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他始终奋战在深潜领域第一线,屡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实现“下五洋捉鳖”的梦想。
驾驶“蛟龙号”潜至7062米深处,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个34岁的青年人,他既是潜航员,又是主创设计者,名字叫叶聪。
从2009年至今,“蛟龙号”51次下潜作业,叶聪承担了38次主驾任务,是“蛟龙号”每一次最新下潜纪录的创造者,被誉为“深海的哥”。作为我国7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的主驾驶员,叶聪承载着国人“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也许会有人对他担当的潜航员角色充满羡慕,但熟悉叶聪的人都知道,作为蛟龙号的主驾驶员,下潜背后需要承载多大的风险和挑战。自小就热衷画图和设计的叶聪,对舰船尤为喜爱。1997年,叶聪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终于有机会专心研究自己喜爱的船舶了”。在室友眼里,叶聪大学4年不是在画图就是在去画图的路上。
2001年,叶聪毕业后来到中船重工七○二研究所工作。就在第二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尽管初出茅庐,但叶聪仍旧自信地一遍遍设计修改潜水器的设计图。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对当时的叶聪印象深刻,“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他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有一次,因发现设计稿存在问题,叶聪连续工作了40个小时。凭着这份执着和努力,叶聪与队友硬是完成了“蛟龙号”的设计任务,为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顺利出炉,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2007年9月,“蛟龙号”从图纸变为了现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海上试验来进行验证。
第一次进入神秘的海洋,由谁来驾驶“蛟龙号”?
“业务熟练,心理素质过硬,勇于承担风险,叶聪是最理想的潜航员。”“蛟龙号”项目主任设计师姜磊说。2009年8月,叶聪驾驶内径为2.1米的“蛟龙号”,首次缓缓潜入海中。“蛟龙号”载有3人。
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2009年至2012年的4年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他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对于潜航员而言,长时间的深潜并不是件舒服的事,但他从不叫苦抱怨,圆满完成了一次次的下潜任务。海试期间,他凭借个人的沉着冷静,多次有效处理了潜水器水下故障,保证了潜水器和人员的安全。
一次下潜通常需要八九个小时,舱内狭小的空间里,3个人很难同时站起来。下水过程中潜水器舱内温度很高,“像进了桑拿房”,随着下潜深度递增,舱内温度会越来越低,叶聪和他的同事要不断地增加衣服。当下潜到50米时,为了检验通信能力,首次将“蛟龙号”与母船连接的缆绳解开。不料,通信信号接收不稳,对讲机瞬间“失声”。失去与母船的联系,一贯沉着冷静的叶聪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随即静下心,一丝不苟地完成相关检测项目,耐心等待母船的信息反馈。一个小时后,通信恢复,“蛟龙号”顺利出海。
2009年到2012年间,“蛟龙号”每一次最新深度的下潜纪录,都是在叶聪的操作下不断刷新。
因为出色的成绩和突出贡献,2009年叶聪获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老一辈科研专家的引领下,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大胆起用新人参与开发研制,19名成员中14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叶聪为代表的新一代创新团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靠团队精神,没有这样一支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团队,是研制不出如此复杂的系統工程的。”“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感慨道。
“蛟龙号”立项之初,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62米,是一场艰难卓越的技术跨越。
在承担主驾任务的同时,叶聪还要为新一代潜航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从2007年开始,他和队友一起为新招募的潜航员学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使他们顺利通过专家考评,成为合格的潜航员。经过2011年的多次海试,付文韬和唐嘉陵也开始担当潜航员重任。“从此潜航员就拥有了集团军作战的优势,五位数深度的下潜目标将不再遥不可及。”叶聪说。
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说,“蛟龙号”的研制成功,不仅仅是技术开发、经验累积的过程,更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年轻团队,对我国在深海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技术支持。角色不断跨越,担子越来越重,面对新的挑战,叶聪将所有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蛟龙”号10年研制锤炼而成的载人深潜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从2009年到2017年,历经8年持续艰苦攻关,他所在的载人深潜团队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
2016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这意味着中国人的蓝色梦想正在向更深处拓展。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设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未来科学家将随着它深潜万米海底进行科考,探索深海大洋的未知世界。在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余,叶聪还努力平衡、肩负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扬州网
