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校生心理需求的教师德育能力养成探究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校生的特殊年龄阶段、生活的特殊环境以及教育的特殊内容,使他们呈现了这一时期特殊的心理需求,如自我发展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职业规划的需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优化德育理念,树立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观念;自觉培养心育能力,提高德育效果的实效性;从细节着手,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方法、提升德育技能。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需求;教师德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4-0057-02
  【作者简介】李红,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高邮,225600)教师,高级教师。
  一、职校生心理需求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中职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来探讨其主要的心理需求。
  1.自我发展性需求。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职校生就是所谓的“差生”,很多人,甚至包括职校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就停留在了不打架、不闹事,平安混个高中文凭就可以了,这显然忽略了职校生作为人的积极向上的本性。
  发展性需求主要指人们对自身体力、智力、品德的發展和提高的需求。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来说,他们的发展性需求表现为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大多数的职校生本质上是积极上进的,即使文化知识水平有所欠缺,但他们依然渴望在职业学校学有所得,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2.人际交往需求。
  分析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可知,一部分同学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随意给自己贴上“落水者”“失败者”的标签,父母教师的失望导致他们日渐封闭自我,不再轻易向家长、老师吐露真情。但内心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孤单感,往往让他们感到烦闷不安。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在异性同伴中寻找认可和心理共鸣,便成了职校生人际交往的主要表现。
  3.职业规划需求。
  在现实中,大多数职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步骤,对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很茫然。他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和信心,很多职校生感觉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等毕业后再开始也不迟。因此,职校生的职业规划需求是隐性存在的,它是发展性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教育中,教师德育能力的缺失
  1.发现问题的滞后性。
  很多职校生在初入学校时,对自己的专业几乎是一无所知,没有及时得到方向性的引导。许多教师对职校生所表现出来的对专业了解的积极需求,不能及时给予引导与肯定。直到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时,教师们才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学生此时已经对专业学习失去了欲望。
  2.处理问题的表面性。
  面对职校生的厌学等情绪,多数教师只从自身认知角度出发,着重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往往以命令的口吻告诫学生要认真学,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也不愿意探究学生的真实渴望,关注的主要是学生表面的学习状态。
  3.解决问题后的放任性。
  由于大多数中职生自我约束力较弱、自觉性较低。在遇到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多数期望通过单方面的言语说教来达成教育的目的。不少学生为了尽快摆脱教师的唠叨,往往选择口头答应,承认错误较快,但是却缺乏改正错误的毅力。教师在自认为某一问题解决之后,忽视了跟踪观察、及时纠正,所以很多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三、职业教育中,教师德育能力的养成
  教师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德育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职校生心理需求,教师德育能力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德育理念,树立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观念。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它们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联系也是极为密切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
  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既要看到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还要有探究学生心理需求的洞察力。例如,当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时,不能简单地把这一现象归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要有探究学生为什么厌学、想学什么、怎么去学的究因意识。
  2.自觉培养心育能力,提高德育效果的实效性。
  一方面,心理教育有助于淡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德育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解决问题时偏重于说教、生硬灌输,常常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具备相应的心育能力,能把握学生心理需求,找到外在要求与内在需求的接合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知学生的行为倾向,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心理教育有助于促进职校生道德内化。道德主要是靠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在道德的内化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情感和性格等心理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新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品德、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还得靠心理机制的调节活动才能完成,教师的心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优劣。
  3.从细节着手,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方法、提升德育技能。
  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教师对德育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善于从德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和不断自我追问、自我反思,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关键。
  善于观察,有效沟通,探索职校生积极心理需求。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习惯,正确把握职校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及需求。例如,由于对职校生的定位长期偏颇,认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大多都是混日子的,教师们常常忽略职校生的发展性需求,丧失了对职校生进行有效塑造的有利时机。所以,职业教育者要学会观察,对学生做到及时关注、及时沟通,对其积极的心理需求及时地给予肯定和满足。
  提高对职校生心理需求的敏感性和有效监控能力。提高教师德育感知能力和监控能力非常必要,突出表现为对职校生交往性需求的认识、判断和引导。一要肯定职校生的交往性需求是必然存在的;二要学会判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三要掌握学生群体信息,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从中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
  提高自身职业规划能力,满足学生的隐性心理需求。职业规划需求是基于职业教育特点,满足职校生发展性需求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帮助学生制订职业规划的意识,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力。
  职校生在特定的时期呈现的特殊心理需求,对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职校教师要有主动提升自身德育能力的意识,更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锻炼,努力成为职校生的良师益友。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应用环孢素(CsA)的群体药动学(PPK)的模型,促进合理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积极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法回顾性收集58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通过对格式化文本生成工作的调研分析,针对文本格式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设计了一套基于B/S架构的可复用格式打印文本自动生成系统,通过将格式信息与内容信息的编写进行合
<正>职业学校招生批次靠后,这是长期形成的惯例。这个&#39;惯例&#39;折射出复杂的社会现象,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这也是职业教育生源质量遭受诟
期刊
<正>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效果。资料与方法 8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青少年运动员,男3名,女5名。年龄16-21岁,平均18岁。病程1-15周(平均4.6周)。内
会议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行PCI治疗的15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75例HbA1c<8%为对照组,75例HbA1c≥8%为
纺织企业对数据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了基于ARM的纺织机生产数据采集系统,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PC(上位机)组成,数据采集部分采用STM32F407芯片,数据传输部分采用ATK-
目的:探究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76例,分为再狭窄组22例和非再狭窄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参数,采用Log
论述了个性化住宅的发展趋势,呼吁建筑师正视对居住本质的思考,提高人性化设计,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手机已经成为集成多项功能的移动终端。支持Flash Lite的手机的出现,使Flash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应用载体,而动画在手机媒体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Flash和手机媒体的结合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