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北省棉花主产区集中于黑龙港地区,该区经过多年改造与耕作,水利条件与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具备了种植粮食作物的基础条件,而该区近年植棉效益持续降低;滨海平原土壤盐碱、水资源欠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而棉花耐盐碱、节水能力强,在典型地区比较效益高于粮食作物33.3%。故河北省棉区有必要做出二次战略调整,由现有棉区向东部盐碱平原区转移,在稳定河北省棉花面积的同时增加粮食产量。
关键词:棉区;东移;滨海平原;比较效益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09
河北棉区属黄河流域,常年播种面积在55万hm2,占全国棉花面积的10%、皮棉总产的9%。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采取规划与补贴等措施实施了第一次棉田东移,由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各半分布调整为低平原为主,从水肥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转移到干旱缺水的黑龙港流域,目前河北省90%的棉田集中在黑龙港地区[1]。近年,海河低平原水利条件改善和土壤肥力提升,粮食比较效益增高。
滨海平原区位于渤海湾,包括海兴、黄骅、丰南、唐海、滦南、乐亭、昌黎、秦皇岛市区共8县(市)和中捷、南大港、汉沽、芦台四大国有农场,总土地面积95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2],其中耕地面积41.4万hm2,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42.6%,人均土地0.35 hm2,人均耕地0.15 hm2 [3]。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8~12.6 ℃,积温3 800~4 400 ℃,无霜期180~200 d,年平均降雨量600~700 mm,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4]。滨海平原区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量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土地盐碱化、淡水资源贫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目前的棉花产业发展困境以及滨海盐碱区域植棉优势,促使河北棉花做出第二次战略东移,棉区东移适应利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平衡和规模化农业发展等现实需求。
1 河北植棉史及近年发展趋势
河北省植棉历史悠久,棉农管理技术水平高,棉花单产与品质居于全国前列。建国初期,河北省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93.3万~106.7万hm2,皮棉产量20万~32万t,面积与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0世纪80年代由于棉花产量大幅增加,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卖棉难”的现象,棉花种植严重萎缩,1986年下降到70.8万hm2。90年代,受棉铃虫大爆发与价格降低的双重影响,棉花面积再度下滑,1999年只有26.7万hm2。2000年以后,转基因棉的大力推广和规模化种植,降低了棉铃虫危害与棉农生产成本,2004年植棉面积上升至66.9万hm2,随后的10余年内,棉花播种面积波动性较大,主要受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外输、销售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2011—2014年植棉面积下滑明显。见图1。
2 河北不同棉区棉粮比较效益
对低平原种植区邢台和滨海盐碱种植区沧州两地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两地的种植效益均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主要受作物单产、成本投入、销售价格三因素影响。其中邢台市所处的海河低平原水利条件逐步改善、土壤肥力提升,农民对干旱、积涝等不利气候的应对能力要高于滨海地区。种植成本上,农民根据目标产量也会对农资投入有选择主动性,重要的是,粮食作物价格较为稳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在销售环节的盲目性和损失。而沧州地区土壤条件差、淡水资源匮乏,尤其是滨海盐碱区域生产条件更为恶劣。
邢台地区小麦+玉米的种植收益比单作棉花高8 500~10 400元·hm-2,沧州地区种粮效益虽然也高于棉花,但收益不及邢台的1/2,仅为2 300~4 900元·hm-2,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土壤条件差、生产性投入不足。特别是滨海盐碱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经营活动的原则是“省工省事不荒地”,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广种薄收,遭遇播期干旱选择撂荒1年至数年,基本上“靠天吃饭”。2013—2014年的连续2年干旱,造成玉米减产50%~70%,甚至绝收。小麦、玉米对盐碱敏感、耐旱性差,出苗保苗无法保证,使得土地利用率低,管理起来杂乱费工。以滨海平原地区的海兴县为例,小麦+玉米的产量仅为其他平原区产量的50%左右,年收益7 500元·hm-2左右,而种植棉花可产子棉3 000 kg·hm-2,高产地块达3 750 kg·hm-2,即使棉花价格近年偏低,仍可实现年收益10 000元·hm-2左右,比较效益高33.3%。如表1、表2所示。