驾驶“蛟龙号”潜至7062米深处,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个34岁的青年人,他既是潜航员,又是主创设计者,名字叫叶聪。
从2009年至今,“蛟龙号”51次下潜作业,叶聪承担了38次主驾任务,是“蛟龙号”每一次最新下潜纪录的创造者,被誉为“深海的哥”。作为我国7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的主驾驶员,叶聪承载着国人“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也许会有人对他担当的潜航员角色充满羡慕,但熟悉叶聪的人都知道,作为蛟龙号的主驾驶员,下潜背后需要承载多大的风险和挑战。自小就热衷画图和设计的叶聪,对舰船尤为喜爱。1997年,叶聪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终于有机会专心研究自己喜爱的船舶了”。在室友眼里,叶聪大学4年不是在画图就是在去画图的路上。
2001年,叶聪毕业后来到中船重工七○二研究所工作。就在第二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尽管初出茅庐,但叶聪仍旧自信地一遍遍设计修改潜水器的设计图。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对当时的叶聪印象深刻,“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他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有一次,因发现设计稿存在问题,叶聪连续工作了40个小时。凭着这份执着和努力,叶聪与队友硬是完成了“蛟龙号”的设计任务,为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顺利出炉,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2007年9月,“蛟龙号”从图纸变为了现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海上试验来进行验证。
第一次进入神秘的海洋,由谁来驾驶“蛟龙号”?
“业务熟练,心理素质过硬,勇于承担风险,叶聪是最理想的潜航员。”“蛟龙号”项目主任设计师姜磊说。2009年8月,叶聪驾驶内径为2.1米的“蛟龙号”,首次缓缓潜入海中。“蛟龙号”载有3人。
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2009年至2012年的4年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他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对于潜航员而言,长时间的深潜并不是件舒服的事,但他从不叫苦抱怨,圆满完成了一次次的下潜任务。海试期间,他凭借个人的沉着冷静,多次有效处理了潜水器水下故障,保证了潜水器和人员的安全。
一次下潜通常需要八九个小时,舱内狭小的空间里,3个人很难同时站起来。下水过程中潜水器舱内温度很高,“像进了桑拿房”,随着下潜深度递增,舱内温度会越来越低,叶聪和他的同事要不断地增加衣服。当下潜到50米时,为了检验通信能力,首次将“蛟龙号”与母船连接的缆绳解开。不料,通信信号接收不稳,对讲机瞬间“失声”。失去与母船的联系,一贯沉着冷静的叶聪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随即静下心,一丝不苟地完成相关检测项目,耐心等待母船的信息反馈。一个小时后,通信恢复,“蛟龙号”顺利出海。
2009年到2012年间,“蛟龙号”每一次最新深度的下潜纪录,都是在叶聪的操作下不断刷新。
因为出色的成绩和突出贡献,2009年叶聪获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老一辈科研专家的引领下,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大胆起用新人参与开发研制,19名成员中14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叶聪为代表的新一代创新团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靠团队精神,没有这样一支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团队,是研制不出如此复杂的系統工程的。”“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感慨道。
“蛟龙号”立项之初,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62米,是一场艰难卓越的技术跨越。
在承担主驾任务的同时,叶聪还要为新一代潜航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从2007年开始,他和队友一起为新招募的潜航员学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使他们顺利通过专家考评,成为合格的潜航员。经过2011年的多次海试,付文韬和唐嘉陵也开始担当潜航员重任。“从此潜航员就拥有了集团军作战的优势,五位数深度的下潜目标将不再遥不可及。”叶聪说。
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说,“蛟龙号”的研制成功,不仅仅是技术开发、经验累积的过程,更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年轻团队,对我国在深海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技术支持。角色不断跨越,担子越来越重,面对新的挑战,叶聪将所有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蛟龙”号10年研制锤炼而成的载人深潜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从2009年到2017年,历经8年持续艰苦攻关,他所在的载人深潜团队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
2016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这意味着中国人的蓝色梦想正在向更深处拓展。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设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未来科学家将随着它深潜万米海底进行科考,探索深海大洋的未知世界。在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余,叶聪还努力平衡、肩负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扬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