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应用国际流行的工业化理论,经过对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比较,从江苏工业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出发,针对新型工业化的特征,从数量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对江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探讨
一、江苏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演变
江苏工业化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包括了建国以后进行3年恢复性建设和实行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在这阶段里,国民经济向工业化方向稳步发展。
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包括了第二个5年计划和3年调整时期。在本阶段末,江苏的产业结构位序是2、1、3。
第三阶段:1966年~1978年,包括了10年“文化大革命”和2年盲目洋跃进的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曲折地求得发展并且取得了较大成绩的阶段。到本阶段末的1978年,江苏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27.6:52.6:19.8,三次产业顺序为2、1、3。
第四阶段:1979年以后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在这个阶段里,大力度地推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方针,积极推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目前,江苏的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H·钱纳里等人曾将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模拟提出了标准增长模式,将结构随人均收入增长而转变的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的6个时期。江苏200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的美元数是1700美元,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认为,江苏已进入H·钱纳里多国模型中的第3阶段(工业化)中的第4时期。尽管如此,江苏的工业化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照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多国计算表,江苏省的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在2002年,是41.8:30.4:27.8,对应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来说,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足;2002年,江苏的产业产值结构是:10.6:52.1:37.3,对照库兹涅茨多国模型计算表,可以发现江苏的产业产值结构也严重滞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仍然过小。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1. 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科技含量高、质量高、价格低的产品打开市场销路,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信息化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促进、获得新的发展;要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力促进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真正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优势。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现实选择。
一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当然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依靠掠夺国外资源,这是不言而喻的事。二是,我们的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我国的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若再继续走以忽视资源浪费、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我国将难以承受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人口的压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不可能。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将极大地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国家和广大人民的长久利益。三是,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未来20年,我们将约有2.2亿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再加上大量的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面对就业压力大的国情,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只能走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人口众多的特点真正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并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目前,我国还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发展水平已经滞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年,如果再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化的老路,那就太慢了,将更加落后和被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如期实现。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我国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近10余年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充分说明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面向未来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局势也瞬息万变。加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国防,参与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需要高速度、高效益地建设国民经济,需要大量的高技术含量的消费品、投资产品、出口商品和军工产品,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此,只有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江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对策
1.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总体思路。
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要求,结合江苏实际,江苏提出,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4倍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工业增加值要达到1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14%,并初步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笔者认为,江苏走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是: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要继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继续以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为先导,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转换力度,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全面提高工业化素质,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水平,保持江苏工业经济的持续合理增长,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大大增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努力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众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如:抓好生产要素的平衡和调度,突出抓好电力设施和交通的扩容升级,协调好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及资金需求等。
2.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推动工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产业升级。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我国过去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关键之一就在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成效,如: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等。
按照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在高速成长阶段有可能保持一个长达几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而增长的动力就来自于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同时,在这个阶段总会不停地出现一些新的高增长的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增长,产业结构又不断优化升级,结构的这样快速转换,又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这就是依靠结构转换推动高增长。
工业化过程也就是伴随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根据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新趋势,根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就要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形成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当前,江苏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就是:要敢于和善于直面国际市场上强大的压力,认真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经验,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主动地利用国际范围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调整,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依托,以资产重组为主要手段,促进工业组织的改造,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全面转换,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工业生产集中度,提高整个工业化的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
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重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进全方位开放式的结构调整,发挥江苏的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确立江苏在全球和全国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定位,全面推动我省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的对接。尤其要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接受国际产业的辐射和转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把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力量结合起来,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走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必要条件。
4. 以发展名牌产品为中心,推动工业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施名牌战略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涉及到宏观和微观诸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以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能力和发展名牌产品为中心,通过资本运作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坚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发展名牌产品,重新整合同质性强、关联度高的企业和科研单位,重新整合科技、管理、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引进组合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积极(尤其是通过跨国公司)引进和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完善现代企业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的创立和保护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应用与保护。
