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阐述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指出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对策,对提高高校主题班会课程有效性具有一定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主题班会;课程有效性
一、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内涵与意义
主题班会的内涵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集体为单位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个问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从其定义可以看出,高校主题班会本身就具有与高校课程相类似的基本属性,说明主题班会是可以按照课程化的体系进行建设的。同时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在《完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学校进行完善人格教育的十二种实践途径,其中,里考纳认为班级会议是一条操作性较强的方案。这又说明,主题班会这种教育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二、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来自高校学工部门的问题
高校缺少对主题班会功能的全面认知。从多数高校每年举办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都设置有主题班会比赛环节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主题班会之于学生德育教育和学生培养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但在日常工作中,学工部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更多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如学生的日常学风、宿风管理和到课率、出勤率等方面,而对主题班会这一教育形式基本上还是凭辅导员自觉自愿,没有做太多要求$这个导向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把很大精力放在了查课、查宿舍和日常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忽略运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教育和引导。即使召开主题班会,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开好一次班会这个层面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没有形成系统,其整体教育和培养作用不明显。
(二)来自思政工作者的问题
就高校辅导员队伍来讲,虽然整体上朝气蓬勃,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但队伍整体年轻,缺乏经验$特别是工作不满四年的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主体,他们还处在工作适应期与经验积累期,加上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本身庞杂,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把主题班会计算在课时工作量内,因此导致多数辅导员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了事务性工作上,而对学生前瞻性的教育引导很少,也对主题班会缺少正确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三)学生对于主题班会的排斥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强烈反差导致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对于主题班会有天然的排斥感$学生从高中这种要求多学习,勤思考,少说话相对压抑的环境进入到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本身从内心上就不愿意接受太多的束缚。加之高校目前这种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班级的概念是很大的冲击,学生更愿意在宿舍中相互交流,整个班级的同学坐在一起反倒无话可说$另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学生们更愿意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对主题班会这种传统的方式本身就不太感兴趣。从而就出现了思政工作者在台上讲得慷慨激昂、滔滔不绝,而下面的学生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培训,突出主题班会的规范性、科学性与系统性
鉴于主题班会具有高校课程的基本属性,且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应把高校主题班会定义为课程来进行建设。
主题班会的课程化要注意规范性、科学性与系统。规范性是针对随意性而言,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就有其备课、上课等相关要求,对于主题班会的设计与指导,首先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编纂相应的指导方案或教案,依据教案来具体实施。教案的编纂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应在形式上力求新颖,能够吸引学生,改变主题班会以往呆板、枯燥的传统印象。主题班会的科学性是指:主题班会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此教育活动中蕴藏着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的知识,是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因此,在进行主题班会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不能随意随性而来,从思想上把主题班会当成真正的课程来对待$最后,主题班会的系统性是指,学生在高校中的发展有其阶段性与规律性,每个阶段或每年都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产生,而针对这些问题的主题班会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课程。比如大一新生刚入校,主题班会的侧重点应是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方面。大二的时候,主题班会的侧重点应为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和如何正确学习。大三、大四的时候,主题班会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在工作与考研之间进行选择,以及进行就业能力建设上。同时,学工部(学生处)最好组织编写关于大学四年主题班会的指导方案,将学生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列,并将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引导的主题班会方案编辑成册,便于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参考$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自身应该参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知识体系,自主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从而增强工作能力,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合理管理与评价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制度化的评估考核体系可以明确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地位,提高辅导员进行主题班会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每年的学生测评中,应加入有关主题班会教育引导效果的学生满意率题目,同时加强过程把控,可以组织专人进行现场观摩指导,每次的主题班会及每学期的主题班会活动结束后,可以统一组织反馈评估$通过观摩学习、集体备案、经验交流、教育研讨等,将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固化起来,形成研究课题,不断深入研究。另外,把辅导员的主题班会纳入课程管理,给予一定的课时费用,对效果进行评比,纳入绩效奖励,不断提升辅导员对于主题班会的热情。
综上所述,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实施需要学校、辅导员、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并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不断摸索与总结才能完成,而此项工作的完成有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丹.大学生主题班会优化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4(10).
[2]李春山,王巧玲.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1).
