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学校传统训练模式的弊端以及各运动队成绩明显下降的现状,提出“运动训练课”这一新型的训练模式,通过学校对运动训练工作的宏观掌控与专业引领以及体育教师的全员参与,“以技术为主,体能为辅”的规范训练等措施的有效实施,一改传统运动训练的弊端,将运动训练以正常上课的形式进行。笔者对“运动训练课”这种新型训练模式进行阐述和思考,以为其他同类学校业余训练提供借鉴。
关键词:运动训练课;学校体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64-02
国务院在2007年5月《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所在学校,学生运动训练的质量不容乐观,各个运动队成绩连年下滑,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针对学校传统训练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各运动队成绩明显下降的现状,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训练模式,将运动训练以正常上课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训练的问题,而且能够明显提高各训练队的比赛成绩。而这里所提到的正常上课形式也即“运动训练课”。
一、影响运动队训练的因素
1.运动员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下降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者比比皆是。在这种形势下,多数学生在业余时间里不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而是整天坐在电脑前,上网打游戏,长此以往,学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另外,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就对运动训练有着抵触情绪,意志品质不坚定、怕苦、怕累、怕晒黑、怕出汗等想法客观存在,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下降,而运动员都是在这些学生中选拔出来的,运动员各方面身体素质也相应不高。
2.特招政策不完善,运动员选材困难
招生政策的局限性致使体能素质优秀的一批学生被城区学校特招,从而导致本地区优秀体育人才外流严重,我校体育教师只能根据任教班级的情况和运动会上的成绩选出一批“特长生”。可是,我们选出的100米男女队员连全区田径运动会决赛的资格都进不了,而这两名运动员是校运会上短跑速度最快的。近几年的篮球队员,也只能从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在体育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中进行选拔,基本功弱的,连三步上篮动作也不规范。校足球队也同样面临选材难的尴尬局面。
3.体育教师本身因素
我校共有9名体育教师,其中4名教师担任行政领导。担任行政领导的体育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得花在行政管理中,压力大,担子重,事情多;其他体育教师,除了日常上课,还要组织各类校级比赛和校队训练,任务也十分繁重。
二、运动训练课在我校业余训练中的实践
1.学校领导的宏观调控和狠抓落实
这几年,学校运动训练成绩的下降,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2015年,学校提出以训练的“常态化”来促成“运动训练课”。
首先,将全校体育教师合理分工,运动训练统筹划分,先按照运动大类分配,再根据教师的特长分专项。其次,运动员的选材更广泛,上到初三毕业班的同学,下到初一新生班的学生,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选拔,使身体素质好、有提升空间的一些运动员被挖掘,为原有的运动训练队补充了新鲜血液。再次,教务处对运动训练课统一安排,训练时间改成每天下午两节课,能够保证训练的时间和效率。赛前,还可根据需要进行半天集训。第四,体育教研组长负责每天每节训练课的巡课、考核、点到,详细跟踪记录训练课的到岗、训练质量、学生的出勤等情况。
与此同时,体育学科作为教学的一份子,要求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课后小结等。“运动训练课”不仅要按照教学要求进行,而且应该有更加详细的计划和目标,保证各项训练循序渐进地开展。学校对运动训练统筹安排、合理划分后,并规定了训练计划、目标以及训练课的课时计划、教案,还对计划的实施和训练进度、授课情况严格考核,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队员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体育教师的全员参与和专业引领
如今,本校9名体育教师全部负责了适合自身专项特点、符合实际的训练项目。例如,传统大项目田径的训练,安排了4名体育教师,由体育组长总负责和协调。体育组长是跳远的特招生,全面负责跳跃类项目的训练。中一职称教师2名,全面负责短跨项目与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另外一人擅长投掷和力量训练,全面负责投掷项目以及全队的力量训练。再如,这几年成绩下降较快的篮球队,男女篮分别安排了两名体育教师,男队的教练中,一人是常年带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实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人是篮球专业、技术过硬的后起之秀。女队也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全面的训练工作。
运动训练不同于普通的体育锻炼,而是专业训练,要求体育教师以专业的素养进行引领和带动。体育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更是训练队的“领路人”。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和调控作用。
体育教师要成为训练队的智囊团,及时从理论上给予学生有力的支持。运动训练除了提高竞技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简单的为了训练、比赛而进行训练,应该教会队员们各项运动的技术原理,以及如何科学的进行训练,如何自我保护等。
3.“以技术为主,体能为辅”的规范训练
初中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体机能状态以及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神经兴奋性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疲劳、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不宜从事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过大的专门性体育训练。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大强度的训练,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伤病,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要重视各项技术的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心肺功能是机体的“发动机”,入队前一个月主要以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作为主要目的,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跑的基本技术动作进行规范,合理安排训练的量和强度,训练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先安排走跑结合练习,如越野跑、变速跑等。在训练时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80次/分钟,一般情况下,保持心率130次/分左右,并保持3~6分钟锻炼效果最佳,如果运动量过大应及时停止训练。
