悦度-兴奋度”等来进行测量是否合理?心理学研究中传统的情感维度或情感测量量表是否能够有效地测量并真实地反映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很显然,这些问题并没有被广泛地关注且仍未得以解决。在旅游者情感研究中,学者们更应该加强对旅游情境下旅游者情感的特殊性的研究,从多学科视角(例如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对旅游者情感的本质、构成及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探索和剖析,并对如何更加有效地测量旅游者情感进行批判性的探索。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回顾和评价的对象是旅游领域内中英文权威学术期刊所载旅游者情感研究文献。尽管所纳入的论文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的旅游者情感研究,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旅游领域内所有与旅游者情感研究相关的文献。未来的研究,在條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多收集更多的文献(例如可以考虑将中文文献的搜索范围扩展至所有中文期刊、将英文文献搜索范围扩展至所有英文期刊以及可以考虑纳入以其他语言[日文、韩文等]出版的学术期刊),进行更大样本的分析。并且,本文主要的目的是对中英文文献中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主题、理论和方法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未能对文献其他方面的信息(例如作者、机构、所在国家/地区等)做出梳理和说明。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给予深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TURNER J H, STETS J E.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1-15.
[2] 刘丹萍, 金程. 旅游中的情感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 2015, 29(2): 74-85. [LIU Danping, JIN Cheng.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emotions in tourism[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2): 74-85.]
[3] 陈钢华. 旅游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73-82. [GHEN Ganghua. Tourism Psychology[M].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6: 73-82.]
[4] LARSEN J, URRY J, AXHAUSEN K W. Networks and tourism: Mobile social lif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 244-262. [5] 孙九霞, 周尚意, 王宁, 等.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 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J].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801-1818. [SUN Jiuxia, ZHOU Shangyi, WANG Ning, et al. Mobility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Time, space and societ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10): 1801-1818.]
[6] 张凌云.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 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 23(10): 12-16. [ZHANG Lingyun. A study on consumers’ behavior and phenomenon under unusual enviro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10): 12-16.]
[7] 李君轶, 张妍妍. 大数据引领游客情感体验研究[J]. 旅游学刊, 2017, 32(9): 11-12. [LI Junyi, ZHANG Yanyan. Big data leads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9): 11-12.]
[8] GOOSSENS C. 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leasure motivation[J]. Annals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2): 301-321.
[9] BIGNE J E, ANDREU L, GNOTH J. The theme park experience: An analysis of pleasure, arousal and satisfac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6): 833-844.
[10] Y?KSEL A. Tourist shopping habitat: Effects on emotions, shopping value and behavior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1): 58-69.
[11] CHHETRI P, ARROWSMITH C, JACKSON M. Determining hiking experiences in nature-based tourist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1): 31-43.
[12] MALONE S, MCCABE S, SMITH A P. The role of hedonism in ethic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4: 241-254.
[13] LIN Y, KERSTETTER D, NAWIJN J, et al. Changes in emo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personality in a vacation contex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 416-424.
[14] KIM J, FESENMAIER D R. Measuring emotions in real time: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desig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4): 419-429.
[15] 黄潇婷. 基于时空路径的旅游情感体验过程研究——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J]. 旅游学刊, 2015, 30(6): 39-45. [HUANG Xiaoting. A study of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process based on space-time path: A case study of Ocean Park in Hong Kong[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6): 39-45.]
[16] 陸扬. “情感转向”的理论资源[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1): 30-38. [LU Yang.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Emotional Turn"[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34 (1): 30-38.]
[17] DAVIDSON J, BONDI L, SMITH M. Introduction: geography’s “emotional turn”[M]// DAVIDSON J, BONDI L, SMITH M. Emotional Geography.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td. , 2005: 1-16.
[18] THOITS P A.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9, 15(1): 317-342.
[19] FISHER C D, ASHKANASY N M. The emerging role of emotions in work life: An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0, 21(2): 123-129. [20] TAO J, TAN T. Affective computing: A review[J]. Affective Computing &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Proceedings, 2005, 3784(6): 981-995.
[21] TURNER J H, STETS J E.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human emo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6, 32: 25-52.
[22] 马天, 谢彦君. 旅游体验中的情感与情感研究: 现状与进展[J]. 旅游导刊, 2019, 3(2): 86-105. [MA Tian, XIE Yanjun. The study of emotion in tourist experienc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19, 3(2): 86-105.]
[23] MCKERCHER B, LAW R, LAM T. Rating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ournal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6): 1235-1252.
[24] 邓金阳, 罗艳菊. 国际性英文旅游学术期刊: 发展、评价方法、排名与分级[J]. 旅游学刊, 2010, 25(12): 79-89. [DENG Jinyang, LUO Yanju. International English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assessment, ranking and rating[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2): 79-89.]
[25] 张圆刚, 余向洋, WONG I A, 等. 古村落景区游客拥挤感知维度与游憩情绪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J]. 人文地理, 2018, 33(2): 138-146. [ZHANG Yuangang, YU Xiangyang, WONG I A,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between the tourists’ crowding perception and emotions for recreation in ancient village scenic spot: A case study of Xidi and Hongcun ancient villages[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2): 138-146.]
[26] 罗盛锋, 黄燕玲, 程道品, 等. 情感因素对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1): 51-58. [LUO Shengfeng, HUANG Yanling, CHENG Daopin,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touris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Taking the performance “Impression of Liusanjie” in Guilin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 51-58.]
[27] 刘力, 陈金成, 朴根秀, 等. 感知购物环境对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旅游者购物情绪的媒介作用[J]. 旅游学刊, 2010, 25(4): 55-60. [LIU Li, TRAN Tien-thanh, PARK Keun-soo, et al. Study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perceived shopping environment on tourist shopping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urist shopping mood[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4): 55-60.]
[28] 白凱, 郭生伟. 入境游客情绪体验对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回坊伊斯兰传统社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 25(12): 71-78. [BAI Kai, GUO Shengwei.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bound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on their loyalty—A case study of Islamic traditional community in Huifang, Xi’an[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2): 71-78.]
[29] 粟路军. 服务认知要素、消费情感和旅游者忠诚的关系——以厦门城市旅游者为例的研究[J]. 经济管理, 2012, 34(7): 112-122. [SU Lujun. An association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cognitive elements, consumption emotions and tourist loyalty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2, 34(7): 112-122.] [30] 刘卫梅, 林德荣. 旅游城市形象和情感联结对旅游意愿的影响[J]. 城市问题, 2018, (8): 97-105. [LIU Weimei, LIN Derong. The impact of tourism city image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on travel intention[J]. Urban Issues, 2018, (8): 97-105.]
[31] 祁瀟潇, 赵亮, 胡迎春. 敬畏情绪对旅游者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地方依恋为中介[J]. 旅游学刊, 2018, 33(11): 110-121. [QI Xiaoxiao, ZHAO Liang, HU Yingchun. Tourists’ awe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1): 110-121.]
[32] 邱扶东, 吴明证. 认知方式与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28(5): 1112-1114. [QIU Fudong, WU Mingzheng.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styles and negative emotions on tourism decision-mak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28(5): 1112-1114.]
[33] 白凯. 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研究[J]. 旅游学刊, 2009, 24(2): 36-40. [BAI Kai. A study on the follow-up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tourist regret[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2): 36-40.]
[34] 涂红伟, 骆培聪. 消费者愤怒情绪对旅游意愿和负面口碑传播的影响——基于目的地非道德事件情境下的实证研究[J]. 旅游科学, 2017, 31(2): 42-54. [TU Hongwei, LUO Peicong. The impacts of consumers’ anger on their willingness of visit and the spread of negative word of mouth: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mmoral tourism events[J]. Tourism Science, 2017, 31(2): 42-54.]
[35] 谢彦君. 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 快乐-痛苦[J]. 财经问题研究, 2006 (5): 88-92. [XIE Yanjun. Bipolar emotional model of tourism experience: Happiness-pain[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06 (5): 88-92.]
[36] 张天问, 吴明远.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 29(10): 51-60. [ZHANG Tianwen, WU Mingyuan. The constitution of tourism well-being based on 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f internet travel blog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0): 51-60.]
[37] 李君轶, 纪星, 李振亭. 欧美旅游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情感体验时空变化[J]. 人文地理, 2018, 33(3): 129-136. [LI Junyi, JI Xing, LI Zhenting.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western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A case study of Qin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museum [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3): 129-136.]
[38] 张朝枝, 张鑫. 流动性的旅游体验模型建构——基于骑行入藏者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12): 2332-2342. [ZHANG Chaozhi, ZHANG Xin. Constructing a mobile travel experience model: Empirical study of cyclists travelling to Tibe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2): 2332-2342.]
[39] 刘逸, 保继刚, 朱毅玲. 基于大数据的旅游目的地情感评价方法探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6): 1091-1105. [LIU Yi, BAO Jigang, ZHU Yiling. Exploring emotion method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evaluation: A big-data approach[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6): 1091-1105.] [40] 琼达, 赵宏杰. 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研究[J]. 旅游学刊, 2016, 31(10): 105-112. [QIONG Da, ZHAO Hongjie. A study on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choice model constructed on the base of place emotion [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0): 105-112.]
[41] 謝彦君, 孙佼佼. 黑色旅游的愉悦情感与美丑双重体验[J]. 财经问题研究, 2016 (3): 116-122. [XIE Yanjun, SUN Jiaojiao. The pleasure and double experience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dark tourism[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16 (3): 116-122.]
[42] 吴茂英, PEARCE P L. 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 旅游学刊, 2014, 29(1): 39-46. [WU Maoying, PEARCE P L.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ourism studie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 39-46.]
