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寒感冒
冬季最常见的感冒类型就是风寒感冒,但是夏季很多吹空调不注意保暖的人也会出现风寒感冒的症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怕冷、低热,鼻塞声重,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
从食疗的角度来说,一般应选择一些能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
比如清代名医陶承熹、王承勋所著的《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是不错的治疗风寒感冒初期的食疗方。我国民间还有广为流传的“神仙粥”歌诀: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对人半杯醋,祛除伤风保安康。
神仙粥:糯米100克,葱白7根,生姜15克,食醋30毫升。
制法:先将糯米洗净,加适量水煮成粥,再将葱、姜捣烂,沸后煮5分钟,加人食醋30毫升,搅匀起锅。温热服,上床覆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4次。
▲常用中成药
风寒感冒颗粒: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正柴胡饮颗粒:用于外感风寒初起: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叫痒咳嗽,四肢酸痛。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夏季比较常见的感冒,主要症状是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流稠的鼻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一般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的治疗方法来防治风热感冒。
三花茶: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
制法:将金银花、菊花、茉莉花放人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10~15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丁防治热毒所致的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此茶除用于治疗外,平素“火气”盛者,常服有降“火”的养生作用。
▲常用中成药
板蓝根颗粒: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以及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有上述证候者。
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双黄连口服液: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初期用最好。
燥邪感冒
虽然燥邪一般容易在萧瑟的秋季发威,但是由于很多人工作忙的时候来不及喝水,又喜食火锅类的辛辣食品。久而久之,也会被燥邪慢慢伤害,导致头痛无汗,鼻咽干燥,咳嗽痰少,唇燥不渴,皮肤干燥,舌质淡红等燥邪感冒的症状。
这类感冒如果较轻的话不妨食用具有清肺润燥、宣降肺卫功效的食疗方来调理身体。
最常见的就是雪梨冰糖饮,但是为了增加润肺止咳、化痰平喘的效果,建议在中医师或者中药师的指导下添加一味中药——川贝,疗效更佳。
雪梨川贝冰糖饮:大雪梨1个,川贝末5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雪梨洗净,切顶去壳。川贝末与冰糖放入梨内,加适量水,上笼隔水武火蒸30分钟即成。食梨饮汤。
▲常用中成药
秋梨润肺膏:用于久咳,痰少质黏,口燥咽干。
百合固金丸: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咽干喉痛。
川贝枇杷糖浆:多用于叫十、咽痛,干咳、无痰或少痰的急性支气管炎、叫喉炎等。
气虚感冒
很多人总感觉自己无论是服用治疗风寒的感冒药还是治疗风热的感冒药都不见感冒症状好转,输液更是越输越虚。
这种情况就要请资深中医师诊疗一下,是不是因为气虚导致的感冒。
中医认为,气虚体质的人体力和精力都明显缺乏,稍微活动一下或工作、运动就有疲劳及不适的感觉。现代医学将这种情况归于亚健康范畴。
气虚体质的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明显低于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乏力疲倦、常出虚汗,一旦感冒也不足为奇。对于气虚体质者,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进行调养。
一般来说,应选择补气的食物,如小米、粳米、糯米、莜麦等。这些食物有很好的健脾益气的作用,但食用的量不可过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餐,也可以配合药膳,效果会更好。
什锦麦胚饼:葡萄干20克,龙眼肉10克,花生仁10克,大枣10枚,麦胚粉100克,白糖(或红糖)20克。
制法:葡萄干洗净,与龙眼肉一起切碎,花生仁炒熟,大枣洗净去核,上述两种食物同样切碎,将麦胚粉用开水稍烫,加人上述原料后,揉合均匀,制成薄饼,烙熟。
功效:此饼具有益气、养血、安神、提神的功效,经常适量食用,对气虚体质者有益处。
在食療过程中,患者还可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以配合治疗,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保健操等,可以起到固肾气、壮筋骨的效果。
▲常用中成药
玉屏风颗粒: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咣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常发生于夏季,患者会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一般需要清暑祛湿解表来防治。
绿豆粥:绿豆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熟时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暑。
▲常用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十滴水:用于伤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甘露消毒丸:用于暑湿蕴结,症见身热肢酸,胸闷腹胀,尿赤黄疸。
(备注:本文食疗方及中成药仅供参考,使用请遵医嘱!)
(杨璞 整理)
(编辑 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