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个体道德素质才能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孝哲 王国良 李 鑫
  摘要: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要和道德密切联系。人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对于妨碍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和事必会持有反对、排斥的观点和态度。若要融洽相互关系,就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前提和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重点,在宏观上是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在微观上是要努力把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的措施主要有教育引导、以法促德和典型示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建设;道德氛围;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4-0005-0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含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谐。和谐社会不能自发实现,需要人们自觉“构建”。构建和谐社会意味着人们应当主动地努力争取实现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睦。而实现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睦则必须以人人讲道德、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人们的道德品质好,彼此的良好行为能够满足对方的某些需要,才能融洽相互关系。所以,当前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定要以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为重要手段。
  
  一、人的需要、道德与社会关系
  
  人们的社会关系状况是与人们的需要密切联系的。如果问你:你愿意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打交道吗?你喜欢跟一个不尊重你的人交朋友吗?你高兴跟一个很自私的人合作吗?你甘当一个惯于颐指气使的领导干部或者企业老板的手下奴仆吗?你看得惯别人随意损坏你常使用的公共财物和把你周围的环境弄得很糟糕的行为吗?你乐意尽力创造财富来供别人随意挥霍吗?对于这些问题,你会怎么回答?我们估计,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必会作出否定的回答。其依据是什么?就是人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或者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敬)需要、归属需要(即要求归属于社会群体而不是孤立地离群索居的需要)和自我实现(即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因而,人们对于上述那些妨碍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和事必会持有反对、排斥的观点和态度。大量的社会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上面所说的那样的人和那些行为,在其社会属性上都是属于涉及人们相互利益关系的道德范畴。所谓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各种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上面所说的那些不讲诚信、不尊重别人、非常自私、惯于颐指气使、随意挥霍别人所创造财富的人(那些人的人品如此,常常会做出如此不良的行为),从道德角度说,都是属于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他们没有正确地、妥善地处理自己跟别人的关系、跟集体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上面所说的那些不讲诚信、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对手下人态度恶劣、随意损坏公共财物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那些行为也许只是某人偶尔为之的行为),都是属于不符合公众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那些行为都是损害别人的情感和利益、损害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的不道德行为。跟缺乏良好道德品质、损害你的情感和利益的人相处,眼看着种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欺骗奸诈、破坏公物、污染环境等等不良行为,你当然不会满意和高兴。因为,在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而前,在种种不良行为而前,你的各种合理需要不可能得到满足,你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你的自尊心往往会受到伤害,你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受到损失,你自己的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你就必然会对那些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和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产生鄙夷、腻烦、气愤的心理和态度,要愤而斥之或者畏而远之。反过来,假如你偶尔对于别人、对于集体、对于社会做出了不良行为,别人当然也会鄙夷你、腻烦你、批评你。由此可见,假若人们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那是不能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的。若要融洽社会关系,就必须讲道德,以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必要前提和基础。
  
  二、道德是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式,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对于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任何历史时代的人们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必会反映当时的社会关系状况,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任何历史时代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力求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因而都会希望周围的社会关系对自己有利,希望社会秩序和谐安定。所以,任何历史时代的人们都会要求运用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各种社会关系。古代的人民大众也希望社会和谐,所以,古代的许多有识之士也强调道德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规范,就是古代人用以规范那时人们的行为,旨在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的。《礼记·礼运》提倡“讲信修睦,尚辞让,不争夺,”也是意在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不过,在过去的剥削制度下,在社会上存在着对抗性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大背景下,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道德发挥协调社会关系、融洽社会关系的可能与程度,总是要受到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的制约。
  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大众的需要发展到较高的程度,更希望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本来也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建立一个不再有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一个能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关系安定和谐的美好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起来让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便是为了实现所有公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平等和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睦。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群众也都明白,社会和谐乃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只有人们相互关系和谐,社会秩序良好,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团结奋斗,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从而可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道德是可以较好地发挥协调社会关系、融洽社会关系的作用的。
  