[43] 张晓, 白长虹. 快乐抑或实现? 旅游者幸福感研究的转向——基于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述评[J]. 旅游学刊, 2018, 33(9): 132-144. [ZHANG Xiao, BAI Changhong. Hedonism or eudaemonism? A review of changes in tourists’ well-being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9): 132-144.]
[44] DE ROJAS C, CAMARERO C. Visitors’ experience, mood and satisfaction in a heritage context: Evidence from an interpretation center[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3): 525-537.
[45] FAULLANT R, MATZLER K, MOORADIAN T A. Personality, basic emotions, and satisfaction: Primary emotions in the mountaineering experien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423-1430.
[46] Y?KSEL A, Y?KSEL F. Shopping risk perceptions: Effects on tourists’ emotions, satisfaction and expressed loyalty inten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703-713.
[47] RIBEIRO M A, WOOSNAM K M, PINTO P, et al. Tourists’ destination loyalty through emotional solidarity with residents: An integrative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8, 57(3): 279-295.
[48] BIGNE J E, ANDREU L. Emotions in segmentation - An empirical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 682-696.
[49] YAN Q, ZHOU S, WU S. The influences of tourists’ emotions on the selection of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platform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8, 66: 348-363.
[50] SANCHEZ-GARCIA I, CURRAS-PEREZ R. Effects of dissatisfaction in tourist services: The role of anger and regre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397-1406.
[51] D’HAUTESERRE A-M. Affect theory and the attractivity of destin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55: 77-89.
[52] WOOSNAM K M, SHAFER C S, SCOTT D, et al. Tourists’ perceived safety through emotional solidarity with residents in two Mexico-United States border reg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263-273. [53] HOSANY S, GILBERT D. Measuring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toward hedonic holiday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0, 49(4): 513-526.
[54] HOSANY S, PRAYAG G, DEESILATHAM S, et al. Measuring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destination emotion scal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4): 482-495.
[55] HOSANY S, PRAYAG G, VAN DER VEEN R, et al. Mediating effects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satisfa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ts’ emotions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8): 1079-1093.
[56] HOSANY S. Appraisal determinants of tourist emotional respons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2, 51(3): 303-314.
[57] PRAYAG G, HOSANY S, MUSKAT B,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perceived overall image,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1): 41-54.
[58] COGHLAN A, BUCKLEY R, WEAVER D.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we in tourism experienc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3): 1710-1714.
[59] MOAL-ULVOAS G. Positive emotions and spirituality in older travel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6: 151-158.
[60] NAWIJN J, MITAS O, LIN Y Q, et al. How do we feel on vacation? A closer look at how emotions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a trip[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3, 52(2): 265-274.
[61] SHOVAL N, SCHVIMER Y, TAMIR M.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ourist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motions in time and spa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8, 57(1): 3-16.
[62] KNOBLOCH U, ROBERTSON K, AITKEN R. Experience, emotion, and eudaimonia: A consideration of tourist experiences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5): 651-662.
[63] GILBERT D, ABDULLAH J. Holiday taking and the sense of well-be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1): 103-121.
[64] MCCABE S, JOHNSON S. The happiness factor in tourism: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oci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1: 42-65.
[65] KROESEN M, HANDY S. The influence of holiday-taking on affect and content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5): 89-101.
[66] BIMONTE S, FARALLA V. Tourist types and happines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Maremma, Ital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4): 1929-1950.
[67] BIMONTE S, FARALLA V. Happiness and nature-based vac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6): 176-178. [68] BIMONTE S, FARALLA V. Happiness and outdoor vacations appreciative versus consumptive touris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2): 179-192.
[69] NAWIJN J, ISAAC R K, VAN LIEMPT A, et al. Emotion clusters for concentration camp memoria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61: 244-247.
[70] MA J Y, GAO J, SCOTT N, et al. Customer delight from theme park experiences: The antecedents of delight based on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2: 359-381.
[71] MITAS O, YARNAL C, CHICK G. Jokes build community: Mature tourist’s positive emo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4): 1884-1905.
[72] CARNICELLI S, SCHWARTZ G M, TAHARA A K. Fear and adventure tourism in Brazil[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6): 953-956.
[73] TUCKER H. Empathy and tourism: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7: 31-43.
[74] NAWIJN J.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ourism: A critiqu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6): 151-153.
[75] 田野, 盧东, SAMART POWPAKA. 游客的敬畏与忠诚: 基于情绪评价理论的解释[J]. 旅游学刊, 2015, 30(10): 80-88. [TIAN Ye, LU Dong, POWPAKA S. Tourist’s awe and loyalty: An explanation based on the appraisal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0): 80-88.]
[76] 田野, 卢东, 吴亭. 敬畏情绪与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的影响——以西藏旅游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15, 29(10): 79-85. [TIAN Ye, LU Dong, WU Ting. Impacts of awe emotion and perceived value on tourist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The case of Tibet[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5, 29(10): 79-85.]
[77] 粟路军, 黄福才. 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关系——以乡村旅游者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3): 463-476. [SU Lujun, HUANG Fucai.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service fairness, consumption emotions and tourist loyalty: A case study of rural touris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3): 463-476.]
[78] 刘逸, 保继刚, 陈凯琪. 中国赴澳大利亚游客的情感特征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文本分析[J]. 旅游学刊, 2017(5): 46-58. [LIU Yi, BAO Jigang, CHEN Kaiqi. Sentimental features of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 in Australia: Big-data based content analysis[J]. Tourism Tribune, 2017(5): 46-58.]
[79] 涂海丽, 唐晓波. 基于在线评论的游客情感分析模型构建[J]. 现代情报, 2016, 36(4): 70-77. [TU Haili, TANG Xiaobo. Tourist sentiment analysis model building based on online reviews[J].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6, 36(4): 70-77.]
[80] 陈航, 王跃伟. 基于旅游者情感的目的地品牌评价研究——以互联网旅游日记为例[J]. 人文地理, 2018, 33(2): 154-160. [CHEN Hang, WANG Yuewei. Research on destination brand evaluation based on tourists’ emotion: Taking internet travel diary as an example[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2): 154-160.] [81] 窦璐. 养老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凝聚对重游意愿的影响[J]. 旅游科学, 2016, 30(5): 63-73. [DOU Lu. The influence of elderly tourists’ emotional solidarity with residents on revisit intention[J]. Tourism Science, 2016, 30(5): 63-73.]
[82] 谢彦君, 徐英. 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 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学分析[J]. 旅游科学, 2016, 30(1): 1-15. [XIE Yanju, XU Ying. The interaction ritual in tourism field: dynamic analysis of emotion energ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Science, 2016, 30(1): 1-15.]
[83] ZHANG H, YANG Y, ZHENG C, et al. Too dark to revisit? The role of past experiences and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4: 452-464.
[84] 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218-226.
[85] HAJLI N, WANG Y, TAJVIDI M. Travel envy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73: 184-189.
[86] WEAVER D, TANG C, SHI F, et al. Dark tourism, emotions, and postexperience visitor effects in a sensitive geopolitical context: A Chinese case stud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8, 57(6): 824-838.
[87] BUDA D M, D’HAUTESARRE A M, JOHNTSON L. Feeling and tourism stud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6: 102-114.
[88] DIENER E, FUJITA F. Resource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 926–935.
[89] 盧东, 张博坚, 王冲, 等. 产生敬畏的游客更有道德吗?——基于实验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16, 31(12): 51-61. [LU Dong, ZHANG Bojian, WANG Chong, et al. Would tourists experienced awe be more ethical? An explanatory research based on experimental method[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2): 51-61.]
[90] 吴寅姗, 陈家熙, 钱俊希. 流动性视角下的入藏火车旅行研究: 体验、实践、意义[J]. 旅游学刊, 2017, 32(12): 20-30. [WU Yinshan, CHEN Jiaxi, QIAN Junxi. The experiences, practices and mean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bil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train travel to Tibet[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2): 20-30.]
[91] CHENG C-K, KUO H-Y. Bonding to a new place never visite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elements and place bondi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546-560.
[92] 卡拉·威利格. 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第 2 版) [M]. 郭本禹, 王申连, 赵玉晶,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34. [WILLIG C.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the (the 2nd Edition) [M]. GUO Benyu, WANG Shenlian, ZHAO Yujing, Trans. Beijing: The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13: 34.]
[93] DRAGOUNI M, FILIS G, GAVRIILIDIS K, et al. Sentiment, mood and outbound tourism dema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60: 80-96.
[94] FRAZER R, WAITT G. Pain, politics and volunteering in tourism stud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7): 176-189.
[95] PAN S, LEE J, TSAI H. Travel photos: Motivations, image dimensions, and affective qualities of plac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 59-69.
[96] DEL BOSQUE I R, SAN MARTIN H. Tourist satisfaction -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2): 551-573.
[97] 唐文跃, 张腾飞, 龚晶晶. 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启示[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11): 1571-1576. [TANG Wenyue, ZHANG Tengfei, GONG Jingj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at home and abroad[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8, 34(11): 1571-1576.]
[98] OTTO J E, RITCHIE J R B. 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 17(3): 165-174.
