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3题为: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客观地讲,对全国高考而言,这是一道设计非常新颖的材料选择题。陈寅恪是公认的史学大家,又以唐史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考查对他唐史观点的理解,应该说立意高远,颇具史学专业意味。陈先生是江西修水人,其墓地就在庐山植物园里,笔者每年暑期到庐山小住,都要去拜谒这位史学前辈和乡贤。所以对这道试题,笔者感到特别的亲切。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笔者又感到,这道试题的设计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第一,这道试题不适合考查今天的中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陈寅恪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在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长期没有陈寅恪的文字介绍。一直到1997年两省一市高中课程改革才开始改变,在1997年人教版试验本《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四章“民国时期的文化”课文小字部分,在介绍这一时期“用传统考据方法研究历史的著名学者”时,曾经点到了陈寅恪的名字,并在注释中有30余字的简介。在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陈寅恪”大名,这大概是第一次。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丁点可怜的介绍在此后不久的试验修订本教科书中也不见了踪影。所以,对今天的考生而言,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是无从知晓陈寅恪及其史学观点的。
  当然,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陈寅恪“武周之代李唐”所具有“社会之革命”意义的理解,这一观点是出自陈寅恪的名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如果没有读过这一史学名著,对陈寅恪所认为的“社会之革命”的含义是难以确知的。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用语习惯,没有通读其原著上下文,断章是难以取义的。大家知道,对“社会革命”一语,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如文科学生熟知的孙中山先生笔下的“社会革命”就是指平均地权,实现民生主义。1999年版《辞海》则把“社会革命”解释为“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并进一步解释说:“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趋势和集中表现,通常要使用暴力。历史上有过奴隶反对奴隶主的革命、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显而易见,要对陈先生笔下的“社会革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就必须要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相关部分的内容,更何况陈寅恪是位极具个性的史学家,其许多专业用语也颇具个人特色,有学者即指出陈先生对公认的用语概念范畴有所忽略,不甚严密,并认为这是陈寅恪的不足之处。不要说现在整天忙于题海的一般中学生不会读这部用文言文写成、有自己习惯用语的史学专著,就是一般中学历史教师也不会读。用这道试题来考查今天的中学生,实在是有点刁难的味道。考生即使答对了,基本上也是猜测的。这显然不会是命题者的本意。这说明了命题者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中学的现状了解不够。
  第二,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不是陈寅恪的本意。
  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为“扶植庶族,抑制士族”。这个答案并不是陈寅恪的本意。为了能够准确地说明这一点,笔者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有关部分恭录如下: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自武瞾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故“关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于此时开始崩溃,而社会阶级亦在此际起一升降之变动。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弃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武周统治时期不久,旋复为唐,然其开始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之趋势,仍继续进行。迄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坏无遗。
  从上文可知,陈先生认为“武周之代李唐”具有“社会之革命”意义是从“关中本位政策”的崩溃立论的。“关中本位政策”是由陈寅恪先生提出、用以解释北朝到初唐之际政治斗争的,在唐史学界颇有影响。陈寅恪认为,宇文泰崛起关陇的原因,在于有一完整系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融合关陇胡汉民族为一集团,使之在物质环境上利害相同,精神文化上信仰相同,隋唐两朝继承字文氏之传统,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这种用地域分野解释党派斗争的观点在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陈寅恪认为“武周之代李唐”具有“社会之革命”意义的本意是指“关中本位政策”开始崩溃,而不是笼统的“扶植庶族,抑制士族”。它抑制的只是作为唐初政治中心和李唐皇室依靠的关陇士族,而不包括当时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的山东土族和江南士族等。实际上,“扶植庶族,抑制士族”是伴随着整个隋唐历史发展的,只是各个历史阶段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不同而已。如唐初唐太宗敕撰《氏族志》就是为了抑压山东土族的声威和权力。而武则天革唐为周在陈寅恪看来,之所以具有“社会之革命”的意义,之所以“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不是在于打击了一般的士族、扶植了广大的庶族,而是在于结束了西魏以来一直占据政治中心的“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士族的统治。这才是陈寅恪的本意。
  第三,这道试题不适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按照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可以推出命题者的观点:李唐代表士族地主利益,武周代表庶族地主利益。其实,出身庶族又与关陇贵族集团有着密切联系的武则天究竟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这在史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吴枫认为:“武周政权是一般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一观点最为盛行。而胡如雷认为,这个流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观点“蒙住了史学家的眼睛”,武则天代表了庶族地主阶层或者中小地主阶层是一种政治假象,武则天根本没有一条对士族、显贵一律排摈的用人路线。这至少说明了史学界在武周政权的社会基础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对同一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笔者认为,在学术界有较大分歧的问题是不宜引进高考的,尤其是不宜以有固定答案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就本题来说,如果考生不同意“武周政权是一般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个观点,不选C项,而是选择D项,就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知识而言,大体上也不能算错。因为李唐更推崇道教,而想篡唐的武则天则推崇佛教,以抗衡李唐“国教”——道教。
