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以各种文章的解读和分析为主,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精彩的导语设计就是艺术中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很重要的,导入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介绍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乏味的课堂导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求教、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兴趣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这是好的导语设计需要做到。那么如何找准导语的切入点,将导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语设计;课堂教学
一、介绍背景,直接切入
背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为语文教学以诗词文章为主要的教学对象,所以学生会在教学中接触各种各样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涉及面也很广,如果不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中去,而教学书中很少会用大量的篇幅去介绍文章背景,所以这些就需要教师讲述或者学生自己查询资料。通过合适的导语设计,教师可以为学生带去更多的背景信息,让学生从这些导语中探寻文章的内在含义,消除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导语设计其实没有准确的步骤和格式,但是教师需要让导语显得更加自然,所以需要增加导语的层次感,让学生一点点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主人公马丁·路德·金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一个出生于美国的非裔美国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动黑人平权运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却在最后被人刺杀,他是谁呢?他就是马丁·路德·金,牧师、社会活动家、民权主义者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从名权主义者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他一生致力于使黑人拥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他在1951年进入波士顿大学之后受到了宗教教义和宗教心理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著作)等的影响,并于1954年开始不断的参与黑人名权运动。1963年8月28日,他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对着前来参与游行活动的二十五万人进行了叫《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并在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从这个导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语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学生在教师的导语中逐渐认识到马丁·路德·金这个人,首先他是一个黑人,并处于美国这样一个黑人和白人社会地位不平衡的国家;其次就是他的成就,《时代周刊》、诺贝尔和平奖等奖项都显示出了他的影响力。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有效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抓住题眼,启迪学生
题眼其实很好理解,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显示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就能够促使学生快速的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题眼也是教师展开导语设计,体现导语智慧的重要对象。当然虽然题眼是很重要的导语切入点,但是并不是机械的去寻找题目里的关键词。比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裴多菲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生命诚可贵”,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但是关爱他人的生命也是人生在世需要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描述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又展示了怎样的人性光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出生活的洗礼。这段导语没有从题目中寻找关键词,但是其中的描述却一直圍绕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让学生依照题目去理解文章感情,学生会简单的以为文章是在描述景色,但是依靠这样的导语学生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意在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去进行探索,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然的体会出人性的美好。
三、结合旧知,融会贯通
知识是需要回顾和巩固的,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与现在的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从旧的知识出发,找寻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六国论》和《阿房宫赋》这两篇文言文为例子,从历史时间线上看《六国论》写于《阿房宫赋》之后,但是在教科书中《阿房宫赋》在《六国论》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组织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阿房宫赋》,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阿房宫的豪华和秦国贵族的奢华生活。自从秦吞并六国之后就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各种建筑工程,虽然在后世看来有利于千秋万代,但是在当时是劳民伤财的,这也导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结局。那么后人对于这件事的评价如何呢?我们不妨走进《六国论》这篇文言文中去,去领略后人对于那段历史事件的评价。
四、结束语
总之,课文的导入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与文章的相关知识。精彩的导语设计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将教材文章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提升导语设计的精确度。导语艺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品德和技能素养,这有具备了这样三种素养,教师才能够全方面的帮助学生提升心智,才能在语文教学导语设计中得到自己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卢蕾俊. 高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浅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J]. 成才之路, 2009(19):47-47.
【2】 向文乾. 设计精妙导语,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 考试周刊, 2014(17):43-44.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语设计;课堂教学
一、介绍背景,直接切入
背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为语文教学以诗词文章为主要的教学对象,所以学生会在教学中接触各种各样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涉及面也很广,如果不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中去,而教学书中很少会用大量的篇幅去介绍文章背景,所以这些就需要教师讲述或者学生自己查询资料。通过合适的导语设计,教师可以为学生带去更多的背景信息,让学生从这些导语中探寻文章的内在含义,消除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导语设计其实没有准确的步骤和格式,但是教师需要让导语显得更加自然,所以需要增加导语的层次感,让学生一点点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主人公马丁·路德·金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一个出生于美国的非裔美国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动黑人平权运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却在最后被人刺杀,他是谁呢?他就是马丁·路德·金,牧师、社会活动家、民权主义者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从名权主义者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他一生致力于使黑人拥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他在1951年进入波士顿大学之后受到了宗教教义和宗教心理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著作)等的影响,并于1954年开始不断的参与黑人名权运动。1963年8月28日,他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对着前来参与游行活动的二十五万人进行了叫《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并在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从这个导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语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学生在教师的导语中逐渐认识到马丁·路德·金这个人,首先他是一个黑人,并处于美国这样一个黑人和白人社会地位不平衡的国家;其次就是他的成就,《时代周刊》、诺贝尔和平奖等奖项都显示出了他的影响力。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有效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抓住题眼,启迪学生
题眼其实很好理解,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显示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就能够促使学生快速的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题眼也是教师展开导语设计,体现导语智慧的重要对象。当然虽然题眼是很重要的导语切入点,但是并不是机械的去寻找题目里的关键词。比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裴多菲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生命诚可贵”,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但是关爱他人的生命也是人生在世需要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描述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又展示了怎样的人性光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出生活的洗礼。这段导语没有从题目中寻找关键词,但是其中的描述却一直圍绕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让学生依照题目去理解文章感情,学生会简单的以为文章是在描述景色,但是依靠这样的导语学生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意在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去进行探索,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然的体会出人性的美好。
三、结合旧知,融会贯通
知识是需要回顾和巩固的,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与现在的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从旧的知识出发,找寻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六国论》和《阿房宫赋》这两篇文言文为例子,从历史时间线上看《六国论》写于《阿房宫赋》之后,但是在教科书中《阿房宫赋》在《六国论》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组织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阿房宫赋》,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阿房宫的豪华和秦国贵族的奢华生活。自从秦吞并六国之后就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各种建筑工程,虽然在后世看来有利于千秋万代,但是在当时是劳民伤财的,这也导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结局。那么后人对于这件事的评价如何呢?我们不妨走进《六国论》这篇文言文中去,去领略后人对于那段历史事件的评价。
四、结束语
总之,课文的导入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与文章的相关知识。精彩的导语设计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将教材文章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提升导语设计的精确度。导语艺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品德和技能素养,这有具备了这样三种素养,教师才能够全方面的帮助学生提升心智,才能在语文教学导语设计中得到自己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卢蕾俊. 高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浅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J]. 成才之路, 2009(19):47-47.
【2】 向文乾. 设计精妙导语,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 考试周刊, 2014(1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