[关键词]旅游者情感;研究主题;理论;研究方法;中文文献;英文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0)07-0099-18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7.013
引言
生而为人,情感1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典型特征之一”[1]并贯穿于我们人生旅程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2]。《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3]。情感的时间、空间、社会属性[1]使得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在流动的情境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多变。“旅游”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流动性特征的休闲活动[4],日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流动形式之 一[5]。在旅游过程中,身处非惯常环境的旅游者不断接触新奇的、异于日常的人或事物[6],伴随着更多不可预期的情况发生,情感自然随之产生、发展和变化,在旅行的动态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和易变性的特点[7]。
旅游者情感是旅游者在旅游全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3]。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感,都是旅游者旅游经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对旅游体验进行评价以及对目的地进行选择时的重要依据[8-10]。因而,对旅游活动发生主体(旅游者)的情感展开研究对旅游领域的学术发展與产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在学术研究方面,情感研究有利于理解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行为[7, 11-12],在一定程度上窥探行为深处的内在心理机制,是对旅游体验的深入剖析[13-15]。在产业实践方面,旅游者情感研究是理解并提升旅游体验质量的基础[15],能够为旅游产品优化、升级以及目的地营销与管理等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情感”最初始于哲学和心理学两大学科从不同角度的探讨。近25年来,西方学界掀起了一股“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的思潮。它或许发端于性别研究,可以代表女性主义发展的新近一波热潮。然而,它迅速地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等这些本土领域蔓延至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全部领域[16]。例如,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情感转向”中,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已从社会个体的主观体验深入到社会个体的情感领域[17]。在其他学科领域(诸如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同样涌现出情感研究的热潮[18-21],情感成为一个备受多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2]。在旅游研究领域,情感研究起步较晚。但在最近十余年中,情感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具体而言,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发展得较为成熟,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2]。
然而,尽管旅游学界在情感研究方面取得了 初步成果,但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2, 22]。并且,考虑到情感研究对旅游领域学术发展和产业实践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鲜有文献对旅游者情感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据本文作者的检索,截至2019年10月,仅有两篇有关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综述性论文发表。具体而言,刘丹萍和金程梳理了在2014年之前发表的、与旅游者情感议题有关的文献[2],但仅仅分类并列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题领域,并没有对旅游领域内情感研究的方法运用和理论应用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另外,马天和谢彦君对情感的相关概念做了辨析,并就国内外学界有关旅游体验中的情感的研究主题及测量做了分类和回顾[22]。但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并没有对所回顾的文献的来源、起止年份、数量做交代。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对目前与旅游体验相关的情感研究的理论运用和方法做出详细的、比较性的相关梳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界对“情感”议题愈加重视,情感研究的数量急剧增长,且研究主题、理论及理论分析框架、所运用方法及具体技术更加多元。因此,国内旅游学界亟待对旅游者情感领域的研究历程、主题、理论应用以及方法(技术)的进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评价。尤其是,从现有文献来看,在旅游者情感研究历程、主题、理论、方法等方面,国内外旅游学界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亟须细致的、比较性的回顾和梳理。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权威旅游学术期刊所载旅游者情感研究文献,对聚焦于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历程、主题、理论引用、方法与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回顾与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以期能够系统地了解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进展、差异与差距,并展望、讨论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方向。
1 数据来源
为对国内外1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本研究选择如下文献来源:其一,中文文献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人文地理、经济、管理类等核心期刊,包括《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等;其二,英文文献来自《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3本旅游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分别是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上述3本英文学术期刊是国际旅游学界公认的旅游研究顶尖期刊[23-24]。如上所述,中英文文献的期刊来源均保证了本研究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而言,为收集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文文献,本研究于2019年1月在中国知网(CNKI)以CSSCI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以“旅游者”“游客”与“情感”“情绪”为关键词进行交叉组合式的检索,并将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18年12月31日之前。经过进一步的人工核对、筛选(只选择以旅游者情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最终得到42篇中文文献,发表时间在2005年至2018年之间。表1呈现了42篇文献在各期刊的分布情况;其中,《旅游学刊》所刊载的旅游者情感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共19篇,占45.24%,其次为《旅游科学》(6篇);另外,也有少数研究发表在地理类、经济类、管理类的其他期刊中。
为收集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英文文献,本研究于2019年1月在Web of Science以上述3本国际期刊为文献来源,以“emotion”“mood”“feeling”“affection”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同样以2018年12月31日作为文献发表的截止时间。经过核对、筛选,最终得到72篇聚焦于旅游者情感的英文文献,发表时间在2000年至2018年之间。如表2所示,在72篇英文文献中,刊载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的文献数量最多(29篇),占40.28%;刊載在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的文献数量分别为22篇和21篇。可见,旅游者情感的相关研究发表在上述3本旅游学界国际顶级期刊上的数量分布较为均衡。
2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历程
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的历史进程,本研究分别将国内外学者在各年份(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图1)。比较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1)与国外相比,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起步较晚。国内最早专注于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文献发表在2005年,国外则是在2000年。(2)国内相关研究发展迅猛,从2014年到2018年的5年间,年均发表6.4篇。(3)在2015—2018年这4年间,中英文文献的数量均有大幅提升,每年都在5篇以上。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均经历了缓慢起步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且在2014年之后这一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3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主题
3.1 中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主题
对42篇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主题分类后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主题领域:(1)旅游者情感的影响(22篇),主要包括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行为意向等的影响;(2)旅游者情感体验(10篇),聚焦于研究旅游者情感本身,例如,旅游者情感的维度构成、动态变化以及情感评价等;(3)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10篇)。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主题分类时,笔者先各自对每篇论文进行主题划分,然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对少数(4篇)有异议的文献进行讨论(主要对研究的主要目的或核心问题进行研判),从而最终确定这4篇论文所属的主题领域。
在上述主题领域中,大多数文献关注普遍意义上的旅游者情感,但也有少数研究针对旅游者特定的情感(例如敬畏、愤怒、幸福感等)或特殊旅游形式中的情感(例如黑色旅游、遗产旅游)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主题分布如表3所示。
3.1.1 旅游者情感的影响
如表3所示,在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中,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这一主题的成果最为丰富,有超过半数的论文(54.8%)关注到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情感对他们的满意度、忠诚度及其他行为意向等方面的影响。其中,除极少数研究只分析积极/消极情绪对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25]之外,关注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的影响的绝大多数研究也都同时关注满意度对忠诚度、行为意向这两个变量的影响。例如,罗盛锋等以观看《印象·刘三姐》表演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情感对他们体验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受到认知与情感的综合影响[26]。相似地,刘力等对赴韩旅游者购物行为的研究发现,感知购物环境通过影响旅游者的购物情绪来影响他们的购物满意度和行为意向(包括忠诚意向和趋近意向①),并最终识别出“环境→情绪→行为”这一影响路径[27]。
也有少数研究仅关注旅游者情感对忠诚度的影响。例如,白凯和郭生伟以西安回坊为例研究入境旅游者情绪体验对他们忠诚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入境旅游者正面情绪体验会导致他们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28]。粟路军则以厦门城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消费情感在服务认知要素影响旅游者忠诚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29]。
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到旅游者情感对目的地选择意向、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等的影响。例如,刘卫梅和林德荣以厦门潜在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潜在旅游者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结显著地正向影响他们对厦门作为目的地的选择意向[30]。祁潇潇等则关注到敬畏情绪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他们以千山景区为例,发现旅游者的敬畏情绪对环境责任行为意向有显著的直接影响[31]。虽然多数学者都关注积极情绪对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但也有学者关注到消极情绪的作用。例如,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的影响[32]、后悔情绪的后续行为表现[33]以及愤怒情绪对旅游意向和口碑传播的负面影响[34]。 3.1.2 旅游者情感体验
旅游者情感体验是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第二大主题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情感体验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旅游者对体验的情感评价3个方面。从根本意义上说,旅游体验的目标是对快乐的追求,而“快乐”是情感的主要测量指标[35]。因此,情感体验在旅游体验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构成维度方面,张天问和吴明远聚焦于旅游中的幸福感。他们对旅游者博客进行了扎根理论分析,发现旅游幸福感是由旅游前的期待体验、旅游中的福乐体验和旅游后的回忆体验构成[36]。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对旅游过程中动态变化的情感更为关注,有关旅游者情感体验时空变化的研究不断涌现。例如,黄潇婷将时间地理学的时空路径概念和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结合,提出了“旅游情感路径”概念,并以“愉悦度”作为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测量对象,在“痛苦-快乐”维度上采用5点量表进行测度。作者发现,旅游者情感体验各节点的愉悦度与总体愉悦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在旅程刚开始和接近结束时,这种相关关系更大[15]。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研究对情绪的测量仍然是在旅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且选用的量表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忽视了情感的复杂类型。李君轶等则使用包括8类积极情感、8类消极情感和4类中性情感的情感轮(emotional wheel)量表进行测量,更有利于全面了解旅游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仍无法测量情感的实时变化[37]。与定量测量旅游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不同,张朝枝和张鑫的研究则运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究了旅游者在骑行入藏的过程中具体的情感变化。他们发现,流动性体验的情感情境包括恐惧与震撼、感动与反思、自由与愉悦等,并且“情感情境”是骑行入藏体验的核心[38]。
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基于大数据来分析旅游者體验的情感评价。例如,刘逸等基于8个目的地的网络评论数据,从情感词库、语义逻辑、情感乘数等3个方面创建了旅游评价情感分析模型,并制定了6项层层递进的旅游者情感分析规则[39]。
3.1.3 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
