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烟小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时贪睡,很少听到鸡叫头遍,但那天我真切地听到家里那只“骚鸡头”的叫声了。灶台上灯昏如豆,灶膛里也有暗红的火苗,不旺。
   我起了床,胡乱擦了把脸,睡意蒙眬地坐在灶膛前,母亲端来一碗米饭给我,这是猪油炒饭,可能还滴了几滴酱油,昨晚的剩饭拌着客家人的当家品种“浸菜”一起炒,咸香焦混合的气味一下子赶跑了睡意。这是特殊待遇,家里穷,平时连炒菜都舍不得放油,这一下子上升到猪油炒饭,我顿时感觉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二十多斤重的烟叶压在十岁的我的肩上,确实不轻。这些烟叶,是生产队分给我家的,父亲抽不完,便要变卖成钱,贴补家用。
   推开门,暗夜与山风一起灌进来,几个同伴在外等我,带队的是住在我家隔壁的婆婆,有老有小,在夏天的微凉的朦胧中,一同去丈量二十几华里崎岖的山路。山路的一头是江西的罗塘,一个大圩场。
   黎明被我们一行人杂乱的脚步声吵醒,陡坡、悬崖、山涧、木桥,被我肩上的小扁担一一晃荡在身后,罗塘圩在阵阵炊烟中出现在眼前。
   一个十岁的少年,在熙熙攘攘的集市,独掌一杆秤,用胆怯的声音叫卖,就像一片树叶,淹没在风雨交加的大海里,没有人注意你。终于有人开张了,那是我家隔壁的老婆婆,她是从江西嫁到我们那儿的,能说会道,一位烟民递了张五毛的纸币给她,引来一串羡慕的目光。
   我的家乡和江西罗塘同属红土壤地质带,我们家种的烟草叶宽、质厚、味醇,罗塘这一带种的烟就少了许多滋味,好像老天一不小心,给罗塘少放了点盐。圩坪人越来越多,煎油炸糕的香气从人缝挤过来,带了三分汗味,仍然十分强烈地引诱我的味蕾;远处猪市肯定也热闹,一声高过一声猪仔的嚎叫,穿越塞满圩场的人的嚷嚷声,冲击我的耳鼓。听说罗塘圩的小吃很好吃,可以说我就是冲着这个才来赴圩卖烟的,母亲承诺卖了钱允许我挑自己喜欢的小吃吃个饱,可没人买我的烟叶,我只能干咽口水。
   六月的太阳很毒,我们的摆摊点没有雨棚,炙热的阳光都快要把我烤焦了。一个戴着斗笠的老汉叼着烟斗,在我们这一排烟摊逐个看着走过来,巧嘴的老婆婆热情地招呼他:“老表,来尝尝我的烟,味道好,不苦不辣。”老汉笑笑并未停下,慢慢朝我这边走来,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期待着上天眷顾,这个老汉能光顾我的烟摊。老汉果然停在我面前,我激动得头脑发热脸涨红,不知该怎么说话。
   老汉定是看出我的窘迫,蹲下来,笑眯眯地看着我,那笑中似乎有点狡黠,他问:“细老表,烟哪卖?”江西人称男人为老表,但我这个十岁的小男人,在外地被称为老表,搞得我不知如何回答。
   “吃,吃,吃烟,很甜的。”不知何因,我竟蹦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话。
   老汉从烟堆中挑了一皮(片)金灿灿的烟叶,凑近鼻孔嗅了嗅,也许正合他的胃口,老汉脸上有种陶醉的神情在放射,这个样子很熟悉,父亲也常常这样。对烟叶的品相,老汉是满意的:“细老表,烟哪卖?”
   “五角钱一斤。”
   “敢贵,便宜点子吧?”
