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意外生繁花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ay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虽然我将“赏析江南冬景的画面特点,品味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并理解作者眼中江南景与江南人的关系”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却在备课之始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整篇文章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诗歌浪漫诗意的想象,更没有情到浓处深情的表白,文章的某些表达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即使阅读起来也不太顺畅。
  在用江南风情画作导入后,我先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并筛选出文中江南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并让学生用短语的形式归纳文中出现的几幅画面,顺势导入郁达夫的个人简介。整体感知后是品读赏析环节。一生引用“若遇到和风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分析江南冬景的特点,不料他突然发起质疑:“老师,这个词是不是有语病?‘碧落’是天空的意思,不是和前面‘青天’的‘天’字语义重复了吗?”我没在意,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简单解释。谁知该生继续追问:“既然如此,‘凯旋归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吗?为什么到了语病题中就成了病句?”我觉得该生的提问有一定道理,既然涉及语言文字,不如迎合他们的“好奇”,于是我临时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就这样,一场有关语言文字规范的“头脑风暴”很快有了结果,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生1 我们在讨论这个词语有无语病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语法究竟是谁制定的?每个时代的语法都一样吗?
  生2 我喜欢读鲁迅的文字,但我发现鲁迅的文章也有很多语病,但他的文章很犀利,思想深刻,因此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我发现鲁迅和郁达夫都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写作。当时处于语言变革时期,那时候的作家都是白话夹杂着文言,顾不得什么语法了吧。
  生3 我手中的《新华字典》已经是第六版了,字典一版再版说明语言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学家是拗不过大众习俗的,这不正是约定俗成的体现吗?说不定不久以后“凯旋归来”也没什么语病了。所以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标准来死抠以前的文字,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准郁达夫所处的时代,那样的语言表达也是符合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规范的,因此算是正确的表达,不是语法错误!
  师 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所提出的观点也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从另一个角度——语言修辞方面来分析一下“青天碧落”一词呢?
  生4 我认为“青天碧落”不存在语病,因为一个成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叫“并列结构”。这样的短语在古代成语或熟语中都很常见,比如“崇洋媚外”“唉声叹气”“安邦定国”。在古代“青”和“碧”为同一种颜色,“落”在古汉语中指“落下”,名词性质时解释为“居住的地方”。无论理解成“从蓝色之处降落”还是“居住在一片蔚蓝中”,我们都能很自然地联系到蓝天,因此“青天”和“碧落”是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属于并列式成语。
  师 我也非常赞同这位同学的看法。从这个角度而言,编者在书中给出的注释是不够严谨的,以致误导了部分同学。(注:苏教版必修一在课文注释中将“碧落”一词解释为“天空”。)
  生5 我觉得不能用语法套文学作品中的每一句话,“好不热闹”这个词,从逻辑上讲是否定的表述,但是实际上是“很热闹”的意思,这也不合逻辑。我觉得“青天碧落”这个词语没语病,而且化用了古诗词,非常典雅,而且读起来很顺口。
  这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喜出望外,我想何不顺势引导,以郁达夫的语言特点为切入点品味江南冬景的意境美呢?于是我说:“我与这位同学深有同感,‘青天碧落’这个词非常典雅,这也体现了郁达夫的散文语言的一个特点——白话文中融入古典文学词汇,同学们不妨再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学生很快集中到了原文第七自然段,并发现了不少古典文学词汇的应用,如“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门对长桥,窗临远埠,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中的“微雨寒村”“冬霖景象”“绿林好汉”“门对长桥”“窗临远埠”等。我再次引导学生:“如果撇开语境,孤立地看一个词,即使写得再工丽、再新奇,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古典文学词汇的融入,与这幅‘微雨寒村’图的意境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让学生们重新回归文本,开始品味起文中的语言来。很多同学都从这些凝练、典雅的字句中,感受到了一种幽远的情怀,在白话与文言两种格调的文字交织中,发现一种清新隽永之态,这不仅切合文中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更强调突出江南冬景淡雅朦胧、悠闲洒脱的意境之美。更有同学体味到了郁达夫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课堂至此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青天碧落”一词就这样串起了一堂意料之外的语文课。相信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在思考和质疑中真正理解了语言约定俗成的特点,还让他们在品味涵泳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着去接受这类饱含历史沧桑和沉郁情感的散文作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
  回想起之前执教《获得教养的途径》等文时,也组织过自由讨论,课堂气氛热烈,而我却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如今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课堂的精彩只是流于表面的喧闹,脱离文本的想象、标新立异的观点、粗糙含糊的表达,只是让学生从一种朦胧到达另一种朦胧,太过跳跃的表述恰恰是背后缺乏深入思考的体现,这也是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的。相反,这堂课尽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却也让我在无意中触摸到了教学的另一扇法门。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每一种打开方式都需要“神游字间、目透纸背”的认真姿态,都需要有朱先生说的“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和执着。唯有如此,才能生成思维碰撞的精彩课堂,才能更好地实现启思明智的目的。
