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土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乡土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效融合,在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与可亲的地方史之间建构桥梁,其内容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从而使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搜集和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乡土校本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乡土历史;初中;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6602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里笔者要谈的是第二种,即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乡土史校本课程。
一、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面向21世纪,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关于课程管理,出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学校将拥有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从而把学校教师推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第一线,形成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校本课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确立了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地方乡土史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带给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永春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永春县历史文化悠久,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建治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景观积淀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里不仅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有中国四大家织之一的纸织画,有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东关桥,全国仅有的两处供奉魁星的寺庙之一的魁星岩等等;而且这里人杰地灵,余光中、吴作栋等历史名人辈出,又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笔者利用这些鲜活的地方乡土史资源,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相继开发了“佛教在永春的传播”“贵姓何来”“永春华侨史”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动力
首先,乡土史校本课程实现了乡土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效融合,在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与可亲的地方史之间建构桥梁,进而使两者产生合力,更好地展示历史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生,受年齡、知识积累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其认知过程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而乡土是学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其亲历性与具体化正好弥补了历史学科的抽象性和过去性,同时它又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勘查、访问,在亲历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如在学生学完《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的内容后,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向现实生活的有效延伸,笔者设计了“佛教在永春的传播”校本课程,让学生分组亲自考察永春有哪些佛教寺庙,了解佛教教义、佛教节日、佛教故事以及佛教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无形中改变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
其次,乡土史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的,因此乡土史校本课程就如同是被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如学生对佛教有兴趣的,可以选择参加“佛教在永春的传播”的活动;对姓氏兴趣的,可以选择参加“贵姓何来”的活动……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教育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社会人才,而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初步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同样在“佛教在永春的传播”校本课程开设上,笔者在学生知道了永春有哪些佛教寺庙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调查佛教对我们生活、民俗文化、思想文化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精髓,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同时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贵姓何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伦理观;通过对姓氏文化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通过对祖籍地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终极目标
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有无限丰富的个性差异。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容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而让人喜爱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使他们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创造力。如在完成“贵姓何来”校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撰写的《根之恋》一文获得了2007年泉州市中学生小论文二等奖;完成“佛教在永春的传播”校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撰写的《佛教在永春的传播》一文获得了2013年泉州市中学生小论文三等奖。
三、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使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可操作性
鄉土史校本开发需要借助本地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各种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如何寻找这些课程资源等,都是开发乡土史课程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乡土史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还要考虑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否有效完成等问题,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只有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可操作性。如笔者曾开设了“永春的回族”这一课程,原来的设想是永春有回族人,找第一手资料应该没问题,但实际上没法完成。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安全排在第一位,因此无法组织学生前往永春回族的聚居地——东关镇东美村获得第一手资料,课程最后不了了之。
(二)乡土史课程的开发应与历史学科教学实现有效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乡土史校本课程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就是将乡土史校本课程与教科书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自然地“延伸”,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扩大历史的纵深度与广阔度,形成立体的历史感受。
如在学完《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后,在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规模迁移史实的基础上,笔者开设了“贵姓何来”校本课程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一步,让学生去调查自己的姓氏来源、堂号、本姓名人、在永春的分布情况,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二步,播放纪录片《改姓风波》,引导学生讨论姓氏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摒弃狭隘的姓氏观念,树立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观念。第三步,通过对自己姓氏的考辨,学生已经知道自己的祖先历史上是通过移民来到永春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古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从而实现课内、课外知识的融合,摆脱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弊端,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服务,充分发挥了校本课程应有的作用,使其在教改中更富有生命力。
(三)加强教师在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引导作用
确定了校本课程的课题后,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领域设计一个课题、一个阶段、一个学期的基础性目标和倡导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倡导性目标是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并以文本形式发放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基础、心理需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认知风格、理解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自我设定的课时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允许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校本课程的学习一般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的研究加以有效的指导,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学生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改进,一边出成果。
[参考文献]
[1]于福明.开发校本教材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J].新校园(理论版),2011(1).
[2]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4).