   我装着老练的样子,拒绝了老汉的要求。来的路上,那些常来卖烟叶的同乡讲过,烟价不能低于一斤五角。
   老汉从衣袋里掏出一刀烟纸,红灯牌的,伸出舌头,粗糙的食指迅速沾了点舌尖上的口沫,捻下一张烟纸,放在蹲着的膝头上。撕下一角烟叶,慢条斯理地撕成细条状,看分量够了,便用烟纸卷成喇叭形,舌头一舔,又一卷,烟便到了嘴里。他掏出火柴,“哧”一声擦燃,烟筒凑近火苗,一吸,看他高高突起的喉结一滑动,一股白烟便从他黑黑的鼻孔缓缓流出来,美好的滋味充斥他浑浊的眼睛。
   老汉连抽了几口,说:“称一斤。”
   我心中一喜,连声说好。
   我抓起杆秤,手忙脚乱地把烟叶放进秤盘,秤杆上的秤星似乎乱成密密的一排,头上的汗滴却像是秤星乱滚;我撩起衣角擦去汗滴,咽下口中因紧张而直往上冒的口水,稳住心神,称了一斤,秤尾翘得高高的,这是父亲交代的,秤要“旺”。我准备用稻草捆住烟叶,想了想,这个老汉是第一个顾客,也许他会给我带来好运,便又多抓了两片烟叶给他。稻草扎紧烟叶的梗部,打个结,便于提拿。
   “细鬼,秤要足哦!”
   “有,有,有!”我再把烟叶放进秤盘,一斤一两,秤尾翘得天般高,秤砣往前溜了。
   老汉凑近看了看,有点疑惑的样子,又抓起秤自己称了一番,确认无误。他似乎下了很大决心,才从贴身的裤袋子里掏出来一个荷包,荷包也不是什么好的东西,小布袋而已,从里面取出一小叠角票,右手沾了下口沫,捻了几下钱,找出一张五毛的,给我。老汉提溜着烟叶,一晃一晃地走远了,圩上越来越热闹。我摩挲着这张五角纸币,一种收获的幸福感溢上心头,旧纸币也似乎发出耀眼的光,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上衣袋里,害怕它跑掉,还把口袋盖上的扣子扣好。
   不一会儿,这老汉又来了,还带着一个人来,笑眯眯地说:“细老表,蛮会做生意,我带人来给你‘交关交关’。”
   这一“交关”,像是一连串的好运跟着来,许多人好像是冲我来的,这个半斤那个一斤,薄膜上的烟堆渐渐小了,竟然第一个把烟叶卖掉。第一次做生意(说生意有点过了),糊里糊涂的,有点不相信,又把那小叠纸币掏出来,细细数一遍,认真叠好,装进口袋,扣好扣子,才确认,这是真的。
   我忘记罗塘的小吃是怎样的好吃,连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像沉浸在一场梦里。
   在山坡一座茶亭歇脚时,隔壁家的老婆婆问我,五博,你知道那第一个买你烟的老头是谁吗?
   我摇摇头,不知道!
   那是个“拗秤尾”的!
   “拗秤尾”我是知道的。這是一种打着公平公正名义的流氓行径,过去在农贸市场,专门有一伙人,借买东西为名,一旦发现秤不足,便拗断秤尾,把东西一抢而空,卖家心虚,不敢反抗,只好任由哄抢。
   幸好,我的秤是“旺”的。
其他文献
暑假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我从县城艺术学校接学舞蹈的孙女回来,她要吃米粉,我把电车停在上蔡縣北大公学门口一个卖炒米粉的小摊前。   由两个简易方形圆锥顶遮阳篷搭成的饭摊,一边摆放着几张桌凳,一边是做炒米粉的锅灶设备。这时,小摊里没有吃饭的,厨师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正在拿着一把笤帚扫地。他个头儿不高,黝黑的面庞,大大的眼睛,上身穿着白色短袖衬衫,下身穿着黑色短裤,脚上的运动鞋上面露出洁
期刊
我童年时的伙伴三毛音乐感颇强。自从我们一起踏进学校大门时,他就能用笛子演奏当时流行的许多歌曲,像《火车向着韶山跑》《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曲目,他在班级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中都要上台演奏,随着他那手指娴熟的起落,一曲曲宛转悠扬的乐曲便在校园里阵阵飘起,教室里掌声如潮,喝彩声不断。每到那时,我心中总会升起一种渴望: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该多好呀!   三毛知道我的想法
期刊
