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妙文览胜]
例文一
湿湿的想念
沈 红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形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人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注:爷爷是作家沈从文。
[妙文览胜]例文二
婉约之门 朱成玉
只能在秋天,只能在秋天的一个下午,只能在秋天的一个落着细雨的下午,我才能坐下来,用手中的瑟瑟之笔来描摹李清照,这个一生悲凉的女人。
我坐在一扇玻璃窗边读一本婉约的词集,阳光一寸一寸地涨,渐渐漫过膝盖,当它漫到浅灰色的书页上时,还是不能暖过来一颗因怜惜而寒冷的心。
那是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昨夜或者今宵看到的东西,一幅幅从宋代晃动着移过来的画面:关于幸福被捧在怀里时的梦呓以及被撕碎时的苦言凄语,关于月亮上的一次次团圆和一幕幕葬礼。
我看到一只蝴蝶或者蜻蜓悄悄落在她的衣袖上,倾听她美丽的叹息在风中飘来荡去。一片片叶子,是她日夜操劳的心。一阵风打破她的思念,她拂了一下长发,走回屋中。取出笔墨纸砚,想把这些美好的事物填进词里。
世俗的声音无法惊动她,她的屋子,是花朵围成的禅房。她高洁的身影,只在花园与云朵间徘徊。
她又开始怅然地回忆了,一杯淡淡的茶,一段清苦的琴声,一个她深深呼唤着的名字。那些往事的风筝无法飞远,因为她的手心里紧紧握着思念的线。
她流了一滴泪,宣纸上便开出了一朵莲花。那颗被思念扯碎的心,仍在月光下流浪。梦是佛堂,她踏进去,仿佛听到涅槃的声音。有羽毛飘落,有阳光升起,让每一个伤口都能开出花朵,让每一双眼睛都能相信明天。可终有醒来的时候,犹如黄梁一梦。寂冷的边,人和神一个都没有。
她持着一根孤单而哀伤的毛线,日夜不停地缠绕成一件思念的毛衣,为自己取暖。她想对他说,回来吧,声音轻得像落在耳边的雪。
一个是另一个手心里牢牢攥紧的恩赐,一个是另一个眉结间苦苦锁住的哀怨。李清照盼归的男人没有回来,曾经的甜蜜和幸福猝然间变成苍凉苦涩的记忆,幸福像糖一样在思念的时光中化掉了。
在等待的日子里,蝴蝶骤然老去,如秋日里一片片斑驳的叶子;在等待的日子里,蜻蜓纷纷出嫁。带着它们薄如蝉翼的幸福;在等待的日子里,人像黄花一样瘦了,黄花像人一样秋了。
她的声音在摇摇欲坠的宋代末年渐渐沙哑,倾听的水却在2005年的今夜涨潮。当秋风中的落叶渐渐把一扇婉约的门覆盖的时候,我如同回到了那个时代一般回顾了与一位女子的惊鸿一瞥。
婉约之门里那个一闪即逝的女词人,秋风中的苦命红颜。
[对比赏析]
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都用了抒情的灵动的笔怀念在文学上卓有成就的先人,但《湿湿的思念》是到某个地点而怀人,《婉约之门》则是在某个时间触动思绪而遥想古人。在《湿湿的思念》中,孙女写爷爷,爷爷又是著名作家,可以写的东西很多,要抒发的情感也很多,而沈红却将这种感情冠以“湿湿”的特点,这是因为,作者要写的是和沈从文先生一生关系最密切的一条河——沅水。而这种思念的情感也是湿湿的,这里运用了相似联想。围绕着这条河,作者找到了这样一些景物:水、山、河湾、桥、吊脚楼,进而就写到了“水边的理想”、水给爷爷带来的影响。这是一条从景物开始然后写到人的活动的抒情线路,当景物和人的 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虚拟的审美的氛围和情感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氤氲和流淌出来。
作者开头是这样写的,“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这段文字,有现实的内容,沈从文先生小时候从家乡出来,经受了许多艰辛,写了许多文字,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作者却用了沅水、大山、画卷,水边形成的理想等景物和事物,表现了一种蒙眬的情调,营造了一种虚拟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爷爷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李清照,一个历史人物,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作者抓住了“婉约之门”这个切入点。描写了秋天一个特殊的场景,“我”坐在玻璃窗边读婉约词,然后写了蝴蝶、蜻蜓、叶子、莲花等景物,在这些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表达了“秋风中的苦命红颜”这个主题。历史人物和现在的距离何其遥远,而不变的是古时和现代的景物,这些景物可以成为连接古人和现代人情感的最好纽带。