  正如有学者指出,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得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不熟悉中学实际情况和有关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笔者希望今后的高考命题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作者简介]周明学(1965—),男,江西省瑞昌市人。江西省九江市一中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关键词]参照系,进步,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7-02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认为我国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郭秀平老师认为这个说法有问题。(郭秀平著《
[关键词]吴景贤,学术人生,历史教育思想,贡献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4-0054-09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我国历史教育恢复发展时期。白寿彝、苏寿桐、赵恒烈、吴景贤、王铎全、于友西、周发增等老一辈历史教育家积极投身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工作,为我国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实有筚路蓝缕之功。在深化历
由于政府对数据的监控,电子前线基金会(EFF)正朝着利用技术和记分卡加密所有互联网流量的目标迈进。  如果有一种技术能够最好地保护互联网用户不受骗子、黑客和民族国家威胁的伤害,那就是加密。幸运的是,网络目前正经历着从非安全HTTP格式(网络上所有通信的初始底层协议)到HTTPS的大规模转换,这确保了浏览器和网站之间的通信通过加密是安全的。  努力将加密技术推广到互联网的众多的网站上,电子前线基金会
摘 要 市制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级区划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中国两次城乡划分以及市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市制的确立,明确的界线是市辖区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市制确立以及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省市县勘界是最重要环节。  关键词 民国政府,市制,城乡划分,勘界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2-0057-05  市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摘要]与全盛时期相比,中国传统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明代虽然进入衰落时期,但是却呈现出另一种特征,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从这个角度说,明代的宗教对民间世俗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细致和深刻。这一影响充分地反映在明代民间日常生活中流露的宗教情结上,体现在明代宗教仪式、宗教场所职能的世俗化和宗教语言的生活化等方面。  [关键词]明代宗教,世俗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 B934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特别是经过历代史家的历史书写、民间百姓的口头传说以及后世文人依据一定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历史想象,使得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深刻。三国时代刘备之孙夫人形象的历史流变即为此例。其最初是以一种没有被正史立传的模糊形象出现的,魏晋以后关于其成为蟂矶娘娘的历史传说逐渐流传并日渐放大。年深日久,由于史书的散佚、文人雅士的艺术创造等
美国非常注意培养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上的典型案例,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本文以美国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与现在的关联》等为例,对此做些介绍,与大家共享。  《世界》在讲到冷战的内容时,利用肯尼迪总统应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案例,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  1962年10月,美国的间谍飞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其距美国佛罗里达南部
【摘要】前资本主义时代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的学说,是吴于廑先生“世界史发展纵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不仅否定了长期以来影响巨大的“欧洲中心论”,而且以世界历史发展全局的观点,客观合理地说明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弥补了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历史横向联系的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宏观理论。  【关键词】吴于廑,中国特色,世界史,理论  【中图分类号】K1 【文
关键词《森林帝国》,森林史学,森林文化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8-0003-06  阎崇年教授论述清朝历史,冠以“森林”定语,名曰《森林帝国》(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别开生面,成为一部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著作。他的立意不限于阐明清代兴亡史,更在呼吁创建森林文化史学——要從森林文化视角解析中国历史,并且给出东北森林文化广被地区从先秦肃慎到
[摘 要]二战结束后初期,中国国内并没有即刻实现和平。在对华问题上,英国先是准备积极返华,企图恢复在华利益并重建战前英国在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遭受二战重创后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的刻意排斥,以及国民政府执行排英亲美政策等诸多的原因,最终使英国在返华的实践中遭受重挫。出于利益因素考虑,英国适时地调整其对华策略,主动接受在华屈居美国之后的配角地位,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倾向于执行“不干涉”政策。马歇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