除上文所述的实证研究外,亦有部分学者对与旅游者情感相关的议题展开过概念性研究或理论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做出回顾。例如,谢彦君依据情感的两极性特征,构建了表达旅游体验情感状态的模型:快乐-痛苦[35]。这一模型为旅游者情感测量奠定了基础。琼达和赵宏杰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40],为解释旅游者选择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谢彦君和孙佼佼关注到黑色旅游中的愉悦情感,提出了黑色旅游的本质——黑色愉悦这一概念,并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多重来源、实现前提和在场体验[41]。这一概念(黑色愉悦)的建构与讨论使得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在研究综述方面,吴茂英和Pearce对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总结[42];张晓和白长虹对国外(英文学界)旅游者幸福感研究进行过系统的述评[43]。
3.2 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主题
梳理并归纳72篇与旅游者情感相关的英文文献后发现,英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大主题领域:(1)旅游者情感的影响(30篇),主要包括对满意度、忠诚度、网站选择行为意向等方面的影响;(2)旅游者情感体验(29篇),主要包括维度构成、动态变化及情感差异等;(3)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10篇),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4)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3篇)。具体的研究主题分布如表3所示。
3.2.1 旅游者情感的影响
与国内研究相似,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这一主题在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英文文献中也占主导地位,论文数量所占比例为41.7%,且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多为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以及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在研究旅游者情感对满意度的影响的文献中,“情感”也往往与“认知”共同作用于满意度。例如,de Rojas和Camarero聚焦于文化旅游情境,将认知要素与情感要素结合起来对旅游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质量和情感(emotion)都是满意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情绪状态(mood)在认知对满意度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44]。相似地,Faullant等的研究关注到登山体验中的两种具体情绪——快乐和恐惧。结果表明,这两种情绪与认知评价共同影响满意度,其中,快乐直接影响满意度,而恐惧则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负向地影响满意度[45]。
在旅游者情感影响忠诚度的研究中,满意度通常作为影响忠诚度的前因变量或中介变量。例如,Yüksel和Yüksel对旅游购物风险感知的研究发现,购物风险感知与旅游者情感、满意度和忠诚度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其中,情感是购物风险感知分别影响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中介变量[46]。此外,有学者对情感凝聚(emotional solidarity)这一特殊情感对忠诚度的影响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凝聚的“受欢迎感”(welcoming nature)和“同情理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这两个维度直接影响忠诚度,满意度则在情感凝聚对忠诚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47]。
在旅游者情感影响其他行为意向的研究中,与忠诚度相关的行为意向变量仍然多与满意度一起被纳入测量模型。例如,Bigne和Andreu依据情感的愉悦度-激活度(pleasure-arousal)这一维度,将旅游者分为两类,并证实愉悦度和激活度水平高的旅游者有较高的满意度,并在间接行为意向上表现出更多的忠诚及消费意愿;但情感对直接的行为意向(第2天或下一季度再次消费)则没有显著影响[48]。除此之外,也有许多研究探讨了旅游者情感对其他行为(行为意向)的影响。例如,在旅游购物情境下,Yüksel对购物环境、旅游者情感、购物价值和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者情感影响购物价值,继而影响旅游者的购物乐趣、与销售人员的交谈行为、重游意向以及花费更多金钱和时间的意向[10]。在网络分享平台的选择上,Yan等的研究表明,有积极情绪的旅游者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而有消极情绪的旅游者更倾向于选择综合性的旅游网站[49]。在具体情绪方面,Sanchez-Garcia和Curras-Perez研究了旅游者产生的后悔和愤怒两种消极情绪的影响,发现愤怒情绪对更换商家、负面口碑传播和抱怨3种行为均有显著影响,而后悔情绪只会影响前两种行为[50]。另外,也有研究关注到旅游者情感对道德行为[12]、目的地吸引力[51]以及安全感的影响[52]。 3.2.2 旅游者情感体验
在英文文献中,有关旅游者情感体验本身的研究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文数量的占比为40.3%。在这一主题领域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动态变化以及情感差异等。在情感体验维度构成方面,Hosany和Gilbert开发的目的地情感量表(destination emotion scale,DES)堪称经典。研究指出,旅游者情感体验由以下3个维度构成:快乐(joy)、爱(love)和惊喜(positive surprise)[53]。而后,Hosany等又对这一量表进行了跨文化验证,使之适用于更多元的文化背景[54]。从现有英文文献来看,这一目的地情感量表的開发与验证为后续对旅游者情感的“前因后果”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测量基础[55-57]。也有学者研究旅游者特定情绪的维度构成。例如,Coghlan等建立起一个旅游者敬畏情绪(awe)概念框架。这一框架包含生理反映要素(physiological response component)、相对独特性要素(comparative uniqueness component)和转变模式要素(schema-changing component)等3个维度[58]。此外,还有研究专注于分析特定旅游者群体(如老年旅游者[59])的积极情感维度构成或特定旅游形式(如徒步旅游[11])中的旅游者情感体验维度结构。
情感的动态性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2]。英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动态变化的关注相对较早。2013年,Nawijn等较早关注到旅游者在整个度假过程中的情绪波动问题。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情绪波动与度假时间长短有关,度假8~13天的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显著,且在整个度假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快乐(happiness)”峰值[60]。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运用日渐频繁,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在实时情感数据获取的方法上展开创新。有学者倾向于用生理测量技术来取代主观性较强、误差较大的问卷调查方法。例如,Kim和Fesenmaier介绍了一种新的情绪测量方法——皮肤电反应(electrodermal activity,EDA),并对城市旅游者的情绪体验进行实时记录。研究表明,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情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且情绪会因所参观的地点、活动和遇到的人而有所差异[14]。这一测量方法使学界对旅游者情感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旅游体验的设计和管理有所启发。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Shoval等则提出了一种将语义语境信息和生理测量相结合的新方法,以更全面、综合地测量和了解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时空差异[61]。在对情感变化的测量中,国外学者在自我报告式的情感测量上倾向于使用“修订的分化情感量表”(the modified differential emotions scale,MDES量表)。该量表是由9个积极情感题项、8个消极情感题项和2个中性情感题项构成的5点式李克特态度量表[13, 60],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学界鲜有应用。近年来,英文学界更多地结合生理测量技术来捕捉游客实时的、客观的情感数据,以对游客的情感变化进行更加准确的测量。可见,英文文献对情感的测量相对更深入、更前沿。
英文文献还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横向和纵向差异进行过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对幸福感的研究。难忘的旅游体验(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意味着人们不仅仅追求到了享乐,而更在于收获了自我提升的幸福感[62]。对于旅游度假体验是否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一问题,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有学者对旅游者单次的旅游/度假活动前后的幸福感进行比较,发现旅游可以提高旅游者的幸福感[63-64]。然而,Kroesen和Handy对旅行体验的历时性研究(2008—2011年)则表明,从长期来看,旅行可能有助于人们达到特定的个人或社会标准,但不能持久地提高他们的幸福感[65]。此外,还有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幸福感体验进行过比较研究。例如,Bimonte和Faralla的系列研究表明,从观赏型旅游者(公园访客)到消耗型旅游者(海滩访客),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快乐体验逐渐递减,并且这种幸福感的差异受到他们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影响,观赏型旅游者通常更加关心环境,他们的行为对目的地更为有利,因而幸福感也更高[66-68]。
最后,虽然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旅游者情感体验主题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但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拓宽研究视野,探索特殊旅游形式中(例如,黑色旅游)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具体而言,Nawijn等对参观某个集中营纪念馆的旅游者进行研究,发现黑色旅游情境中的旅游者情感有3种:痛苦(misery)、同情(sympathy)和积极(positivity);其中,痛苦包含5种消极情绪,积极包含4种积极情绪,同情则是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的情绪集合[69]。这些研究结果体现出在黑色旅游情境下旅游者有不同于传统旅游情境的独特情感体验。
3.2.3 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
在英文文献中,有关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13.9%)。在旅游活动中,诱发/影响旅游者情感产生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旅游者自身的认知。例如,马剑瑜等分析了主题公园旅游者“高兴”(delight)情绪的前因变量,发现“高兴”情绪是由新奇(novelty)、目标一致性(goal congruence)、目标重要性(goal importance)、目标兴趣点(goal interest)、目标实现(goal realization)等评价性因素构成的多种路径所产生的[70]。类似地,Hosany在目的地情感量表(DES)的基础上,对旅游者情感(爱、快乐、惊喜)的前因变量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愉快(pleasantness)、目标一致、内部自我相容(self-compatibility)是这些情感的主要决定因素[56]。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目的地的环境/事物或旅游活动等客观要素。Mitas等通过对成年人旅游体验中积极情绪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幽默带来的乐趣、友谊带来的温暖、对活动的兴趣以及对逝去事物产生的敬畏反应等4个过程促进了积极情绪的产生[71]。 在现有研究中,也有学者揭示了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Carnicelli等在对探险旅游中的恐惧情绪展开研究时发现,在整个探险活动过程中,旅游者的恐惧并不只与活动本身有关,还与旅游者认知方面的想象(cognitive aspects of imagination)以及它们对情感体验的预期和对风险的假设有关[72]。
3.2.4 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
除上述3大研究主题领域外,还有部分学者对与旅游者情感有关的议题做出了概念性/理论性的探索和梳理,也有部分学者致力于对现有研究进展做出批判性回顾。具体而言,Goossens整合情感因素与旅游动机理论,提出了一个解释推-拉动机、参与、信息处理、心理意象、情感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以揭示目的地营销信息的情感反应及其对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影响[8]。Tucker着重探讨了旅游情境中移情/同理心(empathy)这种特殊情感。Nawijn从“在享乐情境下的排他性应用”(只关注享乐情境[hedonic contexts]下的积极情绪,忽视了非享乐情境下的其他情绪)和“过高估计了对旅游者幸福感的潜在影响”这两个方面对积极心理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批判性评价[74]。
3.3 中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主题比较
比较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旅游者情感的影响以及旅游者情感体验均为旅游学界热门的研究主题(表3),两者加总的论文数量均占论文总数的70%以上,中文文献占比76.2%,英文文献占比82%。可以说,在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中,这两个领域发展相对更为成熟。除上述共性外,从文献的梳理与统计中不难发现,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仍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3.1 研究主题领域
在国内旅游学界,旅游者情感研究仅聚焦在3大主题领域(表3),英文文献则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除国内学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外,还广泛地关注到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前因变量)。具体而言,在中文文献中,国内学者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情有独钟,这部分文献的数量占所有旅游者情感研究文献数量的一半以上(52.4%),且主要关注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仅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提及情感得以产生的前因变量,但也仅见于对“敬畏情绪”[31, 75-76]和“消费情感”[29, 77]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是,上述文献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者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的探索,情感被作为中介变量。因此,国内学界还亟待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3.3.2 具体研究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检验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和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但具体而言,国内外学界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内容方面有所差异。在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方面,英文学界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在英文文献中,学者们既关注到广泛意义上的目的地情感维度[53],也聚焦于特定情绪(例如,敬畏情緒[58])的构成。这些理论研究、量表开发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方法论/测量基础。相比之下,国内学界还亟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情感体验的动态变化领域,英文文献则更注重对情感变化进行量化测量,不断地探索新量表、新工具、新技术来记录和反映旅游全过程的情感状态。相比之下,中文文献在此方面的成果较少,测量量表与新技术的应用稍显落后。但国内学者对特定旅游情境下旅游者具体的情感变化的关注相对更多。
