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记忆或许就是一代人的记忆,一堆记忆的碎片就可以串起整个民族的历史。当我们回望改革开放30年来留下的脚印,发现最能触痛我们心灵柔软部分的,居然是他者的记忆。
城墙——不灭的童年印象
挥之不去的雾霾将城市紧紧包裹,反常的温热之后气温骤降。上个星期天,气象预报中的雪片并没有如鹅毛般地飞来。方少华的个人画展《为伊甸园寻找无公害的苹果》如期开幕,被天气折腾得相当不爽的观众在暖气充足的上海美术馆展厅里呵气搓手,稍许活跃了一点。接下来,大家在展出的作品中看到了不乏诙谐的意象,一个是拱门,另一个是雨伞。
这是方少华为人熟识的符号,属于他个人的艺术胎记。
1962年,方少华生于湖北省沙市,在当地及武汉长大,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在母校取得艺术研究硕士学位。1995年南下广州寻找发展机会并定居。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及美术研究所所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方少华有点执意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这一段生长期对他而言铭心刻骨。他的童年在离沙市不远的荆州古城度过,这是一座历史可以上溯至战国的古城,《三国演义》中“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发生在这里。“那个时候古城墙还在,墙外有护城河,河里有鱼,穿过城墙的是高大的拱门,城内外都是破旧的寺庙和古塔。我与小伙伴就在城墙上打打闹闹,将自己想象为打家劫舍或经世济国的英雄好汉。”方少华的目光透过明天广场三十八楼咖啡厅的玻璃幕墙,但外面什么也看不见。
方少华的祖父曾经是一个私塾先生,喜欢收藏古玩的字画,在他的熏陶下,方少华7岁就背唐诗,临池习字,照着《芥子园画谱》涂鸦,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结束了。进入沙市一中后,美术老师发现了方少华的天赋,偷偷将苏联的《星火》杂志塞给他看。俄罗斯与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他打开了一个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在无数个夜晚,方少华企图通过反复临摹来破译大师的秘密。同时,他每天都拿着速写本在学校、街头和车站写生。1977年,中国人从噩梦中惊醒,方少华的一幅作品获得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美术比赛第二名。那一年,他刚满15岁,嘴上还没有长出淡黄色的绒毛。
不久,方少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追随杨立光、刘依闻、尚扬三位老师。当时中国美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乃至教育方法仍然沿袭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苏联模式,以契斯恰科夫教学法为主流,以苏里科夫、列宾、谢洛夫等人的写实功夫为培养目标。一开始方少华如鱼得水,学得游刃有余,但很快感觉到这一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这个体系所灌输的艺术观念与方法已经不足以转化新环境出现的相应思想和感情,是没有前途的。是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思想解放的初期,西方各种哲学、艺术思潮如春潮一样涌向中国各个城市,艺术家当然要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方少华说:“15年里,我们将西方现代派艺术走过的路快速地走了一遍。”
拱门——纵深的中国意象
1983年,方少华毕业后继续留在母校深造,美术界“八五新潮”掀起狂澜时,他是湖北“部落
城墙——不灭的童年印象
挥之不去的雾霾将城市紧紧包裹,反常的温热之后气温骤降。上个星期天,气象预报中的雪片并没有如鹅毛般地飞来。方少华的个人画展《为伊甸园寻找无公害的苹果》如期开幕,被天气折腾得相当不爽的观众在暖气充足的上海美术馆展厅里呵气搓手,稍许活跃了一点。接下来,大家在展出的作品中看到了不乏诙谐的意象,一个是拱门,另一个是雨伞。
这是方少华为人熟识的符号,属于他个人的艺术胎记。
1962年,方少华生于湖北省沙市,在当地及武汉长大,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在母校取得艺术研究硕士学位。1995年南下广州寻找发展机会并定居。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及美术研究所所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方少华有点执意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这一段生长期对他而言铭心刻骨。他的童年在离沙市不远的荆州古城度过,这是一座历史可以上溯至战国的古城,《三国演义》中“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发生在这里。“那个时候古城墙还在,墙外有护城河,河里有鱼,穿过城墙的是高大的拱门,城内外都是破旧的寺庙和古塔。我与小伙伴就在城墙上打打闹闹,将自己想象为打家劫舍或经世济国的英雄好汉。”方少华的目光透过明天广场三十八楼咖啡厅的玻璃幕墙,但外面什么也看不见。
方少华的祖父曾经是一个私塾先生,喜欢收藏古玩的字画,在他的熏陶下,方少华7岁就背唐诗,临池习字,照着《芥子园画谱》涂鸦,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结束了。进入沙市一中后,美术老师发现了方少华的天赋,偷偷将苏联的《星火》杂志塞给他看。俄罗斯与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他打开了一个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在无数个夜晚,方少华企图通过反复临摹来破译大师的秘密。同时,他每天都拿着速写本在学校、街头和车站写生。1977年,中国人从噩梦中惊醒,方少华的一幅作品获得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美术比赛第二名。那一年,他刚满15岁,嘴上还没有长出淡黄色的绒毛。
不久,方少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追随杨立光、刘依闻、尚扬三位老师。当时中国美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乃至教育方法仍然沿袭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苏联模式,以契斯恰科夫教学法为主流,以苏里科夫、列宾、谢洛夫等人的写实功夫为培养目标。一开始方少华如鱼得水,学得游刃有余,但很快感觉到这一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这个体系所灌输的艺术观念与方法已经不足以转化新环境出现的相应思想和感情,是没有前途的。是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思想解放的初期,西方各种哲学、艺术思潮如春潮一样涌向中国各个城市,艺术家当然要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方少华说:“15年里,我们将西方现代派艺术走过的路快速地走了一遍。”
拱门——纵深的中国意象
1983年,方少华毕业后继续留在母校深造,美术界“八五新潮”掀起狂澜时,他是湖北“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