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它是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在经济上沦为落后的国家,但她非常重视对国民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所以能够创造很多领先世界的新产品,取得很多专利权,使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经济得到了恢复,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那我们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任务的中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
一、当前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学生的作品具有成人化的特点
在各种美术比赛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儿童及青少年的绘画,那些夸张的形式、鲜艳的色彩、大胆的构图使我们大加赞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很多画过于“早熟”,5—8岁画出的效果却像10—14岁的,10—14岁画出的效果却像18—20岁的。探究其原因,一是受到成人的审美情趣的严重影响,导致画出的效果和自身心智的发展不相符合;二是辅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在辅导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绘画。这两种情况都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没有了他们的思想过程,没有了他们的感性经验,所描绘的事物再好看都是没有生命的。
2.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不断降低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和作业的时候,苦思冥想,结果却半天也画不出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去认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视野越来越开阔,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实践能力应该越来越强,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越来越强。但结果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却越来越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调查和仔细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二、学生创新能力降低的原因
1.成人化的审美观对儿童的影响
在我们美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看到有些学生苦思冥想,结果却半天也画不出什么东西,我们也常常听到他们说“我不会画这个”。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学生实际上是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有许多干扰加诸其身而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些干扰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我们从他们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出发,也许更加有助我们找到一些原因。儿童对艺术的看法是与成人不同的,艺术对儿童来说不过是表现方式而已。因为儿童的想法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现亦必不同。因为成人的“风格”与儿童的表现方式不同,艺术施教便产生了许多困难和干扰。年轻的父母总是非常热心地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培养和指导他们绘画,在指导的过程中又常常忽视幼儿心理和智力的成长过程。当父母看到他们子女的涂鸦作品的时候,总是从成年人的观察角度去判断,认为画得“不像”,如画中人的手脚、躯体、头部比例都不准确,甚至身体的某部分严重变形和扭曲,心急的父母们就会向他们提出应该怎么样画。我们知道,婴儿的“牙语”是他的一种自我意思的表现,不会因我们的鼓励或逼迫就会发出正确的声音,同样,逼迫一个涂鸦的儿童画出“写实”的作品是不现实的。人被迫去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会产生紧张和不满的情绪,当他发现他完成不了这件工作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便会产生沮丧、消极的心态,自信心会丧失,还会产生自卑的感觉。而儿童为了迎合父母认为“好的”、“美的”图画进行画画的时候,他就容易失去自信心而停止自己的创造。所以用成人的审美观去评价和干预他们,会限制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2.定型图画和填色本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模仿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如我们的沟通方法之一——语言最初就是由模仿而学到的,模仿可以让学生获得成长的知识,但有些模仿却束缚学生的发展,扼杀其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书店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供学生模仿的定型图画和填色本,里面有许多已经画好的标准图形和颜色。当我们的学生沿着既有轮廓去画一只猫的时候,他就开始丧失对猫的独特感性认识,例如,他们希望猫跑得快点可能会多画几只脚,希望猫漂亮点可能会在它的身上画上一些花进行装饰。随着猫的形状不断完整,他们对猫的喜好、厌恶、恐惧等情绪的表达就减弱了,虽然他们学会了画一只标准的猫,但是失去了心目中充满情感的猫。每当他们要画猫的时候,便想起定型图画范画中的猫的形象,但因为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而不可能画出标准的猫的时候,畏难的情绪便产生了,他们便说不会画。所以学生受到范例的限制后,不但失去了创造性和独立性,而且对范本还产生了依赖,就很难享受自由创作和宣泄自己情感的乐趣了。
3.青春期成年意识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学生在接近青春期时,最大的特征就是渐增的批判自觉。当学生的心里产生微妙的创作冲动时,这种渐增的批判自觉就会抵制学生的创造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儿童上下移动一支铅笔,嘴里发出模仿飞机的嗡嗡声,这时铅笔在他的想象中就变成在空中飞翔的飞机。这情景在成年人的眼中是正常的,认为他们在玩一种游戏而已,但当一个成年人也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会遭到嘲笑,会被其他人认为不正常。同样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情感总是伴随着我们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想象、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心理活动等。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敏感的,容易产生失望,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当他们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孩子气的行为时,或是受到别人的嘲笑时,他们会对这种行为感到羞愧,在他们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失败的感觉,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认为不应该参加这种孩子气的活动,就停止这种类似的活动。当他们以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他们这种渐增的批判自觉会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4.美术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美术专业的考生人数不断增加,据国家教委统计,2006年美术专业的考生人数已经达到一百多万,占当年高考考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竞争非常激烈。