在旅游者情感体验这一主题领域,中文文献所反映的国内旅游学界热衷于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评价展开研究[39, 78-80]。这可能与国内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相比之下,英文文献则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尤其是幸福感)的横向和纵向差异[63-68]给予了特别多的关注和探索。此外,国内学界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多聚焦在积极情感方面,对特殊旅游形式中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的研究较少。例如,在国内核心期刊中,仅有一篇论文关注黑色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的情感体验[41]。
4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
4.1 中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
如表4所示,进一步关注情感研究中的理论应用情况可以发现,在42篇中文文献中,有24篇(57.1%)文献明确阐述了它所运用的理论/理论框架。如表4所示,“认知-情感-行为”是被运用最多的理论(17次,60.7%)。这主要归因于中文文献集中研究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表3)。具体而言,在探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时,“认知”成为多数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一些研究将“认知”与“情感”作为并列的自变量,检验认知与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共同作用[26],但忽略了认知与情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更多的研究则是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将情感作为认知与行为关系中的中介变量。这一理论框架多见于对“消费情感”[29]和“敬畏情绪”[31]的研究。在这一框架下,有学者运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来解释“认知”对“情感”的影响路径。具体而言,则是研究游客的拥挤感知对积极/消极情绪的影响[25]。此外,还有研究以“情感”为自变量,聚焦于“情感-行为”的直接关系。例如,窦璐基于情感凝聚理论(emotional solidarity theory),探究养老旅游者与居民情感凝聚的3个维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81]。亦有少数研究进一步探索情感与行为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这类研究主要应用地方依恋理论(place attachment theory)[31]。
近年来,由于国内学者对游客情感体验评价研究的特殊“青睐”,“游客情感分析理论”(tourist sentiment analysis theory)应运而生。它具体是指利用大数据来分析旅游者体验的情感评价,对在线旅游网站中的用户生成内容进行正负面情感特征的分析[39]。除上述主流理论外,还有学者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theory)提出了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机制模型[82]。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一切互动行为都发生在一定情境中,而情境中的互动仪式必然是一个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预设,谢彦君和徐英系统地解释了情感能量的聚集、形成和衰减现象,建立起旅游场、互动仪式和情感能量之间的逻辑关系[82]。 4.2 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
对英文文献的理论应用进行梳理后发现(表4),有29篇(40.3%)文献明确说明了运用何种理论。与中文文献相似,“认知-情感-行为”理论亦是国外情感研究中应用最多的理论(11次,36.7%),但比重显著低于中文文献中这一理论的应用频次的占比(60.7%)。在研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的英文文献中,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包括:(1)认知和情感的共同作用[45];(2)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探究情感的因果模型[46];以及(3)“情感-行为”关系中的中介变量(例如地方依恋[55])。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运用休闲阻碍(leisure constraints)的结构模型来探究黑色旅游情感体验与重游意愿关系中的中介效应[83]。研究发现,个人内在阻碍(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这一变量在上述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探究情感对行为的影响时,有学者运用积极情绪扩建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来解释游客的情感倾向与网络口碑传播平台选择之间的关系[49]。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个体即时的思维-行动范畴,并构建个体持久的资源。因此,当一个人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倾向时,他/她往往会参加社会活动以有助于与他人互动[84]。此外,还有学者运用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来解释嫉妒情绪的产生及其对旅游意向的影响[85]。由此可见,英文文献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这一主题领域中,运用了更多的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有关情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基于心理学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CAT)对诱发情感产生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对“高兴”情绪前因变量的探究就是典型的案例[70]。在对外部因素的研究中,有学者运用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将社会环境与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一理论认为,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人们通过将社会环境集中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来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71]。然而,现有文献对诱发旅游者情感产生的外部因素的关注还较少,尚未形成主流的理论基础。
在有关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中,有学者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来研究黑色旅游中的情感体验。例如,Weaver等基于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检视了参观监狱博物馆的游客不同的情绪体验[86]。Buda则运用社会和空间理论(social and spatial theory)揭示了在特殊的社会空间中建立人与人、人与地之间联系时情感所发挥的作用[87]。此外,在旅游与幸福感的研究中,目标理论(telic or endpoint theory;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模型之一)亦有所应用。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幸福感的获得与其目标或需求的达成有关[88]。在旅游情境中,這一理论被用于解释度假者在旅行后幸福感得以提升的原因[63]。
4.3 中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理论应用比较
对比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中文文献中的理论运用略为单一,而英文文献所用理论相对更为多元。其中,“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在研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时,得到了国内外旅游学界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英文文献还较多应用认知评价理论来探究诱发情感产生的内部因素,并更善于运用社会学领域的理论(例如社会表征理论、社会和空间理论)对特殊旅游情境的情感体验进行研究;同时,还有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例如,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积极情绪扩建理论等)也被应用在对情感诱发因素以及情感对行为影响的讨论中。相比之下,国内学者还缺乏对认知评价理论的关注,且缺少相关前沿学科的理论视角,尚需在后续研究中加强对与情感相关的基础理论的关注和运用。
5 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方法
5.1 中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方法
对42篇中文文献的研究方法做归纳分析后可以发现,有32篇论文为实证研究(76.2%),其余10篇则为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或研究综述。如表5所示,在32篇实证研究论文中,有25篇论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5篇论文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还有2篇论文运用混合方法。
国内旅游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且定量研究是较为主流的研究方法。这与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主题多为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无关系。这一主题领域需要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因而需要收集定量数据并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此外,也有关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时空变化和旅游者情感评价的研究运用了定量方法。
(1)定量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上述定量研究是通过哪些方式收集数据的呢?通过分析25篇定量研究论文发现,大多数定量研究都仅使用针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19篇,76%);另外,有2篇论文运用实验方法(综合使用实验室/现场实验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例如,卢东等在检验敬畏情绪对旅游者道德行为的影响中,对稻城亚丁和三圣花乡的旅游者进行现场实验和问卷调查。在发现有敬畏情绪的旅游者具有更高道德水平的行为后,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室实验和问卷调查,发现:相对于愉悦情绪,敬畏情绪更能促进旅游者在旅游情景中的道德行为[89]。此外,有3篇关于旅游者情感评价的定量研究论文通过抓取网络评论来收集数据[39, 78-79]。值得注意的是,黄潇婷对旅游者情感体验时空变化的研究采用手持GPS追踪设备来收集旅游者的空间位置,不同时空节点的情感数据则通过针对受访者的日志调查问卷来获取[15]。如上所述,问卷调查与网络数据是定量研究中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来源。
(2)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5篇定性研究论文中,大多数关注旅游者情感体验本身(维度、时空变化、评价等)。其中,有3篇论文综合运用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数据,再运用文本分析或扎根理论来分析数据。例如,在吴寅姗等对入藏火车旅行的研究中,主要的数据来源是对12名入藏旅游者进行的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则是对访谈记录的文本分析[90]。另外,有2篇研究则运用网络文本进行数据收集,涉及旅游者情感评价[79]和旅游幸福感的维度构成[36]。 (3)混合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虽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的论文仅有2篇,但均为2018年发表。这说明,混合研究方法近年来在逐渐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与采用。在数据收集方面,混合研究方法比单纯的定量/定性研究方法有更为多元的数据来源。例如,李君轶等对欧美旅游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情感体验时空变化展开过研究。他们运用了问卷调查收集定量研究数据;同时,还对旅游者进行随行访谈、跟踪观察,并利用网络游记来收集定性研究数据[36]。在数据分析方面,对多种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详实。
5.2 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的方法
对72篇英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表5),有69篇为实证研究,占比高达95.8%;仅有3篇为概念性/理论性研究或研究述评。在69篇实证研究中,有44篇论文(63.8%)采用定量研究方法,18篇论文(26.1%)采用定性研究方法,7篇论文(10.1%)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英文文献中的旅游者情感研究绝大多数为实证研究,且定量研究是主流。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应用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和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这两大致力于检验变量间关系的主题领域。同时,在对情感体验的动态变化以及情感差异的研究中,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定量方法。
(1)定量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绝大多数定量研究(41篇/44篇,93.2%)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然后再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数理统计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将问卷调查与其他数据收集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数据收集。例如,在旅游者情感动态变化的研究中,Shoval等利用GPS、生理传感器(physiological sensors)、问卷调查等3种方法收集数据,对空间定位数据、实时测量数据、生理测量数据和传统的问卷调查数据做整合分析[61]。又例如,Cheng和Kuo的研究运用实验法将特定的照片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陌生地方添加熟悉的景观元素可以增强人们与地方的情感联结[91]。除传统的问卷调查外,在旅游者情感动态变化的研究中,采用情感/心理测量量表的结构化日志调查(diary)是一种获得旅游者情感实时数据的有效方式[13, 60]。相较于在旅程结束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日志调查这种贯穿于受访者旅行全过程的数据收集方法能够较好地记录和展示情绪的动态变化,并能尽可能地避免回溯式调研的滞后性和欠缺准确性等弊端[92]。另外,还有1篇定量研究论文使用来自国家统计网站的二手数据来研究旅游者情感对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93]。综上所述,在定量研究中,问卷调查这一数据收集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旅游者情感的定性研究多集中在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中,也有少数对情感的影响(后果)及影响因素(前因)的研究运用定性方法。在18篇定性研究论文中,多数(13篇,72.2%)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来收集数据,并使用文本分析、主题分析、民族志等方法分析数据。例如,Knobloch等对进行漂流、跳伞和观鲸活动的21名旅游者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了旅游体验的本质。经过文本分析,作者发现:难忘的旅游体验要考虑个人收获、情感和意义这3个方面,且好的旅游体验包含复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快乐等积极情绪[62]。近年来,采用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的定性研究也呈上升的趋势。例如,Frazer和Waitt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的旅行日记,运用民族志方法对志愿者旅游中的移情痛苦感(empathic pain)进行了探索[94]。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国外学界开始有学者运用网络游记、电子邮件、旅行照片等渠道/来源进行数据收集。例如,在旅游者情绪诱发因素的研究中,Pan等对《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的145张旅行照片及其说明文字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例如,山脉、动植物群、海滩)刺激旅游者愉悦(pleasant)和兴奋(arousing)情绪的产生,文化资源则常常与“愉悦”联系在一起[95]。总的来说,在旅游者情感的定性研究中,访谈法仍然是数据收集的主流方法,文本则是定性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未来,研究者依然需要对其他形式的数据/方法给予更多的关注。