文中有几句话:“她流了一滴泪,宣纸上便开出了一朵莲花。那颗被思念扯碎的心,仍在月光下流浪。梦是佛堂,她踏进去,仿佛听到涅榘的声音。有羽毛飘落,有阳光升起,让每一个伤口都能开出花朵,让每一双眼睛都能相信明天。”作者写李清照的悲苦和寂冷,但这种孤苦是婉约型的,因此作者写了莲花、月光、羽毛、阳光,这些景物为作者抒发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抒情文写作和舞蹈有些相似,舞者欲向左,必须先向右,抒情文的情感本来是真实的,但是必须要借助一些虚拟的景物才能将感情抒发得充沛,这是因为情感是主观的东西,必须有一种接近主观又顾及客观的东西才能表现情感,景物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最好的中介物。
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现实化虚拟,景物最舍情。
现实化虚拟 景物最含情
理念导引
写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叙述笔法和抒情笔法。叙述笔法直指现实,而抒情笔法则倾向情感。直指现实我们好理解,就是要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人物和事件的过程,在细致的描摹中,让人物的形象渐渐矗立起来。而抒情笔法写人,不能从现实人手,而是要将现实的人物和事件转化到一种虚拟的场景中,就像给舞台上的人物释放一些彩色的烟雾一样,只有在这种五彩缤纷的烟雾中,舞台上的人物才能和现实中的人物脱离开来,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里——这种审美境界中的情感氛围就是抒情散文所要表现的氛围。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好的写人的抒情散文必须要给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涂抹上一种虚饰色彩的背景,使事件从现实感中蜕变到虚拟的审美感中,这样才能产生情感魅力,使文章染上浓郁的抒情氛围。
给抒情散文点染上浓郁的抒情氛围的最重要的手法就是写景物,将现实中的人和事件放置到景物中去铺垫,去衬托,去渲染,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境界。情感一般不是靠叙述来表达的,能用叙述表达情感的除非是写作的高手,而一般初写抒情散文的人都要借助写景来营造一种虚拟的抒情氛围,最终达到抒发情感的写作目的。
[文题]
200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要写成诗歌。2、不得诱露个人相关信息。
[教师下水作文]
他们
孙玉平
只能在冬天,只能在冬天的一个黄昏,只能在冬天的一个飘着雪花的黄昏,我才能坐下来,坐在建在北山之巅的公园一角的椅子上,透过厚厚的眼镜片俯视整个城区,描摹他们——这里的开拓者的峥嵘岁月。
我到江南已经十几年了,但魂牵梦绕的还是这片飘着雪花的黑土地。
在这个公园一角的椅子上,我思绪飘飞,任雪花飘进我的怀中,融化在我的心里。
那是一段艰难的开拓,那是一段史诗,那是一段绝晌。
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沿着黑龙江、牡丹江一步一步走进了东北大荒地,走进了地图上的空白地带,走进了处处是考场的人生大学,读着那本自己也不知道结局是怎样的大书。此时,我眼前浮现出漫天的大雪,他们拄着粗粗的树枝做的拐杖,艰难地行走在没过腰际的雪地上。
他们中有的是转业官兵,有的是刚从校门里走出来的学生,有的是由于家里穷困出来闯荡的年轻人。不管他们是谁,大烟炮吹得天旋地转,冻得他们手脚开裂;刺骨寒风夹着雪吹到脸上。像刀割一般,但他们无所畏惧。
