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都着重于语、数、外的课程教学,对于其他学科在心理上存在着认知偏差。再加上开卷考试的影响,很多学生都从根本上不再重视思想品德课,认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副课,可以开卷轻松解决。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得出几下几点结论。
追根溯源,首先得解决学生认知的偏差,让学生接受、了解思想品德课,然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重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教师的引导辅助,使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而为一。”学生在学校不光是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学生对一门学科有认知的偏差性,但作为一名教师要端正自己的位置,课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如果教师自身都不重视学科的教学,那就更加验证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认知偏差。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重视学科教学,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名教师能否上出一堂优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备课。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一定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备课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定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如何处理教材内容,让所教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考如何设定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激发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应该做到以自身充沛的教学情感对学生循循善诱。
二、灵活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学会学
1.课堂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联系旧课与新课的纽带,如同路标提示,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课堂导入如同缓冲地带,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转变,在课堂导入时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不再受课间的影响,而是完全融入课堂,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型设置不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一定要真实、贴近生活。真实的事才会活灵活现,不会让学生产生虚假感而失去往下探究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才会有积极的学习情感,才会形成自觉学习的原动力。
2.发挥学生自主动力
有效课堂教学不是纯粹的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追求,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得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紧绷的神经放松,打破传统的严师形象,不再担心被批评而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次,教師应该接受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发挥每位学生的优点,让学生都拥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学中产生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去学。随之,引导学生认知和发现。对于学生所说的未知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和发现。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果、解决问题,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会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这样便会产生良性循环,让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枯燥的,从而快乐学习。
三、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突出特点,至少要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际生活的验证才能使课本知识转变为行为,让学生思想升华。在实践活动中更容易发现新问题,以便从新问题中获得新知识。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足等,让学生自己用心去感悟,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首先要思考进行教育的问题所在,从而要观察选定某个社区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发现问题后,学生便要讨论研究确定问题;确定问题后,学生就会围绕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共同探究、提出解决方案;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会,将方案提交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最后,总结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选择所探究的问题,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社会责任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作参考,达到“以学定教”;收集材料、提出解决方案,则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健康地融入社会。
并且,贴近生活的事件,让学生有亲切感,不会产生课本知识空洞和抽象的感觉。让学生更多地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体会到思想品德就在身边,感受到思想品德的作用、价值,体验到思想品德的魅力。教师应该落实课本知识点、关注生活教育,做到知识和生活的有效整合,使教学更有效。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愿望。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偏差,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会学习并且快乐学习;再次,在一定的兴趣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责任编辑 袁 妮)
追根溯源,首先得解决学生认知的偏差,让学生接受、了解思想品德课,然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重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教师的引导辅助,使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而为一。”学生在学校不光是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学生对一门学科有认知的偏差性,但作为一名教师要端正自己的位置,课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如果教师自身都不重视学科的教学,那就更加验证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认知偏差。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重视学科教学,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名教师能否上出一堂优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备课。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一定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备课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定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如何处理教材内容,让所教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考如何设定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激发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应该做到以自身充沛的教学情感对学生循循善诱。
二、灵活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学会学
1.课堂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联系旧课与新课的纽带,如同路标提示,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课堂导入如同缓冲地带,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转变,在课堂导入时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不再受课间的影响,而是完全融入课堂,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型设置不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一定要真实、贴近生活。真实的事才会活灵活现,不会让学生产生虚假感而失去往下探究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才会有积极的学习情感,才会形成自觉学习的原动力。
2.发挥学生自主动力
有效课堂教学不是纯粹的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追求,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得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紧绷的神经放松,打破传统的严师形象,不再担心被批评而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次,教師应该接受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发挥每位学生的优点,让学生都拥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学中产生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去学。随之,引导学生认知和发现。对于学生所说的未知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和发现。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果、解决问题,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会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这样便会产生良性循环,让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枯燥的,从而快乐学习。
三、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突出特点,至少要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际生活的验证才能使课本知识转变为行为,让学生思想升华。在实践活动中更容易发现新问题,以便从新问题中获得新知识。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足等,让学生自己用心去感悟,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首先要思考进行教育的问题所在,从而要观察选定某个社区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发现问题后,学生便要讨论研究确定问题;确定问题后,学生就会围绕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共同探究、提出解决方案;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会,将方案提交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最后,总结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选择所探究的问题,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社会责任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作参考,达到“以学定教”;收集材料、提出解决方案,则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健康地融入社会。
并且,贴近生活的事件,让学生有亲切感,不会产生课本知识空洞和抽象的感觉。让学生更多地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体会到思想品德就在身边,感受到思想品德的作用、价值,体验到思想品德的魅力。教师应该落实课本知识点、关注生活教育,做到知识和生活的有效整合,使教学更有效。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愿望。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偏差,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会学习并且快乐学习;再次,在一定的兴趣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