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值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号召,各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场所之一,积极开展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以广西南宁市四所高校为例研究我国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特别是学生层面对于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感知、理解和把握等。本研究力求在充分了解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设计更符合学生层面的诉求,进而推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西南民族地区;学生视角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20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亟须创新科技,人才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务院提出的重要号召,其总体思路为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仍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仍旧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地理分区之一,东邻中南地区,北依西北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经济相对发达,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六省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现有傣族、水族、壮族、佤族、苗族、怒族、门巴族、彝族等民族多样性丰富,是研究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创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意义:一是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创业是解决当前西南地区高校就业问题的需要;二是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创业是为西南地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三是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提升民族文化水平与生存能力;四是有助于加快当地不同群体和阶层间的流动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互动,促进西南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五是有助于西南地区的经济稳定与长足发展。
3 西南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南宁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城市,是区内高等教育水平最高、高校最为集中且数量最多的城市,但其整体教育水平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同时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受东盟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发展理念日益开放。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設、扩大沿边开放、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政策下,北部湾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好时机,筹备打造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合作开放和专业高效的“南宁创客城”,创业投资机构、创客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发展一批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创客空间和创业品牌,形成体系健全、协调发展、服务完善、成效显著的创新创业格局,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南宁市在财政投入及政策层面都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支持,出台《广西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创建“南宁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当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措施与少数民族学生具体情况适切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欠缺,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不强。(张冰,白华,2014)[1]这是笔者应该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
3.1 现状
3.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初步形成,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当地政府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广西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南宁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南宁高新区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政策方案,从政策构架、高校管理、课程改革、校企联动等方面,为当地高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性的政策依据,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的政策体系,为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南宁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地政策给予了本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政策层面的扶持,但整个政策体系存在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落实过程中,不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也未能发挥实际效用,不能精准地、系统地为高校及学生提供支持与保障,制约了更多高校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
3.1.2 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序推进
第一,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积极响应上级领导号召,发动全校师生共迎创新创业热潮,南宁市所访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使师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创新型人才的锻炼、培养更加专业和集中。不仅如此,很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还为学生提供多种宝贵资源和优惠便利,助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 第二,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和相关活动。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关于双创的校园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活动赛事进驻校园,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和积极影响。南宁所访高校也紧随时代潮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和赛事。
3.2 问题——广西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偏低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虽然南宁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从这些课程所面向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流于形式,且类型单一,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课程实用性不足。由于课程实用性不足,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与到相关课程当中。此外,由于南宁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授课教师多是由“外行”兼任,更使得课程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后期支持乏力。当前,南宁市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较多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目前西南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比较模糊,存在创业与创新教育脱节的现象。创业教育只针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却忽视创新能力的培育。正是这个原因,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都以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一形式上的创业为目标,而忽略了市场挖掘、商业模式创新等创业内核。这种创业的直接结果就是模仿型创业要远高于创新型创业,而单纯模仿缺乏创新的创业即使暂时生存下来,也很难走长走远。
第三,学校与外部互动有限,学生创新创业难以走出校园。学校与外部的互动,既包括学校、政府社会之间的活动,也包括学校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当前南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内部建设,而与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从而使得政府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不能有效地体现在学校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提现中,使得学生对于相关政策的感知和理解不够。学生真正需要的则是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能够实现良性持续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能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4 解決方案
4.1 政府
第一,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保障机制。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风险问题依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阻碍了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因而由政府来牵头,建立较为合理的、具有广泛社会支持的创新创业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大学生对于创业各种问题的后顾之忧,促使更多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之中,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更为广泛、深入的发展。
