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的预设,能否在课堂规定的时间段内顺利高效的开展,关键取决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教什么是首要因素,必须认真地思索。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观摩课上,教者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板书出凸显教学主线的六大问题:(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二)美国农业布局特征(填充线);(三)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带有经纬网的美国本土轮廓图,图中用不同色笔绘有主要地形、河流湖泊要素);(四)美国农业生产出现过的环境问题;(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六)对我国农业的借鉴。笔者本以为教者会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找图册,小组交流,作业巩固等,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活动。但教者的整个教学活动,却显示教者的教学技艺更胜一筹。
上课伊始,学生在对预习案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分别板书完成(一)、(二)、(四)、(五);通过诊断预习效果,确诊学生答题思路的清晰完整度和语言的规范、精准度;针对学生答题正确程度,调整课堂活动内容安排,并预留一部分时间;接着,交流问题:针对学生板书的“地势平坦开阔”是泛指还是专指美国地形展开讨论。将美国本土地形区的分析引入师生交流的重点部分,话匣由此打开:中国的地形结构与地形种类构成特征;中国与美国的领土面积;纬度等方面的气候差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源头徐徐引来,交流自然展开。事与理,数与量频频出现:秦岭—淮河一线,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中国东北的玉米产区等;中国约九亿多农民,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的500万农民,约2%农业人口比重,领土面积930万平方公里等。学生们在惊、叹、讶、服的情绪变化中,重温或有效组织了原有的知识,构建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了相应的能力;真实而感性地认识了中国的人多地少而精耕细作的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美国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的基础条件下,借助经济、技术、政策等强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支撑起来的发达大国农业———这一鲜明而强有力的对比,引领着学生对农业发展做深层次的思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题,摆在各位学生面前。美国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如何去保障;中国农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迁移在瞬间得到突破,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水稻专家袁隆平、伊利牛奶、生态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南水北调等词汇在学生们的交流中高概率出现。其他重点的展开,有同样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上,教者花了2分钟时间,以去美国农场参观活动者的身份,汇报介绍了美国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技术化、市场化,环境保护政策化等特征,以及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的优越,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足。优美的文学欣赏,将情感、价值道德观的引导与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而对于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也没有拘泥于课堂上。对教学内容大刀阔斧地“取”,让这堂课富有特色。
形式服务于内容。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如何遵循教学大纲、所使用的版本教材资源的编设意图,按照教者“因材施教”的要求,对学生知、情、毅、智等个体差异进行认知后的“因人施教”,并达到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环境、时间上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上述案例,给了笔者启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必须以其在教材学习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重要指标,必须有效实现或帮助学生建立起明晰而科学的地理领域自然、社会规律、人地关系理念的主线,促进学生智能潜力的开发,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吸引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迁移。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内,将看似简练的教学内容,挖掘出巨大的容量,妙在材料引入之“巧”与“准”,与教学过程衔接自然流畅,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唯“本”而唯“纲”。即不拘泥于课本,而应服务于教学大纲对本块教学模块的明确要求、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果敢取舍的本质是对教材的深刻领会和对教材的高超驾驭能力。“取舍”不是对教学材料的浅表性的整合,而是对每个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的全面透彻把握与运用上的巧妙设计。取“主”舍“末”,取“源”舍“泉”,取“纲”理“目”。“舍”才有“得”,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才能“如鱼得水”“锦上添花”。
同时,这种取舍,使原本厚实的教材变得干练;原本简洁的材料,变得丰满。它不是对教材的轻视,而是更好的挖掘、利用与保护。它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线索的显现,而且快捷的串联了教学的知识点;它能让学生主动比较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整体性领悟,提高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能力;它有利于克服平铺直叙所带来的时间松垮,为课堂教学赢得时间上的主动权;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情趣。笔者将带着这些体会,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领悟与钻研,拓展教学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养成积累教学素材的习惯,让“取舍”艺术为教学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观摩课上,教者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板书出凸显教学主线的六大问题:(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二)美国农业布局特征(填充线);(三)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带有经纬网的美国本土轮廓图,图中用不同色笔绘有主要地形、河流湖泊要素);(四)美国农业生产出现过的环境问题;(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六)对我国农业的借鉴。笔者本以为教者会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找图册,小组交流,作业巩固等,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活动。但教者的整个教学活动,却显示教者的教学技艺更胜一筹。
上课伊始,学生在对预习案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分别板书完成(一)、(二)、(四)、(五);通过诊断预习效果,确诊学生答题思路的清晰完整度和语言的规范、精准度;针对学生答题正确程度,调整课堂活动内容安排,并预留一部分时间;接着,交流问题:针对学生板书的“地势平坦开阔”是泛指还是专指美国地形展开讨论。将美国本土地形区的分析引入师生交流的重点部分,话匣由此打开:中国的地形结构与地形种类构成特征;中国与美国的领土面积;纬度等方面的气候差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源头徐徐引来,交流自然展开。事与理,数与量频频出现:秦岭—淮河一线,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中国东北的玉米产区等;中国约九亿多农民,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的500万农民,约2%农业人口比重,领土面积930万平方公里等。学生们在惊、叹、讶、服的情绪变化中,重温或有效组织了原有的知识,构建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了相应的能力;真实而感性地认识了中国的人多地少而精耕细作的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美国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的基础条件下,借助经济、技术、政策等强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支撑起来的发达大国农业———这一鲜明而强有力的对比,引领着学生对农业发展做深层次的思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题,摆在各位学生面前。美国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如何去保障;中国农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迁移在瞬间得到突破,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水稻专家袁隆平、伊利牛奶、生态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南水北调等词汇在学生们的交流中高概率出现。其他重点的展开,有同样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上,教者花了2分钟时间,以去美国农场参观活动者的身份,汇报介绍了美国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技术化、市场化,环境保护政策化等特征,以及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的优越,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足。优美的文学欣赏,将情感、价值道德观的引导与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而对于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也没有拘泥于课堂上。对教学内容大刀阔斧地“取”,让这堂课富有特色。
形式服务于内容。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如何遵循教学大纲、所使用的版本教材资源的编设意图,按照教者“因材施教”的要求,对学生知、情、毅、智等个体差异进行认知后的“因人施教”,并达到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环境、时间上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上述案例,给了笔者启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必须以其在教材学习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重要指标,必须有效实现或帮助学生建立起明晰而科学的地理领域自然、社会规律、人地关系理念的主线,促进学生智能潜力的开发,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吸引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迁移。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内,将看似简练的教学内容,挖掘出巨大的容量,妙在材料引入之“巧”与“准”,与教学过程衔接自然流畅,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唯“本”而唯“纲”。即不拘泥于课本,而应服务于教学大纲对本块教学模块的明确要求、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果敢取舍的本质是对教材的深刻领会和对教材的高超驾驭能力。“取舍”不是对教学材料的浅表性的整合,而是对每个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的全面透彻把握与运用上的巧妙设计。取“主”舍“末”,取“源”舍“泉”,取“纲”理“目”。“舍”才有“得”,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才能“如鱼得水”“锦上添花”。
同时,这种取舍,使原本厚实的教材变得干练;原本简洁的材料,变得丰满。它不是对教材的轻视,而是更好的挖掘、利用与保护。它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线索的显现,而且快捷的串联了教学的知识点;它能让学生主动比较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整体性领悟,提高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能力;它有利于克服平铺直叙所带来的时间松垮,为课堂教学赢得时间上的主动权;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情趣。笔者将带着这些体会,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领悟与钻研,拓展教学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养成积累教学素材的习惯,让“取舍”艺术为教学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