我是听着父亲讲老叔的故事长大的。   父亲大老叔三岁,并非亲兄弟,上溯七八代都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同一辈分,早失怙恃,同病相怜。夜里,结伴睡在阴暗潮湿的破烂矮屋里,冬天,北风挟着雪花侵入屋里,他们蜷缩在墙角,相互拥抱,用体温温暖着对方,等待天亮。二十多岁时,父亲凭着出色的石匠手艺去了体力劳动繁重的公路段,老叔凭着聪明能干去了当时特别红火的副食品公司。能走出农村,领取国家工资,真是鲤鱼跃龙门。休息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二哥、三哥都在15公里外的中学求学。   我们每周六回家,周日带上足够一周的煎饼再回到学校。那时,学校虽有食堂,但只是在生病或带的饭不够的情况下才到食堂“犒劳”一下,因此,每期末除了烙好必備的煎饼外,准备好五六天的下饭菜对母亲也是极大的考验。冬天还好说,夏天的菜用不了几天就会变味,所以,在我们常年外带的“菜系”里,“炒咸菜”是最受欢迎,也是母亲做得最多的。   辣疙瘩是芥
期刊
一   秋意成虎,呼嘯起一地的金黄,玉米接天,水稻铺地,那个天上的大太阳,在人的心里,养眼的晃,一下、一下,乌裕尔河就丰盈了这片黑土地。   认识北安不容易。1939年,北安是伪满洲国设立的19个省之一的北安省省会,也是伪满军政中心之一,建有大量办公用房和军事设施。北安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在此交汇,东南通达哈尔滨,西南通达齐齐哈尔,向北直达边境城市黑河,可以联系西
期刊
昨晚,田野踏着带露的青草,携着金灿灿的稻子走进我的梦中,我奔跑着,地平线浑厚而漫长,闪烁着淡淡的白光,很快,我奔跑的姿态被田野的那片高粱慢慢融化……   虽然梦中能感受到自己渐渐在被田野吞没,但我依然伸开着双臂,拥抱着路边的向日葵和摇曳的草木,田野醉人的芬芳,把每一处细节都变得更加生动,以至于整个梦中的全过程如同白天,我分明看见了头上的蓝天白云朵朵,田野间的小溪淙淙。   一般出现了这种情况,
期刊
我喜欢十月,所以,在十月里参加过的那几场婚礼,让我特别的记忆犹新。   1991年10月,我的一位老哥结婚,他东借西凑还背了不少的债,总算把丈母娘要求的冰箱、彩电和水仙牌双缸洗衣机买整齐了,然后把单位分给他的一套48平方米的宿舍墙壁粉刷干净,在百货公司扯了几块天蓝色绒布当窗帘,买了一筒当时流行的塑料地毯,把两个房间简单地布置了一下,在窗子上贴了几个大红喜字,还在门框上贴了一副对联,就当作婚房了。
期刊
戊戌年处暑时节,我应邀参加“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活动,从黄河岸边美丽的泉城,一路向北,飞跃三千多里的祖国山海江河,前往此次活动的目的地——黑龙江省北安市。   北安,取北方平安之意,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北依与俄罗斯交界的黑河市,南与省会哈尔滨市相望,是中国内地通往黑河市和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的必经中转站。我们一行,来到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但见红松挺拔,高耸入云,直刺蓝天,引人仰望。白桦
期刊
这次与学生小丽的偶遇,牵动了我内心深处最不愿勾起的疼痛。我虽然只从教了三年,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却无端地想起两个曾经教过的学生。  我一直不敢在他人面前提及,只有在内心默默承受,渐渐堆积,有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于是,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找到他们,当面说声“对不起”。  当我们俩建起这个以我名字命名的学生群后,一些学生纷纷加入了进来。面对这么多毕业后从未见过的学生,看到他们发来慰问的信息,我的内心是
期刊
“鼻意 儿啊”,你从高树上掉了下去。  硬邦邦地,砸在地上一块硬邦邦的耢石上,圆乎乎的立马摔成了扁扁的,柿饼儿似的,死了过去,世界全都黑了。  死亡的气息潜行着。万物静寂,光线被树叶和树叶遮住,躲藏在苍绿的最暗处,发黑,汗液源源不断地从毛孔里跑出来,迅速沁成一滴又一滴的形状,被室外的高温阴干,烤干,浓缩成汗珠子们挣扎过的各种姿态,黏密密的空气里有了斤两,秤砣似的砸下去,荡起来一丝一丝草腥气。乌云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