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田野(1978.7-)、男、汉族、鄂、武汉音乐学院、助教、研究生、音乐表演。
1、传统笙的发展
笙,是一件历史悠久的簧管乐器,可以说是是中国乐器中最优秀的,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乐器。有独奏和乐队合奏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既能在独奏中展现笙独特的音色魅力,又能在民族乐队合奏中与各种乐器在音色、情感上相交融合的。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慢慢开始对自己古老乐器的保留发展的问题开始思考。所以笙的发展再次搬上历史荧幕。笙被放在改革首位是在一九五八年,涌现许多高素质高技巧的演奏家,他们根据个人的爱好和需要对笙的音色、技巧的演奏、音域的高低方面进行了改革。自此,笙慢慢从一个伴奏乐器成为独奏乐器,开始蓬勃发展。笙的各种技巧的发展对于笙各种演奏主题和风格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为笙今后的发展树立了新时代新风貌的旗帜。特别是胡天泉和闫海登两位先生他们首先确立了笙的独奏地位,为笙的演奏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笙艺术的发展谱写了一页新篇章。
2、键笙的发展
从六十年代开始笙开始迅猛的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批优秀的热衷音乐的人士为笙开拓了一条新道路,开始发展改良键笙。[增多簧管,加装按键及扩音管]这些改良使音量更加洪亮,音域更加宽广。
1974年,王慧中先生同北京民族乐器厂著名制笙专家孙汝桂合作,将三十二簧笙改为三十六簧加键扩音方笙。凭着这么多年在笙上面不断的探究和努力,使三十六簧加键方笙即不失传统笙的韵味,有能在传统上加以创新,和现代音乐文化密切相连,即能保留传统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挥洒现代音乐艺术。三十六簧加键方笙改良的成功,主要是它应和了人体手指机能的发挥,选用两手交替按指以半音琶音进行的方法。这样的排位在传统五七度和音不变的基础上,能使手指轻松规律的按音。排列科学易记、表现力强、音域宽广、转调方便、省气灵便。能各加贴合每个学生的需求。
新改革的三十六簧加键笙,全部改为半音化,可以吹奏传统笙上的传统和音,也可以应对复杂排位的和弦,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对音域、音色、音位、用气方式、舞台表现继承又发展。
3、中低音笙的发展
中低音笙,保持传统笙的形状,而且音色,音位的排列也与传统笙的音色相似,配合了活动共鸣管和按键,在乐队活动中声音独特洪亮、表现力强、与各乐器配合融洽,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气鸣乐器中不可多得的一件优秀作品。
1957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张子锐设计出外形与汉族传统笙相似的抱笙[抱笙相对传统笙来说簧管多、音域宽、按键较为方便。在演奏中运用了按键就送气,闭键就不发音,为吹奏者节省力气。每个音都由单独按键、弹簧、气门、笙苗、笙脚、簧片和共鸣管等一套零件组成一个个发音单位]和采用与古排箫音位相似的排笙[排笙继承了传统的涂绿簧片,高音区与传统笙相似,中低音区近似西洋乐器中的木管和圆号]。按照各音区不同的音色特点,采用律吕音位,封闭气斗,也是用通过按键控制笙管的发音。1962年春,这两种形式的中低音搬上音乐舞台。
1964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杨竟明,王仲丙,王力男等在北京民族器乐厂的协助下,对张子锐设计的系列笙的基础上,将最常用的中低音排笙进行再改革。
中低音笙的发展让各系列笙组合在一起能形成一支独有纯粹的笙乐队;也可以和笛子,高低音唢呐和打击乐组成一支民族吹打式乐队。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中低音笙能产生丰富和声、提高乐队整体音量,加强配齐的色彩变化。中低音笙的出现让笙的演奏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笙演奏的多样化
一、传统笙的合奏 以《阿细欢歌》为例