[3]叶巧群.广西地方高等院校主题班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高校;主题班会;课程有效性
一、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内涵与意义
主题班会的内涵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集体为单位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个问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从其定义可以看出,高校主题班会本身就具有与高校课程相类似的基本属性,说明主题班会是可以按照课程化的体系进行建设的。同时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在《完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学校进行完善人格教育的十二种实践途径,其中,里考纳认为班级会议是一条操作性较强的方案。这又说明,主题班会这种教育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二、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来自高校学工部门的问题
高校缺少对主题班会功能的全面认知。从多数高校每年举办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都设置有主题班会比赛环节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主题班会之于学生德育教育和学生培养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但在日常工作中,学工部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更多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如学生的日常学风、宿风管理和到课率、出勤率等方面,而对主题班会这一教育形式基本上还是凭辅导员自觉自愿,没有做太多要求$这个导向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把很大精力放在了查课、查宿舍和日常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忽略运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教育和引导。即使召开主题班会,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开好一次班会这个层面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没有形成系统,其整体教育和培养作用不明显。
(二)来自思政工作者的问题
就高校辅导员队伍来讲,虽然整体上朝气蓬勃,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但队伍整体年轻,缺乏经验$特别是工作不满四年的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主体,他们还处在工作适应期与经验积累期,加上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本身庞杂,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把主题班会计算在课时工作量内,因此导致多数辅导员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了事务性工作上,而对学生前瞻性的教育引导很少,也对主题班会缺少正确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三)学生对于主题班会的排斥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强烈反差导致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对于主题班会有天然的排斥感$学生从高中这种要求多学习,勤思考,少说话相对压抑的环境进入到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本身从内心上就不愿意接受太多的束缚。加之高校目前这种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班级的概念是很大的冲击,学生更愿意在宿舍中相互交流,整个班级的同学坐在一起反倒无话可说$另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学生们更愿意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对主题班会这种传统的方式本身就不太感兴趣。从而就出现了思政工作者在台上讲得慷慨激昂、滔滔不绝,而下面的学生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培训,突出主题班会的规范性、科学性与系统性
鉴于主题班会具有高校课程的基本属性,且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应把高校主题班会定义为课程来进行建设。
主题班会的课程化要注意规范性、科学性与系统。规范性是针对随意性而言,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就有其备课、上课等相关要求,对于主题班会的设计与指导,首先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编纂相应的指导方案或教案,依据教案来具体实施。教案的编纂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应在形式上力求新颖,能够吸引学生,改变主题班会以往呆板、枯燥的传统印象。主题班会的科学性是指:主题班会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此教育活动中蕴藏着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的知识,是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因此,在进行主题班会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不能随意随性而来,从思想上把主题班会当成真正的课程来对待$最后,主题班会的系统性是指,学生在高校中的发展有其阶段性与规律性,每个阶段或每年都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产生,而针对这些问题的主题班会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课程。比如大一新生刚入校,主题班会的侧重点应是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方面。大二的时候,主题班会的侧重点应为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和如何正确学习。大三、大四的时候,主题班会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在工作与考研之间进行选择,以及进行就业能力建设上。同时,学工部(学生处)最好组织编写关于大学四年主题班会的指导方案,将学生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列,并将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引导的主题班会方案编辑成册,便于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参考$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自身应该参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知识体系,自主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从而增强工作能力,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合理管理与评价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制度化的评估考核体系可以明确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地位,提高辅导员进行主题班会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每年的学生测评中,应加入有关主题班会教育引导效果的学生满意率题目,同时加强过程把控,可以组织专人进行现场观摩指导,每次的主题班会及每学期的主题班会活动结束后,可以统一组织反馈评估$通过观摩学习、集体备案、经验交流、教育研讨等,将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固化起来,形成研究课题,不断深入研究。另外,把辅导员的主题班会纳入课程管理,给予一定的课时费用,对效果进行评比,纳入绩效奖励,不断提升辅导员对于主题班会的热情。
综上所述,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实施需要学校、辅导员、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并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不断摸索与总结才能完成,而此项工作的完成有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丹.大学生主题班会优化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4(10).
[2]李春山,王巧玲.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1).
[3]叶巧群.广西地方高等院校主题班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