三、运动训练课实施后的效果与思考
1.“运动训练课”实施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现实的情况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不改变就要被淘汰。我们改革了,取得了一些成绩,2015年市篮球比赛,我们女子篮球队获得了市初中组第一名。同时,学校被评为市篮球特色学校。校社团活动中,参与体育的人数越来越多。此外,体育教师的专业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绩提高较多。但是,学生再学习和自觉锻炼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老队员的榜样和帮带作用应重点发挥。
2.“运动训练课”优化学生各方面素质
将运动训练划分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以有效丰富学生锻炼的方法,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长期自觉锻炼、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锻炼的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要求,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同时,运动训练所培养的综合素质对其他项目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体育项目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此外,运动训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
3.加强校际交往的桥梁作用,提升学校品质
体育一直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交往的重要桥梁。随着我校“运动训练课”的实施,学生的运动水平提高了,外出交流和比赛的机会增加了。通过不同层次的交流可以来满足学生体育竞赛的欲望,最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认识,增进友谊,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共同进步。我校男女篮球队多次代表义乌市参加浙江省中学生篮球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广泛的好评。在2016年1月份我校承办了浙江省第九届中学生篮球联赛教练员、裁判员、技术官员赛前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在2016年4月份,我校还承办了浙江省初中女子最高规格的总决赛。这一系列活动给学校带来的不止是金牌和奖杯,更是学校品质的提升。
运动训练课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和优化,但是,“运动训练课”的尝试,切切实实提高了学校的体育成绩。伴着各种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通过学校对运动训练工作的宏观掌控与专业引领以及体育教师的全员参与,“以技术为主,体能为辅”的规范训练等措施的有效落实,“运动训练课”势必会彰显学校体育锻炼的成效与体育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庞志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单杰.对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4]季汝元.体育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7.
[5]李印东,等.体育与健康[M].南方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
关键词:运动训练课;学校体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64-02
国务院在2007年5月《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所在学校,学生运动训练的质量不容乐观,各个运动队成绩连年下滑,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针对学校传统训练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各运动队成绩明显下降的现状,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训练模式,将运动训练以正常上课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训练的问题,而且能够明显提高各训练队的比赛成绩。而这里所提到的正常上课形式也即“运动训练课”。
一、影响运动队训练的因素
1.运动员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下降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者比比皆是。在这种形势下,多数学生在业余时间里不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而是整天坐在电脑前,上网打游戏,长此以往,学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另外,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就对运动训练有着抵触情绪,意志品质不坚定、怕苦、怕累、怕晒黑、怕出汗等想法客观存在,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下降,而运动员都是在这些学生中选拔出来的,运动员各方面身体素质也相应不高。
2.特招政策不完善,运动员选材困难
招生政策的局限性致使体能素质优秀的一批学生被城区学校特招,从而导致本地区优秀体育人才外流严重,我校体育教师只能根据任教班级的情况和运动会上的成绩选出一批“特长生”。可是,我们选出的100米男女队员连全区田径运动会决赛的资格都进不了,而这两名运动员是校运会上短跑速度最快的。近几年的篮球队员,也只能从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在体育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中进行选拔,基本功弱的,连三步上篮动作也不规范。校足球队也同样面临选材难的尴尬局面。
3.体育教师本身因素
我校共有9名体育教师,其中4名教师担任行政领导。担任行政领导的体育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得花在行政管理中,压力大,担子重,事情多;其他体育教师,除了日常上课,还要组织各类校级比赛和校队训练,任务也十分繁重。
二、运动训练课在我校业余训练中的实践
1.学校领导的宏观调控和狠抓落实
这几年,学校运动训练成绩的下降,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2015年,学校提出以训练的“常态化”来促成“运动训练课”。
首先,将全校体育教师合理分工,运动训练统筹划分,先按照运动大类分配,再根据教师的特长分专项。其次,运动员的选材更广泛,上到初三毕业班的同学,下到初一新生班的学生,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选拔,使身体素质好、有提升空间的一些运动员被挖掘,为原有的运动训练队补充了新鲜血液。再次,教务处对运动训练课统一安排,训练时间改成每天下午两节课,能够保证训练的时间和效率。赛前,还可根据需要进行半天集训。第四,体育教研组长负责每天每节训练课的巡课、考核、点到,详细跟踪记录训练课的到岗、训练质量、学生的出勤等情况。