5. 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健全面向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
当前,一方面需要围绕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围绕形成核心竞争力,整合现有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如:充分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包括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对各地区、产业、企业结构调整和资金投向的协调、引导、监控和服务。在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上对民营经济给予倾斜,民营经济是江苏工业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将来市场竞争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6. 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服务业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服务业的比重仍然较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7.3%,占就业比重27.8%,世界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也为45%左右,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
以信息化带动提高工业化水平,不但取决于信息产品制造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更取决于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的能力与水平。我国缺少高素质、高质量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金融保险、市场和销售、会计和税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不适应我国扩大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实施新型工业化,服务业不但仍将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而且,还将是吸收工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按国际经验,基本实现工业化要求城镇化水平一般应达60%以上,对照国际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关系模型,江苏城市化水平应达到65%以上,目前我省的城市化明显滞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因此,作为以制造业为工业主体的江苏,应该抓住城市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城市化步伐,为工业化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必要环境。
7. 深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强化工业化的微观基础。
加大所有制改革的力度,形成多种所有制成分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有经济要缩短战线,坚决从一般竞争领域和劣势中退出来。
在国有经济需要保持控制地位的对国防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中,除极少数特殊企业外,都应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继续通过规范上市、资产重组和吸引国内外多方面投资,降低国有股在国有企业中的比重,直至国有股最终退出中小型企业,同时,也为其他类型经济的发展让出空间;对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继续实施政策性破产;对效益尚可的国有企业,也要加快产权多元化;坚决关闭产品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条件差的国有小企业。
8.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提高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政府要继续转变职能,强化宏观调控,摆脱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实施信息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透明度;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做好服务工作,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要更好地正确发挥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创业融资、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及其成果转化、发展信息化产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将主要精力从增加产值、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移到建设完善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证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上来。这样,虽然会减少用于具体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和精力,但却能保证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消除阻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政府要密切关注当前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先行做好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方案。要重视研究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经济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提高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工业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环境方面,在引导财源、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的发动、扶持、管理和服务作用。
塑造政府机构的诚信形象。政府在制订工业化、城市化和高技术产业化政策时,还必须以高度的原则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保持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一致性;从长远出发,保持政策前后的连贯性;从整体出发,保持和其他方面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严英龙.中国经济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
2.李明德,江时学.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收稿日期:2003-12-25。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探讨
一、江苏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演变
江苏工业化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包括了建国以后进行3年恢复性建设和实行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在这阶段里,国民经济向工业化方向稳步发展。
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包括了第二个5年计划和3年调整时期。在本阶段末,江苏的产业结构位序是2、1、3。
第三阶段:1966年~1978年,包括了10年“文化大革命”和2年盲目洋跃进的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曲折地求得发展并且取得了较大成绩的阶段。到本阶段末的1978年,江苏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27.6:52.6:19.8,三次产业顺序为2、1、3。
第四阶段:1979年以后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在这个阶段里,大力度地推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方针,积极推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目前,江苏的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H·钱纳里等人曾将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模拟提出了标准增长模式,将结构随人均收入增长而转变的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的6个时期。江苏200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的美元数是1700美元,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认为,江苏已进入H·钱纳里多国模型中的第3阶段(工业化)中的第4时期。尽管如此,江苏的工业化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照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多国计算表,江苏省的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在2002年,是41.8:30.4:27.8,对应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来说,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足;2002年,江苏的产业产值结构是:10.6:52.1:37.3,对照库兹涅茨多国模型计算表,可以发现江苏的产业产值结构也严重滞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仍然过小。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1. 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科技含量高、质量高、价格低的产品打开市场销路,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信息化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促进、获得新的发展;要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力促进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真正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优势。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现实选择。
一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当然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依靠掠夺国外资源,这是不言而喻的事。二是,我们的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我国的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若再继续走以忽视资源浪费、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我国将难以承受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人口的压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不可能。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将极大地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国家和广大人民的长久利益。三是,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未来20年,我们将约有2.2亿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再加上大量的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面对就业压力大的国情,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只能走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人口众多的特点真正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并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目前,我国还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发展水平已经滞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年,如果再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化的老路,那就太慢了,将更加落后和被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如期实现。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我国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近10余年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充分说明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面向未来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局势也瞬息万变。加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国防,参与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需要高速度、高效益地建设国民经济,需要大量的高技术含量的消费品、投资产品、出口商品和军工产品,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此,只有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江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对策