(3)混合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英文文献中,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且较早见诸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的研究[48, 96]。在数据收集方面,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论文多综合使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也有少数研究以网络文本与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来源。例如,Zhang等的研究对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的网络文本进行挖掘,并对参观纪念馆的540名南京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了黑色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及对重游意向的影响[83]。此外,混合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于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动态变化的研究中。例如,Lin等针对39名45~65岁的美国和荷兰度假者的研究采用出游前問卷调查和出游中日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情感数据收集[13]。Kim和Fesenmaier针对两名大学生在费城旅游过程中情绪变化的研究则将生理测量技术运用到情感研究中,使用移动生理传感器(Affectiva Q-Sensor)和事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14]。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在使用混合方法的研究中,定量和定性多种来源的数据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佐证的作用,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和识别研究问题,还能够让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5.3 中英文文献中情感研究方法的比较
比较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共性:大多数研究为实证研究(中文文献76.2%,英文文献95.8%);在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流(中文文献57.1%,英文文献61.1%),其次为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类似地,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在方法运用上的差异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5.3.1 研究进路
在研究进路方面,英文文献更偏好实证研究,仅有少量的概念性/理论性研究及研究述评/综述。此外,相较于国内学界来说,英文文献中使用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的文献所占比例更高。因而,整体而言,英文文献中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
5.3.2 数据收集
在定量研究中,中英文文献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但差异在于,国内研究还会利用网络评论数据对旅游者情感评价进行研究[39, 78-79]。相比之下,在英文文献中,有学者开始创新性地使用生理传感器等新技术收集生理测量数据[14, 61],且更多地运用日志调查对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数据进行收集[13, 60]。
在定性研究中,中英文文献的主要数据收集方法均为观察法和访谈法。细微差别存在于对网络文本的使用上。具体而言,中文文献利用网络文本来收集研究数据更为常见[36, 80],而英文文献更倾向于使用访谈或问卷调查法收集一手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研究,中文文献都缺乏对图像数据的系统关注和挖掘,但英文文献中也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到了图像数据的重要性并收集和分析图像数据[91, 95]。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情感”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7],是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情感研究在旅游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产业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的成果也与日俱增。因而,基于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对国内外旅游者情感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以了解目前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旅游学界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发表在中英文权威学术期刊上的114篇旅游者情感研究论文(中文文献42篇,英文文献72篇)进行统计、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国内外旅游学界(分别以中文和英文文献为代表)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均经历了缓慢起步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且这一领域都在2014年之后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相比之下,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起步较晚(2005年),但在2014年后发展迅猛。
(2)在研究主题方面,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旅游者情感体验以及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等3大主题领域,英文文献则主要集中在旅游者情感的影响、旅游者情感体验、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概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综述等4大主题领域。比较中英文文献中的情感研究主题可以发现,两者有如下共同点:其一,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和旅游者情感体验均为国内外旅游学界热门的研究主题,这两个领域的发展相对成熟。其二,中英文文献中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检验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和其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且主要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可见,旅游学界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主要基于管理学视角,更多地关注在旅游这一消费行为中情感的角色和作用,以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旅游者行为以及在目的地管理实践中纳入对情感的考量。
当然,中英文文献的情感研究主题也存在如下差异:其一,国内旅游学界缺乏对旅游者情感的影响因素(前因变量)的研究,有超过半数的中文文献集中研究旅游者情感的影响,而国外旅游学界则表现出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其二,英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维度构成有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理论贡献还很欠缺。其三,中文文献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评价有诸多研究,英文文献则对旅游者情感体验(尤其是幸福感)的横向和纵向差异给予了更多关注。其四,中文文献中的旅游者情感体验研究多聚焦在积极情感方面,对特殊旅游形式中复杂的情感体验的关注较少。
上述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国内外旅游发展所处阶段有关。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旅游业已进入休闲度假时代,而国内旅游业仍在从以传统的观光为主向兼具观光、休闲度假转变。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加强调体验的旅游形式[97]。在旅游中,具有体验属性的目的地更能激发旅游者的情感反应[98]。由此可以推测,国内学界对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关注较晚,成果较少。另一可能的解释是,国内旅游业更注重经济效益,旅游研究也多服务于产业实践,更多地关注与目的地营销紧密相关的旅游者满意度/忠诚度,而对旅游者自身情感的产生、变化等方面的关注略显不够。但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在线旅游网站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用户生成内容而形成的大数据成为国内旅游者情感研究的“后发优势”。国内旅游学者开辟了旅游者情感分析与评价的新的研究方向。总之,国内外旅游发展阶段、经济文化背景、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均可能造成了情感研究内容的差异。
(3)在理论运用方面,中文文献中所运用的理论略为单一,缺少对相关学科前沿理论视角的关注和应用,而英文文献所用理论相对更为多元。具体表现在,虽然“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在研究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时得到了国内外旅游學界的普遍应用,但英文文献更擅长运用多种社会学理论(例如社会表征理论、社会和空间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例如认知评价理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积极情绪扩建理论)来探究诱发情感产生的内部因素并对特殊旅游情境下的情感体验进行研究。
(4)比较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可以发现,两者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如下共性:其一,大多数研究为实证研究(中文文献76.2%,英文文献95.8%)。其二,在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流(中文文献57.1%,英文文献61.1%),其次为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其三,在定量研究中,两者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在定性研究中,均主要使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收集数据。从大多数旅游者情感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这一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外旅游学者倾向于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复杂的情感体验进行量化测量,以直观展现情感的变化、波动或建立情感与满意度或行为意向等之间的统计学关系。 中英文文献中的旅游者情感研究在方法上同样存在差异:其一,在研究进路方面,英文文献更偏好实证研究,且英文文献中使用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的文献所占比例更高,因而研究进路更为多元。其二,在定量研究的数据收集方面,网络评论是中文文献的一个重要数据来源。相比之下,在英文文献中较少有研究使用网络评论数据,且已有国外学者开始使用生理传感器等新技术来收集旅游者生理情感数据,且较多地使用日志调查的方法收集旅游者的情感数据。其三,在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面,中文文献更多地利用网络文本来收集研究数据。其四,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研究,中文文献缺乏对图像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而已有少数英文文献通过收集和分析图像数据来研究旅游者的情感。
6.2 对国内研究的建议
本文的上述结论对国内旅游学界未来的旅游者情感研究有如下3个方面的建议和启示。
(1)在研究主题和内容方面。在我国旅游发展转型升级(从以观光休闲为主向兼具观光、休闲、度假等转型)过程中,在旅游者越来越注重体验的背景下,国内旅游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者情感体验本身。既然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积极情感对满意度/忠诚度的正向影响,那么,如何能够促发旅游者产生积极情感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研究价值。国内学者需要拓展对旅游者情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旅游者情感体验时空差异及其机制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同时,近年来,旅游细分市场逐渐增多,生态旅游、志愿者旅游、宗教旅游、黑色旅游等非大众旅游形式为旅游者提供特殊的旅游体验。那么,在这些特殊旅游体验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情感?情感是在何种条件下产生又为何发生变化?对此,国内旅游学界还亟须加强对旅游者不同情感体验维度的深入探索,对特殊旅游形式中复杂的情感体验给予更多关注。
(2)在理论应用与建构方面。国内学者尚需提升旅游者情感研究中的理论意识,不但需要强化对心理学中有关情感的产生及作用机制的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例如认知评价理论),同时还要关注到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与情感相关的理论,创新理论视角。旅游是一种社会情境。那么,在人际、人地的互动关系中,旅游者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如何发展变化?情感的产生和变化又可能对上述互动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上述问题亟须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解释。
(3)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研究亟须加强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增加对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的运用。此外,对于研究数据收集,尤其在旅游者情感动态变化的研究中,需要与时俱进,增加生理测量方法和日志调查方法的使用。并且,在对旅游者情感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还要加强对图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丰富研究数据的类型和来源,并以此增加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其需要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此外,情感本身具有时间、空间、社会属性[1]。这些特点意味着,在旅游这种时空变换的社会情境中,旅游者情感表现出复杂性、丰富性和易变性。那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这种特殊而复杂的情境中,将丰富的旅游者情感体验简单地量化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或“愉悦度-兴奋度”等来进行测量是否合理?心理学研究中传统的情感维度或情感测量量表是否能够有效地测量并真实地反映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很显然,这些问题并没有被广泛地关注且仍未得以解决。在旅游者情感研究中,学者们更应该加强对旅游情境下旅游者情感的特殊性的研究,从多学科视角(例如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对旅游者情感的本质、构成及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探索和剖析,并对如何更加有效地测量旅游者情感进行批判性的探索。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回顾和评价的对象是旅游领域内中英文权威学术期刊所载旅游者情感研究文献。尽管所纳入的论文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的旅游者情感研究,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旅游领域内所有与旅游者情感研究相关的文献。未来的研究,在條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多收集更多的文献(例如可以考虑将中文文献的搜索范围扩展至所有中文期刊、将英文文献搜索范围扩展至所有英文期刊以及可以考虑纳入以其他语言[日文、韩文等]出版的学术期刊),进行更大样本的分析。并且,本文主要的目的是对中英文文献中旅游者情感研究的主题、理论和方法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未能对文献其他方面的信息(例如作者、机构、所在国家/地区等)做出梳理和说明。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给予深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TURNER J H, STETS J E.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1-15.