a、多声部的初探
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多声部的演奏技巧在老一辈笙的演奏家及作曲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新发展起来的,笙曲里面多声部的运用使乐曲新颖别致,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丰富了笙乐器演奏的表现力,同时也拓宽了笙的创作道路,可以说多声部的加入使笙的演奏跨上一步新台阶。
多声部的技巧在《阿细欢歌》中经常出现,纵观全曲,两声部时而处于合奏形式,时而出现短暂分离,中间出现短小的变化音调,形成旋律分支,这是典型的支声音乐的写法。下面详细以《阿细欢歌》为例,谈谈多声部在乐曲演奏初期的探索。
《阿细欢歌》的第二段,在这段D宫调式旋律中,两声部同时进行。上方声部是音型密集向上密集向下的大山型旋律外形,较为复杂;下方声部旋律歌唱性较强,音型节奏较为简单;这就是采用了民间音乐中的“你繁我简,上帮下带”的手法。在情绪上“一急一缓”,节奏上“一快一慢”使两声部各自发挥特点,依次来表达第二段流畅、轻松愉悦的气氛。
例一:
上图这段旋律的调性是由D宫转G宫,所以高声部都是由属音作为持续音的连续双吐的进行,整段旋律的音型跳动灵活。低声部的加入是在四十六的第一拍,每个音都由短小清晰的音组成旋律声部,使得这段旋律个性鲜明。同时也通过这段旋律来表达活泼、跳跃的主题。
乐曲的第四段,第二声部是在旋律的发展中进行的,第二声部从第三小节开始,完全重复一声部,使两旋律紧密贴合,旋律的律动感得以增强,下方旋律的重复,使乐曲印象深刻,旋律进行有层次感。技巧方面锯气和花舌的运用烘托出此段快速热烈的氛围。
在《阿细欢歌》的多声部写作中,似乎“有意使节奏参差变化”,但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又很强。每个声部的处理都考虑了技巧的发揮和线条的流畅性。在两旋律进行时各具特点,声部对比明显,但相互在音调、和声方面又是统一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手法的加入使笙这件古老的乐器即能演奏多声部、多调性的作品,又保留了传统笙的演奏技巧。可以说笙多声部音乐作品的问世,是笙的和声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为笙的演奏开拓新天地。
B、打击乐的加入 在笙的合奏中,充分利用各种打击乐(大鼓、铓锣、排鼓、铃鼓)的特色。如大鼓刚劲独到的轰鸣声;利用发音的强弱变化,随着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铓锣清脆响亮的铜铃声。排鼓激烈,跳荡的声音,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洪亮,表达热烈欢腾的情绪。铃鼓音色清脆明亮,特别适合演奏急速美妙的震音。
在《阿细欢歌》中。每件打击乐器都是一个独立的节奏型声部,节奏多变且对比性强,虽然没有确定的记谱音高,但实际上每种乐器的音高、音色、延音都各不相同。
打击乐的加入使《阿细欢歌》的趣味性大大增强,打击乐在演奏时故意和笙进行节奏的模仿后,是气氛愈加的热烈欢快。
笙和打击乐的合作在《阿细欢歌》的演奏里,即新奇又让观众更加引引入胜。
二、键笙及中低音笙的重奏 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例
a、对西方重奏的借鉴
键笙及中低音笙的合奏《土耳其进行曲》是一首由莫扎特写的钢琴曲移植的,所以这首乐曲不论是在音乐色彩还是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西方音乐气息。
《土耳其进行曲》强調整体音乐的匀称和统一。在起奏、分句以及色彩细微变化的方面都要达到准确协调。
键笙和中低音笙在《土耳其进行曲》的演奏中并没有延续传统中国器乐合奏的形式,而是借鉴了西方重奏一人分饰一个声部的器乐演奏形式,以西方重奏的经验将笙各声部丰富多彩的音色发挥的惟妙惟肖。
但笙这一传统乐器也并没有舍弃我们民族音乐的合奏精华,各音区的笙以同度或八度重叠的演奏形式来集中、统一的表达乐曲的音乐形象。所有声部用同一速度、力度、表情来有效的加强旋律表现力。
