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和其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教育的成功与否,不管这些教育是主动的或被动的,或者它们来自哪里。而学生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和见证者,其习惯的养成很大层面上显示出中国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那么如何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也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自觉习惯的养成必然是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分不开的。毫无疑问,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学习,成功的教育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作支撑。这个环境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团体为我们所构造的活动范围。这些所谓的环境客观存在,却又因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示出好的坏的机动性,而且不仅仅是说家庭或者学校又或者社会哪一个团体就可以承担起教育性这样的重任。所以说教育的主题是人,人们主观行为下构建的教育环境承载着重要的意义,且各种教育环境的存在都是客观重要的。
举例来说,若父母老师把书本放在孩子很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比如矮桌什么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抱着书本学习;相对的,若孩子很容易接触到类似游戏机或电视这类娱乐性更强的东西,孩子对于学知识的认知性就不那么强烈了,一定程度上对启蒙教育有不太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孩子启蒙时期,若是书本这类知识的主要承载体可以很容易被孩子接触到,孩子的学习习惯相对会很容易形成。这也是学校教师“图书角”为什么存在的重要依据。不可否认,给孩子一个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有着不能掩埋的重要意义。再比如,现阶段中国中小学生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接受寄宿的生活教育,那么,“寄宿”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寄宿环境要求孩子及早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好的卫生习惯,虽然家庭教育也有这方面的作用,总不及大环境下相互影响来的明显。
环境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且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为良好的自觉习惯的养成也是同样的,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个友爱、平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长时间的集中,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觉习惯。
二、及时有效的监督引导是相当重要的
所谓“习惯”是指学生这种受教育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那么,在这个相对教程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并没有太多对错分析能力的成长体,很难再没人引导和指正的情况下完完整整走一条正确的路。若是强硬地要求他们改正,那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他们监护人和学校总是需要慢慢地引导从而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像班里总有几个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很差,以致于其他学生不愿意和他们同桌,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每天都脏兮兮的,还有股怪味。为了改变这些学生的卫生习惯,一些老师提出以游戏的方式促其改变,先教授洗手歌,然后每天放学前带领学生唱一遍,其次,也会以游戏的方式评出本周的卫生之星并给予表扬,或发奖品。还有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不喜欢分享的坏习惯,在看到喜欢的东西,总是上去哄抢,或者哭泣让父母给他们买,很多家长对此很无奈,要不是就买了,或者就把孩子批评一顿,但是孩子也是需要讲道理的,你应该明确告诉他们:“你不买,是因为不需要。”而在家庭里,一些孩子不爱做家务,或者挑食,不爱刷牙等小毛病令很多家长感到头疼,可以给孩子建立奖励惩罚机制,让他们明确一个观点,这样做是不对的,要受惩罚的,儿童时期,是性格的形成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期,改掉坏毛病,形成好习惯。
自觉习惯的养成代表孩子才是能动主体,而监护人和学校只需要及时有效地监督与引导却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地干预,父母与老师应当把握好这之间的度,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好的自觉习惯,而好的自觉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接受教育的效率提高,其双方相辅相成才更能达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
监护人和学校应在适当的时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加以监督和引导,而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一切都以学生已经有了自主能力为前提。如果说学生没有形成这样一种自主思维和主动去做的意识,适时的监督和引导工作根本就不会有出场的机会。比如一直从未想过自己应该去飞翔或自己应该能够并试着去飞的家禽,你不能期望它有展翅的机会并给予它引导。
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执行者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任务,比如他们总是一遍一遍对学生说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在初期学生还未形成主动意识的情况下对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家里,父母告诉孩子什么时间起床、洗脸、刷牙,和休息,这就是对孩子自觉习惯的培养,告诉他这件事情就该这样或那样做或就应该在哪个时间段去做就是对他们自主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觉习惯,还要学会放手,只要培养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们就要学着放手让他们有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自觉习惯的形成。牛顿的母亲若是因为孩子的不同而从不给他自己思维和动手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一代科学巨人的诞生了。“自己做”不仅是一个命令或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需要学生和父母老师共同去执行,不得不说,对孩子自觉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总也离不开家庭和学校。
自主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在學习生活中。学生作为还未定型的主体,越早的意识培养和习惯引导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作用,意识引导行为,行为形成习惯,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对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养成孩子自觉的行为习惯。
总之,对于学生的自觉习惯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而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的构建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拥有好的教育环境的前提下,又对老师和父母发挥监护人作用去正确监督和引导学生提出了要求,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这种具有自主能动性的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引导体系才会形成,并对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发挥作用。