3 棉区东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1 利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滨海平原区有丰富的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约44.3万hm2,占滨海平原区总土地面积的45.5%,包括可开垦盐碱地和苇地,其中可开垦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兴、黄骅等地,占可开垦盐碱地总面积的66.5%[5]。另外,该区域还有约8.6万hm2低产棉田,粮食作物受干旱盐碱影响产量低且不稳定。棉花是盐碱地先锋作物[6],在盐含量0.3%条件下生育正常。棉花萌发和生长的极限盐度为0.6%~0.7%和0.4%[7],含盐量<0.2%的缺钾盐碱土壤施用适量的钠盐还可起到促进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8],小麦生长的极限盐度为6.0 ds·m-1,玉米则仅为1.7 ds·m-1(1 ds·m-1=0.064% NaCl)[9]。
目前,沧州市的盐碱区域中,黄骅市有4.8万hm2盐碱地,棉花面积不足0.67万hm2;南大港农场11.2万hm2盐碱地,棉花种植面积0.4万hm2;海兴2.87万hm2盐碱地,棉花面积不足0.67万hm2。若沧州加快盐碱地开发利用并发展棉花生产,种植面积可达26万hm2以上。冀东滨海平原地区,在“稻改旱”工程影响下,有大量的盐碱土地可以种植棉花作为主要的旱作作物,所以在盐碱地发展棉花产业有巨大潜力。 3.2 生态平衡的需要
在考虑粮食安全的同时要兼顾生态平衡的需要。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漏斗面积已超4万km2,漏斗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港流域的衡水、沧州、邢台、邯郸四市,而河北省90%的棉花就分布在这一区域。邢台、邯郸、衡水等地随着土壤条件的改善,大量棉农已经选择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以邢台为例,2009—201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植棉面积连续下滑。玉米生长期雨热同步,耗水量相对较少,夏玉米生长期需水量365.9 mm,同期年均有效降水量276.5 mm,相当于需水量的75.6%,尚缺水89.5 mm,抽雄至灌浆期是夏玉米需水量最多时期,这个时期若遇干旱会造成“卡脖旱”,对玉米产量有严重影响。小麦则属于高耗水作物,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小麦又占农业用水量的70%[10]。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387.5 mm,黄淮平原小麦生长期平均有效降雨量只有173 mm,尚亏缺214.5 mm,需水量最大的拔节至成熟期,占总需水量的75.1%,而此时有效降雨较少,春旱频发。而棉花生长期需水量为379.6 mm,一般年份有效降雨量就能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求[11-14]。
农业节水是治理地下水超采的关键。黑龙港流域棉区的衡水、邢台、邯郸三地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压减冬小麦面积,改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低耗水农作物,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沧州受盐碱环境制约应大力发展棉花等低耗水量作物,这样既能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能稳定河北省的棉花种植面积和增强棉花产业竞争力。
3.3 资源优势利于规模化农业发展
发展规模化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一系列土地流转和农机农资补贴政策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转化,能充分发挥土地和农用物资的生产潜力;有利于增强农民对生产经营的把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有利于实行农业布局的区域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业技术的标准化,最终实行农业的现代化。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集中化程度高,千亩、万亩甚至数万亩成方连片地块较多,便于机械化作业,快速开展治理耕作。河北环渤海盐碱区域年降水量550~650 mm,有效积温4 100~4 300 ℃,日照时数2 500~2 700 h,比全省常年平均日照时数多54 h,秋季温度高、日照充足,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较轻,且盐碱土壤富钾,具有生产优质棉的气候优势[15]。
4 棉区东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粮棉争地、水资源匮乏、生产力提高缓慢等瓶颈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棉花产业的发展,亟须对棉花种植业进行区域和结构调整。盐碱地资源一直以来被视为储备资源、搁置资源,其农业功能未充分开发利用,主要原因是盐碱地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改良难度大、前期投入多等。
4.1 政策引导,因地制宜
种植区域的调整涉及政策制定、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首先,政策制定与资金投入要具有导向性和适度倾斜,政府应制订盐碱地整体开发利用方案,因地制宜、以农为本,多种改良措施并举,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并注重该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另外,河北省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都分布在滨海盐碱区域,因此,要开发利用好盐碱地,增加农民收益,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最大化,达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4.2 质优价稳,积极植棉
以品质优势获得价格高地,扩大棉花种植规模,内地棉花色白、绒长,相比于新疆机采棉目前暴露出的纤维长度受损、短绒率高、杂质多等问题具有优势,尤其是滨海盐碱区域,降雨集中在7—8月份,吐絮期降雨较少、光照条件好、多风烂铃少,棉花品质较高,应发展优质棉基地建设,以质优换取高收益,同时每年的棉花价格补贴应早落实、早到位,提高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4.3 聚集人才,借鉴经验
