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日本的经济总量始终稳居世界前列,而究其原因,与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长期的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日本的职业教育始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职业教育体系也转变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本在各教育阶段都细分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具体举措。本文重点分析日本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和年轻人形成职业生涯所需能力和态度为目标的教育工作。而且,对于职业生涯来说,重要的是掌握必要的能力和态度,以便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支持每个孩子、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培养形成各自适合的职业所需的能力和态度。
日本自“黑船事件”之后,国门打开,自此进入近代社会,日本的经济也由此开始了高效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初步建立。同时,传统的手工业也也通过学徒制的关系来培养劳动者的基本技能。直到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早在1855年时,就设立了位于长崎的海军传习所,1879时,又设置了位于的大阪的商船学校、北海道的札幌农业学校、大藏省的商业学校,其目的即为学习欧美的管理技术、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这也是日本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1]。
在19世紀末至20世纪初期,人类社会进行了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当时的日本,也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日本为快速发展本国工业技术,进一步加大了本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也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职业学校也在这一阶段独立出来,分设了工、农、商等各科的中等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逐渐的开始专门化[2]。随后,又要求高等小学须在手工、农业、商业等科中,选择一门作为必修。又增设了实业补习学校及实业学校,主要招收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年轻人,重点培养技术操作人员。同时,开设了高等专门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日本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初级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的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的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
20世纪50年代至今,人类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使得各国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化成为了知识密集型,第二、第三产业注浆成为了主流产业。在这一阶段,为适应产业的变革对操作人员的智力需求,日本于1975年通过的《学校教育法》,正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学校以“培养职业、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以提高教养为目的”的办学目标,招收高级、初级中学毕生,并设置相对应的高等、中等水平的课程,还有无入学资格的青年补习教育。上述学校的毕业生,因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到企业仅需通过简单的培训便可以上岗工作,因而广受各行业的欢迎,日本的职业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小学阶段
日本在对小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是:形成及发展对自己的关注及对他人的关心;培养对身边环境的关心;获得对自我的认同感,心怀梦想;培养勤劳的态度。
日本在具体培养小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能力的养成。
1.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尊重他人的个性、发挥自我个性的基础上,与各色人种相处、团结合作。能和朋友友好相处、游戏,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发现自身的长处,认同朋友的长处并互相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同时接纳不同的想法。
2.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理解学习、工作的意义,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走向。了解关心身边人们的情况,明了职业和生活方式存在多样性。组织值日,理解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多接触养老院、孤儿院等,理解那里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及辛苦。
3.设计将来的能力
心怀梦想和希望设想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帮忙做家务、理解分担的必要性。进一步了解社会工作中工作分配的重要性。
4.行动能力
这一阶段的行动能力具体分为选择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在选择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拥有自己喜爱及看重的事物,分清校内的好事及坏事。其次,坚持自己想做的并努力实践。明白不能做的事情,拥有自制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选择自己想承担的角色或能够承担的角色。在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中,首先要求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工作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能够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并满怀希望解决它。
初中阶段
日本将初中阶段定义为对现实的探索和初步进行人生选择的时期。日本对初中生的职业培养目标是:初步的自我认识和肯定自己;在兴趣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初步确立自己未来的走向;更现实地思考探索生活方式和未来走向。
其中具体举措如下:
1.明了自身的优势和个性,理解尊重他人的优势和感情。明白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能拥有能够倾吐苦恼的对象。
2.顾忌他人的同时,积极建立人际关系。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习得基础的交往技巧。理解领导和属下的立场,适应新环境。
3.理解产业、经济等的变化会带来工作的变化。通过各类媒体掌握了解各种生活方式及就业方向。了解高一级学校、学科的种类及特征,清楚职业所需的资格及学历。
4.通过小组活动、委员会活动及职场体验等中获得的经验,思考今后的学习方向及人生选择。
5.思考描绘未来的梦想和职业。理解计划未来出路的意义和方法,暂定自己应该走的路。
6.基于自身的个性、兴趣等进行人生选择。理解选择的意义、判断决定的过程并对结果应付责任。
高中阶段
日本将高中阶段定义为探索现实、准备步入社会的时期。日本对高中生的职业培养目标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形成在选择基础上的职业观;设计未来并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其中具体举措如下:
1.清楚自己的工作能力及适应能力。理解他人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个性。拥有相互理解的朋友。