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自觉习惯的养成必然是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分不开的。毫无疑问,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学习,成功的教育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作支撑。这个环境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团体为我们所构造的活动范围。这些所谓的环境客观存在,却又因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示出好的坏的机动性,而且不仅仅是说家庭或者学校又或者社会哪一个团体就可以承担起教育性这样的重任。所以说教育的主题是人,人们主观行为下构建的教育环境承载着重要的意义,且各种教育环境的存在都是客观重要的。
举例来说,若父母老师把书本放在孩子很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比如矮桌什么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抱着书本学习;相对的,若孩子很容易接触到类似游戏机或电视这类娱乐性更强的东西,孩子对于学知识的认知性就不那么强烈了,一定程度上对启蒙教育有不太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孩子启蒙时期,若是书本这类知识的主要承载体可以很容易被孩子接触到,孩子的学习习惯相对会很容易形成。这也是学校教师“图书角”为什么存在的重要依据。不可否认,给孩子一个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有着不能掩埋的重要意义。再比如,现阶段中国中小学生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接受寄宿的生活教育,那么,“寄宿”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寄宿环境要求孩子及早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好的卫生习惯,虽然家庭教育也有这方面的作用,总不及大环境下相互影响来的明显。
环境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且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为良好的自觉习惯的养成也是同样的,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个友爱、平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长时间的集中,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觉习惯。
二、及时有效的监督引导是相当重要的
所谓“习惯”是指学生这种受教育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那么,在这个相对教程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并没有太多对错分析能力的成长体,很难再没人引导和指正的情况下完完整整走一条正确的路。若是强硬地要求他们改正,那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他们监护人和学校总是需要慢慢地引导从而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像班里总有几个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很差,以致于其他学生不愿意和他们同桌,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每天都脏兮兮的,还有股怪味。为了改变这些学生的卫生习惯,一些老师提出以游戏的方式促其改变,先教授洗手歌,然后每天放学前带领学生唱一遍,其次,也会以游戏的方式评出本周的卫生之星并给予表扬,或发奖品。还有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不喜欢分享的坏习惯,在看到喜欢的东西,总是上去哄抢,或者哭泣让父母给他们买,很多家长对此很无奈,要不是就买了,或者就把孩子批评一顿,但是孩子也是需要讲道理的,你应该明确告诉他们:“你不买,是因为不需要。”而在家庭里,一些孩子不爱做家务,或者挑食,不爱刷牙等小毛病令很多家长感到头疼,可以给孩子建立奖励惩罚机制,让他们明确一个观点,这样做是不对的,要受惩罚的,儿童时期,是性格的形成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期,改掉坏毛病,形成好习惯。
自觉习惯的养成代表孩子才是能动主体,而监护人和学校只需要及时有效地监督与引导却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地干预,父母与老师应当把握好这之间的度,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好的自觉习惯,而好的自觉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接受教育的效率提高,其双方相辅相成才更能达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
监护人和学校应在适当的时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加以监督和引导,而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一切都以学生已经有了自主能力为前提。如果说学生没有形成这样一种自主思维和主动去做的意识,适时的监督和引导工作根本就不会有出场的机会。比如一直从未想过自己应该去飞翔或自己应该能够并试着去飞的家禽,你不能期望它有展翅的机会并给予它引导。
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执行者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任务,比如他们总是一遍一遍对学生说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在初期学生还未形成主动意识的情况下对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家里,父母告诉孩子什么时间起床、洗脸、刷牙,和休息,这就是对孩子自觉习惯的培养,告诉他这件事情就该这样或那样做或就应该在哪个时间段去做就是对他们自主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觉习惯,还要学会放手,只要培养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们就要学着放手让他们有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自觉习惯的形成。牛顿的母亲若是因为孩子的不同而从不给他自己思维和动手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一代科学巨人的诞生了。“自己做”不仅是一个命令或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需要学生和父母老师共同去执行,不得不说,对孩子自觉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总也离不开家庭和学校。
自主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在學习生活中。学生作为还未定型的主体,越早的意识培养和习惯引导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作用,意识引导行为,行为形成习惯,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对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养成孩子自觉的行为习惯。
总之,对于学生的自觉习惯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而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的构建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拥有好的教育环境的前提下,又对老师和父母发挥监护人作用去正确监督和引导学生提出了要求,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这种具有自主能动性的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引导体系才会形成,并对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