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活在老北京话里的虫子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话所言说的昆虫里,再也找不出比蜻蜓花样更多的了。
  总括说来,有两大类,一种称之为蚂螂,指的是体形比较小、常见的那种蜻蜓。夏日雨后,有个水坑就会高高低低聚集一群,飞累了,石榴枝儿、扫帚苗(学名地肤)、鬼子姜(学名菊芋)上一落,小心凑近捏着尾巴就可以逮住。四五岁的孩子,没捕虫网只要能挥得动扫帚,一样可以战果辉煌,夹一手指缝儿抿一嘴(注1)。
  另一类称之为琉璃或老琉璃,这类蜻蜓体型较大,坑池稻田才多,胡同里偶尔瞧见,也很难逮。因飞得高且快,用北京话说,比较贼。至于昆虫的名字为何与建筑扯上,大概要从颜色上想——蜻蜓胸腹部的“闪”与青绿色琉璃瓦所发散颜色有某些暗通款曲之相似处。捉这类蜻蜓扫帚就不成了,要“招”,即用苇草拴住一只摇动,勾引其他的。雌的紫偏淡青色叫老紫儿,雄的墨绿色叫老刚儿。大多都是以紫儿招刚儿,运气好,兴许还能逮住“排(pǎi)”,就是那些正在交尾雌下雄上飞着的。这种交尾巡航飞行的成对蜻蜓称之为“架排(pǎi)”。
  北京孩子捕蜻蜓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类,其他的因不易见所以捉到后的成功感相当足实,因捉一只蜻蜓而炫耀一夏天的小孩儿大约不会少。有一种跟普通蜻蜓体型类似的蜻蜓,胸腹至尾出奇地红,艳红色,北京孩子称之为红秦椒。这种蜻蜓偶尔还在庭院植物上一落,很机警,捏尾逮住实属不易。还有一种小而黑的蜻蜓,落着时,双翅并不老实呆着而不时收敛,称之为黑老婆儿(学名蛟蜻蛉)。跟黑老婆儿相对的白老婆儿则是胸腹淡灰近白。通身黑黄相间,越到尾部越明显的箭蜓被称之为老膏药。形体跟蜻蜓比起来更细弱,犹如缩了两号学名为蜻蛉的青绿色昆虫被人们称之为琉璃鼠儿,因这种虫子喜频繁起落,很少安静呆在一处。这琉璃鼠儿栖停时翅膀不似蜻蜓那样平展而是并合立于背上,有人也称之为豆娘子,给李时珍写传的才子顾景星咏这种小虫诗云:……行雨慵难起,风戏几巡。合欢藏薤叶,弱立向青萍……
  
  蝉在北京人口中被称为唧鸟儿,皆因高卧枝头弹拨青林音乐之故。蚱蝉的体型最大,叫起来永不知疲倦,人们称之为麻唧鸟儿,嚼麦子筋儿或是熬内车带粘的就是这种,基本上是棵树上就有,粘住了一般都会毁了它那一对漂亮翅膀,粘不住往往就会被它兜头赏一泡尿。蟪蛄的个头儿还不及麻唧鸟儿的一半,翅膀长于身体,黄绿色,因叫声得名曰小热热儿,它是最早登陆夏天的蝉。 在北京话中被称之为“伏天儿”,它叫唤的日子是北京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候,温度高且湿度大,人们身上汗津津的永没个干爽。鸣蜩在夏末秋初出现,人们称之为伏凉哥儿或秋凉儿,古之寒是也,“寒蝉凄切”中的寒蝉指的就是这位相公。还有一种大而黑的蝉,丕蜩,不太多见,北京人冠之以王师太。蝉刚拱出土的幼虫叫唧鸟儿猴儿,主要以蚱蝉的为常见。夏日黑景天雨前最多,围着杨柳树随意一转就可以抓到,孩子们捉来大多用茶碗扣上,盼着第二天瞧一眼嫩绿色还没变老的蝉翼。也有人大批抓来过油吃的,一般人不那样做,太损!所有鸣叫的蝉都是雄性,雌的不会叫,北京话称之为哑巴(bá)子。
  
  夏日街头所售的昆虫有蝈蝈一种,大多是忙完夏的农人所为。秫秸篾儿编成拳头大小镂空笼子,一笼一只,价格低廉,街人喜购,喂以倭瓜花儿、葱白儿以及一些叶菜均可。售卖蝈蝈农人往往骑一自行单车,后架上小笼子串摞过人,蝈蝈叫起来此起彼伏声音震耳其状颇可观。农人所售蝈蝈均为雄性,捕自田野陵丘,雌性蝈蝈称之为驴驹子,叫声嘶哑不入耳,没人要。
  
  蛐蛐中有长相特殊头平如立扣一军官帽者,曰梆儿头或棺材板。此种蛐蛐没人肯养,皆因不善斗且名字晦气。还有体大健硕鸣声亦悦耳之蛐蛐,曰油葫芦,养者冬日畜葫芦中揣之。蛐蛐中之雄性善斗,称之为二尾(yǐ)儿。雌性称之为三尾(yǐ)儿或三尾(yǐ)儿大扎枪,尾部突出的一支谓之扎枪,是产卵的器官。蛐蛐之不爱打架的畜者称之为老米嘴,不开牙(注2),光吃饭,得名大约与前清人爱吃老米有关,讽刺口儿高无所事事!
  