  三、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目前,我们举国上下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许多方面的手段,多管齐下。大体说来,一是要搞好公有经济建设,这 是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奠定物质基础。古人早就说过,仓廪实则知荣辱。人们丰衣足食,就容易(但不是必然)知荣明耻,求荣拒耻,安居乐业,安分守己,不去干损害别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我们在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让人民大众都能丰衣足食,就容易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二是要搞好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为实现社会的和谐提供制度保障。人们在社会上能够享受到较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就往往(也不是必然)会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寻求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办法。三是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所谓和谐文化是以追求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践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美好的心灵,即有没有科学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共同的科学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联系人们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向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确立崇尚和谐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共识,形成追求和谐的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
  在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而进行的和谐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般说来,社会关系和谐需要道德支撑,而道德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协调相互关系来实现社会关系和谐,它们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总的要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提出了对每个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而道德在本质上也就是一种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各种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提倡集体主义,具体规范有公平、正义、人道、诚实、守信、友爱等等。社会主义道德主张人们在经济地位上、政治地位上相互平等,不分高低贵贱,它反映了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阶层关系、群体关系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道德主张人们相互照应,共同富裕,它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道德主张人们相互尊重,友善相处,它是追求融洽和睦的道德体系。显而易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样,都是针对着如何协调各方面社会关系这一问题,有着相同的旨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相互渗透和耦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指导和调节。无论是处理和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和谐,还是处理和解决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和谐,或者处理和解决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不同群体相互关系的和谐,抑或处理和解决个人或者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个人或者群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和谐,都需要人们提高道德修养,明是非、分善恶、知美丑、晓荣辱,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引导人们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非常必要。我们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导人们严格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必要的前提和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状况虽然总的来看是好的,但是,由于人们利益矛盾的增多,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情况,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欺骗奸诈、破坏公物、污染环境等各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和违法乱纪、见利忘义、行贿受贿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消除各种丑恶现象和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导和帮助人们塑造美好心灵。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重点,在宏观上是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为了帮助人们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所谓社会氛围就是社会群体成员们一定生活方式的凝聚和一定文化风俗习惯的沉淀。它对社会群体成员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影响和导向作用。从道德建设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氛围主要体现为社会道德舆论环境。它能使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从而形成环境调控机制,主导着人们对处理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影响社会受众,潜移默化地熏陶人们、感化人们,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当前我们社会的道德舆论引导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新闻媒体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不强,不重视宣传正面的道德典型。有些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格调不高,夹杂着一些低级的、庸俗的内容。互联网上低俗风气在相当范围内还很盛行。这些问题的存在,列人们产生了明显的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的影响,坚持正而宣传为主,以传播先进道德、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为重任,把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统一起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重点,在微观上是要努力把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这里所说的内化是指社会道德意识向个体道德意识的转化,即将外在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觉悟和行为需要,使人们自主、自觉地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纳入到自己的道德结构中去,成为其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一项基本道德素质。道德在社会上起作用的方式虽有“他律”即社会舆论对于某个道德主体的指导和褒贬,但主要是自律即道德主体的自我指导和自我约束,因为人们的行为基本上都是自主、自觉进行的,“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施。”所以,社会主义道德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使人们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道德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使人们形成稳固持久的社会良心,具有向善的内在动力,变成长期自觉的行动。