2.针对毕业后的走向及职业的动向,能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收集。
3.寻找就业后的学习机会及高一级学校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明了职业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理解习得社会规范、礼仪等。深入理解多种职业观和劳动观。
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日本已成成为全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理清日本职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构建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职业教育在我国长期处于一种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聘用观念,逐渐的改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将培养技术及应用型人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另外,还应贯彻终身血虚的教育理念,要将终身学习理念贯彻,让学生从小就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可以通过政策宣传、课堂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将职教活动融入到企业和社会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还需与企业、生产和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通过模拟专业的的实践基地,包括校內实训室、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教育企业等技能培养站点,让学生能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更加全面的技能培训;采取“校企结合、顶岗实习”机制,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储备职业素养,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引导树立正确职业教育观念、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最后,职业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职业教育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师型”。“双师型”主要体现在对其能力结构的复杂要求,即不仅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来看,我国“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双师型”教师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引进环节,主要的障碍是招聘制度与薪酬待遇等。由于学历限制,不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无法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由于薪酬待遇的差距,不少高技能人才即便进入了职业院校也很难留住。在培养环节,我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职教教师通过普通师范以及其他理工和综合类高校培养,即在相关院校接受师范类或专业类的课程培养,到岗后再进行一定的培训。优点在于,有一批研究生学历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职校教师队伍,提高了职教师资队伍的层次;缺点在于,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文化课教师职校教学不适应,实践课教师职场经验缺乏。另一种是通过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优点是学生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缺点是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学生就业前景堪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优势不明显。
(赣南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的定义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和年轻人形成职业生涯所需能力和态度为目标的教育工作。而且,对于职业生涯来说,重要的是掌握必要的能力和态度,以便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支持每个孩子、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培养形成各自适合的职业所需的能力和态度。
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
日本自“黑船事件”之后,国门打开,自此进入近代社会,日本的经济也由此开始了高效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初步建立。同时,传统的手工业也也通过学徒制的关系来培养劳动者的基本技能。直到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早在1855年时,就设立了位于长崎的海军传习所,1879时,又设置了位于的大阪的商船学校、北海道的札幌农业学校、大藏省的商业学校,其目的即为学习欧美的管理技术、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这也是日本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1]。
在19世紀末至20世纪初期,人类社会进行了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当时的日本,也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日本为快速发展本国工业技术,进一步加大了本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也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职业学校也在这一阶段独立出来,分设了工、农、商等各科的中等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逐渐的开始专门化[2]。随后,又要求高等小学须在手工、农业、商业等科中,选择一门作为必修。又增设了实业补习学校及实业学校,主要招收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年轻人,重点培养技术操作人员。同时,开设了高等专门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日本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初级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的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的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
20世纪50年代至今,人类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使得各国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化成为了知识密集型,第二、第三产业注浆成为了主流产业。在这一阶段,为适应产业的变革对操作人员的智力需求,日本于1975年通过的《学校教育法》,正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学校以“培养职业、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以提高教养为目的”的办学目标,招收高级、初级中学毕生,并设置相对应的高等、中等水平的课程,还有无入学资格的青年补习教育。上述学校的毕业生,因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到企业仅需通过简单的培训便可以上岗工作,因而广受各行业的欢迎,日本的职业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日本中小学的职业教育
小学阶段
日本在对小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是:形成及发展对自己的关注及对他人的关心;培养对身边环境的关心;获得对自我的认同感,心怀梦想;培养勤劳的态度。
