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们对此的研究过程中,肯定是要接觸到大量的书迹作为参考和理论的依据,书法艺术作品是最有力的证明,发挥了其作用。刻帖虽然不是始于宋代,但却是刻帖发展最全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时期,种类和数量不断的增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兴盛繁荣也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宋代的书法风向与审美倾向,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刻帖;淳化阁帖;大观帖
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们对此的研究过程中,肯定是要接触到大量的书迹作为参考和理论的依据,书法艺术作品是最有力的证明,发挥了其作用。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像魏晋、唐代等时期真正流传至今的书法真迹相当之少了。没有了那些书迹的对比和参考,会对于我们在中国书法的研究过程中造成极大的阻碍。之所以宋代刻帖能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朝以及唐、宋书迹的重要资料库,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宋朝建国开始就兴起了刻帖之风,宋代刻帖大量的保存了古人的书迹,虽然这些书迹都不是真迹了,但也是接近于真迹的重要的参考研究资料。
从唐代兴起的刻帖,经历百年的发展,到了宋代早已普及,数量大种类多形式各式各样,发展至此早已兴盛至极。宋代刻帖的分类也很详细,按照刻帖方的性质可以分为官刻和私刻;按照刻帖的内容可以分为单帖和丛帖,这其中丛帖又可以分为历代丛帖和个人丛帖。帖派书法研究不仅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帖学的发展及传承,也详细了解了一些刻帖,比如说《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汝帖》及《潭帖》等。宋代刻帖之中历代丛帖的数量最多,影响也是最大的。历代丛帖是收录宋代以前各个朝代各个时期不同书家书迹整理汇总的刻帖,其中整理和总结最为突出的要数《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简称《阁帖》,是书法史有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个书家墨迹的刻帖。宋淳化三年翰林御书院侍书王著组织编刻,《淳化阁帖》共十卷,前五卷收录了历代帝王及君臣的书法作品,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第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法作品。《淳化阁帖》在编刻完成之后便广泛的流传,它的横空出世对宋代影响深远,对后世书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宋代之后“帖学”书派盛行的局面由此开始。王著组织编刻的《淳化阁帖》是第一次官方组织编刻的古代书迹,并且让它广泛流传于社会,这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因为宫中着火,存放的《淳化阁帖》因此全部烧毁,所以最初留下来的拓本特别的贵重。《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为宋皇祐、嘉祐年间潘师旦所摹刻。《绛帖》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太宗、张旭、怀素、李建中等的书迹。《绛帖》笔法非常细致,线条极具骨感,用笔的细节之处变化及其丰富,笔画之间的连带也很细腻。《大观帖》共十卷,是蔡京等人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再次改编重刻而成,当时处于宋代大观年间,所以称其为《大观帖》,此帖是《淳化阁帖》后质量最高的一部刻帖,字体流畅精炼,潇洒细腻。其中《淳化阁帖》属于官刻刻帖,由皇帝设立的翰御书院奉皇帝之命组织摹刻,所以这一类刻帖规模较大,质量也是很高的。而《大观帖》等是对《淳化阁帖》翻刻之后再加入其它帖,这些都属于内府御刻帖,专门为皇帝所制造,大多收藏于宫中,一般人没法看到,传播受到限制。《潭帖》、《汝帖》则属于地方州县主持编刻的刻帖,《绛帖》则属于私人刻帖,由个人出资组织编刻。
刻帖的起源并不源于宋代,但是却在宋代盛行,这和宋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原因,宋代重文轻武以及帝王对书法的喜爱。赵匡胤建立宋朝。因依靠掌握军权而获取天下,又为避免晚唐藩镇割和宦官专权等乱象,所以自宋朝建国以来,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了武将的兵权来稳固宋朝的统治。因为极力削弱武官权力,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大力扶持文官和文化事业。宋代的帝王们都相当尊重人才,重视书法艺术的发展。他们为了收集前人法书墨迹,大量组织撰刻刻帖,对兴盛及传承宋代书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社会原因,书家文人的广泛出现。宋代初期,对二王书法的推崇就达到顶峰,到宋代中期所编刻的刻帖中,绝大多数是以魏晋书法为主的,还有一些少量的当代帝王的书迹,而同期的书家墨迹几乎是没有的。宋代文人对魏晋书法的感悟几乎渗透到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第三,人们对学习前人书法精髓的追求。宋以前在书法的传播上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书法墨迹的临摹传刻,另一种则是一些有名望的书家有一套自己特有的书法技法,将这些技法口头传授给后代。而这些方法可传播的范围太小,很难学到这些精髓。随着宋刻帖的出现,因为刻帖可以规模性的刊刻,使人们可以达到有帖可临,有帖可吸收古人书法技法的精髓。所以宋人以刻帖为重的原因,促成了宋刻帖繁荣的有力条件。
宋代初期因为宋太宗赵匡胤对书法艺术的重视,所以命令文臣编刻了《淳化阁帖》等刻帖,从这些刻帖中对各朝代的书迹编刻数目来看,魏晋书迹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例如《淳化阁帖》中有五卷来收录二王法书,显示了对魏晋书家的推崇,尤其是二王。到北宋后期,由于教育制度的普及,增加了对刻帖的需求量,刻帖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绛帖》、《大观帖》等都是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刻帖,二王书风再次被文人们所推崇。刻帖虽然不是始于宋代,但却是刻帖发展最全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时期,种类和数量不断的增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兴盛繁荣也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宋代的书法风向与审美倾向,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现在学习到的很多字帖,很多都是由宋代刻帖中保留至今的,所以说在保留前人书法书迹方面,宋代刻帖发挥了它极其重要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宋代刻帖;淳化阁帖;大观帖
