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模式超级播种人——冯波

来源 :知识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波:30岁,上海人,1987年中学毕业后赴美,曾就读于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导演专业。1992年开始从商。1994年加盟美国著名投资银行罗伯森·施帝文思(RobertsonStephens)公司任中国部主任,是四通利方公司及亚信公司成功获得风险投资的重要操作者。1997年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1997年高科技领域最活跃的100人之一”。1999年1月,冯波与RSC创始人共同在美国旧金山创建了罗伯森·冯投资公司,专门从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业务。冯波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中国IT界具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创业公司寻找投资者,帮助其得到发展所必须的资金。
  
  新鲜出炉
  几乎没有人知道冯波是谁。
  但在新浪总裁王志东、亚信总裁田溯宁、德康总裁龚虹嘉以及中国IT业界众多渴望亲近风险资本的大小头目的通讯录上,冯波却处在第一联系人的位置。中国已有的硅谷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溶入了冯波因素。


  冯波并不在意媒体对他逐步加深的关注,他没有时间在意。他是那种真正实现了在洲际间天马行空的人。跨越太平洋两岸是他的常态,机票编织着他的足迹。经常可以捕捉的只是他的声音,那是一种年轻、平和、既不搪塞也不修饰,也没有丝毫神秘气息的声音。
  照片上的冯是一个剃着平头、样子朴素的青年,引人注目的只是镜架后面一双大而深黑的眼睛。真实的冯波出现时,你看到的是一个身材修长,额头光洁、彬彬有礼的男孩,与30岁的实际年龄并不相符的脸上毫无老道的皱纹,其穿着的考究程度及手中的诺基亚8810似乎在告诉你,他愿意与时尚步调一致并且有经济基础保持格调。他的样子过于有型有款,更像一个时尚少年,或者是一个演员。其从事行业的新鲜味道及他令人意外的年轻程度几乎使人想到一个卡通用语:新新人类。
  的确,当冯波出现在捉襟见肘渴望壮大的中小科技企业面前时,他给人的感觉是在送“天上掉下的馅饼。”冯不仅给他们找来最需要的钱,更重要的将前所未有的投资方式和发展理念展现出来,并迫使企业自觉地改造以具备相应的融资条件,他使风险资本成为一种可以接近的东西。
  