五十年后,雪依旧在飘,风依旧在刮。我带着女儿,来到北大荒,女儿要寻找北大荒的荒凉,寻找人们说的“北大荒真荒凉,除了兔子就是狼”的景象,寻找祖辈们一辈子都离不开的北大荒。然而小兴安岭还是小兴安岭,完达山还是那座完达山,可是兔子和狼却找不到了,到处是高楼大厦,水泥马路。
回忆都是美好的。经常听老辈的他们讲起,阿布沁河是多么清澈,人站在河边,把手伸进水里,随手就抓起几条鱼。什么大马哈鱼、霸鱼、黑鱼都有,他们夸张地说:这边锅里油烧开了,那边再从河里捞鱼都来得急。小兴安岭的树木那样粗壮,三五个人才能抱得住。想用树木盖个房子,或者打个家具,或者取暖,随你用。
他们刚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大雪覆盖了一切,山上都白皑皑的,真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树上挂满雪花,大雪有一尺多厚,一抬脚,高帮棉鞋里进了很多雪,使脚感到冰凉,只好找裹腿一圈一圈将腿缠起来。
那时,他们眼前除了粗粗的树还是粗粗的树,除了高高的草还是高高的草,伐木工人用最原始的弯把子锯,你拉我拽,我拽你拉,一锯一锯,手磨出了老茧磨出了血泡,一层脱落,再结一层,一直到双手都是厚厚的老茧,针扎下去没感觉。你看,直径五米左右的大原木,在伐木工人面前乖乖地轰然倒地。零下二十几度,却见他们脱去大棉衣,抡圆大斧头在砍。大树小树都惧他们几分。
斧头一抡就抡了几十年。抡弯了腰,抡自了头,他们的子孙又继续抡。
他们的眼前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他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收获金黄的粮食。
他们流下的汗,在黑土地上绽开了美丽的万紫千红的春天。你看,那片原始森林,如今已变成黑油油的土地,黑油油的土地上长着绿油油的麦田。麦田的远处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大将军王震命名为“八一”城,水泥马路把整个城市分成若干板块,每块都矗立着高楼大厦,城市旁边的发 电厂矗立着几根大烟囱。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这是黑土地对他们的承诺,其实北大荒给了他们两样东西:
北大荒给了他们想象力和思索方式。他们有的小学毕业,有的中学毕业,有的大学毕业,但面对北大荒,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都学会了思索,那就是人的价值只有在奉献中实现,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北大荒锻炼了他们坚韧顽强的品格。他们二十岁左右就来到这块荒凉的土地上,青春、热血都献给了这里,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多少战友埋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他们是这里的开拓者,是这里最伟大的先驱。
他们已经习惯了听大烟炮呼呼做响,喜欢上了这飘雪的北方。
雪依然在飘,落在我的怀中,雪中有我遥远的牵挂……
[教师下水感悟]
“他们”是一个很适合于写成“人物”类抒情散文的题目,于是我在研读范文的写作技巧之后,将父辈们的真实生活经虚拟化处理,找到了许多景物。让这些景物为父辈的生活设置一个背景。在景物形成的背景中,对父辈的情感缓缓地流淌出来。我发现,景物本身就是和情感比较接近的东西,写景本身就容易寄托情感,而景物也可以为人物的动作行为罩上一层诗意色彩,抒情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实验学校学生作品展示]
她们
屠聪琪
只能在夏天,只能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只能在夏天的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我才能坐下来,用手中的瑟瑟之笔,来描摹这群人,这样一群具有海燕般斗志的人。