日本在具体培养小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能力的养成。
1.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尊重他人的个性、发挥自我个性的基础上,与各色人种相处、团结合作。能和朋友友好相处、游戏,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发现自身的长处,认同朋友的长处并互相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同时接纳不同的想法。
2.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理解学习、工作的意义,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走向。了解关心身边人们的情况,明了职业和生活方式存在多样性。组织值日,理解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多接触养老院、孤儿院等,理解那里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及辛苦。
3.设计将来的能力
心怀梦想和希望设想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帮忙做家务、理解分担的必要性。进一步了解社会工作中工作分配的重要性。
4.行动能力
这一阶段的行动能力具体分为选择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在选择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拥有自己喜爱及看重的事物,分清校内的好事及坏事。其次,坚持自己想做的并努力实践。明白不能做的事情,拥有自制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选择自己想承担的角色或能够承担的角色。在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中,首先要求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工作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能够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并满怀希望解决它。
初中阶段
日本将初中阶段定义为对现实的探索和初步进行人生选择的时期。日本对初中生的职业培养目标是:初步的自我认识和肯定自己;在兴趣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初步确立自己未来的走向;更现实地思考探索生活方式和未来走向。
其中具体举措如下:
1.明了自身的优势和个性,理解尊重他人的优势和感情。明白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能拥有能够倾吐苦恼的对象。
2.顾忌他人的同时,积极建立人际关系。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习得基础的交往技巧。理解领导和属下的立场,适应新环境。
3.理解产业、经济等的变化会带来工作的变化。通过各类媒体掌握了解各种生活方式及就业方向。了解高一级学校、学科的种类及特征,清楚职业所需的资格及学历。
4.通过小组活动、委员会活动及职场体验等中获得的经验,思考今后的学习方向及人生选择。
5.思考描绘未来的梦想和职业。理解计划未来出路的意义和方法,暂定自己应该走的路。
6.基于自身的个性、兴趣等进行人生选择。理解选择的意义、判断决定的过程并对结果应付责任。
高中阶段
日本将高中阶段定义为探索现实、准备步入社会的时期。日本对高中生的职业培养目标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形成在选择基础上的职业观;设计未来并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其中具体举措如下:
1.清楚自己的工作能力及适应能力。理解他人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个性。拥有相互理解的朋友。
2.针对毕业后的走向及职业的动向,能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收集。
3.寻找就业后的学习机会及高一级学校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明了职业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理解习得社会规范、礼仪等。深入理解多种职业观和劳动观。
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日本已成成为全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理清日本职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构建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职业教育在我国长期处于一种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聘用观念,逐渐的改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将培养技术及应用型人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另外,还应贯彻终身血虚的教育理念,要将终身学习理念贯彻,让学生从小就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可以通过政策宣传、课堂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将职教活动融入到企业和社会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还需与企业、生产和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通过模拟专业的的实践基地,包括校內实训室、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教育企业等技能培养站点,让学生能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更加全面的技能培训;采取“校企结合、顶岗实习”机制,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储备职业素养,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引导树立正确职业教育观念、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最后,职业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职业教育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师型”。“双师型”主要体现在对其能力结构的复杂要求,即不仅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来看,我国“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双师型”教师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引进环节,主要的障碍是招聘制度与薪酬待遇等。由于学历限制,不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无法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由于薪酬待遇的差距,不少高技能人才即便进入了职业院校也很难留住。在培养环节,我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职教教师通过普通师范以及其他理工和综合类高校培养,即在相关院校接受师范类或专业类的课程培养,到岗后再进行一定的培训。优点在于,有一批研究生学历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职校教师队伍,提高了职教师资队伍的层次;缺点在于,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文化课教师职校教学不适应,实践课教师职场经验缺乏。另一种是通过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优点是学生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缺点是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学生就业前景堪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优势不明显。
(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