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不断地改变着媒体的生态环境,对传统媒体构成巨大的冲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信息量方面已经处于劣势,受众群体不断被分割。面对媒体新常态,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是一个新课题。有些传统媒体在新闻选题的拓展、新闻内容的深掘、报道形式的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那么,对于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这一类报道该怎么归类和定义呢?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状态新闻。也就是将对大众百姓当前的生产、生活、生存状态进行全面、深刻、真实的记录、揭示与描述谓之为状态新闻。
一、状态新闻的内涵
这样一个概念包含了5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大众百姓”,即新闻的主体是大众百姓,而非新闻人物或者公众人物。这就是状态新闻与时政新闻、人物报道的区别。第二个要素是“当前”。指的是最近的一个时间阶段,而不是过去,也不一定是一个时间节点。第三个要素是状态。状态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形态,一样现象。这是状态新闻与事件新闻的区别。第四个要素是“全面、深刻、真实”。所谓全面,就是能够多维、多角度观察状态;所谓深刻就是通过现象能够看到其本质;所谓真实,就是原汁原味,而不臆造虚构。第五个要素是“记录、揭示与描述”。这样,状态新闻就兼具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调查的深刻性和报告文学的可读性。如果拿以上五要素来衡量,当前我们看到的调查报告、新闻调查、特写、专题等也能够归于状态新闻,只是状态新闻应该在选题方面更加宽泛一些,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那些寻常人、寻常事,都可以成为状态新闻的选题对象。
二、状态新闻的价值
所谓状态新闻,我们不应该把它理解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手段,或者是权宜之计。其价值应该体现在:
第一,状态新闻是体现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主体功能。
第二,状态新闻可以引导人们对于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对于新生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判断,传播正能量。
第三,状态新闻可以通过记者的观察和表达,促进社会的改革,促进问题的解决。
无论是宣传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还是展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无论是倡导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还是揭露阴暗落后的丑恶现象;无论是反映普通民众的合理诉求,还是批评个别存在的错误做法;无论是展现秀美迷人的山川风物,还是挖掘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都可以用状态新闻的形式来揭示和表达。状态新闻就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诠释记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三、状态新闻的发展策略
如果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比较的话,优劣参半。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迅速、信息量大,但是,原创新闻少,新闻队伍素养有待提高;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新闻队伍强大,对于新闻可以进行深度解读,受众群体依旧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但是,受流程限制,新闻不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另外,受版面、时段限制,信息量有限。所以,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博弈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在做内容上独树一帜,力避同质化竞争。那么,如何在做内容上另辟蹊径呢?这就是本文提出状态新闻的缘由。
状态新闻记录和描述的是大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接地气,就是关心老百姓所关心的,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更通俗的说法是,你关心他,他才关心你;你关注他,他才关注你。这样,也就弄明白了个别媒体为什么不受大众欢迎。要解决不接地气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本土新闻。
本土新闻在哪里?这是困扰新闻工作者的一个老问题。特别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冥思苦想,东奔西波,经常因为找不到新闻发愁。那么,在我们身边,是不是缺少“新近发生”的、“大众关注”的新闻呢?不是。用一句套话说,缺少的不是新闻的存在,而是新闻的发现。无数新闻都存在于“状态”下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个别媒体的焦点热衷于聚集在新闻人物或者公众人物身上。来自于名人身上的新闻简单、快捷,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的名人效应。在讨论状态新闻的时候,首先把新闻的对象从名人身上移开,从关注大众百姓的立场切入,实质上是一个新闻观的问题。从媒体的职能来说,所谓新闻,就是把新近发生的、大众关注的事件或者事实及时、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地予以披露。就如上面提到的时政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报道、成就宣传,同时满足“新近发生”和“大众关注”这两个要素,应该说各媒体已经做得很好了。做时政新闻,各地方媒体除了报道中央领导人重要活动和全国重要会议外,地方领导人和地方会议也无一遗漏;做事件新闻,各媒体争先恐后,长枪短炮铺天盖地;做人物报道,一夜间能把新闻人物的祖上八代挖出来,个别媒体甚至关注到某个明星脚穿多大的鞋子。那么,为什么我们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新闻不讨群众喜欢呢?简言之,就是不接地气。