让学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导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产生了教学方法上极端的程式化和教条化。教师对相对固定的试题进行归纳、分析、预测,迎合阅卷者的口味,绘制或寻找一些相应的范画,让学生放弃常规的写生训练,只是对范画进行反复的临摹。教师把构图、明暗、色彩甚至笔法等每一个部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像背诵文章、诗词、公式一样对这些作画的图式进行熟记,然后在考试中对考题进行套用。这种方法使很多考生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但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这种教条式的应试教育会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发挥美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大家普遍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重视的是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个结果,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社会现状严重影响了我们。所以很多教师不管学生是否需要,一股脑地把知识塞给他们,学生只有被动地生吞活剥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出的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却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应用的高分低能的“人才”。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和分析,只有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只有让学生自己感知,只有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
2.扩大经验获取的提示范围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我的小孩只会画汽车”或“我的小孩只会画枪炮”等等。这表明他们的小孩思维受到了束缚,那我们就要扩大他们经验获取的提示范围,进行启发和开导,以打破僵化的思维。如果他们只会画汽车,我们可以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去启发和帮助他们开启想像力的大门。例如,我们提示:汽车是在城市的道路上行驶,还是在乡间的道路上行驶?在城市的道路上行驶有没有塞车?有没有红绿灯?有没有公共汽车站?城市有没有立交桥?有没有人行横道?你喜欢的汽车是什么颜色?在城市的道路上有什么颜色的汽车在行驶?天空是晴天还是阴天?有小鸟和鲜花吗?……这样扩大他们经验获取的范围,就可以打破他们僵化的思维,最终他们完成的作品就会丰富多彩。所以扩大经验获取的提示范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意思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以表现几个水果为例,学生常常会比较关注画得像不像,形准确与否,立体感如何,表现时常常局限于这几点。为什么学生常常局限于这几点呢?这是因为学生接触的是直观的事物居多,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水果就应该如此。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会侧重于再现生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引导学生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我认为首先可以在再现生活的基础上应用增加的方法,如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虫子进来,让作品看起来更有趣。是不是只是毛毛虫呢?有翅膀的行不行?水果切开来行不行?给水果画些纹理行不行?给水果画些数字或者字母行不行?……这样完成的作品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其次在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夸张变形,我们可以切割,我们可以抽象,我们可以变成图案,我们可以……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既使绘画的内容丰富起来,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锻炼。
总之,应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策略,才能促进其独创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尹小斌.美术应试教育的现状及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J].中国美术教育,2006(4).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当前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学生的作品具有成人化的特点
在各种美术比赛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儿童及青少年的绘画,那些夸张的形式、鲜艳的色彩、大胆的构图使我们大加赞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很多画过于“早熟”,5—8岁画出的效果却像10—14岁的,10—14岁画出的效果却像18—20岁的。探究其原因,一是受到成人的审美情趣的严重影响,导致画出的效果和自身心智的发展不相符合;二是辅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在辅导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绘画。这两种情况都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没有了他们的思想过程,没有了他们的感性经验,所描绘的事物再好看都是没有生命的。
2.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不断降低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和作业的时候,苦思冥想,结果却半天也画不出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去认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视野越来越开阔,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实践能力应该越来越强,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越来越强。但结果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却越来越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调查和仔细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二、学生创新能力降低的原因
1.成人化的审美观对儿童的影响