虽然《土耳其进行曲》对西方音乐进行了借鉴,却不是抄袭。正如国乐大师、国乐改进的先驱者刘天华先生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中指出的那样:“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辟,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b、笙重奏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笙的表现形式极具特点,因为无论是键笙还是中低笙,都是低音区浑厚[利用簧片震动发音,发出的音浑厚低沉],高音区明亮具有穿透力[高音明亮是竹类乐器的特点]。就是这二者的融合造就了笙独特的音色,让笙这类乐器能在重奏和合奏里面起着调和与充实的作用。笙所发出的浑厚浓重的音既适合吹奏延续的连音,也适合吹奏断续的顿音。下面详细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例,来分析笙重奏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例二:
上段旋律为全曲第一段,通过演奏中连音和顿音的交错使用,使乐曲富有张力,演奏出活泼跳跃的感觉。在高音键笙吹奏主要旋律声部时,低音声部时而重复,时而以柱式和弦出现,以衬托和支持旋律音,低声部与旋律声部的同向进行,使演奏的音响丰厚,两声部旋律相辅相成。
例三:
上段旋律为全曲的中间部分,整段高音键笙每个乐句的开头都使用吐音,其他部分都是使用的连音,利用气息作为支撑,用手指来控制快速的节奏,使整段乐曲连而不黏,吹奏出跌宕起伏的感觉。低音笙以柱式和弦、和极具稳定性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出现,给整段旋律撑起了“骨架”,随着音乐的发展加以改变和支撑。
例四:
上图是整段旋律的尾声,利用了大量的倚音和打指来增添欢快热烈打的效果。高音键笙1是利用旋律吹出外形的打指,高音键笙2是对键笙1的旋律加花、补充,使旋律更加的饱满,“轮廓”更加清晰。低音笙时而以和弦形式对高音旋律予以支撑,时而又与高音旋律声部相融合,将进行曲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就是笙重奏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在和声,还是调性的演奏方面都能配合的力求完美。在演奏中给观众带来视听的享受。(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1、传统笙的发展
笙,是一件历史悠久的簧管乐器,可以说是是中国乐器中最优秀的,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乐器。有独奏和乐队合奏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既能在独奏中展现笙独特的音色魅力,又能在民族乐队合奏中与各种乐器在音色、情感上相交融合的。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慢慢开始对自己古老乐器的保留发展的问题开始思考。所以笙的发展再次搬上历史荧幕。笙被放在改革首位是在一九五八年,涌现许多高素质高技巧的演奏家,他们根据个人的爱好和需要对笙的音色、技巧的演奏、音域的高低方面进行了改革。自此,笙慢慢从一个伴奏乐器成为独奏乐器,开始蓬勃发展。笙的各种技巧的发展对于笙各种演奏主题和风格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为笙今后的发展树立了新时代新风貌的旗帜。特别是胡天泉和闫海登两位先生他们首先确立了笙的独奏地位,为笙的演奏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笙艺术的发展谱写了一页新篇章。
2、键笙的发展
从六十年代开始笙开始迅猛的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批优秀的热衷音乐的人士为笙开拓了一条新道路,开始发展改良键笙。[增多簧管,加装按键及扩音管]这些改良使音量更加洪亮,音域更加宽广。
1974年,王慧中先生同北京民族乐器厂著名制笙专家孙汝桂合作,将三十二簧笙改为三十六簧加键扩音方笙。凭着这么多年在笙上面不断的探究和努力,使三十六簧加键方笙即不失传统笙的韵味,有能在传统上加以创新,和现代音乐文化密切相连,即能保留传统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挥洒现代音乐艺术。三十六簧加键方笙改良的成功,主要是它应和了人体手指机能的发挥,选用两手交替按指以半音琶音进行的方法。这样的排位在传统五七度和音不变的基础上,能使手指轻松规律的按音。排列科学易记、表现力强、音域宽广、转调方便、省气灵便。能各加贴合每个学生的需求。