让我怎样称呼她们呢?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或是社会底层的人?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她们,我多想叫着她们的乳名,我多想双目凝视着她们。走进她们的生活,走进她们的感情世界。
她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无法用甜美的或深沉的嗓音来表达她们的感受,无法倾听优美的琴声,无法聆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只能无奈地看着风吹动柳条,做单摆运动。
她们运用她们的语言——手势,小心翼翼地接触复杂的社会,繁华的街市。可是却在一些人异样的眼光中明白了残疾人与健康人的区别。她们同样是父母疼爱的,却因为身体的缺陷,要承受社会的压力。
然而,她们依然爱生活,依旧用自己的平常心努力地生活,或许每一天刚睁开眼,就微笑着在心里默默地喊:“我不比别人差,我要活得好,活得更快乐。”她们逐渐成熟,逐渐羽化成蝶,终于飞入了春晚。
记得那年春晚,金色的光芒轻抚着她们,伴随着音乐,她们舞出了她们一生的光辉——千手观音,如此浩大的场面,在场观众无不鼓掌,但当时谁也不知道她们是谁。结束之后,当主持人揭开谜底之际,人们全都震惊了。她们也喜欢音乐,她们也有爱,她们也要展示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舞蹈让她们跳出了自信,她们身体比健康人残缺了一点,但精神上一点都不少。
舞蹈让她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忍,坚忍就是失败了爬起来,坚忍就是流血了,擦掉,继续练。
她们也许流泪了,如荷花上滚动的露珠。那颗曾经被厄运撕碎的心,仍然在阳光下孕育希望。命运也许是泥沼,她们双脚踏进去,却盛开了朵朵莲花。有人说,莲花是涅槃的花朵,出淤泥而不染,说的正是你们。有淤泥埋没,有莲花盛开,让每一个缺陷都开出花朵,让每一个耳朵都储满阳光,她们的耳朵无法听到凡俗的声响,却能听到阳光的召唤。
她们的生命也许曾经有过严冬的寒冷,她们用信念给自己取暖。可现在,我想对她们说,是因为她们的心灵中有了圣洁的莲花,所以才给人间带来了一个春天。
在求学的日子里,有时意志突然老去,如秋天被寒霜打过的落叶;而那个春节的夜晚,因为她们舞动的双臂,我看到一个盛开如莲花的春天,正在向我走来。
(指导教师:孙玉平)
[学生仿写感悟]
很久就有一个愿望,写写表演《千手观音》的姑娘们,于是,就将这些姑娘和上海高考作文题“她们”对接。依着范文和教师下水作文,我也选择许多景物和意象,与姑娘们生命中的许多事件以及对厄运的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虚实结合,更好地抒发了对身残志坚的姑娘们的敬慕之情。
黑土地
马未都
北海道是日本的粮仓,到处是肥沃的黑土地。在北海道这几天,天天坐车,浏览车窗外,处处可见黑土地,油黑平整,等待来年播种。
这让我想起了早年生活过的北大荒。刚去的时候,最流行也最蛊惑人的口号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狍子、野鸡都打过,虽不算太难的事,但也不可能自己飞到饭锅里。说起来,六七十年代东北的鱼是非常好捉的,我曾在单人床那么大的水域里,捉到十几条大鱼,这在当时的北京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东北的富饶还是名符其实。
离开东北以后,再也没看见那么肥沃的土壤了。东北的黑土地从不需要施肥,任其农作物自由生长,不管种粮食还是蔬菜,东北的土地绝不辜负播种者,这样的土地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错以为农民好当。
后来,我又有一次下乡种地的经历,才知道土地也有差别,肥沃与贫瘠差距很大。当看见种了一年的农民望着欠收的庄稼一脸无奈的时候,才知道农民的不易。
北海道的黑土地让我一路回忆,看见当地的农民精心呵护着祖祖辈辈经营的土地,才能体会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没有人怀疑这油黑土地的肥沃,对照我们常见的黄土地(西北)、红土地(华南)、白土地(华北),真会由衷地感到我们失去的太多。这些年,大剂量不节制地使用化肥,土地开始板结、贫瘠,给人类施以颜色。化肥是人类的小聪明,为解燃眉之急,我们已掉进了急功近利的自然陷阱。
(选自《西安晚报》2009年3月10日)
