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众多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添加生活元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综合素质;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9-0043-01
中职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力求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了解,掌握更多数学学习的方法,逐渐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从课堂时间来看,直观想象、逻辑思维以及应用能力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
一、巧设数学教学情境,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
中职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涉及到抽象的公式或者函数表达式,大量的字母和字符、运算法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由学生选择情境中的素材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以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现有能力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函数奇偶性”时,教师选择了身边常见的建筑、昆虫、衣服等具体事物为例,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图案整体给人的感觉很美,大家可以说一说美在哪里吗?这些对称是中心对称还是轴对称?这样,教师以简单图案理解,再加上情境提问方式成功引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函数具有的对称性,无形中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
由于情境模拟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小实验、小视频,也可以是Flash动画或者游戏等,主要以贴合教学内容为主。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教师依次创造了三个情境,成功完成了教学导入。
情境一:折白纸实验。通过多进行几次实验,用y和x来表示次数与层数的函数关系。
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好一张A4纸,并且通过反复实验完成上面的表格。期间,有些同学对折5次的纸张层数产生了分歧,教师就鼓励学生在坐标轴中画出对应的x和y数值,看看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能否通过该关系验证自己的猜想。
情境二:木棰截取实验。《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大家探索这句话的含义,试着用函数关系来解释该现象。教师以Flash动画的方式演示了木棰被不断截取的过程。
情境三:银行利率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去银行存款,现有一家银行推出该政策:存款年利率为3.2%,银行按照复利计算利息(复利:当月利息计入到下月本金中)。现李老师准备存入两万元,请大家帮李老师计算一下存款年数(x)与本息(y)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不同情境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验、Flash动画演示、生活中经济问题等不同方式来直观体现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由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观感知来探讨抽象的函数知识点,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指的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或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有所欠缺,重点表现在自主学习阶段不会学习,面对新知识点时无从下手。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都积极用微课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自主学习的顺序,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主学习这些内容。
例如,在教学“两条直线相交”时,为了引导学生,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如下展示。
环节一:出示题目。1)方程l1:5x 2y-1=0,方程l2:x-y-5=0,判断这两条直线的关系。2)方程l1:A1x B1y C1=0,方程l2:A2x B2y C2=0,判断这两条直线的关系。
环节二:探索思考。本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交流小组,让学生在交流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可以将两条直线画在同一个坐标轴中,看看有没有相交。生2:将两条直线建立方程组,能够得出解即证明两条直线会相交。
环节三:新知讲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联立方程组,以方程组求解来判断直线是否相交。如果直线相交,则方程组有解;如果直线平行,则方程组无解。教师提供了几组案例,让学生以画图和求解两种方式来验证该理论。1)l2:y=x-2,l2:y=2x 2;2)l1:y=x-2,l2:y=x 2。
环节四:知识点延伸。类比直线之间的交点关系,你能够推测出直线与曲线之间的关系吗?请判断y=2x 3与y=x2 2之间的关系。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实现了思维的由浅入深和逐步消化吸收新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利用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交流小组的方式,实现了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有助于他们思维的碰撞。这样,结合教师提出的难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逐渐构建完整的数学学习的自学体系。
三、科学添加生活元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运用已学习的知识点。因此,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与本课知识点相联系的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让数学真正回归生活。当然,教师选择这些生活元素中的教学素材也不是随意的,而要联系到授课对象的具体专业。这样的好处在于中职数学教学与其专业课有联系,便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针对本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概率知识点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题:百货公司年终促销,以彩票的方式吸引客戶,只要在本商场购买商品即可获得彩票,奖项设置为:一等奖:一万元(5名),二等奖:五千元(10名),三等奖:一千元(20名),幸运奖:一百元(100名)。已知商场一共发放了4000张彩票,求每个奖项中奖概率。
由于授课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数字都比较敏感,又考虑到他们刚学过概率计算方式,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比较简单,很快便有了答案,即一等奖:5÷4000=0.125%,二等奖:10÷4000=0.25%,三等奖:20÷4000=0.5%,幸运奖:100÷4000=2.5%。
追加问题:现在老师手中有100张彩票,请问中奖几率有多大?生1:老师手中有100张彩票,有2.5张可以获得幸运奖。生2:也不一定,刚刚只是可能性的计算,实际上获得哪种奖励,并不一定严格按照刚刚计算的结果。生3:我赞成。老师可能中了几个一等奖,但也可能什么奖都没中。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教师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方法来源于生活,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教材中部分知识点对于学生难度较大,教师应深入、全面地分析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数学教学材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探究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学生“错误”[J].数学教学,2016(06).
[2]陈顺美.巧妙应对教学变故,涵养数学教学机智[J].数学教学通讯,2016(10).