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们对此的研究过程中,肯定是要接触到大量的书迹作为参考和理论的依据,书法艺术作品是最有力的证明,发挥了其作用。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像魏晋、唐代等时期真正流传至今的书法真迹相当之少了。没有了那些书迹的对比和参考,会对于我们在中国书法的研究过程中造成极大的阻碍。之所以宋代刻帖能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朝以及唐、宋书迹的重要资料库,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宋朝建国开始就兴起了刻帖之风,宋代刻帖大量的保存了古人的书迹,虽然这些书迹都不是真迹了,但也是接近于真迹的重要的参考研究资料。
从唐代兴起的刻帖,经历百年的发展,到了宋代早已普及,数量大种类多形式各式各样,发展至此早已兴盛至极。宋代刻帖的分类也很详细,按照刻帖方的性质可以分为官刻和私刻;按照刻帖的内容可以分为单帖和丛帖,这其中丛帖又可以分为历代丛帖和个人丛帖。帖派书法研究不仅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帖学的发展及传承,也详细了解了一些刻帖,比如说《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汝帖》及《潭帖》等。宋代刻帖之中历代丛帖的数量最多,影响也是最大的。历代丛帖是收录宋代以前各个朝代各个时期不同书家书迹整理汇总的刻帖,其中整理和总结最为突出的要数《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简称《阁帖》,是书法史有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个书家墨迹的刻帖。宋淳化三年翰林御书院侍书王著组织编刻,《淳化阁帖》共十卷,前五卷收录了历代帝王及君臣的书法作品,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第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法作品。《淳化阁帖》在编刻完成之后便广泛的流传,它的横空出世对宋代影响深远,对后世书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宋代之后“帖学”书派盛行的局面由此开始。王著组织编刻的《淳化阁帖》是第一次官方组织编刻的古代书迹,并且让它广泛流传于社会,这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因为宫中着火,存放的《淳化阁帖》因此全部烧毁,所以最初留下来的拓本特别的贵重。《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为宋皇祐、嘉祐年间潘师旦所摹刻。《绛帖》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太宗、张旭、怀素、李建中等的书迹。《绛帖》笔法非常细致,线条极具骨感,用笔的细节之处变化及其丰富,笔画之间的连带也很细腻。《大观帖》共十卷,是蔡京等人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再次改编重刻而成,当时处于宋代大观年间,所以称其为《大观帖》,此帖是《淳化阁帖》后质量最高的一部刻帖,字体流畅精炼,潇洒细腻。其中《淳化阁帖》属于官刻刻帖,由皇帝设立的翰御书院奉皇帝之命组织摹刻,所以这一类刻帖规模较大,质量也是很高的。而《大观帖》等是对《淳化阁帖》翻刻之后再加入其它帖,这些都属于内府御刻帖,专门为皇帝所制造,大多收藏于宫中,一般人没法看到,传播受到限制。《潭帖》、《汝帖》则属于地方州县主持编刻的刻帖,《绛帖》则属于私人刻帖,由个人出资组织编刻。
刻帖的起源并不源于宋代,但是却在宋代盛行,这和宋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原因,宋代重文轻武以及帝王对书法的喜爱。赵匡胤建立宋朝。因依靠掌握军权而获取天下,又为避免晚唐藩镇割和宦官专权等乱象,所以自宋朝建国以来,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了武将的兵权来稳固宋朝的统治。因为极力削弱武官权力,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大力扶持文官和文化事业。宋代的帝王们都相当尊重人才,重视书法艺术的发展。他们为了收集前人法书墨迹,大量组织撰刻刻帖,对兴盛及传承宋代书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社会原因,书家文人的广泛出现。宋代初期,对二王书法的推崇就达到顶峰,到宋代中期所编刻的刻帖中,绝大多数是以魏晋书法为主的,还有一些少量的当代帝王的书迹,而同期的书家墨迹几乎是没有的。宋代文人对魏晋书法的感悟几乎渗透到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第三,人们对学习前人书法精髓的追求。宋以前在书法的传播上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书法墨迹的临摹传刻,另一种则是一些有名望的书家有一套自己特有的书法技法,将这些技法口头传授给后代。而这些方法可传播的范围太小,很难学到这些精髓。随着宋刻帖的出现,因为刻帖可以规模性的刊刻,使人们可以达到有帖可临,有帖可吸收古人书法技法的精髓。所以宋人以刻帖为重的原因,促成了宋刻帖繁荣的有力条件。
宋代初期因为宋太宗赵匡胤对书法艺术的重视,所以命令文臣编刻了《淳化阁帖》等刻帖,从这些刻帖中对各朝代的书迹编刻数目来看,魏晋书迹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例如《淳化阁帖》中有五卷来收录二王法书,显示了对魏晋书家的推崇,尤其是二王。到北宋后期,由于教育制度的普及,增加了对刻帖的需求量,刻帖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绛帖》、《大观帖》等都是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刻帖,二王书风再次被文人们所推崇。刻帖虽然不是始于宋代,但却是刻帖发展最全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时期,种类和数量不断的增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兴盛繁荣也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宋代的书法风向与审美倾向,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现在学习到的很多字帖,很多都是由宋代刻帖中保留至今的,所以说在保留前人书法书迹方面,宋代刻帖发挥了它极其重要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