  (责任编辑:巫作猛)
其他文献
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看,写好论述类文章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何以加强?笔者以为至少要强化审题意识、文体意识、逻辑意识与思辨意识。  (徐桦君《如何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第4~8页)
期刊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即文言文的“辞章”讲究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与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要想拥有民族文化底蕴,就必须阅读文言文,也就必须抓住这样的关节点、精髓处。当我们紧紧抓住“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等文言文辞章精髓处时,不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教学有了具体实在的落点;而且,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价值的发挥,也因此就有了可靠的基点。  (童志斌《以“辞章”为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已看不到“记叙文”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或“叙事性作品”。这不同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课程标准的这种变化,显示出我们无须在是否可以虚构上对记叙文进行定性,避免了在此问题上产生尴尬,对作文教学意义重大。  (陈泾霞《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第46~49页)
期刊
摘 要: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忽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李仁甫提出“预学→汇学→助学”生成性学习过程理论,高三语文的专题复习可采用“独自归纳,先学提疑”→“汇学释疑,共同探究”→“助学提升,难点突破”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复习课;诗词赏析;预学;汇学;助学  在高三教学后期,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对高考各类考点的专题复习。
期刊
当前,乡村振兴备受社会关注,土地制度改革促使乡村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出不穷,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学术研究焦点之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最初是为推动农村农业生产产业化,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考虑,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乡村社会实现村庄整合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关于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庄整合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案例,运用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回顾和梳理银川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探究该合作社的生成动因、组织结构
相对叙述能力、说明能力、描写能力而言,论述能力或者说议论能力是当下中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的一种写作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论述类文章的能力,未来工作中可能也经常需要写作论述类文章。但长期以来,内容空洞、文字华丽、注重材料的散文大行其道,甚至经常成为满分作文,使得中学作文教学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语言训练和技巧训练上。每个人都期望用新颖的标题、优美的开头和结尾赢得阅卷者的好感,都会写
期刊
摘 要:当前的古诗词知识教学,在官方的文件精神、课程专家的观点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教师可以解读不同称谓为重点,以理解称谓背后隐含的情感为突破口,确定其知识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知识教学;教学内容  一、诗词知识教什么: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知识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更不应忽视知识教学。因为古诗词如一座
期刊
摘 要:结构安排是论述文写作的关键点之一。教师可通过操作性较强的荐读、仿写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结构模式、提高结构安排能力,并引导他们自觉分析训练,练好眼力和笔力。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教学;结构  笔者以为,写作“论述类文章”,需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加强理性思维和论述手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写论述文时能够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写作常识告诉我们,结构,是文章段
期刊
摘 要: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具有如下特点:体现了命题者的时代关切,彰显了全球视野;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激发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情感共鸣;通过对现实的反思激发考生对科技时代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透射着浓烈的人文色彩;不仅为教学实践起到了方向引领作用,而且对教育的终极旨归提出了重大课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理性思辨;主体价值  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
期刊
摘 要:中考作文命题重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评价方式呈现出的特点凸显了写作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须引导学生在构思时关注逻辑转折、构建认知冲突,以培养心智自立,拓展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思路;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笔者尝试通过对上海市中考写作命题思路进行分析,探索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