[2] 刘丹萍, 金程. 旅游中的情感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 2015, 29(2): 74-85. [LIU Danping, JIN Cheng.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emotions in tourism[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2): 74-85.]
[3] 陈钢华. 旅游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73-82. [GHEN Ganghua. Tourism Psychology[M].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6: 73-82.]
[4] LARSEN J, URRY J, AXHAUSEN K W. Networks and tourism: Mobile social lif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 244-262. [5] 孙九霞, 周尚意, 王宁, 等.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 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J].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801-1818. [SUN Jiuxia, ZHOU Shangyi, WANG Ning, et al. Mobility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Time, space and societ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10): 1801-1818.]
[6] 张凌云.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 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 23(10): 12-16. [ZHANG Lingyun. A study on consumers’ behavior and phenomenon under unusual enviro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10): 12-16.]
[7] 李君轶, 张妍妍. 大数据引领游客情感体验研究[J]. 旅游学刊, 2017, 32(9): 11-12. [LI Junyi, ZHANG Yanyan. Big data leads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9): 11-12.]
[8] GOOSSENS C. 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leasure motivation[J]. Annals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2): 301-321.
[9] BIGNE J E, ANDREU L, GNOTH J. The theme park experience: An analysis of pleasure, arousal and satisfac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6): 833-844.
[10] Y?KSEL A. Tourist shopping habitat: Effects on emotions, shopping value and behavior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1): 58-69.
[11] CHHETRI P, ARROWSMITH C, JACKSON M. Determining hiking experiences in nature-based tourist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1): 31-43.
[12] MALONE S, MCCABE S, SMITH A P. The role of hedonism in ethic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4: 241-254.
[13] LIN Y, KERSTETTER D, NAWIJN J, et al. Changes in emo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personality in a vacation contex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 416-424.
[14] KIM J, FESENMAIER D R. Measuring emotions in real time: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desig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4): 419-429.
[15] 黄潇婷. 基于时空路径的旅游情感体验过程研究——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J]. 旅游学刊, 2015, 30(6): 39-45. [HUANG Xiaoting. A study of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process based on space-time path: A case study of Ocean Park in Hong Kong[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6): 39-45.]
[16] 陸扬. “情感转向”的理论资源[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1): 30-38. [LU Yang.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Emotional Turn"[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34 (1): 30-38.]
[17] DAVIDSON J, BONDI L, SMITH M. Introduction: geography’s “emotional turn”[M]// DAVIDSON J, BONDI L, SMITH M. Emotional Geography.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td. , 2005: 1-16.
[18] THOITS P A.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9, 15(1): 317-342.
[19] FISHER C D, ASHKANASY N M. The emerging role of emotions in work life: An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0, 21(2): 123-129. [20] TAO J, TAN T. Affective computing: A review[J]. Affective Computing &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Proceedings, 2005, 3784(6): 981-995.
[21] TURNER J H, STETS J E.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human emo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6, 32: 25-52.
[22] 马天, 谢彦君. 旅游体验中的情感与情感研究: 现状与进展[J]. 旅游导刊, 2019, 3(2): 86-105. [MA Tian, XIE Yanjun. The study of emotion in tourist experienc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19, 3(2): 86-105.]
[23] MCKERCHER B, LAW R, LAM T. Rating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ournal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6): 1235-1252.
[24] 邓金阳, 罗艳菊. 国际性英文旅游学术期刊: 发展、评价方法、排名与分级[J]. 旅游学刊, 2010, 25(12): 79-89. [DENG Jinyang, LUO Yanju. International English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assessment, ranking and rating[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2): 79-89.]
[25] 张圆刚, 余向洋, WONG I A, 等. 古村落景区游客拥挤感知维度与游憩情绪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J]. 人文地理, 2018, 33(2): 138-146. [ZHANG Yuangang, YU Xiangyang, WONG I A,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between the tourists’ crowding perception and emotions for recreation in ancient village scenic spot: A case study of Xidi and Hongcun ancient villages[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2): 138-146.]
[26] 罗盛锋, 黄燕玲, 程道品, 等. 情感因素对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1): 51-58. [LUO Shengfeng, HUANG Yanling, CHENG Daopin,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touris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Taking the performance “Impression of Liusanjie” in Guilin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 51-58.]
[27] 刘力, 陈金成, 朴根秀, 等. 感知购物环境对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旅游者购物情绪的媒介作用[J]. 旅游学刊, 2010, 25(4): 55-60. [LIU Li, TRAN Tien-thanh, PARK Keun-soo, et al. Study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perceived shopping environment on tourist shopping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urist shopping mood[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4): 55-60.]
[28] 白凱, 郭生伟. 入境游客情绪体验对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回坊伊斯兰传统社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 25(12): 71-78. [BAI Kai, GUO Shengwei.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bound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on their loyalty—A case study of Islamic traditional community in Huifang, Xi’an[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2): 71-78.]
[29] 粟路军. 服务认知要素、消费情感和旅游者忠诚的关系——以厦门城市旅游者为例的研究[J]. 经济管理, 2012, 34(7): 112-122. [SU Lujun. An association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cognitive elements, consumption emotions and tourist loyalty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2, 34(7): 112-122.] [30] 刘卫梅, 林德荣. 旅游城市形象和情感联结对旅游意愿的影响[J]. 城市问题, 2018, (8): 97-105. [LIU Weimei, LIN Derong. The impact of tourism city image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on travel intention[J]. Urban Issues, 2018, (8): 97-105.]
[31] 祁瀟潇, 赵亮, 胡迎春. 敬畏情绪对旅游者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地方依恋为中介[J]. 旅游学刊, 2018, 33(11): 110-121. [QI Xiaoxiao, ZHAO Liang, HU Yingchun. Tourists’ awe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1): 110-121.]
[32] 邱扶东, 吴明证. 认知方式与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28(5): 1112-1114. [QIU Fudong, WU Mingzheng.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styles and negative emotions on tourism decision-mak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28(5): 1112-1114.]
[33] 白凯. 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研究[J]. 旅游学刊, 2009, 24(2): 36-40. [BAI Kai. A study on the follow-up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tourist regret[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2): 36-40.]
[34] 涂红伟, 骆培聪. 消费者愤怒情绪对旅游意愿和负面口碑传播的影响——基于目的地非道德事件情境下的实证研究[J]. 旅游科学, 2017, 31(2): 42-54. [TU Hongwei, LUO Peicong. The impacts of consumers’ anger on their willingness of visit and the spread of negative word of mouth: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mmoral tourism events[J]. Tourism Science, 2017, 31(2): 42-54.]
[35] 谢彦君. 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 快乐-痛苦[J]. 财经问题研究, 2006 (5): 88-92. [XIE Yanjun. Bipolar emotional model of tourism experience: Happiness-pain[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06 (5): 88-92.]
[36] 张天问, 吴明远.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 29(10): 51-60. [ZHANG Tianwen, WU Mingyuan. The constitution of tourism well-being based on 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f internet travel blog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0): 51-60.]
[37] 李君轶, 纪星, 李振亭. 欧美旅游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情感体验时空变化[J]. 人文地理, 2018, 33(3): 129-136. [LI Junyi, JI Xing, LI Zhenting.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western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A case study of Qin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museum [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3): 129-136.]
[38] 张朝枝, 张鑫. 流动性的旅游体验模型建构——基于骑行入藏者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12): 2332-2342. [ZHANG Chaozhi, ZHANG Xin. Constructing a mobile travel experience model: Empirical study of cyclists travelling to Tibe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2): 2332-2342.]
[39] 刘逸, 保继刚, 朱毅玲. 基于大数据的旅游目的地情感评价方法探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6): 1091-1105. [LIU Yi, BAO Jigang, ZHU Yiling. Exploring emotion method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evaluation: A big-data approach[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6): 1091-1105.] [40] 琼达, 赵宏杰. 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研究[J]. 旅游学刊, 2016, 31(10): 105-112. [QIONG Da, ZHAO Hongjie. A study on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choice model constructed on the base of place emotion [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0): 105-112.]