新改革的三十六簧加键笙,全部改为半音化,可以吹奏传统笙上的传统和音,也可以应对复杂排位的和弦,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对音域、音色、音位、用气方式、舞台表现继承又发展。
3、中低音笙的发展
中低音笙,保持传统笙的形状,而且音色,音位的排列也与传统笙的音色相似,配合了活动共鸣管和按键,在乐队活动中声音独特洪亮、表现力强、与各乐器配合融洽,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气鸣乐器中不可多得的一件优秀作品。
1957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张子锐设计出外形与汉族传统笙相似的抱笙[抱笙相对传统笙来说簧管多、音域宽、按键较为方便。在演奏中运用了按键就送气,闭键就不发音,为吹奏者节省力气。每个音都由单独按键、弹簧、气门、笙苗、笙脚、簧片和共鸣管等一套零件组成一个个发音单位]和采用与古排箫音位相似的排笙[排笙继承了传统的涂绿簧片,高音区与传统笙相似,中低音区近似西洋乐器中的木管和圆号]。按照各音区不同的音色特点,采用律吕音位,封闭气斗,也是用通过按键控制笙管的发音。1962年春,这两种形式的中低音搬上音乐舞台。
1964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杨竟明,王仲丙,王力男等在北京民族器乐厂的协助下,对张子锐设计的系列笙的基础上,将最常用的中低音排笙进行再改革。
中低音笙的发展让各系列笙组合在一起能形成一支独有纯粹的笙乐队;也可以和笛子,高低音唢呐和打击乐组成一支民族吹打式乐队。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中低音笙能产生丰富和声、提高乐队整体音量,加强配齐的色彩变化。中低音笙的出现让笙的演奏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笙演奏的多样化
一、传统笙的合奏 以《阿细欢歌》为例
a、多声部的初探
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多声部的演奏技巧在老一辈笙的演奏家及作曲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新发展起来的,笙曲里面多声部的运用使乐曲新颖别致,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丰富了笙乐器演奏的表现力,同时也拓宽了笙的创作道路,可以说多声部的加入使笙的演奏跨上一步新台阶。
多声部的技巧在《阿细欢歌》中经常出现,纵观全曲,两声部时而处于合奏形式,时而出现短暂分离,中间出现短小的变化音调,形成旋律分支,这是典型的支声音乐的写法。下面详细以《阿细欢歌》为例,谈谈多声部在乐曲演奏初期的探索。
《阿细欢歌》的第二段,在这段D宫调式旋律中,两声部同时进行。上方声部是音型密集向上密集向下的大山型旋律外形,较为复杂;下方声部旋律歌唱性较强,音型节奏较为简单;这就是采用了民间音乐中的“你繁我简,上帮下带”的手法。在情绪上“一急一缓”,节奏上“一快一慢”使两声部各自发挥特点,依次来表达第二段流畅、轻松愉悦的气氛。
例一:
上图这段旋律的调性是由D宫转G宫,所以高声部都是由属音作为持续音的连续双吐的进行,整段旋律的音型跳动灵活。低声部的加入是在四十六的第一拍,每个音都由短小清晰的音组成旋律声部,使得这段旋律个性鲜明。同时也通过这段旋律来表达活泼、跳跃的主题。
乐曲的第四段,第二声部是在旋律的发展中进行的,第二声部从第三小节开始,完全重复一声部,使两旋律紧密贴合,旋律的律动感得以增强,下方旋律的重复,使乐曲印象深刻,旋律进行有层次感。技巧方面锯气和花舌的运用烘托出此段快速热烈的氛围。
在《阿细欢歌》的多声部写作中,似乎“有意使节奏参差变化”,但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又很强。每个声部的处理都考虑了技巧的发揮和线条的流畅性。在两旋律进行时各具特点,声部对比明显,但相互在音调、和声方面又是统一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手法的加入使笙这件古老的乐器即能演奏多声部、多调性的作品,又保留了传统笙的演奏技巧。可以说笙多声部音乐作品的问世,是笙的和声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为笙的演奏开拓新天地。
