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秋季新学期,“似是而非”课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的课表上,立刻成了爆款。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多位教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
(《广州日报》10.25)
这种听起来既不高端,似乎也未必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提供什么具体帮助的“通识课”能火起来,甩干其中“混学分”的水分,说明这一课程还是准确击中了很多学生的需求点。
现今学子,烦恼并不在于获取资讯的途径太少,而是苦于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很难从中筛选出真实合理的部分。且不说“隔行如隔山”,要求所有人掌握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并不现实。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文理分科”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如此环境中构建起的知识框架,广度自然容易存在局限。就拿笔者本人来说,作为一名文科生,要是我现在面对一则关于磁化水的虚假广告,肯定就被所谓专家成套的理论唬住了,根本没法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提取出“水不是铁磁性物質,无法被普通磁石磁化”的科学常识来提醒自己别上当受骗。
所以说,这门“似是而非”课妙就妙在它洞悉了这一问题根本,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提升学生的辨识思维作为教学目标。
通过开设一门选修课,帮助学生锻炼科学的逻辑推理思维,汲取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想法是好的。想来,如此“百科全书”式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思维路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助益。按理说,“通识课”是应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知识,适当降低课程的接受门槛。但从现下部分学生存在诸如“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等反馈来看,授课教师也应意识到授课对象都是高校学子,课程深度应该根据合理的调查研究做出适当调整,如此才能避免“似是而非”课从好课变成“水课”。
(《广州日报》10.25)
这种听起来既不高端,似乎也未必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提供什么具体帮助的“通识课”能火起来,甩干其中“混学分”的水分,说明这一课程还是准确击中了很多学生的需求点。
现今学子,烦恼并不在于获取资讯的途径太少,而是苦于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很难从中筛选出真实合理的部分。且不说“隔行如隔山”,要求所有人掌握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并不现实。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文理分科”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如此环境中构建起的知识框架,广度自然容易存在局限。就拿笔者本人来说,作为一名文科生,要是我现在面对一则关于磁化水的虚假广告,肯定就被所谓专家成套的理论唬住了,根本没法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提取出“水不是铁磁性物質,无法被普通磁石磁化”的科学常识来提醒自己别上当受骗。
所以说,这门“似是而非”课妙就妙在它洞悉了这一问题根本,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提升学生的辨识思维作为教学目标。
通过开设一门选修课,帮助学生锻炼科学的逻辑推理思维,汲取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想法是好的。想来,如此“百科全书”式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思维路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助益。按理说,“通识课”是应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知识,适当降低课程的接受门槛。但从现下部分学生存在诸如“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等反馈来看,授课教师也应意识到授课对象都是高校学子,课程深度应该根据合理的调查研究做出适当调整,如此才能避免“似是而非”课从好课变成“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