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049—01
摘要:讲述了CPA的法律责任,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最后说明如果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进行完善。
关键词:会计法 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 CPA
目前在我国,注册会计师(CPA)造假一般要承担三种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我国《会计法》第六章和《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规定了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认了民事责任在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中的位置。现实中我国的会计监管主要依靠行政制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偏轻。近年来,随着会计造假问题的日益暴露,监管者也逐渐加大了在刑事和民事方面的制裁措施。
1、CPA的法律责任
1.1 CPA法律责任的认定
从各国不同法系的规定来看,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二是虚假审计报告是产生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对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是确认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的虚假审计报告产生于不同的原因,给利益相关方带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是世界各地区划分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公认标准。
对于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会计界和法律界有所不同,会计界对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往往以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相关执业规范为重要参考,即更注重过程的真实与否。这一点从会计界的各种规范文件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如果故意或因过失未能按照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审计业务,导致审计结果出现误差,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切实按照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审计业务,即使审计结果出现误差,也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1.2 CPA的法律责任分析
我国目前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相应的法律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刑法、民事通则和行政处罚法,第二层为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第三层包括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职业道德规范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第二层法律是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该层没有规定的可依据第一层作出相应的处罚,第三层有更详尽的规定的应以此为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三部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颁布的《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修订的《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再次修订的《会计法》。为了了解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变迁,我们特别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2.1总体而言,1985年和1993年的会计法区别不大,但1999的会计法变动较大。1985、1993年的会计法在法律责任的条数、字数及内容上都差不多,1999年的会计法有8条约1500字,而1985、1993年的会计法只有5条约500字,内容含量是其3倍,另外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责任主体都有明显的变化。
1.2.2责任主体的变迁:经历了由1985年的会计人员、单位领导人和上级单位领导人到1993年的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再到1999年单位领导人为主、会计人员为辅的变化。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一条就是政企分开。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合一,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都受上级主管单位的调控,上级单位领导人理所当然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负行政责任。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企业与主管部门纷纷脱钩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会计法规定的责任主体也相应地删除了上级单位领导人。1999年会计法又进一步划清了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法律责任的主次,这是数十年会计实践的结果,人们逐渐认清了会计人员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无论在经济还是在行政上,作为基层工作者的会计人员都依附于单位领导人,要求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进行会计监督、对会计作假负较大的责任,显然不合理。因此这种变革是合乎实际的。
1.2.3法律责任的变迁:1985、1993年的会计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完全一致,1999年的会计法规定的责任种类仍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更明细。明确了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如第42条增加了应予以处罚的10种情况、第44及45条对会计造假有详尽的限定、第46条对单位领导人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行为也有更详尽的说明。
2、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完善
2.1严格遵守独立审计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实践证明,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各项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则一般不会发生过失。因此,注册会计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掌握并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避免和减少法律诉讼的发生。
2.2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关键。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和实践能力,及时发现审计业务中存在的重大错弊,避免法律责任。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规定,只需通过注册会计师五门专业考试和具备两年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就可以为执业注册会计师。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胜任本职工作。
2.3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各级财政部门、中注协、证监会等主管部门不公应肩负起对违规、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管理。此外,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也有监督责任。注册会计师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必然会自觉严格约束其行为。
2.4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为法律顾问。对于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而言,也可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职聘请法律顾问。在执业过程中,共同分析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即使发生法律诉讼,请有经验的律师参与诉讼也可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发生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潘丽秀.从银广厦事件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华会计网校,
[2]代辉宇,孙易祥.浅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
[3]王雄元.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分析.中华会计网校
摘要:讲述了CPA的法律责任,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最后说明如果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进行完善。
关键词:会计法 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 CPA
目前在我国,注册会计师(CPA)造假一般要承担三种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我国《会计法》第六章和《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规定了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认了民事责任在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中的位置。现实中我国的会计监管主要依靠行政制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偏轻。近年来,随着会计造假问题的日益暴露,监管者也逐渐加大了在刑事和民事方面的制裁措施。
1、CPA的法律责任
1.1 CPA法律责任的认定
从各国不同法系的规定来看,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二是虚假审计报告是产生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对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是确认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的虚假审计报告产生于不同的原因,给利益相关方带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是世界各地区划分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公认标准。
对于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会计界和法律界有所不同,会计界对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往往以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相关执业规范为重要参考,即更注重过程的真实与否。这一点从会计界的各种规范文件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如果故意或因过失未能按照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审计业务,导致审计结果出现误差,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切实按照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审计业务,即使审计结果出现误差,也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1.2 CPA的法律责任分析
我国目前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相应的法律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刑法、民事通则和行政处罚法,第二层为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第三层包括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职业道德规范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第二层法律是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该层没有规定的可依据第一层作出相应的处罚,第三层有更详尽的规定的应以此为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三部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颁布的《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修订的《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再次修订的《会计法》。为了了解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变迁,我们特别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2.1总体而言,1985年和1993年的会计法区别不大,但1999的会计法变动较大。1985、1993年的会计法在法律责任的条数、字数及内容上都差不多,1999年的会计法有8条约1500字,而1985、1993年的会计法只有5条约500字,内容含量是其3倍,另外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责任主体都有明显的变化。
1.2.2责任主体的变迁:经历了由1985年的会计人员、单位领导人和上级单位领导人到1993年的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再到1999年单位领导人为主、会计人员为辅的变化。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一条就是政企分开。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合一,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都受上级主管单位的调控,上级单位领导人理所当然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负行政责任。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企业与主管部门纷纷脱钩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会计法规定的责任主体也相应地删除了上级单位领导人。1999年会计法又进一步划清了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法律责任的主次,这是数十年会计实践的结果,人们逐渐认清了会计人员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无论在经济还是在行政上,作为基层工作者的会计人员都依附于单位领导人,要求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进行会计监督、对会计作假负较大的责任,显然不合理。因此这种变革是合乎实际的。
1.2.3法律责任的变迁:1985、1993年的会计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完全一致,1999年的会计法规定的责任种类仍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更明细。明确了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如第42条增加了应予以处罚的10种情况、第44及45条对会计造假有详尽的限定、第46条对单位领导人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行为也有更详尽的说明。
2、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完善
2.1严格遵守独立审计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实践证明,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各项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则一般不会发生过失。因此,注册会计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掌握并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避免和减少法律诉讼的发生。
2.2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关键。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和实践能力,及时发现审计业务中存在的重大错弊,避免法律责任。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规定,只需通过注册会计师五门专业考试和具备两年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就可以为执业注册会计师。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胜任本职工作。
2.3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各级财政部门、中注协、证监会等主管部门不公应肩负起对违规、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管理。此外,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也有监督责任。注册会计师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必然会自觉严格约束其行为。
2.4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为法律顾问。对于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而言,也可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职聘请法律顾问。在执业过程中,共同分析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即使发生法律诉讼,请有经验的律师参与诉讼也可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发生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潘丽秀.从银广厦事件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华会计网校,
[2]代辉宇,孙易祥.浅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
[3]王雄元.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分析.中华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