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母亲的柔弱、胆小,是我读小学四五年级时。
  那天,我放学回家,见厨房附近围了不少人。我家厨房是独立的小房子,后面连着猪舍和冲凉房。
  厨房旁边的空地上,新挖了用于建房子的地基。母亲正跟一个男人在争论什么。
  那男人怒发冲冠,青筋暴露:“我的地盘我作主,喜欢怎么挖就怎么挖,谁也阻拦不了我!”
  母亲面红耳赤,小声争论:“做人总得讲道理,要过得自己也过得别人。你把地基挖得这么近,叫我们以后怎样通行?”
  这男人与我们同一家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他准备在空地上建猪舍,地基挖到我家厨房的墙根下,距离不到半米,这样一来,我家通往后面的路就被堵死了。母亲请他挖后一点,他不肯,结果俩人吵了起来。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才有机会上学。她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兼年龄稍大,小学毕业,外公就让她辍学了。校长见她品学兼优,推荐她做民办老师,不久她转了正。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动员一些教师回乡,她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回乡务农,之后断断续续做过民师、代课老师,却无法转正。父亲在外地工作,她带着我们几姐弟在乡下生活。
  她性格内向、温柔,为人善良、宽容。和家婆、妯娌相处融洽,对孩子极少打骂,更未和人吵过架。现在,在众目睽睽之下与人吵架,她觉得羞愧难当,但碰到别人欺负上门,丈夫不在家,她只好自己上阵,跟对方理论。
  这时,我倒希望母亲像泼妇骂街一样,昂着头,叉着腰,指手跺脚,高声大骂对方,但她没有,只是小声抽泣。
  看到母亲被人欺负,我怒火中烧。小小年纪的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冲出人群,指着那男人,大声说:“你怎可以这样蛮不讲理?不要以为我妈善良就好欺负……”
  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幺叔看不下去,叫来了村干部。村干部劝解了那男人,劝退了围观的人群。
  母亲搂着我,眼泪直流,身体在不停地颤抖。我安慰她说:“妈妈别哭,村干部会主持公道的。”
  我没有哭,只是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不能像母亲那样软弱、胆小,被人欺负,要做个刚强、勇敢之人。
  之后,那人的猪舍没建成,空地一直闲置着。
  有一年,母亲患上肾结石,我们几姐弟陪她到医院准备做手术。但胆小的她说什么也不肯做,她听人说手术之前的检查“做影”很辛苦。我们哄了很久,她才肯做。但在体检中,发现她有高血压,“做影”做不成,手术自然也没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奶奶跌倒,卧病在床,之后病情加重。
  那时我在外地读书,得知情况,专门请假回家探望奶奶。
  奶奶已病入膏肓,独自躺在低矮窄小的祖屋里。病痛把她折磨得瘦骨嶙峋。到了夜晚,疼痛更厉害,她忍不住大声呻吟。
  母亲白天要忙于生计,晚上才有空,但晚上她一个人不敢去看望奶奶。奶奶痛苦的呻吟声像针一样扎着她的心,她难过又无奈。
  我回到家里的头天晚上,母亲叫我陪她去看望了奶奶。
  看到奶奶痛苦的样子,她感叹地说,你奶奶这样太遭罪了,太遭罪了。
  我回校不久,奶奶去世了。母亲怕影响我学习,没把噩耗告知我,我放假回家才知。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胆小柔弱的小女人,但她也有勇敢坚强的时候。
  我读高中是在镇上的中学。村到镇上有两里路,要经过一座布满坟茔的文笔岗。夜晚,我一人不敢经过那里,有时到镇上看戏,也是几人结伴去。
  一次,清明过后,镇上放电影,在露天广场。看电影的人颇多,摩肩接踵。看电影过程中,我和同伴走散了。电影散场时,我找不到同伴,只好硬着头皮独自步行回家。
  那晚,月亮躲在薄薄的云层里,四周一片朦胧。走到文笔岗下的斜坡时,我十分紧张。望望山那边,树影重重,白纸飘飘,顿感到寒意阵阵。那时听得许多鬼故事,大脑里浮现出各种魑魅魍魉的形象。我的心怦怦乱跳,想加快脚步,可双脚却像灌了铅一样,不听使唤。越是紧张,越是走不快。我想大声唱歌来壮胆,又不敢唱。摸摸手心,满是虚汗。
  战战兢兢走到坡顶,突然见黑暗中有一束手电筒的亮光,正向我这方向移动。我既喜又惊——喜的是路上终于有来人,我不再孤单;驚的是不知来者是男还是女,是否对我构成威胁。
  我在路边停下脚步,屏住呼吸,静静等待。手电筒的亮光越来越近,来人在我前面停了下来。看清楚了,是我的母亲!原来她见我去看电影这么晚还未回,担心我的安全,就沿路寻来。
  “妈,是我。”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好害怕!”