  还有两种与蛐蛐挨点边儿的昆虫,比蛐蛐个儿小。一种生活在灶台附近不怕热,唧唧复唧唧,叫灶马儿,蛛丝马迹中的那个“马”说的就是它。另一种个儿头更小些,方脑袋有棱角,鸣叫如连续的铃声“铛儿——铛儿——铛儿……”爱虫者多以火柴盒大小扣一面玻璃之塑料小盒怀揣畜养,曰金钟儿。
  
  蝗虫里面名声最高的当数挂大扁儿,绿色,体瘦长,头细而尖,学名大尖头蜢,它的出名有赖于一段相声《文章会》。另外一种小型的蚂蚱学名为笨蝗的被起名蚂蚱墩儿,言其粗壮结实经得起摔打。短额负蝗因其贴身儿软翅呈漂亮的红色,得名红姑娘儿。
  
  翅红褐色上有花点的瓢虫人们称之为艾瓢儿,皆因瓢虫趴着不动时候,像极了切开的葫芦,彼时好多家都用此舀水,称之为水瓢。也有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称瓢虫为蹦蹦儿的,其实瓢虫根本不会蹦,大概是蹦蹦戏看多了。最富有家庭气息的称呼为花大姐,嫉妒它有一件漂亮袄的原因吧。
  
  还有一位大姐不能落下——臭大姐。蝽象的一种,学名蝽。这姐姐脾气不太好,没事儿别招它,要不有一股子不太好闻的味道等着你,天涯海角都甭想躲喽!
  
  另一种昆虫跟臭大姐住街坊,名字可带着官气,男人称之为官儿老爷,妻子称之为官儿娘子,业余爱好喜拉车,经常被人们捉了来洗澡后套上一架纸和秫秸糊成的小车售卖于市,吆喝曰:好肥骡子……好热车呀!这种昆虫学名蜣螂,叫白了曰屎壳郎。
  