例文一
湿湿的想念
沈 红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形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人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注:爷爷是作家沈从文。
[妙文览胜]例文二
婉约之门 朱成玉
只能在秋天,只能在秋天的一个下午,只能在秋天的一个落着细雨的下午,我才能坐下来,用手中的瑟瑟之笔来描摹李清照,这个一生悲凉的女人。
我坐在一扇玻璃窗边读一本婉约的词集,阳光一寸一寸地涨,渐渐漫过膝盖,当它漫到浅灰色的书页上时,还是不能暖过来一颗因怜惜而寒冷的心。
那是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昨夜或者今宵看到的东西,一幅幅从宋代晃动着移过来的画面:关于幸福被捧在怀里时的梦呓以及被撕碎时的苦言凄语,关于月亮上的一次次团圆和一幕幕葬礼。
我看到一只蝴蝶或者蜻蜓悄悄落在她的衣袖上,倾听她美丽的叹息在风中飘来荡去。一片片叶子,是她日夜操劳的心。一阵风打破她的思念,她拂了一下长发,走回屋中。取出笔墨纸砚,想把这些美好的事物填进词里。
世俗的声音无法惊动她,她的屋子,是花朵围成的禅房。她高洁的身影,只在花园与云朵间徘徊。
她又开始怅然地回忆了,一杯淡淡的茶,一段清苦的琴声,一个她深深呼唤着的名字。那些往事的风筝无法飞远,因为她的手心里紧紧握着思念的线。
她流了一滴泪,宣纸上便开出了一朵莲花。那颗被思念扯碎的心,仍在月光下流浪。梦是佛堂,她踏进去,仿佛听到涅槃的声音。有羽毛飘落,有阳光升起,让每一个伤口都能开出花朵,让每一双眼睛都能相信明天。可终有醒来的时候,犹如黄梁一梦。寂冷的边,人和神一个都没有。
她持着一根孤单而哀伤的毛线,日夜不停地缠绕成一件思念的毛衣,为自己取暖。她想对他说,回来吧,声音轻得像落在耳边的雪。
一个是另一个手心里牢牢攥紧的恩赐,一个是另一个眉结间苦苦锁住的哀怨。李清照盼归的男人没有回来,曾经的甜蜜和幸福猝然间变成苍凉苦涩的记忆,幸福像糖一样在思念的时光中化掉了。
在等待的日子里,蝴蝶骤然老去,如秋日里一片片斑驳的叶子;在等待的日子里,蜻蜓纷纷出嫁。带着它们薄如蝉翼的幸福;在等待的日子里,人像黄花一样瘦了,黄花像人一样秋了。
她的声音在摇摇欲坠的宋代末年渐渐沙哑,倾听的水却在2005年的今夜涨潮。当秋风中的落叶渐渐把一扇婉约的门覆盖的时候,我如同回到了那个时代一般回顾了与一位女子的惊鸿一瞥。
婉约之门里那个一闪即逝的女词人,秋风中的苦命红颜。
[对比赏析]
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都用了抒情的灵动的笔怀念在文学上卓有成就的先人,但《湿湿的思念》是到某个地点而怀人,《婉约之门》则是在某个时间触动思绪而遥想古人。在《湿湿的思念》中,孙女写爷爷,爷爷又是著名作家,可以写的东西很多,要抒发的情感也很多,而沈红却将这种感情冠以“湿湿”的特点,这是因为,作者要写的是和沈从文先生一生关系最密切的一条河——沅水。而这种思念的情感也是湿湿的,这里运用了相似联想。围绕着这条河,作者找到了这样一些景物:水、山、河湾、桥、吊脚楼,进而就写到了“水边的理想”、水给爷爷带来的影响。这是一条从景物开始然后写到人的活动的抒情线路,当景物和人的 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虚拟的审美的氛围和情感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氤氲和流淌出来。
作者开头是这样写的,“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这段文字,有现实的内容,沈从文先生小时候从家乡出来,经受了许多艰辛,写了许多文字,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作者却用了沅水、大山、画卷,水边形成的理想等景物和事物,表现了一种蒙眬的情调,营造了一种虚拟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爷爷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李清照,一个历史人物,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作者抓住了“婉约之门”这个切入点。描写了秋天一个特殊的场景,“我”坐在玻璃窗边读婉约词,然后写了蝴蝶、蜻蜓、叶子、莲花等景物,在这些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表达了“秋风中的苦命红颜”这个主题。历史人物和现在的距离何其遥远,而不变的是古时和现代的景物,这些景物可以成为连接古人和现代人情感的最好纽带。