与此同时,体育学科作为教学的一份子,要求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课后小结等。“运动训练课”不仅要按照教学要求进行,而且应该有更加详细的计划和目标,保证各项训练循序渐进地开展。学校对运动训练统筹安排、合理划分后,并规定了训练计划、目标以及训练课的课时计划、教案,还对计划的实施和训练进度、授课情况严格考核,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队员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体育教师的全员参与和专业引领
如今,本校9名体育教师全部负责了适合自身专项特点、符合实际的训练项目。例如,传统大项目田径的训练,安排了4名体育教师,由体育组长总负责和协调。体育组长是跳远的特招生,全面负责跳跃类项目的训练。中一职称教师2名,全面负责短跨项目与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另外一人擅长投掷和力量训练,全面负责投掷项目以及全队的力量训练。再如,这几年成绩下降较快的篮球队,男女篮分别安排了两名体育教师,男队的教练中,一人是常年带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实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人是篮球专业、技术过硬的后起之秀。女队也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全面的训练工作。
运动训练不同于普通的体育锻炼,而是专业训练,要求体育教师以专业的素养进行引领和带动。体育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更是训练队的“领路人”。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和调控作用。
体育教师要成为训练队的智囊团,及时从理论上给予学生有力的支持。运动训练除了提高竞技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简单的为了训练、比赛而进行训练,应该教会队员们各项运动的技术原理,以及如何科学的进行训练,如何自我保护等。
3.“以技术为主,体能为辅”的规范训练
初中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体机能状态以及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神经兴奋性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疲劳、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不宜从事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过大的专门性体育训练。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大强度的训练,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伤病,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要重视各项技术的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心肺功能是机体的“发动机”,入队前一个月主要以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作为主要目的,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跑的基本技术动作进行规范,合理安排训练的量和强度,训练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先安排走跑结合练习,如越野跑、变速跑等。在训练时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80次/分钟,一般情况下,保持心率130次/分左右,并保持3~6分钟锻炼效果最佳,如果运动量过大应及时停止训练。
三、运动训练课实施后的效果与思考
1.“运动训练课”实施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现实的情况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不改变就要被淘汰。我们改革了,取得了一些成绩,2015年市篮球比赛,我们女子篮球队获得了市初中组第一名。同时,学校被评为市篮球特色学校。校社团活动中,参与体育的人数越来越多。此外,体育教师的专业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绩提高较多。但是,学生再学习和自觉锻炼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老队员的榜样和帮带作用应重点发挥。
2.“运动训练课”优化学生各方面素质
将运动训练划分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以有效丰富学生锻炼的方法,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长期自觉锻炼、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锻炼的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要求,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同时,运动训练所培养的综合素质对其他项目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体育项目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此外,运动训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
3.加强校际交往的桥梁作用,提升学校品质
体育一直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交往的重要桥梁。随着我校“运动训练课”的实施,学生的运动水平提高了,外出交流和比赛的机会增加了。通过不同层次的交流可以来满足学生体育竞赛的欲望,最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认识,增进友谊,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共同进步。我校男女篮球队多次代表义乌市参加浙江省中学生篮球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广泛的好评。在2016年1月份我校承办了浙江省第九届中学生篮球联赛教练员、裁判员、技术官员赛前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在2016年4月份,我校还承办了浙江省初中女子最高规格的总决赛。这一系列活动给学校带来的不止是金牌和奖杯,更是学校品质的提升。
运动训练课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和优化,但是,“运动训练课”的尝试,切切实实提高了学校的体育成绩。伴着各种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通过学校对运动训练工作的宏观掌控与专业引领以及体育教师的全员参与,“以技术为主,体能为辅”的规范训练等措施的有效落实,“运动训练课”势必会彰显学校体育锻炼的成效与体育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庞志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单杰.对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4]季汝元.体育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7.
[5]李印东,等.体育与健康[M].南方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