  “不用怕,有我呢。”母亲拉着我的手,轻声安慰说。其实母亲也害怕,但为了找女儿,她不得不壮着胆子走夜路。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时,我感觉母亲是那样高大和坚强。
  “回家吧。”不善言语的母亲用手电筒照着我回家。
  自此,母爱这束光,一直闪亮在我心头,温暖着我。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姐弟几人外出读书、工作,结婚,陆续在城里安了家,父母亲还是住在村里。叫他们来城里住,他们说不习惯。
  后来,父亲患了糖尿病,要打胰岛素。他腿脚不灵便,去医院打针颇麻烦。而我们姐弟几人都要上班,无暇顾及。年逾七旬的母亲,在无奈之下,硬是学会了给父亲打胰岛素。这时的母亲是多么勇敢啊!
  二〇一七年十月中旬,母亲腹部肿胀,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肝癌晚期。
  拿到那张检查报告,我心痛、震惊、愧疚,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手不停地抖动,泪水簌簌而下。
  由于我们把关爱的重点放在行动不便、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身上,而忽略了母亲,让同样年迈的母亲一人照顾父亲。也许母亲的病与她劳累过度有关。为何当初不请个护工帮忙或是把父母接到身边?我越想越感到愧疚。唉,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
  考虑到母亲胆小,我们对她隐瞒了病情,只说她肝部有腹水,需要入院治疗。她开始还不肯住院,说要照顾父亲。我们和医生一起劝她,她才答应。
  我们为她找最好的医生治疗,陪她聊天,为她按摩,为她做可口的汤菜,但还是无法挽回她的生命。十六七天后,母亲因吐血被送进ICU;过了一天,按她的强烈要求,转到普通病房。第三天上午她陷入昏迷,然后被送回乡下。
  母亲最后的两天,因疼痛而不住地呻吟,那痛苦的叫声令我心疼落泪。
  我在她耳边轻轻说,妈妈,您累了就好好休息,不用担心什么,我们会照顾好爸爸。不用害怕,那边有外婆外公陪您。
  之后的第二天,母亲走了,享年八十岁。从她入院到去世,只有二十一天。
  子欲孝而亲不待。每每想到匆匆而逝的母亲,我便愧疚万分。
  作者简介:邓翠群,笔名杨柳依,系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选刊》《作品》《北方人》《人民文摘》《芳草》等纸媒。
  (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其他文献
离开南龙古寨时大家意犹未尽,奈何回访时间安排紧凑,我们必须赶往下一站——兴义七块地,二期学员冯时素所在地。如果时间充裕,在南龙古寨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一种堪与“纳西古乐”媲美的艺术——那便是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想象一下,在古风习习的布依古寨中听一曲布依八音,那是一种何等醉人的民族风情!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是指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采用坐唱演奏的形式
期刊
上海民乐界有位德高望重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陆老师上台演奏常常让人愕然——他吹一个曲子,却带一大捆笛子上台,远看仿佛抱着一捆甘蔗.观众心中不免疑窦丛生,这一支支笛子要是挨个儿演奏的话,那要吹到猴年马月?rn陆老师很风趣,上台后跟观众说:“先跟大家打个招呼,这些笛子我不是每个都要吹奏的,我会挑两支吹吹.”