  吾道不孤
  虽然18岁就走出国门,冯波讲话的方式依然遵循中国逻辑,他的普通话语调很正,并且不象一般留洋归国人员那样时常人为地挟杂些英语单词。他倾听你的提问并认真回答,不调侃也不敷衍,有一种坦率的光彩。
  记者:据说你曾经非常希望做导演,你怎样完成了向风险投资人的转变?
  冯波:我曾想成为一个用镜头表达想法的导演,偶然的机会使我了解并参与到投资银行业务中,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很适合,把有效的资源置换成完美的商业机会并不比当导演乏味,甚至更刺激。而且我确信自己目前的工作比拍3个小时的旖旎风光片对中国更有价值。
  记者:许多人认为你很有传奇色彩,你的个人感觉如何?
  冯波:我并不具备“神秘”背景,在出国之前我只是上海铁道学院子弟中学一个普通的孩子,考试时不会得到令人夸奖的高分,喜欢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儿。有机会到美国去,使我较早地接触到新鲜的东西,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和尝试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较幸运的是我碰到了机会,边学边干,并乐此不疲。
  记者:“高科技”、“风险投资”成为世纪末中国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你个人对此持什么观点?
  冯波:中国在全球科技浪潮中所受到的影响不是任何一个公司可以抗拒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完全了解信息时代变革的速度和趋势才有可能掌握生存的砝码。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在技术避风港中长盛不衰,高科技产业尤其如此。但生存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实际的运作手段。这在国内是没有经验可谈的。
  参与到中小企业潜力无限的创业过程中去,是风险投资人的目标。但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有自己的障碍,工业社会积累无从谈起,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十分匮乏,缺少规范运作的“公司资源”。除这些基本要素之外,没有相应的金融市场支撑,是更大的掣肘。国外成功的经验证明:能使高科技企业长盛不衰的操作方式,应该由外界投资者与公司的创立者一起来承担,只有如此,才会建立良性循环的公司资源。
  我的工作就是找到“公司资源”中的可塑之材,并向投资方展示其魅力。
  记者:在操作你感觉中国科技企业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冯波:我发现许多冠以“高科技”之名的企业缺乏对成长过程完整的理解,往往在刻舟求剑地找问题,对别人的成功经验也容易断章取义,它们对自身的发展前景往往只有3~4个月的考虑,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搁置,没有及时处理、解决,而引起后患。我们的目的和操作过程就是把新的理念和管理措施带给产业精英,让他们迅速成长。而我确信他们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极好地掌握这些机会。
  记者:你感觉目前中国经济中的积极因素是什么?
  冯波:我认为中国有两部经济发动机,其一是蓬勃的民营经济,它从制度上改变了人对商业机会的根本态度,。其二是日益兴旺的IT产业,中国有世界上第一大IT商业机会,它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价值架构,带来高附加值概念。相对于传统产业,中国在这一领域没有包袱,也没有堡垒,像一片平原可以快捷推进。这也是我选择中国IT作为业务领域的原因。
  记者:你认为中国人在IT领域会有不凡业绩?
  冯波:是的。在硅谷你会发现,没有一家公司里没有中国人。中国人几乎是最适合做IT的。但善于搞技术,并不等于善于把握产业,这是两码事。但中国是世界上个性最强的民族,有机会学习就有可能改变。这种寻找改变的渴望给我带来了机会。刚开始在国内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时,我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非常孤单,现在则感到“吾道不孤”,并且忙不过来。
  
  钱只是资源的一小部分
  在成立合伙制罗伯森·冯科技投资公司之前,冯波曾在在美国著名高科技投资银行罗伯森·史帝文思公司担任中国部主任,其后又担任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驻中国的首席代表,在此期间他对四通利方和亚信的成功操作使他信心倍增。
  罗伯森·冯科技投资公司主要关注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并力求给这些企业带来这一发展阶段所急需的金融、财务资源、产业资源、职业服务资源以及管理资源。冯波已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并在北京和香港设有分支机构。他的同伴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在企业的合并、收购及私募方面不断地做题目。同时还对国内投资基金提供托管服务。冯波说他的最大兴趣在于提供资源整合。他要在中国确立高科技投资服务机构的地位。
  记者:很多人对您及其同伴的第一印象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另外,你所从事的投资咨询在中国还很陌生,您怎么找到别人对你的信任感?
  冯波:这很简单,需要产生信任。关键是我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在提供投资咨询的过程中,你首先告诉客户什么?
  冯波:钱只是资源的一小部分。
  许多企业认为有钱就会万事大吉,实际上钱只是做事的手段和渠道而已,你要告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很多,跳开钱他会看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那对他的发展更重要。
  其次,我要告诉他们有选择投资方的权力。
  记者:在帮助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你最看重什么?
  冯波:企业的国际化概念。
  既然你的资本结构向国际化开放,你就应该有直面国际市场的勇气。我希望企业相信一个中国公司经过规划运作,可以以自己的发展前景来吸引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合伙人,并且能够不断运用和发挥投资人的作用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我选择企业的重要原则就是:他们绝不仅仅看重钱。他们的目标是国际化方向。
  能够把自己的目标、风格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的IT精英是我的首选。
  记者:你怎样协调企业创立者与投资方的关系?
  冯波:让他们充分地相互感觉。
  双方透明而有效的沟通往往是剂良药,既然要合作就要有开诚布公的态度,必须将存在的隔阂和障碍挑明才会解决问题。要充分重视公开而民主的环境。融资过程其实非常复杂,一个好的主意就会得到一大笔钱,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一个投资者不谨小慎微。企业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定位是什么,自己需要怎样的资源、什么样的投资人能给你带来这种资源,然后再去选择。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高科技行业中,管理者也是资源,只有在他的价值体现后才会兑现公司本身的高成长性。而投资者要理解,并不仅仅是自己投入的“钱”才使公司产生效益,要承认资源整合的共同结果,志同才能道合。
  
