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建构一直是中国实施“一国两制”以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落脚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新时代推进“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深入分析这一国家战略为促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和融入提供的新契机,这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相较于以往国家政策对于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所起到的独特而重大意义。
【关键词】 国家认同 香港青年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部分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沿平台,探究其对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政治学的视角看香港青年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一)认同的内涵
认同( identity) 一词来自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 “一致”(the same),起初用于代数和逻辑学,后来才与认识主体发生关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身份认知进行心理学分析与解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理論奠基人是弗洛伊德。他提出的认同概念,在心理学分析单位上更偏向于个体研究,他指出: 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即一个归属的过程。
(二)香港青年公民身份及国家认同理论内涵的二维阐释
学界对于国家认同概念的界定,一般心理属性意见较为统一,但是对于构成国家认同的关键性要素,即“认同什么”这一问题则存在不同的认识。在政治学视角下,国家认同理论的内涵主要有归属性和差异性视角下阐释。归属性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主要指将国家视为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和记忆的历史共同体。有学者论述道,所谓国家认同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所谓差异性是指将自我与他者明确区分开来的界限,含有排斥他者的意味。英国学者戴维·莫利曾说“差异构成认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认同与“他者”相伴而生的。在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层面,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产生的前提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存、命运、情感与国家紧密联系的共同体认同”。
三、从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国家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建构的路径选择
(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就业合作发展着眼于长远发展大局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同时共建人文湾区。”因此,湾区教育重视教育的全局发展,一方面,从教育自身而言,促使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指出:“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另一方面,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全局性,不仅仅是要思考教育自身的全面和系统发展,而且更要突出教育在湾区全局的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作用,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教育示范区”,这两者实际上有着其内在的关联。
(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就业合作发展着眼于优势互补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
当前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协同亟需自上而下的推动,即通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协同来提升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推动“自上而下”协同的同时,不可忽视来自于教育机构等基层的“自下而上”的协同,协调相关配套措施,正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支持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训交流。”这样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有利于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协同效应,这对于深化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就业合作发展着眼于融合性发展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
国家为打破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制度壁垒,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规划》中提出:“制定完善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便利性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健全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合作新机制”。
同时,国家积极构建面向未来教育形态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1月,教育部和广东省专门召开联合推进会,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工作。做好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顶层设计,由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绘就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宏伟蓝图。从确保《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维度进行考量,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领导小组,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机制和议事决策机制。
作者简介:赵佩敏(1999—),女,汉族,广东江门市人,本科在读,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香港青年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部分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沿平台,探究其对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政治学的视角看香港青年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一)认同的内涵
认同( identity) 一词来自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 “一致”(the same),起初用于代数和逻辑学,后来才与认识主体发生关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身份认知进行心理学分析与解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理論奠基人是弗洛伊德。他提出的认同概念,在心理学分析单位上更偏向于个体研究,他指出: 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即一个归属的过程。
(二)香港青年公民身份及国家认同理论内涵的二维阐释
学界对于国家认同概念的界定,一般心理属性意见较为统一,但是对于构成国家认同的关键性要素,即“认同什么”这一问题则存在不同的认识。在政治学视角下,国家认同理论的内涵主要有归属性和差异性视角下阐释。归属性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主要指将国家视为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和记忆的历史共同体。有学者论述道,所谓国家认同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所谓差异性是指将自我与他者明确区分开来的界限,含有排斥他者的意味。英国学者戴维·莫利曾说“差异构成认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认同与“他者”相伴而生的。在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层面,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产生的前提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存、命运、情感与国家紧密联系的共同体认同”。
三、从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国家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建构的路径选择
(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就业合作发展着眼于长远发展大局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同时共建人文湾区。”因此,湾区教育重视教育的全局发展,一方面,从教育自身而言,促使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指出:“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另一方面,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全局性,不仅仅是要思考教育自身的全面和系统发展,而且更要突出教育在湾区全局的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作用,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教育示范区”,这两者实际上有着其内在的关联。
(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就业合作发展着眼于优势互补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
当前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协同亟需自上而下的推动,即通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协同来提升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推动“自上而下”协同的同时,不可忽视来自于教育机构等基层的“自下而上”的协同,协调相关配套措施,正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支持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训交流。”这样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有利于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协同效应,这对于深化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就业合作发展着眼于融合性发展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
国家为打破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制度壁垒,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规划》中提出:“制定完善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便利性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健全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合作新机制”。
同时,国家积极构建面向未来教育形态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1月,教育部和广东省专门召开联合推进会,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工作。做好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顶层设计,由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绘就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宏伟蓝图。从确保《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维度进行考量,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领导小组,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机制和议事决策机制。
作者简介:赵佩敏(1999—),女,汉族,广东江门市人,本科在读,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