文中有几句话:“她流了一滴泪,宣纸上便开出了一朵莲花。那颗被思念扯碎的心,仍在月光下流浪。梦是佛堂,她踏进去,仿佛听到涅榘的声音。有羽毛飘落,有阳光升起,让每一个伤口都能开出花朵,让每一双眼睛都能相信明天。”作者写李清照的悲苦和寂冷,但这种孤苦是婉约型的,因此作者写了莲花、月光、羽毛、阳光,这些景物为作者抒发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抒情文写作和舞蹈有些相似,舞者欲向左,必须先向右,抒情文的情感本来是真实的,但是必须要借助一些虚拟的景物才能将感情抒发得充沛,这是因为情感是主观的东西,必须有一种接近主观又顾及客观的东西才能表现情感,景物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最好的中介物。
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现实化虚拟,景物最舍情。
现实化虚拟 景物最含情
理念导引
写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叙述笔法和抒情笔法。叙述笔法直指现实,而抒情笔法则倾向情感。直指现实我们好理解,就是要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人物和事件的过程,在细致的描摹中,让人物的形象渐渐矗立起来。而抒情笔法写人,不能从现实人手,而是要将现实的人物和事件转化到一种虚拟的场景中,就像给舞台上的人物释放一些彩色的烟雾一样,只有在这种五彩缤纷的烟雾中,舞台上的人物才能和现实中的人物脱离开来,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里——这种审美境界中的情感氛围就是抒情散文所要表现的氛围。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好的写人的抒情散文必须要给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涂抹上一种虚饰色彩的背景,使事件从现实感中蜕变到虚拟的审美感中,这样才能产生情感魅力,使文章染上浓郁的抒情氛围。
给抒情散文点染上浓郁的抒情氛围的最重要的手法就是写景物,将现实中的人和事件放置到景物中去铺垫,去衬托,去渲染,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境界。情感一般不是靠叙述来表达的,能用叙述表达情感的除非是写作的高手,而一般初写抒情散文的人都要借助写景来营造一种虚拟的抒情氛围,最终达到抒发情感的写作目的。
[文题]
200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要写成诗歌。2、不得诱露个人相关信息。
[教师下水作文]
他们
孙玉平
只能在冬天,只能在冬天的一个黄昏,只能在冬天的一个飘着雪花的黄昏,我才能坐下来,坐在建在北山之巅的公园一角的椅子上,透过厚厚的眼镜片俯视整个城区,描摹他们——这里的开拓者的峥嵘岁月。
我到江南已经十几年了,但魂牵梦绕的还是这片飘着雪花的黑土地。
在这个公园一角的椅子上,我思绪飘飞,任雪花飘进我的怀中,融化在我的心里。
那是一段艰难的开拓,那是一段史诗,那是一段绝晌。
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沿着黑龙江、牡丹江一步一步走进了东北大荒地,走进了地图上的空白地带,走进了处处是考场的人生大学,读着那本自己也不知道结局是怎样的大书。此时,我眼前浮现出漫天的大雪,他们拄着粗粗的树枝做的拐杖,艰难地行走在没过腰际的雪地上。
他们中有的是转业官兵,有的是刚从校门里走出来的学生,有的是由于家里穷困出来闯荡的年轻人。不管他们是谁,大烟炮吹得天旋地转,冻得他们手脚开裂;刺骨寒风夹着雪吹到脸上。像刀割一般,但他们无所畏惧。
