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多感官教学策略,以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学习经验、专注知识内化、实现知识迁移和促发评价反思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多感官教学策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多感官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通路,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让学生利用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过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增殖”的学习为例,探讨在多感官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科学思维
多感官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但究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导入: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一个成年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个细胞,由一个细胞到100万亿个细胞,细胞经历了什么?细胞增殖。追问:人的受精卵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而我们每个体细胞中也是46条染色體,这种细胞增殖的方式中染色体是怎样在亲子代细胞中传递保持数目稳定不变的?1858年魏尔肖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观察,提出“一切新细胞都来自原来存在的细胞,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进一步追问:老细胞是怎样产生新细胞的呢?带着疑问观看视频资料——一个受精卵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形成一个胎儿的全过程。创设真实的情境,以问题引入,结合科学史实,让学生从感知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用科学方式来理解学科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生命观念,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刺激多重感官,利用学习经验
多重感官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程的回忆,让过程重现,使得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形成实质性的联系。
例如,“有丝分裂”的内容与之前“细胞的结构”、“细胞核的结构”以及“DNA和染色体的关系”等知识点相关联。设计导学案,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细胞核结构模式图”、“DNA与染色体关系图”,直观图片刺激以往的学习经历的重现,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学习经验,主动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用原有的学习经验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三、动手建构模型,专注知识内化
动手建构模型并对建构的模型进行评价,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展思维的探究历程,这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途径。
例如,对于这节内容的难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建构模型如图1。
小组建构“有丝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细胞特征”模型,讲解“各个细胞时期细胞变化特征”,利用学生自己建构的模型,对较为抽象的新概念“细胞周期”、“着丝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纺锤丝”、“赤道板和细胞板”组织学生互相答疑,教师适时点拨,及时纠正分析原因,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为达成教学目标扫清障碍。
四、游戏活动反馈,实现学习迁移
游戏是多感官教学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研究表明,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动用的感官最多,最全面。以游戏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建立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进而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用两套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打乱顺序、大小和颜色完全一样的贴图教具,请学生排除干扰贴图,将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完整过程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完整过程,按细胞周期顺序分别在黑板上排列。教师再引导全班学生对所展示的贴图进行评价、纠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经历此过程后学生由对有丝分裂单个时期的认识上升到整体过程的理解,建立有丝分裂的过程系统知识。游戏活动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完整建构和学习迁移。
五、练习拓展延伸,促发评价反思
练习和试题以多样的形式出现,体现多感官的原则。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记忆,通过对知识的操作与应用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兴趣。
例如,绘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变化图,将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的规律性变化填在表格中(表1),要求学生根据表1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的规律性变化绘制曲线图。学生通过绘图和图表训练可以强化学习内容,培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图文转化能力,训练用坐标图直观表达生物学规律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细胞变化特征,归纳和总结有丝分裂的实质,应用多感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概念网络,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生命科学基本观念的理解,认同科学实证思想;在知识递进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程.“细胞增殖”教学中概念构建策略[J].2017(7).
[2]陈秋来.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突破有丝分裂的难点知识[J].2012(5).
[3]曹峰丽.多感官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7.
关键词:多感官教学策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多感官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通路,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让学生利用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过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增殖”的学习为例,探讨在多感官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科学思维
多感官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但究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导入: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一个成年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个细胞,由一个细胞到100万亿个细胞,细胞经历了什么?细胞增殖。追问:人的受精卵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而我们每个体细胞中也是46条染色體,这种细胞增殖的方式中染色体是怎样在亲子代细胞中传递保持数目稳定不变的?1858年魏尔肖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观察,提出“一切新细胞都来自原来存在的细胞,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进一步追问:老细胞是怎样产生新细胞的呢?带着疑问观看视频资料——一个受精卵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形成一个胎儿的全过程。创设真实的情境,以问题引入,结合科学史实,让学生从感知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用科学方式来理解学科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生命观念,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刺激多重感官,利用学习经验
多重感官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程的回忆,让过程重现,使得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形成实质性的联系。
例如,“有丝分裂”的内容与之前“细胞的结构”、“细胞核的结构”以及“DNA和染色体的关系”等知识点相关联。设计导学案,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细胞核结构模式图”、“DNA与染色体关系图”,直观图片刺激以往的学习经历的重现,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学习经验,主动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用原有的学习经验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三、动手建构模型,专注知识内化
动手建构模型并对建构的模型进行评价,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展思维的探究历程,这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途径。
例如,对于这节内容的难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建构模型如图1。
小组建构“有丝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细胞特征”模型,讲解“各个细胞时期细胞变化特征”,利用学生自己建构的模型,对较为抽象的新概念“细胞周期”、“着丝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纺锤丝”、“赤道板和细胞板”组织学生互相答疑,教师适时点拨,及时纠正分析原因,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为达成教学目标扫清障碍。
四、游戏活动反馈,实现学习迁移
游戏是多感官教学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研究表明,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动用的感官最多,最全面。以游戏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建立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进而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用两套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打乱顺序、大小和颜色完全一样的贴图教具,请学生排除干扰贴图,将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完整过程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完整过程,按细胞周期顺序分别在黑板上排列。教师再引导全班学生对所展示的贴图进行评价、纠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经历此过程后学生由对有丝分裂单个时期的认识上升到整体过程的理解,建立有丝分裂的过程系统知识。游戏活动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完整建构和学习迁移。
五、练习拓展延伸,促发评价反思
练习和试题以多样的形式出现,体现多感官的原则。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记忆,通过对知识的操作与应用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兴趣。
例如,绘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变化图,将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的规律性变化填在表格中(表1),要求学生根据表1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的规律性变化绘制曲线图。学生通过绘图和图表训练可以强化学习内容,培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图文转化能力,训练用坐标图直观表达生物学规律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细胞变化特征,归纳和总结有丝分裂的实质,应用多感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概念网络,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生命科学基本观念的理解,认同科学实证思想;在知识递进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程.“细胞增殖”教学中概念构建策略[J].2017(7).
[2]陈秋来.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突破有丝分裂的难点知识[J].2012(5).
[3]曹峰丽.多感官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