实质上,这也就是状态新闻与事件新闻的区别。事件新闻的最大特点是突发性、偶然性和爆炸性,自新闻媒体诞生以来,事件新闻一直占据媒体的主导地位。当然,它符合新闻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事件新闻具有爆发力和冲击力,是媒体吸引大众的杀手锏。这也就是一旦有事件发生,各路媒体记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
做状态新闻,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大众媒体是社会“公器”,新闻工作要自觉地承担作为“ 望者”的社会责任。人民大众是新闻的消费者,同时,也应当成为新闻对象的主体。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记者就不能靠文件材料、靠来信来稿,不能坐在办公室、电脑前,而是要走出去,深入基层,到人民大众中间去,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发现新闻,捕捉新闻。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个别记者到基层采访,如领导视察一般,车接车送,吃喝招待,稿件任务完成大包小包满载而归。通过这样的程序生产的新闻产品如果能畅销,那本身就构成新闻了。
做状态新闻,就是要与大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我们说,做记者不容易,既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又要有敏锐的新闻眼光;做一个好记者更不容易,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又要有一支生花的妙笔;最难的恐怕就是做一个有情怀和有责任感的记者了,既要有对家国的热爱,又要有对自然的关怀;既要有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又要有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毋庸讳言,近年来,个别记者热衷于到景区去,到企业去,到人多的地方、富裕的地方、热闹的地方去。以至于在企业流传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当一个记者不顾尊严与体面,降下身段从人家手里讨要红包的时候,他的职业理想基本上就坍塌了。如果一个媒体的队伍大部分是由这样的人构成,那么,这个媒体差不多就要关门歇业了。好记者才能出好新闻。因此,我们说转作风,就是要把身子沉下去,切身感受老百姓的欢乐与痛苦、欣喜与忧愁,只有这样,方可拿出有血有肉,大众喜欢的新闻作品。
做状态新闻,就是要引导大众关注,让读者爱读爱看。改文风,就是要改掉那种板起面孔的说教、无病呻吟的扭捏、故作高深的说辞、长篇大论的演讲。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最朴实的故事。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方面,应该做好状态新闻的报道,因为状态新闻不仅可以避免媒体的同质化竞争,也可以在反映社会现实、贴近大众生活、传播正能量、体现媒体价值方面,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娜
一、状态新闻的内涵
这样一个概念包含了5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大众百姓”,即新闻的主体是大众百姓,而非新闻人物或者公众人物。这就是状态新闻与时政新闻、人物报道的区别。第二个要素是“当前”。指的是最近的一个时间阶段,而不是过去,也不一定是一个时间节点。第三个要素是状态。状态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形态,一样现象。这是状态新闻与事件新闻的区别。第四个要素是“全面、深刻、真实”。所谓全面,就是能够多维、多角度观察状态;所谓深刻就是通过现象能够看到其本质;所谓真实,就是原汁原味,而不臆造虚构。第五个要素是“记录、揭示与描述”。这样,状态新闻就兼具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调查的深刻性和报告文学的可读性。如果拿以上五要素来衡量,当前我们看到的调查报告、新闻调查、特写、专题等也能够归于状态新闻,只是状态新闻应该在选题方面更加宽泛一些,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那些寻常人、寻常事,都可以成为状态新闻的选题对象。
二、状态新闻的价值
所谓状态新闻,我们不应该把它理解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手段,或者是权宜之计。其价值应该体现在:
第一,状态新闻是体现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主体功能。
第二,状态新闻可以引导人们对于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对于新生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判断,传播正能量。
第三,状态新闻可以通过记者的观察和表达,促进社会的改革,促进问题的解决。
无论是宣传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还是展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无论是倡导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还是揭露阴暗落后的丑恶现象;无论是反映普通民众的合理诉求,还是批评个别存在的错误做法;无论是展现秀美迷人的山川风物,还是挖掘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都可以用状态新闻的形式来揭示和表达。状态新闻就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诠释记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三、状态新闻的发展策略
