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和理解。如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情感状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问题。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及发展的过程,因此探究学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还是以探究学习为主?和许多老师一样,以前我也认为是以接受学习为主,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实践探索,我的教学观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尽管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早已发现的,是间接经验的学习,但只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探究”、“再创造”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更多情况下应该是自主探究与主动接受相融合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学习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自觉地将探究学习带入课前、课外,带入下一个知识的新起点,将探究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寻找二者间的联系,进而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长此以往,当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例如,在初学“圆的有关性质”时,可以用学生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圆进行深入探索。再如在复习“圆的性质”时,设计下面的练习题:一跨河桥,桥拱是圆弧形,跨度为16米,拱高为4米,求:1.桥拱半径。2.若大雨过后,桥下河面宽度为12米,水面涨高了多少?让学生先自解,然后教师释疑总结思路:1.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2.求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3.勾股定理列方程,求出半径。4.水面涨高了多少即求平行弦间的距离。这个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好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探究学习从问题开始,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给学生的思维以动力。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引入新课的需要,因此常常是一旦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教师便急不可待地讲开了。事实上我们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那么这个动力就应该是自始至终的,应该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即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成功体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需要,并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假定不知道圆心,这时问学生:“谁能用三角板找到圆心?”通过动手实验,有的学生小声说:“要找到两条直径的交点就好了,但直径怎么找呢?”通过进一步动手操作,学生又会发现: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圆周上,把两条直角边与圆的两个交点连起来就得到了直径,进而发现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结论。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始终沉浸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对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探究学习要加强学生的“手脑结合”
当前的数学课堂经常存在着为追求热闹而“经历过程”、为获得一个结果而“经历过程”的现象,这种“表面积极性”的现象影响了探究学习的效果。没有数学思维加入的动手实践与手工劳动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只有“手脑结合”的探究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根据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设计探究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两张纸、直尺、剪刀和量角器,先利用直尺在一张纸上画一任意三角形,然后自己想办法利用直尺、量角器在另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再用剪刀剪下比较,通过学生对不同做法的尝试、比较、分析,教师再加以点拨,从而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五、在反思中提高探究能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学习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而这些不是仅靠看、活动就能获得的,必须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为基础,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做中“悟”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后的反思。我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开展“回头看”的活动。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探究活动结束后,我表扬学生这节课学得很好,让学生说说知不知道好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去体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悟科学的探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为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师就要尊重每個学生、相信每个学生,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愉悦,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一、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还是以探究学习为主?和许多老师一样,以前我也认为是以接受学习为主,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实践探索,我的教学观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尽管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早已发现的,是间接经验的学习,但只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探究”、“再创造”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更多情况下应该是自主探究与主动接受相融合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学习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自觉地将探究学习带入课前、课外,带入下一个知识的新起点,将探究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寻找二者间的联系,进而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长此以往,当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例如,在初学“圆的有关性质”时,可以用学生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圆进行深入探索。再如在复习“圆的性质”时,设计下面的练习题:一跨河桥,桥拱是圆弧形,跨度为16米,拱高为4米,求:1.桥拱半径。2.若大雨过后,桥下河面宽度为12米,水面涨高了多少?让学生先自解,然后教师释疑总结思路:1.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2.求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3.勾股定理列方程,求出半径。4.水面涨高了多少即求平行弦间的距离。这个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好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探究学习从问题开始,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给学生的思维以动力。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引入新课的需要,因此常常是一旦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教师便急不可待地讲开了。事实上我们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那么这个动力就应该是自始至终的,应该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即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成功体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需要,并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假定不知道圆心,这时问学生:“谁能用三角板找到圆心?”通过动手实验,有的学生小声说:“要找到两条直径的交点就好了,但直径怎么找呢?”通过进一步动手操作,学生又会发现: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圆周上,把两条直角边与圆的两个交点连起来就得到了直径,进而发现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结论。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始终沉浸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对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探究学习要加强学生的“手脑结合”
当前的数学课堂经常存在着为追求热闹而“经历过程”、为获得一个结果而“经历过程”的现象,这种“表面积极性”的现象影响了探究学习的效果。没有数学思维加入的动手实践与手工劳动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只有“手脑结合”的探究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根据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设计探究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两张纸、直尺、剪刀和量角器,先利用直尺在一张纸上画一任意三角形,然后自己想办法利用直尺、量角器在另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再用剪刀剪下比较,通过学生对不同做法的尝试、比较、分析,教师再加以点拨,从而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五、在反思中提高探究能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学习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而这些不是仅靠看、活动就能获得的,必须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为基础,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做中“悟”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后的反思。我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开展“回头看”的活动。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探究活动结束后,我表扬学生这节课学得很好,让学生说说知不知道好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去体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悟科学的探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为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师就要尊重每個学生、相信每个学生,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愉悦,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