科研单位努力做好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盐碱地植棉技术研究有数十年的历史,积累并创新了大量的关键技术和成果。山东东部同属滨海盐碱区,植棉技术处于领先优势,河北省要加大项目研发投入,鼓励培养本省盐碱地植棉科研人才的同时借鉴邻省及新疆高产棉种植经验,但勿生搬硬套。
4.4 规模种植,产销贯通
充分利用滨海平原的盐碱地资源优势,在资金与政策上支持企业或个人进行土地流转经营,提高植棉机械化发展速度和质量,扶持农民成立或加入棉花种植合作社、种植服务协会,培养本土棉花经纪人实体,解决传统分散种植造成的成本高、生产累、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该区域棉花产业发展要有好思路、高起点、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龚焕文.从河北省棉田东移看因地种植的经济效益[J].农业技术经济,1984(6):5-8.
[2] 孙进群,孙世刚,阎立波.河北省滨海平原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1,31(2):203-205.
[3] 浦玉朋,段婧,葛伟,等.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5):226-230.
[4] 胡景辉,孙丽敏.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探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0):56-59.
[5] 李贺静.河北省滨海平原区补充耕地等别评定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6]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72-174.
[7] LEVITT J. Responses of plant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J]. Ann Rev Plant Physiol,1980,32:109-118.
[8] 陈国安.钠对棉花生长及钾钠吸收的影响[J].土壤,1992,24(4):201-204.
[9] 赵可夫.植物抗盐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 刘昌明,周长青,张士锋,等.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效益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5,4(1):1-10
[11] 王友贞,汤广民.节水灌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节水灌溉,2005(2):33-34.
[12] 兰才有.发展节水灌溉的若干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2005(4):15-21.
[13] 梅旭荣.节水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14] 朱尔明.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5]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统计局.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2)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关键词:棉区;东移;滨海平原;比较效益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09
河北棉区属黄河流域,常年播种面积在55万hm2,占全国棉花面积的10%、皮棉总产的9%。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采取规划与补贴等措施实施了第一次棉田东移,由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各半分布调整为低平原为主,从水肥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转移到干旱缺水的黑龙港流域,目前河北省90%的棉田集中在黑龙港地区[1]。近年,海河低平原水利条件改善和土壤肥力提升,粮食比较效益增高。
滨海平原区位于渤海湾,包括海兴、黄骅、丰南、唐海、滦南、乐亭、昌黎、秦皇岛市区共8县(市)和中捷、南大港、汉沽、芦台四大国有农场,总土地面积95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2],其中耕地面积41.4万hm2,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42.6%,人均土地0.35 hm2,人均耕地0.15 hm2 [3]。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8~12.6 ℃,积温3 800~4 400 ℃,无霜期180~200 d,年平均降雨量600~700 mm,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4]。滨海平原区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量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土地盐碱化、淡水资源贫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目前的棉花产业发展困境以及滨海盐碱区域植棉优势,促使河北棉花做出第二次战略东移,棉区东移适应利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平衡和规模化农业发展等现实需求。
1 河北植棉史及近年发展趋势
河北省植棉历史悠久,棉农管理技术水平高,棉花单产与品质居于全国前列。建国初期,河北省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93.3万~106.7万hm2,皮棉产量20万~32万t,面积与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0世纪80年代由于棉花产量大幅增加,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卖棉难”的现象,棉花种植严重萎缩,1986年下降到70.8万hm2。90年代,受棉铃虫大爆发与价格降低的双重影响,棉花面积再度下滑,1999年只有26.7万hm2。2000年以后,转基因棉的大力推广和规模化种植,降低了棉铃虫危害与棉农生产成本,2004年植棉面积上升至66.9万hm2,随后的10余年内,棉花播种面积波动性较大,主要受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外输、销售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2011—2014年植棉面积下滑明显。见图1。