如果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比较的话,优劣参半。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迅速、信息量大,但是,原创新闻少,新闻队伍素养有待提高;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新闻队伍强大,对于新闻可以进行深度解读,受众群体依旧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但是,受流程限制,新闻不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另外,受版面、时段限制,信息量有限。所以,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博弈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在做内容上独树一帜,力避同质化竞争。那么,如何在做内容上另辟蹊径呢?这就是本文提出状态新闻的缘由。
状态新闻记录和描述的是大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接地气,就是关心老百姓所关心的,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更通俗的说法是,你关心他,他才关心你;你关注他,他才关注你。这样,也就弄明白了个别媒体为什么不受大众欢迎。要解决不接地气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本土新闻。
本土新闻在哪里?这是困扰新闻工作者的一个老问题。特别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冥思苦想,东奔西波,经常因为找不到新闻发愁。那么,在我们身边,是不是缺少“新近发生”的、“大众关注”的新闻呢?不是。用一句套话说,缺少的不是新闻的存在,而是新闻的发现。无数新闻都存在于“状态”下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个别媒体的焦点热衷于聚集在新闻人物或者公众人物身上。来自于名人身上的新闻简单、快捷,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的名人效应。在讨论状态新闻的时候,首先把新闻的对象从名人身上移开,从关注大众百姓的立场切入,实质上是一个新闻观的问题。从媒体的职能来说,所谓新闻,就是把新近发生的、大众关注的事件或者事实及时、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地予以披露。就如上面提到的时政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报道、成就宣传,同时满足“新近发生”和“大众关注”这两个要素,应该说各媒体已经做得很好了。做时政新闻,各地方媒体除了报道中央领导人重要活动和全国重要会议外,地方领导人和地方会议也无一遗漏;做事件新闻,各媒体争先恐后,长枪短炮铺天盖地;做人物报道,一夜间能把新闻人物的祖上八代挖出来,个别媒体甚至关注到某个明星脚穿多大的鞋子。那么,为什么我们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新闻不讨群众喜欢呢?简言之,就是不接地气。
实质上,这也就是状态新闻与事件新闻的区别。事件新闻的最大特点是突发性、偶然性和爆炸性,自新闻媒体诞生以来,事件新闻一直占据媒体的主导地位。当然,它符合新闻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事件新闻具有爆发力和冲击力,是媒体吸引大众的杀手锏。这也就是一旦有事件发生,各路媒体记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
做状态新闻,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大众媒体是社会“公器”,新闻工作要自觉地承担作为“ 望者”的社会责任。人民大众是新闻的消费者,同时,也应当成为新闻对象的主体。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记者就不能靠文件材料、靠来信来稿,不能坐在办公室、电脑前,而是要走出去,深入基层,到人民大众中间去,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发现新闻,捕捉新闻。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个别记者到基层采访,如领导视察一般,车接车送,吃喝招待,稿件任务完成大包小包满载而归。通过这样的程序生产的新闻产品如果能畅销,那本身就构成新闻了。
做状态新闻,就是要与大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我们说,做记者不容易,既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又要有敏锐的新闻眼光;做一个好记者更不容易,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又要有一支生花的妙笔;最难的恐怕就是做一个有情怀和有责任感的记者了,既要有对家国的热爱,又要有对自然的关怀;既要有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又要有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毋庸讳言,近年来,个别记者热衷于到景区去,到企业去,到人多的地方、富裕的地方、热闹的地方去。以至于在企业流传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当一个记者不顾尊严与体面,降下身段从人家手里讨要红包的时候,他的职业理想基本上就坍塌了。如果一个媒体的队伍大部分是由这样的人构成,那么,这个媒体差不多就要关门歇业了。好记者才能出好新闻。因此,我们说转作风,就是要把身子沉下去,切身感受老百姓的欢乐与痛苦、欣喜与忧愁,只有这样,方可拿出有血有肉,大众喜欢的新闻作品。
做状态新闻,就是要引导大众关注,让读者爱读爱看。改文风,就是要改掉那种板起面孔的说教、无病呻吟的扭捏、故作高深的说辞、长篇大论的演讲。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最朴实的故事。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方面,应该做好状态新闻的报道,因为状态新闻不仅可以避免媒体的同质化竞争,也可以在反映社会现实、贴近大众生活、传播正能量、体现媒体价值方面,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