期刊
我们十几个做戏剧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以后情意绵绵,常相约在市文联聚会。清茶一杯,亲切交流,谈不完的往事,吐不尽的心声。   我记得2006年6月19日上午,我们这十几个老戏剧工作者正在文联聚谈,忽然传来噩耗:很有实力的越剧剧作家、颇有见解的戏剧评论家傅骏,昨晚突感心脏不适,急送医院救治,没想到抢救无效离世远去,享年75岁。他的逝去,我们震惊、悲痛,群体中痛失了一位知心伙伴。   我想起1951年
期刊
严格地讲,我不是一个书法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倒不是故作谦虚,因为从历史的观点看,真正的书法家要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和自己的风格特色,一个时代,三四百年,真正能做到这两点的,不过十几人、二十几人而已.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展现出强烈的个性风格,且作品被后来者长久研习琢磨的,才称得上是“开派”的“大家”.不过,我想我还是可以非常自信地讲,我是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和书法理论工作者.
期刊
1951年出生的车鹏飞,曾随上山下乡的潮流来到了黑龙江,在一家军垦农场砖瓦厂工作时,手臂不慎被卷入粉碎机,左手便落下永远的伤残。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回到上海一面治疗一面跟画家任书博先生学书画,不久任师又将车鹏飞推荐给著名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名师引路加上自身的爱好与追求,让他最终以独具个人特色的山水画出现于海上画坛。   回望来路,车鹏飞的“画缘”宛如命定,但其中波折,却是冷暖自知。“我小时候
期刊
“爱党、爱祖国、爱人民,问问自己,在心中的分量到底占多少?”在最近全市文艺工作者艺风艺德专题培训班上,“七一勋章”获得者、作曲家吕其明抛出了这么个问题,引起在座文艺工作者的思考。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21年全市文艺工作者艺风艺德专题培训班近日在市委党校开班。培训班汇聚了来自上海文化娱乐领域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近200位人士,通过专题讲课
期刊
两行无形的脚印  烙在树荫下  两颗心在沉默里  悄悄地手舞足蹈  偶尔对视的瞬间  浓浓的深情  闪电似的穿过身体  两行无形的脚印  烙在小城里  菜篮子里装满了黄昏  厨房的炉火里  燃烧着生命的过往  窗外夕阳正浓  茉莉花茶杯里  映满了南北东西  两行无形的脚印  烙在蓝天下的岸边  手牵着白云  画出来一个房子  过一个儿时的家家  调皮的浪花来了  可是从此  从此脚印便烙在心里 
期刊
米芾是一位具有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书画艺术家,以其非凡的书法艺术造诣奠定了在我国书画史上的不朽地位.米芾的书画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与收藏三个方面.米芾书法各体兼备,尤以行草见长,成为北宋时期具有创造性的一代书法大家.米芾是我国文人山水画的开山巨擘.他首创“米点山水”,以繁密的墨点堆叠山峦林木,表现南方云雨中的山川意象,使他成为两宋时期独特的山水画家,促进了山水画的变革和发展.米芾与黄庭坚、苏轼一道确立了尚意书法创作理念,引领书法从六朝尚韵、唐人尚法转到宋人尚意的创作道路上来,标志着中国书法新时代的到
期刊
近年来,我陆续看到活跃在社会上的一些作家、编剧写下的有关上海永福路52号的文稿。1973年—1993年,他们曾在那里为上影创作过剧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回忆。上影在闹中取静的环境中为他们提供了有利于创作的各种硬件,上影的领导和编辑们忘我地为他们“做嫁衣”的精神,特别让他们难忘。事过三四十年了,他们大多已成了名人,有的还给我写信,打听曾为其做过编辑的编辑们的情况。我告诉他们:“走了!”让他们唏嘘不已。
期刊
老底子听大人讲,在铁路上工作是捧上了铁饭碗,而在银行里工作则是捧上了金饭碗。所以我从小就对在银行工作的爷叔阿姨,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现在梳理一下那些年自己跑银行的往事,发现倒也蛮有意思。     小辰光印象中的银行   小辰光我对银行充满一种神秘感。我总觉得银行是不能随随便便进出的,它不像小菜场、百货商店,侬呒啥事体就是勿买啥东西,也可以进去兜一圈,看看野眼。银行是银行!侬不存钞票勿取钞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