  
  做五星级的商业结果
  记者:由您经手,四通利方成为中国IT业界取得风险投资的第一家企业,亚信融资之后的管理提升非常迅速,亚信与德康的购并也成为精彩个案,你怎样评价你的客户。
  冯波:他们的悟性都很高。无论是王志东、田溯宁、龚虹嘉还是我目前正在操作的客户,他们都具备这一特质。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以非常快的速度去领会,把学到的东西迅速贯彻到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去。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并不强加于人的有效资源,而今他们的渴望实现了。
  良好的技术背景以及“比挣更多的钱以及经营好一家小公司更高的理想”使王志东们具备寻找资源的质素。从他们身上,我感到IT界的精英在商业机会面前非常从容,并且对如何操作掌握的非常到位,他们能够实现机会和价值的真正对兑。
  记者:你如何寻找合适的业务对象并实现回报?
  冯波:起初我们经过地毯式轰炸去寻找业务对象。但选择严格,一旦选中就会全力以赴进行规范包装和操作。前期服务投入要到融资成功后才会体现出来,我们的顾问费占企业融资额的6~7%。
  在中国组织一个公司很容易,但要挖掘其潜力,看到其中的希望很难。我最为看重公司创立者所构造的管理队伍,其次看其商业计划和商业计划在市场变换中的转型策略。第三是考虑公司接受新思想和新策略的态度和程度。
  我始终认为,一群很好的管理者可以把一个三星级的商业机会做出五星级的商业结果。而在市场巨变中,好的管理者把握的总是机会。
  我希望自己也能不断地创造五星级的商业结果。
  记者:你怎么评价自己与业务对象的关系?
  冯波:我们彼此是老师。
  比如王志东就是我学电脑的老师。在合作中我们彼此改变并共同创造附加值,我们相识的意义在于绝不仅仅是我给他们带来了价值和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我更加了解中国的IT界,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比顾问费更高的回报。
  我想,目前IT界的创业机会正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呼唤,他们会被这种生活方式所感染。
  作为投资顾问,我们不能改变一个公司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但我们能改变公司怎么做,而这是有捷径可寻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告诉中国IT界的佼佼者,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能做的东西做得最好。
  
  冯波被美国著名的“连线”杂志誉为“硅谷模式超级播种人”,对此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而最近不经意间却有一件令他感触很深的事。当他在美国给刚出生的孩子购买婴儿用品时,发现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制造,那些精美的小东西便宜得惊人,低附加值仍是中国产品的特征,这给冯波带来震动。“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在中国IT业界不仅带来高附加值概念,更重要的是产生高附加值结果。”他说。
其他文献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膜拜者的目的已不再是窥得先机的好奇,多是期望借用他进入当下中国最肮脏的名利场。不少与他关联的故事证明,相当一部分人巴望着能在他经营的圈子里获得需要的人脉与关系。一具人间怪胎就这样被人推上了神位。他也恰似一面照妖镜,照尽了信众的人性百态。  @陈燕燕-常乐RUC      气功大师满天飞的年代见过好几位这样“名满天下”的大师,奇怪的是这些大师的左右往往都有一些所谓“老干部”为
活着,活的就是一份牵挂,牵挂自己所爱的人。  外婆在世时,异常爱我的妈妈——她唯一的女儿,或许是因为我们当时的生活并不好,外婆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受苦,对妈妈的付出便比对舅舅们更多。  外婆在乡下,常给妈妈打电话,问我们最近的种种情况——生活如不如意,缺不缺钱,我是否听话之类。当然,也包括关心我的身体。外婆总说我身体不好,让她女儿操碎了心。结果是,她加倍地对我好,给我买奶粉,织毛衣,理由是让她女儿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