2 河北不同棉区棉粮比较效益
对低平原种植区邢台和滨海盐碱种植区沧州两地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两地的种植效益均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主要受作物单产、成本投入、销售价格三因素影响。其中邢台市所处的海河低平原水利条件逐步改善、土壤肥力提升,农民对干旱、积涝等不利气候的应对能力要高于滨海地区。种植成本上,农民根据目标产量也会对农资投入有选择主动性,重要的是,粮食作物价格较为稳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在销售环节的盲目性和损失。而沧州地区土壤条件差、淡水资源匮乏,尤其是滨海盐碱区域生产条件更为恶劣。
邢台地区小麦+玉米的种植收益比单作棉花高8 500~10 400元·hm-2,沧州地区种粮效益虽然也高于棉花,但收益不及邢台的1/2,仅为2 300~4 900元·hm-2,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土壤条件差、生产性投入不足。特别是滨海盐碱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经营活动的原则是“省工省事不荒地”,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广种薄收,遭遇播期干旱选择撂荒1年至数年,基本上“靠天吃饭”。2013—2014年的连续2年干旱,造成玉米减产50%~70%,甚至绝收。小麦、玉米对盐碱敏感、耐旱性差,出苗保苗无法保证,使得土地利用率低,管理起来杂乱费工。以滨海平原地区的海兴县为例,小麦+玉米的产量仅为其他平原区产量的50%左右,年收益7 500元·hm-2左右,而种植棉花可产子棉3 000 kg·hm-2,高产地块达3 750 kg·hm-2,即使棉花价格近年偏低,仍可实现年收益10 000元·hm-2左右,比较效益高33.3%。如表1、表2所示。
3 棉区东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1 利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滨海平原区有丰富的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约44.3万hm2,占滨海平原区总土地面积的45.5%,包括可开垦盐碱地和苇地,其中可开垦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兴、黄骅等地,占可开垦盐碱地总面积的66.5%[5]。另外,该区域还有约8.6万hm2低产棉田,粮食作物受干旱盐碱影响产量低且不稳定。棉花是盐碱地先锋作物[6],在盐含量0.3%条件下生育正常。棉花萌发和生长的极限盐度为0.6%~0.7%和0.4%[7],含盐量<0.2%的缺钾盐碱土壤施用适量的钠盐还可起到促进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8],小麦生长的极限盐度为6.0 ds·m-1,玉米则仅为1.7 ds·m-1(1 ds·m-1=0.064% NaCl)[9]。
目前,沧州市的盐碱区域中,黄骅市有4.8万hm2盐碱地,棉花面积不足0.67万hm2;南大港农场11.2万hm2盐碱地,棉花种植面积0.4万hm2;海兴2.87万hm2盐碱地,棉花面积不足0.67万hm2。若沧州加快盐碱地开发利用并发展棉花生产,种植面积可达26万hm2以上。冀东滨海平原地区,在“稻改旱”工程影响下,有大量的盐碱土地可以种植棉花作为主要的旱作作物,所以在盐碱地发展棉花产业有巨大潜力。 3.2 生态平衡的需要
在考虑粮食安全的同时要兼顾生态平衡的需要。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漏斗面积已超4万km2,漏斗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港流域的衡水、沧州、邢台、邯郸四市,而河北省90%的棉花就分布在这一区域。邢台、邯郸、衡水等地随着土壤条件的改善,大量棉农已经选择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以邢台为例,2009—201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植棉面积连续下滑。玉米生长期雨热同步,耗水量相对较少,夏玉米生长期需水量365.9 mm,同期年均有效降水量276.5 mm,相当于需水量的75.6%,尚缺水89.5 mm,抽雄至灌浆期是夏玉米需水量最多时期,这个时期若遇干旱会造成“卡脖旱”,对玉米产量有严重影响。小麦则属于高耗水作物,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小麦又占农业用水量的70%[10]。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387.5 mm,黄淮平原小麦生长期平均有效降雨量只有173 mm,尚亏缺214.5 mm,需水量最大的拔节至成熟期,占总需水量的75.1%,而此时有效降雨较少,春旱频发。而棉花生长期需水量为379.6 mm,一般年份有效降雨量就能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求[11-14]。
农业节水是治理地下水超采的关键。黑龙港流域棉区的衡水、邢台、邯郸三地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压减冬小麦面积,改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低耗水农作物,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沧州受盐碱环境制约应大力发展棉花等低耗水量作物,这样既能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能稳定河北省的棉花种植面积和增强棉花产业竞争力。
3.3 资源优势利于规模化农业发展