第二,健全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体系。政府应立足实际,与高校多方面互动,成立专家评估组,建立起有效的项目评估体系,系统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需求,建立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化、立体式政策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深层次的保障。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大资金投入等,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引导和援助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 高校
第一,高校要依托学校、社会资源建设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和项目。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广西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选修课程,另外也会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但总体而言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是主要的,相关的知识讲座和比赛等都比较少,课程设置趋向单一也导致学生总体参与程度不高。因而高校必须进一步丰富课程类型,优化课程机构,依托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努力实现和外部的互动,实现学校与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联动,建立院校特色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使得创新创业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高校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后期支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说,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而学校方面对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走向社会后的发展关注不足,缺乏后续的有效支持,更多只是简单的追踪记录。
第三,高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全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下,国家虽号召大学生创业,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一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之中,对于社会接触不多。并且,在大学中,学校也少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在这种情形之下,还一味鼓励大学生去创业,结果往往会与最初的设想相违背。
4.3 学生
第一,学生要挖掘民族资源,寻找创新创业的切入点。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来说,要立足地方特点,挖掘民族资源,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如知识资源和学校资源等,寻找创新创业的切入点显然是一条有效、实用的创业路径。通过立足地方,进行明确定位,发现创新创业方向,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规划,进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而深入挖掘民族资源,将民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融入创新创业项目之中,则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区域优势和长处,只有充分发挥这种特色和优势,创新创业项目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学生要积极表达自身诉求,加强课程和项目反馈。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的反馈目前而言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表达意见和需求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表达自身诉求不够积极。因而学校需要努力开拓相关渠道,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而学生也应该多渠道、多方面地向高校和政府表达自身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正当诉求,注重课程和项目反馈,以寻求高校和政府更多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冰,白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 高教探索,2014(2):48-51.
[2]Gary Dennis Hanlon,Wayne King.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22).
[3]Conlin Jones Jack.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46):416-423.
[4]Jean-pierre Bechard,Denis Gregoir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visitied:The Case and Higher Education [J].2002,4(1):2-43.
[5]Alberta Charney,Gary D Libecap.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R].Th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2000.
[6]Yonca Gurol,Nuray Atsan.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in Turkey[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6(48):25-38.
[7]張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29.
[8]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4(3):65-66.
[9]张华.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维联动”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10]纪辉. 高职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0):92-9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西南民族地区;学生视角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20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亟须创新科技,人才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务院提出的重要号召,其总体思路为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仍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仍旧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地理分区之一,东邻中南地区,北依西北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经济相对发达,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六省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现有傣族、水族、壮族、佤族、苗族、怒族、门巴族、彝族等民族多样性丰富,是研究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创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意义:一是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创业是解决当前西南地区高校就业问题的需要;二是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创业是为西南地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三是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提升民族文化水平与生存能力;四是有助于加快当地不同群体和阶层间的流动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互动,促进西南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五是有助于西南地区的经济稳定与长足发展。
3 西南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南宁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城市,是区内高等教育水平最高、高校最为集中且数量最多的城市,但其整体教育水平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同时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受东盟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发展理念日益开放。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設、扩大沿边开放、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政策下,北部湾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好时机,筹备打造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合作开放和专业高效的“南宁创客城”,创业投资机构、创客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发展一批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创客空间和创业品牌,形成体系健全、协调发展、服务完善、成效显著的创新创业格局,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南宁市在财政投入及政策层面都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支持,出台《广西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创建“南宁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当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措施与少数民族学生具体情况适切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欠缺,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不强。(张冰,白华,2014)[1]这是笔者应该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
3.1 现状
3.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初步形成,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当地政府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广西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南宁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南宁高新区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政策方案,从政策构架、高校管理、课程改革、校企联动等方面,为当地高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性的政策依据,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的政策体系,为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南宁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地政策给予了本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政策层面的扶持,但整个政策体系存在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落实过程中,不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也未能发挥实际效用,不能精准地、系统地为高校及学生提供支持与保障,制约了更多高校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
