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修订,再一次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可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仍然是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诉求之一。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能力;教学目标;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然而,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忽视全面锻炼身体,忽视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忽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种做法己经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修订,再一次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仍然是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诉求之一。为此,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方法与措施,为进一步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提供参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面向全体学生,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的内容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的实际,适合学生的健康,适合学生的发展。针对本校运动场地小的情况,我们在充分发挥器材使用率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球、橄榄球、舞貔貅、健身操等等,尽可能多选用教学器材,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和锻炼。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体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外,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运动,掌握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但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我们在落实四个“优化”(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组合、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抓住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课前热身和课后整理放松以及轮流组织游戏,并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协作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展示对比、总结讲评、互相交流学习。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了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大力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工作,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而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不但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创造了条件,更重要是对培养学生养成爱锻炼的习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中,不单单只是着眼于让学生活动,出一身汗,更重要的是作为培养学生养成爱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如开展踢毽球、舞貔貅、健身操的活动,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而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多想办法,创设花样。同时,为使活动得以持久开展,还需引入了竞争激励体系,实行“评比—验收—竞赛”等系列活动。评比是以班级为单位,评全校各班学生参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情况;验收是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测,看达到学校制定的哪级指标(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并统计各班的整体水平;竞赛是以年级为单位举行比赛,看哪个班、哪位同学做得最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兴趣,学会了锻炼,养成运动的习惯。
五、改革评价体系,激励自觉锻炼
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在教学实践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引入激励机制。坚持以鼓励为主,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分别从“参与程度”、“知识习惯”、“身体素质”、“形态机能”“个性特长”、“协作能力”等方面,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运动成功的乐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爱锻炼的习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结语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主要在教学目标确定、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评价、第二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学、乐练、常练的过程中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增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三批(专项)立项课题“体育有效教学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研究”(课题编号:ZC13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萍婷,杜超,彭建敏.体育课对学生体育意识及锻炼习惯的
培养[J].体育文化导刊, 2009,(03):114-117.
[3]马娜.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策略探析[J].体育研究与
教育,2013,(S1): 74-75,79.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 511385)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能力;教学目标;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然而,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忽视全面锻炼身体,忽视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忽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种做法己经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修订,再一次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仍然是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诉求之一。为此,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方法与措施,为进一步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提供参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面向全体学生,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的内容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的实际,适合学生的健康,适合学生的发展。针对本校运动场地小的情况,我们在充分发挥器材使用率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球、橄榄球、舞貔貅、健身操等等,尽可能多选用教学器材,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和锻炼。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体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外,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运动,掌握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但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我们在落实四个“优化”(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组合、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抓住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课前热身和课后整理放松以及轮流组织游戏,并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协作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展示对比、总结讲评、互相交流学习。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了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大力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工作,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而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不但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创造了条件,更重要是对培养学生养成爱锻炼的习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中,不单单只是着眼于让学生活动,出一身汗,更重要的是作为培养学生养成爱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如开展踢毽球、舞貔貅、健身操的活动,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而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多想办法,创设花样。同时,为使活动得以持久开展,还需引入了竞争激励体系,实行“评比—验收—竞赛”等系列活动。评比是以班级为单位,评全校各班学生参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情况;验收是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测,看达到学校制定的哪级指标(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并统计各班的整体水平;竞赛是以年级为单位举行比赛,看哪个班、哪位同学做得最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兴趣,学会了锻炼,养成运动的习惯。
五、改革评价体系,激励自觉锻炼
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在教学实践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引入激励机制。坚持以鼓励为主,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分别从“参与程度”、“知识习惯”、“身体素质”、“形态机能”“个性特长”、“协作能力”等方面,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运动成功的乐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爱锻炼的习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结语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主要在教学目标确定、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评价、第二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学、乐练、常练的过程中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增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三批(专项)立项课题“体育有效教学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研究”(课题编号:ZC13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萍婷,杜超,彭建敏.体育课对学生体育意识及锻炼习惯的
培养[J].体育文化导刊, 2009,(03):114-117.
[3]马娜.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策略探析[J].体育研究与
教育,2013,(S1): 74-75,79.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 51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