[41] 謝彦君, 孙佼佼. 黑色旅游的愉悦情感与美丑双重体验[J]. 财经问题研究, 2016 (3): 116-122. [XIE Yanjun, SUN Jiaojiao. The pleasure and double experience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dark tourism[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16 (3): 116-122.]
[42] 吴茂英, PEARCE P L. 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 旅游学刊, 2014, 29(1): 39-46. [WU Maoying, PEARCE P L.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ourism studie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 39-46.]
[43] 张晓, 白长虹. 快乐抑或实现? 旅游者幸福感研究的转向——基于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述评[J]. 旅游学刊, 2018, 33(9): 132-144. [ZHANG Xiao, BAI Changhong. Hedonism or eudaemonism? A review of changes in tourists’ well-being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9): 132-144.]
[44] DE ROJAS C, CAMARERO C. Visitors’ experience, mood and satisfaction in a heritage context: Evidence from an interpretation center[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3): 525-537.
[45] FAULLANT R, MATZLER K, MOORADIAN T A. Personality, basic emotions, and satisfaction: Primary emotions in the mountaineering experien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423-1430.
[46] Y?KSEL A, Y?KSEL F. Shopping risk perceptions: Effects on tourists’ emotions, satisfaction and expressed loyalty inten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703-713.
[47] RIBEIRO M A, WOOSNAM K M, PINTO P, et al. Tourists’ destination loyalty through emotional solidarity with residents: An integrative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8, 57(3): 279-295.
[48] BIGNE J E, ANDREU L. Emotions in segmentation - An empirical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 682-696.
[49] YAN Q, ZHOU S, WU S. The influences of tourists’ emotions on the selection of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platform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8, 66: 348-363.
[50] SANCHEZ-GARCIA I, CURRAS-PEREZ R. Effects of dissatisfaction in tourist services: The role of anger and regre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397-1406.
[51] D’HAUTESERRE A-M. Affect theory and the attractivity of destin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55: 77-89.
[52] WOOSNAM K M, SHAFER C S, SCOTT D, et al. Tourists’ perceived safety through emotional solidarity with residents in two Mexico-United States border reg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263-273. [53] HOSANY S, GILBERT D. Measuring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toward hedonic holiday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0, 49(4): 513-526.
[54] HOSANY S, PRAYAG G, DEESILATHAM S, et al. Measuring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destination emotion scal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4): 482-495.
[55] HOSANY S, PRAYAG G, VAN DER VEEN R, et al. Mediating effects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satisfa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ts’ emotions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8): 1079-1093.
[56] HOSANY S. Appraisal determinants of tourist emotional respons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2, 51(3): 303-314.
[57] PRAYAG G, HOSANY S, MUSKAT B,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perceived overall image,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1): 41-54.
[58] COGHLAN A, BUCKLEY R, WEAVER D.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we in tourism experienc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3): 1710-1714.
[59] MOAL-ULVOAS G. Positive emotions and spirituality in older travel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6: 151-158.
[60] NAWIJN J, MITAS O, LIN Y Q, et al. How do we feel on vacation? A closer look at how emotions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a trip[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3, 52(2): 265-274.
[61] SHOVAL N, SCHVIMER Y, TAMIR M.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ourist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motions in time and spa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8, 57(1): 3-16.
[62] KNOBLOCH U, ROBERTSON K, AITKEN R. Experience, emotion, and eudaimonia: A consideration of tourist experiences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5): 651-662.
[63] GILBERT D, ABDULLAH J. Holiday taking and the sense of well-be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1): 103-121.
[64] MCCABE S, JOHNSON S. The happiness factor in tourism: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oci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1: 42-65.
[65] KROESEN M, HANDY S. The influence of holiday-taking on affect and content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5): 89-101.
[66] BIMONTE S, FARALLA V. Tourist types and happines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Maremma, Ital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4): 1929-1950.
[67] BIMONTE S, FARALLA V. Happiness and nature-based vac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6): 176-178. [68] BIMONTE S, FARALLA V. Happiness and outdoor vacations appreciative versus consumptive touris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4(2): 179-192.
[69] NAWIJN J, ISAAC R K, VAN LIEMPT A, et al. Emotion clusters for concentration camp memoria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61: 244-247.
[70] MA J Y, GAO J, SCOTT N, et al. Customer delight from theme park experiences: The antecedents of delight based on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2: 359-381.
[71] MITAS O, YARNAL C, CHICK G. Jokes build community: Mature tourist’s positive emo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4): 1884-1905.
[72] CARNICELLI S, SCHWARTZ G M, TAHARA A K. Fear and adventure tourism in Brazil[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6): 953-956.
[73] TUCKER H. Empathy and tourism: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7: 31-43.
[74] NAWIJN J.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ourism: A critiqu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6): 151-153.
[75] 田野, 盧东, SAMART POWPAKA. 游客的敬畏与忠诚: 基于情绪评价理论的解释[J]. 旅游学刊, 2015, 30(10): 80-88. [TIAN Ye, LU Dong, POWPAKA S. Tourist’s awe and loyalty: An explanation based on the appraisal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0): 80-88.]
[76] 田野, 卢东, 吴亭. 敬畏情绪与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的影响——以西藏旅游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15, 29(10): 79-85. [TIAN Ye, LU Dong, WU Ting. Impacts of awe emotion and perceived value on tourist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The case of Tibet[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5, 29(10): 79-85.]
[77] 粟路军, 黄福才. 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关系——以乡村旅游者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3): 463-476. [SU Lujun, HUANG Fucai.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service fairness, consumption emotions and tourist loyalty: A case study of rural touris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3): 463-476.]
[78] 刘逸, 保继刚, 陈凯琪. 中国赴澳大利亚游客的情感特征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文本分析[J]. 旅游学刊, 2017(5): 46-58. [LIU Yi, BAO Jigang, CHEN Kaiqi. Sentimental features of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 in Australia: Big-data based content analysis[J]. Tourism Tribune, 2017(5): 46-58.]
[79] 涂海丽, 唐晓波. 基于在线评论的游客情感分析模型构建[J]. 现代情报, 2016, 36(4): 70-77. [TU Haili, TANG Xiaobo. Tourist sentiment analysis model building based on online reviews[J].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6, 36(4): 70-77.]
[80] 陈航, 王跃伟. 基于旅游者情感的目的地品牌评价研究——以互联网旅游日记为例[J]. 人文地理, 2018, 33(2): 154-160. [CHEN Hang, WANG Yuewei. Research on destination brand evaluation based on tourists’ emotion: Taking internet travel diary as an example[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2): 154-160.] [81] 窦璐. 养老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凝聚对重游意愿的影响[J]. 旅游科学, 2016, 30(5): 63-73. [DOU Lu. The influence of elderly tourists’ emotional solidarity with residents on revisit intention[J]. Tourism Science, 2016, 30(5): 63-73.]
[82] 谢彦君, 徐英. 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 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学分析[J]. 旅游科学, 2016, 30(1): 1-15. [XIE Yanju, XU Ying. The interaction ritual in tourism field: dynamic analysis of emotion energ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Science, 2016, 30(1): 1-15.]
[83] ZHANG H, YANG Y, ZHENG C, et al. Too dark to revisit? The role of past experiences and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4: 452-464.
[84] 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218-226.
[85] HAJLI N, WANG Y, TAJVIDI M. Travel envy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73: 184-189.
[86] WEAVER D, TANG C, SHI F, et al. Dark tourism, emotions, and postexperience visitor effects in a sensitive geopolitical context: A Chinese case stud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8, 57(6): 824-838.
[87] BUDA D M, D’HAUTESARRE A M, JOHNTSON L. Feeling and tourism stud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6: 102-114.
[88] DIENER E, FUJITA F. Resource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 926–935.
[89] 盧东, 张博坚, 王冲, 等. 产生敬畏的游客更有道德吗?——基于实验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16, 31(12): 51-61. [LU Dong, ZHANG Bojian, WANG Chong, et al. Would tourists experienced awe be more ethical? An explanatory research based on experimental method[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2): 51-61.]
[90] 吴寅姗, 陈家熙, 钱俊希. 流动性视角下的入藏火车旅行研究: 体验、实践、意义[J]. 旅游学刊, 2017, 32(12): 20-30. [WU Yinshan, CHEN Jiaxi, QIAN Junxi. The experiences, practices and mean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bil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train travel to Tibet[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2): 20-30.]
[91] CHENG C-K, KUO H-Y. Bonding to a new place never visite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elements and place bondi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546-560.
[92] 卡拉·威利格. 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第 2 版) [M]. 郭本禹, 王申连, 赵玉晶,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34. [WILLIG C.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the (the 2nd Edition) [M]. GUO Benyu, WANG Shenlian, ZHAO Yujing, Trans. Beijing: The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13: 34.]
[93] DRAGOUNI M, FILIS G, GAVRIILIDIS K, et al. Sentiment, mood and outbound tourism dema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60: 80-96.
[94] FRAZER R, WAITT G. Pain, politics and volunteering in tourism stud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7): 176-189.
[95] PAN S, LEE J, TSAI H. Travel photos: Motivations, image dimensions, and affective qualities of plac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 59-69.
[96] DEL BOSQUE I R, SAN MARTIN H. Tourist satisfaction -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2): 551-573.
[97] 唐文跃, 张腾飞, 龚晶晶. 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启示[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11): 1571-1576. [TANG Wenyue, ZHANG Tengfei, GONG Jingj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at home and abroad[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8, 34(11): 1571-1576.]
[98] OTTO J E, RITCHIE J R B. 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 17(3): 16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