3.1.2 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序推进
第一,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积极响应上级领导号召,发动全校师生共迎创新创业热潮,南宁市所访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使师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创新型人才的锻炼、培养更加专业和集中。不仅如此,很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还为学生提供多种宝贵资源和优惠便利,助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 第二,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和相关活动。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关于双创的校园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活动赛事进驻校园,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和积极影响。南宁所访高校也紧随时代潮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和赛事。
3.2 问题——广西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偏低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虽然南宁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从这些课程所面向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流于形式,且类型单一,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课程实用性不足。由于课程实用性不足,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与到相关课程当中。此外,由于南宁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授课教师多是由“外行”兼任,更使得课程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后期支持乏力。当前,南宁市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较多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目前西南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比较模糊,存在创业与创新教育脱节的现象。创业教育只针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却忽视创新能力的培育。正是这个原因,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都以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一形式上的创业为目标,而忽略了市场挖掘、商业模式创新等创业内核。这种创业的直接结果就是模仿型创业要远高于创新型创业,而单纯模仿缺乏创新的创业即使暂时生存下来,也很难走长走远。
第三,学校与外部互动有限,学生创新创业难以走出校园。学校与外部的互动,既包括学校、政府社会之间的活动,也包括学校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当前南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内部建设,而与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从而使得政府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不能有效地体现在学校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提现中,使得学生对于相关政策的感知和理解不够。学生真正需要的则是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能够实现良性持续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能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4 解決方案
4.1 政府
第一,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保障机制。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风险问题依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阻碍了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因而由政府来牵头,建立较为合理的、具有广泛社会支持的创新创业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大学生对于创业各种问题的后顾之忧,促使更多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之中,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更为广泛、深入的发展。
第二,健全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体系。政府应立足实际,与高校多方面互动,成立专家评估组,建立起有效的项目评估体系,系统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需求,建立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化、立体式政策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深层次的保障。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大资金投入等,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引导和援助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 高校
第一,高校要依托学校、社会资源建设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和项目。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广西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选修课程,另外也会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但总体而言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是主要的,相关的知识讲座和比赛等都比较少,课程设置趋向单一也导致学生总体参与程度不高。因而高校必须进一步丰富课程类型,优化课程机构,依托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努力实现和外部的互动,实现学校与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联动,建立院校特色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使得创新创业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高校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后期支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说,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而学校方面对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走向社会后的发展关注不足,缺乏后续的有效支持,更多只是简单的追踪记录。
第三,高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全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下,国家虽号召大学生创业,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一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之中,对于社会接触不多。并且,在大学中,学校也少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在这种情形之下,还一味鼓励大学生去创业,结果往往会与最初的设想相违背。
4.3 学生
第一,学生要挖掘民族资源,寻找创新创业的切入点。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来说,要立足地方特点,挖掘民族资源,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如知识资源和学校资源等,寻找创新创业的切入点显然是一条有效、实用的创业路径。通过立足地方,进行明确定位,发现创新创业方向,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规划,进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而深入挖掘民族资源,将民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融入创新创业项目之中,则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区域优势和长处,只有充分发挥这种特色和优势,创新创业项目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学生要积极表达自身诉求,加强课程和项目反馈。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的反馈目前而言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表达意见和需求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表达自身诉求不够积极。因而学校需要努力开拓相关渠道,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而学生也应该多渠道、多方面地向高校和政府表达自身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正当诉求,注重课程和项目反馈,以寻求高校和政府更多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冰,白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 高教探索,2014(2):48-51.
[2]Gary Dennis Hanlon,Wayne King.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22).
[3]Conlin Jones Jack.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46):416-423.
[4]Jean-pierre Bechard,Denis Gregoir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visitied:The Case and Higher Education [J].2002,4(1):2-43.
[5]Alberta Charney,Gary D Libecap.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R].Th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2000.
[6]Yonca Gurol,Nuray Atsan.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in Turkey[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6(48):25-38.
[7]張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29.
[8]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4(3):65-66.
[9]张华.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维联动”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10]纪辉. 高职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