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如何突破“热障”

来源 :大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f_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达到2倍声速时,其前端温度可达100℃。当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达到3倍声速时,其前端温度可达350℃,已超过一般铝合金的极限温度,使其强度大大削弱。航空界把飞行器作高速飞行时所遭遇到的这种高温情况称为“热障”。过高的温度会使金属蒙皮熔化或烧毁,乘员和飞行器内的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航空界把M数2.5作为热障的界线,低于这一值,气动加热不严重,可用常规的方法和材料设计、制造飞机;高于该值,则必须采取克服气动加热问题的措施。为了克服热障,可以采用耐热材料(如钛合金)、加装隔热设备、安装冷却系统等,保证飞机不会因高温而损毁。
  热障的出现使空气动力学诞生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气动热力学。它主要研究气动外形、飞行速度、边界层、大气环境等因素对飞机加热的影响,为突破热障提供飞机外形设计指导。
  1956年9月27日,美国的X-2试验飞机在试飞中首次突破3倍声速大关,达到3.2马赫,首次突破热障,但不幸出现了事故导致坠毁。将高空高速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的是两款“双3”飞机,即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5战斗机和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它们的升限都高达3万米,最大速度则达到了惊人的M3.0,已经接近喷气式发动机的极限。SR-71飞机机体的93%采用钛合金,因而顺利地越过了热障,创造了声速3.3倍的世界纪录。
  高速导致高温,这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显然热障并没有阻挡住人类挺进宇宙的步伐,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克服热障,使航天器安全回家的呢?
  當宇宙飞行器遨游太空归来,到达离地面60~70千米时,速度仍然保持在声速的20多倍,温度在10000℃以上,这样的高温足以把航天器化作一团烈火。即便当宇宙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在重返大气层过程中,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在6倍声速时,其前端温度也高达1480℃。为保证其不致被烧毁,设计师给宇宙飞行器的头部戴一顶用烧蚀材料制成的“盔甲”,把摩擦产生的热量消耗在烧蚀材料的熔融、汽化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中,通过“丢卒保车”就能达到保护宇宙飞行器安全返回地面的目的。
  作为烧蚀材料,要求汽化热大,热容量大,绝热性好,向外界辐射热量强。烧蚀材料有很多种,陶瓷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纤维增强陶瓷材料则是最佳选择。近年来,科学家研制出许多性能优异的烧蚀材料,不断提升航天飞行器突破热障的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研究。发展方式是架起目标到结果的桥梁,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目标的阶段性调整,其发展方式必然要予以相应地转变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从师生关系入手,打造最适宜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堂氛围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课堂的引
期刊
飞机发动机只有在“吃”到燃油的情况下,才能向飞机提供动力。那么,发动机如何才能“吃”到燃油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飞机的燃油系统。  油箱藏在“肚子”里  飞机要飞起来,需要源源不断向飞机发动机提供燃油。而这套给发动机(或辅助动力装置)供油的设备,就是飞机的供油系统。飞机燃油系统主要包括贮存燃油的燃油箱,输送燃油的管道、燃油泵、相关阀门以及显示燃油状态的指示系统等。  一般飞国内中远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