五十年后,雪依旧在飘,风依旧在刮。我带着女儿,来到北大荒,女儿要寻找北大荒的荒凉,寻找人们说的“北大荒真荒凉,除了兔子就是狼”的景象,寻找祖辈们一辈子都离不开的北大荒。然而小兴安岭还是小兴安岭,完达山还是那座完达山,可是兔子和狼却找不到了,到处是高楼大厦,水泥马路。
回忆都是美好的。经常听老辈的他们讲起,阿布沁河是多么清澈,人站在河边,把手伸进水里,随手就抓起几条鱼。什么大马哈鱼、霸鱼、黑鱼都有,他们夸张地说:这边锅里油烧开了,那边再从河里捞鱼都来得急。小兴安岭的树木那样粗壮,三五个人才能抱得住。想用树木盖个房子,或者打个家具,或者取暖,随你用。
他们刚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大雪覆盖了一切,山上都白皑皑的,真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树上挂满雪花,大雪有一尺多厚,一抬脚,高帮棉鞋里进了很多雪,使脚感到冰凉,只好找裹腿一圈一圈将腿缠起来。
那时,他们眼前除了粗粗的树还是粗粗的树,除了高高的草还是高高的草,伐木工人用最原始的弯把子锯,你拉我拽,我拽你拉,一锯一锯,手磨出了老茧磨出了血泡,一层脱落,再结一层,一直到双手都是厚厚的老茧,针扎下去没感觉。你看,直径五米左右的大原木,在伐木工人面前乖乖地轰然倒地。零下二十几度,却见他们脱去大棉衣,抡圆大斧头在砍。大树小树都惧他们几分。
斧头一抡就抡了几十年。抡弯了腰,抡自了头,他们的子孙又继续抡。
他们的眼前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他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收获金黄的粮食。
他们流下的汗,在黑土地上绽开了美丽的万紫千红的春天。你看,那片原始森林,如今已变成黑油油的土地,黑油油的土地上长着绿油油的麦田。麦田的远处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大将军王震命名为“八一”城,水泥马路把整个城市分成若干板块,每块都矗立着高楼大厦,城市旁边的发 电厂矗立着几根大烟囱。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这是黑土地对他们的承诺,其实北大荒给了他们两样东西:
北大荒给了他们想象力和思索方式。他们有的小学毕业,有的中学毕业,有的大学毕业,但面对北大荒,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都学会了思索,那就是人的价值只有在奉献中实现,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北大荒锻炼了他们坚韧顽强的品格。他们二十岁左右就来到这块荒凉的土地上,青春、热血都献给了这里,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多少战友埋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他们是这里的开拓者,是这里最伟大的先驱。
他们已经习惯了听大烟炮呼呼做响,喜欢上了这飘雪的北方。
雪依然在飘,落在我的怀中,雪中有我遥远的牵挂……
[教师下水感悟]
“他们”是一个很适合于写成“人物”类抒情散文的题目,于是我在研读范文的写作技巧之后,将父辈们的真实生活经虚拟化处理,找到了许多景物。让这些景物为父辈的生活设置一个背景。在景物形成的背景中,对父辈的情感缓缓地流淌出来。我发现,景物本身就是和情感比较接近的东西,写景本身就容易寄托情感,而景物也可以为人物的动作行为罩上一层诗意色彩,抒情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实验学校学生作品展示]
她们
屠聪琪
只能在夏天,只能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只能在夏天的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我才能坐下来,用手中的瑟瑟之笔,来描摹这群人,这样一群具有海燕般斗志的人。
让我怎样称呼她们呢?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或是社会底层的人?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她们,我多想叫着她们的乳名,我多想双目凝视着她们。走进她们的生活,走进她们的感情世界。