发展规模化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一系列土地流转和农机农资补贴政策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转化,能充分发挥土地和农用物资的生产潜力;有利于增强农民对生产经营的把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有利于实行农业布局的区域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业技术的标准化,最终实行农业的现代化。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集中化程度高,千亩、万亩甚至数万亩成方连片地块较多,便于机械化作业,快速开展治理耕作。河北环渤海盐碱区域年降水量550~650 mm,有效积温4 100~4 300 ℃,日照时数2 500~2 700 h,比全省常年平均日照时数多54 h,秋季温度高、日照充足,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较轻,且盐碱土壤富钾,具有生产优质棉的气候优势[15]。
4 棉区东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粮棉争地、水资源匮乏、生产力提高缓慢等瓶颈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棉花产业的发展,亟须对棉花种植业进行区域和结构调整。盐碱地资源一直以来被视为储备资源、搁置资源,其农业功能未充分开发利用,主要原因是盐碱地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改良难度大、前期投入多等。
4.1 政策引导,因地制宜
种植区域的调整涉及政策制定、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首先,政策制定与资金投入要具有导向性和适度倾斜,政府应制订盐碱地整体开发利用方案,因地制宜、以农为本,多种改良措施并举,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并注重该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另外,河北省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都分布在滨海盐碱区域,因此,要开发利用好盐碱地,增加农民收益,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最大化,达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4.2 质优价稳,积极植棉
以品质优势获得价格高地,扩大棉花种植规模,内地棉花色白、绒长,相比于新疆机采棉目前暴露出的纤维长度受损、短绒率高、杂质多等问题具有优势,尤其是滨海盐碱区域,降雨集中在7—8月份,吐絮期降雨较少、光照条件好、多风烂铃少,棉花品质较高,应发展优质棉基地建设,以质优换取高收益,同时每年的棉花价格补贴应早落实、早到位,提高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4.3 聚集人才,借鉴经验
科研单位努力做好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盐碱地植棉技术研究有数十年的历史,积累并创新了大量的关键技术和成果。山东东部同属滨海盐碱区,植棉技术处于领先优势,河北省要加大项目研发投入,鼓励培养本省盐碱地植棉科研人才的同时借鉴邻省及新疆高产棉种植经验,但勿生搬硬套。
4.4 规模种植,产销贯通
充分利用滨海平原的盐碱地资源优势,在资金与政策上支持企业或个人进行土地流转经营,提高植棉机械化发展速度和质量,扶持农民成立或加入棉花种植合作社、种植服务协会,培养本土棉花经纪人实体,解决传统分散种植造成的成本高、生产累、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该区域棉花产业发展要有好思路、高起点、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龚焕文.从河北省棉田东移看因地种植的经济效益[J].农业技术经济,1984(6):5-8.
[2] 孙进群,孙世刚,阎立波.河北省滨海平原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1,31(2):203-205.
[3] 浦玉朋,段婧,葛伟,等.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5):226-230.
[4] 胡景辉,孙丽敏.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探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0):56-59.
[5] 李贺静.河北省滨海平原区补充耕地等别评定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6]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72-174.
[7] LEVITT J. Responses of plant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J]. Ann Rev Plant Physiol,1980,32:109-118.
[8] 陈国安.钠对棉花生长及钾钠吸收的影响[J].土壤,1992,24(4):201-204.
[9] 赵可夫.植物抗盐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 刘昌明,周长青,张士锋,等.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效益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5,4(1):1-10
[11] 王友贞,汤广民.节水灌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节水灌溉,2005(2):33-34.
[12] 兰才有.发展节水灌溉的若干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2005(4):15-21.
[13] 梅旭荣.节水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14] 朱尔明.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5]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统计局.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2)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