  最后奉上笔者与一种小虫的故事。
  刺蛾的幼虫在虫子里不能不说算比较漂亮一级——毛绒绒的明黄身子上嵌一道或两道从头到脚的水蓝珠线。海棠、枣、杏以及杨树上都有它们。它们爱团结,它们守纪律,它们轻易不会落到地上滚一身土。
  某夏,笔者尚幼,路过一排杨树,瞅见耷拉的杨树枝条,想起了老师说过要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于是摽住枝条热火朝天地荡了起来。
  哪承想,一阵一阵刺痛钻进了笔者幼小的心灵,待笔者想着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欧阳海和王二小,强忍疼痛抖搂背心的时候,看到了它——被北京人称之为杨剌子的那种虫子。
  尽管三伏天热得可以,刺痛伴着奇痒如潮水般向笔者袭来,笔者在围着被子蹲在炕上还不停哆嗦的情况下,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句累,咬牙坚持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卫生所的王大夫一次一次苦口婆心地走过来,劝说:再涂点氨水儿吧?笔者梗梗脖子推开王大夫大义凛然地回答道:想起先烈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这点小伤不算啥,把氨水留给更需要的同志们吧!
  最后,老师高兴地抚摸着笔者的头说:真是一个懂事儿的好孩子呀!
  这种虫子北京人称之为虺儿(注3)。
  注1:是指顺势抿蜻蜓翅膀于口中,借以腾手再捉。
  注2:蛐蛐相斗谓之开牙。
  注3:读音如huì huǐ ér 翻遍手头儿北京话词典也没有找到与这个音相对的词,字是我臆想着用的,虺者害人的毒物也;者,撞击也。
  编辑/麻 雯 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京剧以其敦厚的性情和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形成了思想上最具人文色彩的“国剧”。2010年,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京剧院是国内规模最大、艺术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以“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和“五大头牌”马谭张裘赵为代表的艺术前辈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  正如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所言,“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于你、于我都是一
期刊
说起王树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听戏的观众无人不知。这位北京京剧院的台柱子不仅享誉梨园,出色的嗓音条件使其在流行歌曲演唱方面游刃有余,被著名歌唱家王昆视为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王树芳多次随团去海内外演出,并在北京、台湾、美国等地成功举办了30多场个人演唱会,场场爆满,是梨园界第一位开个人演唱会的人。  她敢想敢作,是那个年代引领潮流的时尚先行者。身体的原因,王树芳已告别舞台6年,提前过起了退休生活。  
期刊
想象中的采访是在人艺后台偌大的排练厅进行,而现实是他们的员工食堂,杨立新一如平常地排队打饭,自然而然地对每个擦肩而过的同事微笑,有意无意地和大家打趣嬉笑着……  杨立新“攒”下的人缘真令人生畏。  脚踏老北京布鞋,口吐京音,我们的对话,也是对脑海中老北京生活的回忆与感念。  印象的杨立新,现实的杨立新,吻合得竟有些恣意。那么,返璞、本真,算不算他深入人心的一大秘诀?    “专”是“专业”之“专”
期刊
2011年对于北京京剧院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作为全年跟踪采访的《北京纪事》杂志见证了北京京剧院的成长与变化。时值岁末,院长李恩杰回顾了北京京剧院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对当下和未来进行了一番梳理。  在保留剧目的加工提高和传统流派剧目的挖掘整理中,北京京剧院成绩不俗。张派《姜秋莲》、谭派《鼎盛春秋》好评如潮,新编历史京剧《蝶海情》和曾获得全国首届文华大奖的《画龙点睛》等新创保留剧目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
期刊
“爷爷”其实是我的姥爷,之所以叫爷爷,是因为我从小就一直这么叫,惯了、久了,也觉得顺嘴亲切些,就这么叫了20年。打我记事儿起,一年四季爷爷的左胸口外衣上就别着一枚红色的、圆圆的东西,上面还有一个人头侧面像。摸上去硬硬的、看上去闪闪的东西就成了小时候我对爷爷的识别符号,每次看到幼儿园门口有个鲜红闪耀的红点,就知道是爷爷来接我了。多少年后,无论这东西的形状样式怎么变,却总别在爷爷的外衣上。等我长大后,
期刊
提起张瞳,圈儿里人知道他,观众却对不上号儿,他是“脸儿熟又陌生”的演员。一次,我帮他报销医药费,社保所的工作人员端详着医保卡上的照片说,这位老先生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老刘吧?其实,刘书友是他最不喜欢的角色,却阴错阳差地接了戏。他不喜欢夸张的闹剧,更不愿作浅薄的笑料。作为家人,我懂得三叔的艺术追求。他钟情于内心纠结的角色,更愿扮演悲剧性人物,如《咸亨酒店》中的落魄文人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期刊
第一次进奥林匹克公园还在奥运之前,不开放,托关系进去的。其时,崭新的园子正热待着五洲健儿,处处警车、警犬,弄得紧张,走马观花,除了大,没留下太多的印象。奥运之后,大园子揭开面纱,免费以飨游客,仗着近,天天惠顾。1年下来,对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人、狗、音乐和风景饶有一番心得,描画出来,就是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一幅彩绘“四扇屏”。    人,有情  先说人,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人分两类,一类是逛园子的,一类是管园
期刊
玻璃门一闪,常秋月款步走进咖啡厅,我与她碰个正着。她举止优雅大方,但不失花旦在舞台上的活泼开朗、天真烂漫。常秋月热情地问我吃过早点了没有,没吃的话这里有卖的,我急忙说吃过了。她豪爽地说:“吃过了那我就不客气了啊。我这两天太忙了,前天刚演出回来。”她点了一份点心、一杯牛奶,又给我点了一杯拿铁。我们拣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边喝边聊。  此时咖啡厅渐渐变成了一座舞台,大幕徐徐拉开:袅袅婷婷走出一个姑娘,她
期刊
她叫舒晴,1年前她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一名80后的年轻妈妈;1年之后,她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首位分手师,并将电影《非诚勿扰2》的“离婚典礼”搬入了现实生活中。舒晴被称为分手师,但实际是“劝和”不“劝分”。虽然公司成立不久,但是在她的调解下,已经有数对濒临离婚的夫妻破镜重圆。舒晴自己也调侃道,她是“最不称职“的分手师。     不甘平凡,自主创业   舒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和大多数80后女孩一样,毕
期刊
多久没有费尽心思地挑选对味的小馆了。还是某天我们刊物的校对老师问我:“怎么不写了?”我想也就是那样就不写了,顺其自然地犯懒:“您觉得应该继续写吗?”“反正没有它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是个极易感动又讨厌嘴上肉麻的姑娘,淡淡地笑着回应,心里却笃定了要找间好吃的小馆。隔天,便约了朋友走街访巷地寻见——立春小馆。  进门迎客的大爷话少但笑容很多,后来知道他们一家是老北京,父子打点着店里生意。靠墙冰柜里摆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