她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无法用甜美的或深沉的嗓音来表达她们的感受,无法倾听优美的琴声,无法聆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只能无奈地看着风吹动柳条,做单摆运动。
她们运用她们的语言——手势,小心翼翼地接触复杂的社会,繁华的街市。可是却在一些人异样的眼光中明白了残疾人与健康人的区别。她们同样是父母疼爱的,却因为身体的缺陷,要承受社会的压力。
然而,她们依然爱生活,依旧用自己的平常心努力地生活,或许每一天刚睁开眼,就微笑着在心里默默地喊:“我不比别人差,我要活得好,活得更快乐。”她们逐渐成熟,逐渐羽化成蝶,终于飞入了春晚。
记得那年春晚,金色的光芒轻抚着她们,伴随着音乐,她们舞出了她们一生的光辉——千手观音,如此浩大的场面,在场观众无不鼓掌,但当时谁也不知道她们是谁。结束之后,当主持人揭开谜底之际,人们全都震惊了。她们也喜欢音乐,她们也有爱,她们也要展示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舞蹈让她们跳出了自信,她们身体比健康人残缺了一点,但精神上一点都不少。
舞蹈让她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忍,坚忍就是失败了爬起来,坚忍就是流血了,擦掉,继续练。
她们也许流泪了,如荷花上滚动的露珠。那颗曾经被厄运撕碎的心,仍然在阳光下孕育希望。命运也许是泥沼,她们双脚踏进去,却盛开了朵朵莲花。有人说,莲花是涅槃的花朵,出淤泥而不染,说的正是你们。有淤泥埋没,有莲花盛开,让每一个缺陷都开出花朵,让每一个耳朵都储满阳光,她们的耳朵无法听到凡俗的声响,却能听到阳光的召唤。
她们的生命也许曾经有过严冬的寒冷,她们用信念给自己取暖。可现在,我想对她们说,是因为她们的心灵中有了圣洁的莲花,所以才给人间带来了一个春天。
在求学的日子里,有时意志突然老去,如秋天被寒霜打过的落叶;而那个春节的夜晚,因为她们舞动的双臂,我看到一个盛开如莲花的春天,正在向我走来。
(指导教师:孙玉平)
[学生仿写感悟]
很久就有一个愿望,写写表演《千手观音》的姑娘们,于是,就将这些姑娘和上海高考作文题“她们”对接。依着范文和教师下水作文,我也选择许多景物和意象,与姑娘们生命中的许多事件以及对厄运的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虚实结合,更好地抒发了对身残志坚的姑娘们的敬慕之情。
黑土地
马未都
北海道是日本的粮仓,到处是肥沃的黑土地。在北海道这几天,天天坐车,浏览车窗外,处处可见黑土地,油黑平整,等待来年播种。
这让我想起了早年生活过的北大荒。刚去的时候,最流行也最蛊惑人的口号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狍子、野鸡都打过,虽不算太难的事,但也不可能自己飞到饭锅里。说起来,六七十年代东北的鱼是非常好捉的,我曾在单人床那么大的水域里,捉到十几条大鱼,这在当时的北京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东北的富饶还是名符其实。
离开东北以后,再也没看见那么肥沃的土壤了。东北的黑土地从不需要施肥,任其农作物自由生长,不管种粮食还是蔬菜,东北的土地绝不辜负播种者,这样的土地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错以为农民好当。
后来,我又有一次下乡种地的经历,才知道土地也有差别,肥沃与贫瘠差距很大。当看见种了一年的农民望着欠收的庄稼一脸无奈的时候,才知道农民的不易。
北海道的黑土地让我一路回忆,看见当地的农民精心呵护着祖祖辈辈经营的土地,才能体会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没有人怀疑这油黑土地的肥沃,对照我们常见的黄土地(西北)、红土地(华南)、白土地(华北),真会由衷地感到我们失去的太多。这些年,大剂量不节制地使用化肥,土地开始板结、贫瘠,给人类施以颜色。化肥是人类的小聪明,为解燃眉之急,我们已掉进了急功近利的自然陷阱。
(选自《西安晚报》200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