B、打击乐的加入 在笙的合奏中,充分利用各种打击乐(大鼓、铓锣、排鼓、铃鼓)的特色。如大鼓刚劲独到的轰鸣声;利用发音的强弱变化,随着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铓锣清脆响亮的铜铃声。排鼓激烈,跳荡的声音,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洪亮,表达热烈欢腾的情绪。铃鼓音色清脆明亮,特别适合演奏急速美妙的震音。
在《阿细欢歌》中。每件打击乐器都是一个独立的节奏型声部,节奏多变且对比性强,虽然没有确定的记谱音高,但实际上每种乐器的音高、音色、延音都各不相同。
打击乐的加入使《阿细欢歌》的趣味性大大增强,打击乐在演奏时故意和笙进行节奏的模仿后,是气氛愈加的热烈欢快。
笙和打击乐的合作在《阿细欢歌》的演奏里,即新奇又让观众更加引引入胜。
二、键笙及中低音笙的重奏 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例
a、对西方重奏的借鉴
键笙及中低音笙的合奏《土耳其进行曲》是一首由莫扎特写的钢琴曲移植的,所以这首乐曲不论是在音乐色彩还是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西方音乐气息。
《土耳其进行曲》强調整体音乐的匀称和统一。在起奏、分句以及色彩细微变化的方面都要达到准确协调。
键笙和中低音笙在《土耳其进行曲》的演奏中并没有延续传统中国器乐合奏的形式,而是借鉴了西方重奏一人分饰一个声部的器乐演奏形式,以西方重奏的经验将笙各声部丰富多彩的音色发挥的惟妙惟肖。
但笙这一传统乐器也并没有舍弃我们民族音乐的合奏精华,各音区的笙以同度或八度重叠的演奏形式来集中、统一的表达乐曲的音乐形象。所有声部用同一速度、力度、表情来有效的加强旋律表现力。
虽然《土耳其进行曲》对西方音乐进行了借鉴,却不是抄袭。正如国乐大师、国乐改进的先驱者刘天华先生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中指出的那样:“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辟,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b、笙重奏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笙的表现形式极具特点,因为无论是键笙还是中低笙,都是低音区浑厚[利用簧片震动发音,发出的音浑厚低沉],高音区明亮具有穿透力[高音明亮是竹类乐器的特点]。就是这二者的融合造就了笙独特的音色,让笙这类乐器能在重奏和合奏里面起着调和与充实的作用。笙所发出的浑厚浓重的音既适合吹奏延续的连音,也适合吹奏断续的顿音。下面详细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例,来分析笙重奏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例二:
上段旋律为全曲第一段,通过演奏中连音和顿音的交错使用,使乐曲富有张力,演奏出活泼跳跃的感觉。在高音键笙吹奏主要旋律声部时,低音声部时而重复,时而以柱式和弦出现,以衬托和支持旋律音,低声部与旋律声部的同向进行,使演奏的音响丰厚,两声部旋律相辅相成。
例三:
上段旋律为全曲的中间部分,整段高音键笙每个乐句的开头都使用吐音,其他部分都是使用的连音,利用气息作为支撑,用手指来控制快速的节奏,使整段乐曲连而不黏,吹奏出跌宕起伏的感觉。低音笙以柱式和弦、和极具稳定性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出现,给整段旋律撑起了“骨架”,随着音乐的发展加以改变和支撑。
例四:
上图是整段旋律的尾声,利用了大量的倚音和打指来增添欢快热烈打的效果。高音键笙1是利用旋律吹出外形的打指,高音键笙2是对键笙1的旋律加花、补充,使旋律更加的饱满,“轮廓”更加清晰。低音笙时而以和弦形式对高音旋律予以支撑,时而又与高音旋律声部相融合,将进行曲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就是笙重奏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在和声,还是调性的演奏方面都能配合的力求完美。在演奏中给观众带来视听的享受。(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