1.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总体思路。
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要求,结合江苏实际,江苏提出,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4倍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工业增加值要达到1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14%,并初步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笔者认为,江苏走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是: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要继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继续以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为先导,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转换力度,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全面提高工业化素质,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水平,保持江苏工业经济的持续合理增长,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大大增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努力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众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如:抓好生产要素的平衡和调度,突出抓好电力设施和交通的扩容升级,协调好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及资金需求等。
2.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推动工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产业升级。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我国过去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关键之一就在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成效,如: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等。
按照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在高速成长阶段有可能保持一个长达几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而增长的动力就来自于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同时,在这个阶段总会不停地出现一些新的高增长的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增长,产业结构又不断优化升级,结构的这样快速转换,又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这就是依靠结构转换推动高增长。
工业化过程也就是伴随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根据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新趋势,根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就要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形成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当前,江苏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就是:要敢于和善于直面国际市场上强大的压力,认真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经验,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主动地利用国际范围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调整,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依托,以资产重组为主要手段,促进工业组织的改造,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全面转换,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工业生产集中度,提高整个工业化的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
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重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进全方位开放式的结构调整,发挥江苏的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确立江苏在全球和全国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定位,全面推动我省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的对接。尤其要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接受国际产业的辐射和转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把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力量结合起来,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走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必要条件。
4. 以发展名牌产品为中心,推动工业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施名牌战略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涉及到宏观和微观诸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以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能力和发展名牌产品为中心,通过资本运作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坚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发展名牌产品,重新整合同质性强、关联度高的企业和科研单位,重新整合科技、管理、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引进组合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积极(尤其是通过跨国公司)引进和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完善现代企业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的创立和保护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应用与保护。
5. 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健全面向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
当前,一方面需要围绕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围绕形成核心竞争力,整合现有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如:充分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包括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对各地区、产业、企业结构调整和资金投向的协调、引导、监控和服务。在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上对民营经济给予倾斜,民营经济是江苏工业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将来市场竞争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6. 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服务业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服务业的比重仍然较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7.3%,占就业比重27.8%,世界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也为45%左右,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
以信息化带动提高工业化水平,不但取决于信息产品制造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更取决于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的能力与水平。我国缺少高素质、高质量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金融保险、市场和销售、会计和税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不适应我国扩大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实施新型工业化,服务业不但仍将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而且,还将是吸收工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按国际经验,基本实现工业化要求城镇化水平一般应达60%以上,对照国际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关系模型,江苏城市化水平应达到65%以上,目前我省的城市化明显滞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因此,作为以制造业为工业主体的江苏,应该抓住城市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城市化步伐,为工业化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必要环境。
7. 深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强化工业化的微观基础。
加大所有制改革的力度,形成多种所有制成分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有经济要缩短战线,坚决从一般竞争领域和劣势中退出来。
在国有经济需要保持控制地位的对国防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中,除极少数特殊企业外,都应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继续通过规范上市、资产重组和吸引国内外多方面投资,降低国有股在国有企业中的比重,直至国有股最终退出中小型企业,同时,也为其他类型经济的发展让出空间;对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继续实施政策性破产;对效益尚可的国有企业,也要加快产权多元化;坚决关闭产品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条件差的国有小企业。
8.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提高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政府要继续转变职能,强化宏观调控,摆脱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实施信息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透明度;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做好服务工作,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要更好地正确发挥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创业融资、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及其成果转化、发展信息化产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将主要精力从增加产值、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移到建设完善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证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上来。这样,虽然会减少用于具体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和精力,但却能保证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消除阻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政府要密切关注当前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先行做好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方案。要重视研究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经济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提高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工业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环境方面,在引导财源、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的发动、扶持、管理和服务作用。
塑造政府机构的诚信形象。政府在制订工业化、城市化和高技术产业化政策时,还必须以高度的原则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保持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一致性;从长远出发,保持政策前后的连贯性;从整体出发,保持和其他方面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严英龙.中国经济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
2.李明德,江时学.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收稿日期:200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