  社会主义道德如何才能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呢?主要的措施有:第一,教育引导。人们的正确思想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逐步获得的。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同样需要通过教育引导。我们应当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让人们知晓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知晓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使人们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之,培植人们的主体认同,由此使社会主义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素质。第二,以法促德。也就是说要利用立法等手段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确立与遵守。把社会主义道德的理念和规范有意地“硬化”,融入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中,融入到社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对于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给予表扬和嘉奖,对于违反道德要求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这也能起到促进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向个体道德素质内化的作用。第三,典型示范。各级领导干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能够引领普通群众提升道德素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先进人物,及时发现和大力宣传,也可以启发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素质。
  上述两个方面的道德建设,都只能是逐步地渐进,不可能立竿见影、很快见效。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只能是逐渐地向上“爬坡”。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只能是逐渐地提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责任编辑:丰 军
其他文献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组装车间中电班班长欧清莲是一位个头不高、略显文弱的女电焊工。她始终坚持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的新造铁路货车关键生产第一线,就像一颗钉子钉在了“苦、脏、累”的电焊班组。1994年以来,她先后17次获得“三八红旗手”、 “高产能手”、“质量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    永葆本色的主人翁    “干好活
期刊
接到爸爸粟裕病危的通知,经上级批准,我从部队赶回北京,赶到解放军总医院。此时,爸爸已生命垂危。1984年2月5日下午4时30分,我陪爸爸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如今,爸爸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谆谆教诲,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教我爱枪,要我做知枪懂枪的军人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我出生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那时,爸爸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卓绝
期刊
他朴实谦和,甚至略显“笨拙”,然而,貌似笨拙的他,却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催人奋进的事迹,有着一种让人崇敬的可歌可泣的高贵品质和一种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从农民到采煤工,从矿先进工作者到全国劳模,从省党代表到党的十七大代表,他用心点燃了那盏闪亮的矿灯,实现了人生最辉煌的跨越。  他,就是新时代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湖南省衡阳市柏坊煤矿斗岭工区掘进一队队长唐孝君。    1988年3月,年过30岁的
期刊
进入衡阳市西外环路段,耀入眼帘的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园林式的现代化新城。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生产厂房比肩林立。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广场和公园星罗棋布。绿树花草掩映在楼宇之间,整体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方便。这就是衡阳市新崛起的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衡阳高新区)。      蒸湘河畔辟新城    20世纪80年代,衡阳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拳头产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试图赶上沿
期刊
2000年9月18日,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湘西妹子杨霞在女子举重53公斤级的比赛中,以100公斤的成绩打破抓举世界纪录,以绝对的实力夺得冠军,同时实现了其集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梦想。杨霞满含自信和渴望的微笑,还有脸上那一对深深的酒窝,自此成为永远驻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经典瞬间。    蛮劲不让须眉    1977年11月,杨霞出生在湖南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龙头山下
期刊
毛泽东两打茶陵城    茶陵地处湖南东部,是井冈山的西边门户和屏障。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计划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第一步就是占领茶陵县城。因而1927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工农革命军两次攻打茶陵县城。  10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前委委员、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党代表宛希先率一营二连、三连经安仁打茶陵。临行前,毛泽东召集准备攻打茶陵的干部战士讲了话,大意是:要向群众作宣传,扩大革命
期刊
全世界每年新增700万癌症病人,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癌症正超过心脑血管疾病而成为第一死亡原因。无数医疗、医药专家为此殚精竭虑。现年67岁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潘敏求教授,继承和弘扬中西医传统,独创“潘氏法则”,为10万余人重燃生命之灯,成为享誉全球的“癌症克星”。    从小立志学医      潘敏求是湖南省浏阳人。其父潘中元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其
期刊
生于乱世心向光明     曹子丹,原名曹崇禧,1929年出生于湖南永兴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家教甚严。曹子丹不满4岁便开始读书识字,刚及6岁就上小学,并直接跳到二年级。曹子丹的小学和初中时代,大部分是在日寇侵华的炮火中度过的。永兴县城沦陷后,日本鬼子抓了200多人去修碉堡。修完后,残暴的日寇将他们全部射杀。当时,虽然曹子丹一家躲到10公里以外的山沟里得以幸免,但这大大激发了少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贺龙任八路军一二○师师长,率部长期战斗在晋西北抗日前线。但其中,1939年贺龙是在河北度过的。在这一年的年初,贺龙率一二○师主力挺进冀中平原,继而于9月转战到冀西,直到1940年1月才离开河北返回晋西北,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军委赋予的三大任务:帮助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帮助八路军第三纵队进行整训,使其“八路军化”;扩大一二○师自身的力量。    率部挺进冀中平原    1938年9月29
期刊
摘要:在就业市场开放以后,尤其是后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农民工以及下岗工人进入城市,变成打工族,成为企业的,一线工人。由于这类人群的不稳定性,如何控制他们的离职,是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离职人员的年资以及离职的原因方面结合企业的实际数据探讨如何控制一线工人的离职。  关键词:离职;离职的管理;离职原因;离职结构;控制离职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