[3]赵兴奎.教学反思:生成教学机智的必要条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综合素质;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9-0043-01
中职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力求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了解,掌握更多数学学习的方法,逐渐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从课堂时间来看,直观想象、逻辑思维以及应用能力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
一、巧设数学教学情境,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
中职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涉及到抽象的公式或者函数表达式,大量的字母和字符、运算法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由学生选择情境中的素材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以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现有能力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函数奇偶性”时,教师选择了身边常见的建筑、昆虫、衣服等具体事物为例,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图案整体给人的感觉很美,大家可以说一说美在哪里吗?这些对称是中心对称还是轴对称?这样,教师以简单图案理解,再加上情境提问方式成功引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函数具有的对称性,无形中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
由于情境模拟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小实验、小视频,也可以是Flash动画或者游戏等,主要以贴合教学内容为主。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教师依次创造了三个情境,成功完成了教学导入。
情境一:折白纸实验。通过多进行几次实验,用y和x来表示次数与层数的函数关系。
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好一张A4纸,并且通过反复实验完成上面的表格。期间,有些同学对折5次的纸张层数产生了分歧,教师就鼓励学生在坐标轴中画出对应的x和y数值,看看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能否通过该关系验证自己的猜想。
情境二:木棰截取实验。《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大家探索这句话的含义,试着用函数关系来解释该现象。教师以Flash动画的方式演示了木棰被不断截取的过程。
情境三:银行利率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去银行存款,现有一家银行推出该政策:存款年利率为3.2%,银行按照复利计算利息(复利:当月利息计入到下月本金中)。现李老师准备存入两万元,请大家帮李老师计算一下存款年数(x)与本息(y)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不同情境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验、Flash动画演示、生活中经济问题等不同方式来直观体现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由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观感知来探讨抽象的函数知识点,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指的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或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有所欠缺,重点表现在自主学习阶段不会学习,面对新知识点时无从下手。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都积极用微课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自主学习的顺序,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主学习这些内容。
例如,在教学“两条直线相交”时,为了引导学生,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如下展示。
环节一:出示题目。1)方程l1:5x 2y-1=0,方程l2:x-y-5=0,判断这两条直线的关系。2)方程l1:A1x B1y C1=0,方程l2:A2x B2y C2=0,判断这两条直线的关系。
环节二:探索思考。本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交流小组,让学生在交流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可以将两条直线画在同一个坐标轴中,看看有没有相交。生2:将两条直线建立方程组,能够得出解即证明两条直线会相交。
环节三:新知讲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联立方程组,以方程组求解来判断直线是否相交。如果直线相交,则方程组有解;如果直线平行,则方程组无解。教师提供了几组案例,让学生以画图和求解两种方式来验证该理论。1)l2:y=x-2,l2:y=2x 2;2)l1:y=x-2,l2:y=x 2。
环节四:知识点延伸。类比直线之间的交点关系,你能够推测出直线与曲线之间的关系吗?请判断y=2x 3与y=x2 2之间的关系。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实现了思维的由浅入深和逐步消化吸收新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利用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交流小组的方式,实现了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有助于他们思维的碰撞。这样,结合教师提出的难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逐渐构建完整的数学学习的自学体系。
三、科学添加生活元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运用已学习的知识点。因此,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与本课知识点相联系的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让数学真正回归生活。当然,教师选择这些生活元素中的教学素材也不是随意的,而要联系到授课对象的具体专业。这样的好处在于中职数学教学与其专业课有联系,便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针对本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概率知识点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题:百货公司年终促销,以彩票的方式吸引客戶,只要在本商场购买商品即可获得彩票,奖项设置为:一等奖:一万元(5名),二等奖:五千元(10名),三等奖:一千元(20名),幸运奖:一百元(100名)。已知商场一共发放了4000张彩票,求每个奖项中奖概率。
由于授课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数字都比较敏感,又考虑到他们刚学过概率计算方式,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比较简单,很快便有了答案,即一等奖:5÷4000=0.125%,二等奖:10÷4000=0.25%,三等奖:20÷4000=0.5%,幸运奖:100÷4000=2.5%。
追加问题:现在老师手中有100张彩票,请问中奖几率有多大?生1:老师手中有100张彩票,有2.5张可以获得幸运奖。生2:也不一定,刚刚只是可能性的计算,实际上获得哪种奖励,并不一定严格按照刚刚计算的结果。生3:我赞成。老师可能中了几个一等奖,但也可能什么奖都没中。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教师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方法来源于生活,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教材中部分知识点对于学生难度较大,教师应深入、全面地分析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数学教学材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探究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学生“错误”[J].数学教学,2016(06).
[2]陈顺美.巧妙应对教学变故,涵养数学教学机智[J].数学教学通讯,2016(10).
[3]赵兴奎.教学反思:生成教学机智的必要条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