[3]田佳.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0).
[4]崔允漷,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校本课程;乡土历史;初中;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6602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里笔者要谈的是第二种,即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乡土史校本课程。
一、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面向21世纪,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关于课程管理,出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学校将拥有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从而把学校教师推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第一线,形成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校本课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确立了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地方乡土史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带给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永春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永春县历史文化悠久,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建治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景观积淀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里不仅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有中国四大家织之一的纸织画,有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东关桥,全国仅有的两处供奉魁星的寺庙之一的魁星岩等等;而且这里人杰地灵,余光中、吴作栋等历史名人辈出,又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笔者利用这些鲜活的地方乡土史资源,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相继开发了“佛教在永春的传播”“贵姓何来”“永春华侨史”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动力
首先,乡土史校本课程实现了乡土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效融合,在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与可亲的地方史之间建构桥梁,进而使两者产生合力,更好地展示历史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生,受年齡、知识积累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其认知过程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而乡土是学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其亲历性与具体化正好弥补了历史学科的抽象性和过去性,同时它又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勘查、访问,在亲历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如在学生学完《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的内容后,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向现实生活的有效延伸,笔者设计了“佛教在永春的传播”校本课程,让学生分组亲自考察永春有哪些佛教寺庙,了解佛教教义、佛教节日、佛教故事以及佛教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无形中改变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
其次,乡土史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的,因此乡土史校本课程就如同是被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如学生对佛教有兴趣的,可以选择参加“佛教在永春的传播”的活动;对姓氏兴趣的,可以选择参加“贵姓何来”的活动……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教育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社会人才,而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初步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同样在“佛教在永春的传播”校本课程开设上,笔者在学生知道了永春有哪些佛教寺庙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调查佛教对我们生活、民俗文化、思想文化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精髓,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同时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贵姓何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伦理观;通过对姓氏文化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通过对祖籍地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终极目标
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有无限丰富的个性差异。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容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而让人喜爱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使他们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创造力。如在完成“贵姓何来”校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撰写的《根之恋》一文获得了2007年泉州市中学生小论文二等奖;完成“佛教在永春的传播”校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撰写的《佛教在永春的传播》一文获得了2013年泉州市中学生小论文三等奖。
三、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使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可操作性
鄉土史校本开发需要借助本地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各种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如何寻找这些课程资源等,都是开发乡土史课程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乡土史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还要考虑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否有效完成等问题,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只有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可操作性。如笔者曾开设了“永春的回族”这一课程,原来的设想是永春有回族人,找第一手资料应该没问题,但实际上没法完成。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安全排在第一位,因此无法组织学生前往永春回族的聚居地——东关镇东美村获得第一手资料,课程最后不了了之。
(二)乡土史课程的开发应与历史学科教学实现有效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乡土史校本课程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就是将乡土史校本课程与教科书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自然地“延伸”,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扩大历史的纵深度与广阔度,形成立体的历史感受。
如在学完《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后,在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规模迁移史实的基础上,笔者开设了“贵姓何来”校本课程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一步,让学生去调查自己的姓氏来源、堂号、本姓名人、在永春的分布情况,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二步,播放纪录片《改姓风波》,引导学生讨论姓氏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摒弃狭隘的姓氏观念,树立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观念。第三步,通过对自己姓氏的考辨,学生已经知道自己的祖先历史上是通过移民来到永春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古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从而实现课内、课外知识的融合,摆脱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弊端,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服务,充分发挥了校本课程应有的作用,使其在教改中更富有生命力。
(三)加强教师在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引导作用
确定了校本课程的课题后,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领域设计一个课题、一个阶段、一个学期的基础性目标和倡导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倡导性目标是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并以文本形式发放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基础、心理需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认知风格、理解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自我设定的课时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允许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校本课程的学习一般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的研究加以有效的指导,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学生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改进,一边出成果。
[参考文献]
[1]于福明.开发校本教材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J].新校园(理论版),2011(1).
[2]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4).
[3]田佳.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0).
[4]崔允漷,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