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58-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
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教师指导学生“读通”文言文的步骤可以分为三步:①学生初读。所谓初读,就是让学生首次朗读文言文。初读是教师摸清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主要步骤,教师可以让全班齐读,或者个别学生朗读,并从学生的初读中发现他们在字音、情感语调、断句等方面出现的问题。②教师指出问题并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字音错误(破音异读、通假异读以及古今异读)、断句错误、情感把握不准等。教师可以采取范读的方式指出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范读的过程中,可要求学生用笔标记出教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并注意教师所用的情感语调、节奏韵律等。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本,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③学生仿读和反复朗读。教师可要求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教师的范读,之后要求学生个人进行反复朗读,不断揣摩文章的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就能领会文章的大意。
二、读懂——翻译全文,建立文言知识体系
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敏感性。建立文言知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持续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逐渐形成一个以文言字词为基础、文言句式为导线的文言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开展教学:①学生自主翻译。在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先让学生自主翻译文章,即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课文下的注释通读一篇文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式就做个记号。②教师指导翻译全文。经过了第一个步骤的直译,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式,造成句意翻译不畅通。教师在这一步骤中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不能就字论字、就句论句,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字词和句式,采用类比、化繁为简等方法指导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例如,在翻译《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而”字时,可类比“学而时习之”(《论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等篇章中的“而”字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弄清楚“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解释。
学生的字词知识体系一旦形成,就能够快速地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通读全文,阅读障碍就大大减少了,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词不离句、句不离词,构建文言文句式知识体系也同等重要。古今汉语句式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中的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使学生学会判断句子中缺少什么成分以及句中成分的正确顺序排列,之后再依次训练学生对文言文常用句式进行判断和辨别。在此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促使其逐渐积累文言文的句式类型。
三、读透——把握全文,理解文章情感主线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作者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情感主线。每一部作品都会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可见,联系写作背景是极其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个体查资料—群体讨论—教师总结指点”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时代背景特点、作者的身世经历等。第二步,群体讨论,让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阐述自己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对其他同学所阐述的观点进行补充或指正。第三步,教师总结指点,教师一一指出学生在讨论中所出现的对文章理解方面的错误,并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指正,总结概括文章的主旨,分析情感主线,使学生正确把握全文。
上述文言文教学策略是笔者文言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责编 雷 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58-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
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教师指导学生“读通”文言文的步骤可以分为三步:①学生初读。所谓初读,就是让学生首次朗读文言文。初读是教师摸清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主要步骤,教师可以让全班齐读,或者个别学生朗读,并从学生的初读中发现他们在字音、情感语调、断句等方面出现的问题。②教师指出问题并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字音错误(破音异读、通假异读以及古今异读)、断句错误、情感把握不准等。教师可以采取范读的方式指出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范读的过程中,可要求学生用笔标记出教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并注意教师所用的情感语调、节奏韵律等。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本,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③学生仿读和反复朗读。教师可要求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教师的范读,之后要求学生个人进行反复朗读,不断揣摩文章的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就能领会文章的大意。
二、读懂——翻译全文,建立文言知识体系
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敏感性。建立文言知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持续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逐渐形成一个以文言字词为基础、文言句式为导线的文言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开展教学:①学生自主翻译。在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先让学生自主翻译文章,即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课文下的注释通读一篇文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式就做个记号。②教师指导翻译全文。经过了第一个步骤的直译,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式,造成句意翻译不畅通。教师在这一步骤中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不能就字论字、就句论句,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字词和句式,采用类比、化繁为简等方法指导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例如,在翻译《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而”字时,可类比“学而时习之”(《论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等篇章中的“而”字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弄清楚“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解释。
学生的字词知识体系一旦形成,就能够快速地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通读全文,阅读障碍就大大减少了,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词不离句、句不离词,构建文言文句式知识体系也同等重要。古今汉语句式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中的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使学生学会判断句子中缺少什么成分以及句中成分的正确顺序排列,之后再依次训练学生对文言文常用句式进行判断和辨别。在此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促使其逐渐积累文言文的句式类型。
三、读透——把握全文,理解文章情感主线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作者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情感主线。每一部作品都会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可见,联系写作背景是极其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个体查资料—群体讨论—教师总结指点”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时代背景特点、作者的身世经历等。第二步,群体讨论,让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阐述自己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对其他同学所阐述的观点进行补充或指正。第三步,教师总结指点,教师一一指出学生在讨论中所出现的对文章理解方面的错误,并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指正,总结概括文章的主旨,分析情感主线,使学生正确把握全文。
上述文言文教学策略是笔者文言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