在我们美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看到有些学生苦思冥想,结果却半天也画不出什么东西,我们也常常听到他们说“我不会画这个”。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学生实际上是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有许多干扰加诸其身而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些干扰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我们从他们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出发,也许更加有助我们找到一些原因。儿童对艺术的看法是与成人不同的,艺术对儿童来说不过是表现方式而已。因为儿童的想法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现亦必不同。因为成人的“风格”与儿童的表现方式不同,艺术施教便产生了许多困难和干扰。年轻的父母总是非常热心地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培养和指导他们绘画,在指导的过程中又常常忽视幼儿心理和智力的成长过程。当父母看到他们子女的涂鸦作品的时候,总是从成年人的观察角度去判断,认为画得“不像”,如画中人的手脚、躯体、头部比例都不准确,甚至身体的某部分严重变形和扭曲,心急的父母们就会向他们提出应该怎么样画。我们知道,婴儿的“牙语”是他的一种自我意思的表现,不会因我们的鼓励或逼迫就会发出正确的声音,同样,逼迫一个涂鸦的儿童画出“写实”的作品是不现实的。人被迫去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会产生紧张和不满的情绪,当他发现他完成不了这件工作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便会产生沮丧、消极的心态,自信心会丧失,还会产生自卑的感觉。而儿童为了迎合父母认为“好的”、“美的”图画进行画画的时候,他就容易失去自信心而停止自己的创造。所以用成人的审美观去评价和干预他们,会限制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2.定型图画和填色本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模仿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如我们的沟通方法之一——语言最初就是由模仿而学到的,模仿可以让学生获得成长的知识,但有些模仿却束缚学生的发展,扼杀其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书店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供学生模仿的定型图画和填色本,里面有许多已经画好的标准图形和颜色。当我们的学生沿着既有轮廓去画一只猫的时候,他就开始丧失对猫的独特感性认识,例如,他们希望猫跑得快点可能会多画几只脚,希望猫漂亮点可能会在它的身上画上一些花进行装饰。随着猫的形状不断完整,他们对猫的喜好、厌恶、恐惧等情绪的表达就减弱了,虽然他们学会了画一只标准的猫,但是失去了心目中充满情感的猫。每当他们要画猫的时候,便想起定型图画范画中的猫的形象,但因为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而不可能画出标准的猫的时候,畏难的情绪便产生了,他们便说不会画。所以学生受到范例的限制后,不但失去了创造性和独立性,而且对范本还产生了依赖,就很难享受自由创作和宣泄自己情感的乐趣了。
3.青春期成年意识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学生在接近青春期时,最大的特征就是渐增的批判自觉。当学生的心里产生微妙的创作冲动时,这种渐增的批判自觉就会抵制学生的创造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儿童上下移动一支铅笔,嘴里发出模仿飞机的嗡嗡声,这时铅笔在他的想象中就变成在空中飞翔的飞机。这情景在成年人的眼中是正常的,认为他们在玩一种游戏而已,但当一个成年人也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会遭到嘲笑,会被其他人认为不正常。同样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情感总是伴随着我们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想象、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心理活动等。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敏感的,容易产生失望,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当他们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孩子气的行为时,或是受到别人的嘲笑时,他们会对这种行为感到羞愧,在他们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失败的感觉,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认为不应该参加这种孩子气的活动,就停止这种类似的活动。当他们以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他们这种渐增的批判自觉会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4.美术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美术专业的考生人数不断增加,据国家教委统计,2006年美术专业的考生人数已经达到一百多万,占当年高考考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竞争非常激烈。让学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导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产生了教学方法上极端的程式化和教条化。教师对相对固定的试题进行归纳、分析、预测,迎合阅卷者的口味,绘制或寻找一些相应的范画,让学生放弃常规的写生训练,只是对范画进行反复的临摹。教师把构图、明暗、色彩甚至笔法等每一个部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像背诵文章、诗词、公式一样对这些作画的图式进行熟记,然后在考试中对考题进行套用。这种方法使很多考生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但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这种教条式的应试教育会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发挥美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大家普遍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重视的是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个结果,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社会现状严重影响了我们。所以很多教师不管学生是否需要,一股脑地把知识塞给他们,学生只有被动地生吞活剥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出的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却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应用的高分低能的“人才”。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和分析,只有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只有让学生自己感知,只有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
2.扩大经验获取的提示范围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我的小孩只会画汽车”或“我的小孩只会画枪炮”等等。这表明他们的小孩思维受到了束缚,那我们就要扩大他们经验获取的提示范围,进行启发和开导,以打破僵化的思维。如果他们只会画汽车,我们可以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去启发和帮助他们开启想像力的大门。例如,我们提示:汽车是在城市的道路上行驶,还是在乡间的道路上行驶?在城市的道路上行驶有没有塞车?有没有红绿灯?有没有公共汽车站?城市有没有立交桥?有没有人行横道?你喜欢的汽车是什么颜色?在城市的道路上有什么颜色的汽车在行驶?天空是晴天还是阴天?有小鸟和鲜花吗?……这样扩大他们经验获取的范围,就可以打破他们僵化的思维,最终他们完成的作品就会丰富多彩。所以扩大经验获取的提示范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意思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以表现几个水果为例,学生常常会比较关注画得像不像,形准确与否,立体感如何,表现时常常局限于这几点。为什么学生常常局限于这几点呢?这是因为学生接触的是直观的事物居多,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水果就应该如此。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会侧重于再现生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引导学生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我认为首先可以在再现生活的基础上应用增加的方法,如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虫子进来,让作品看起来更有趣。是不是只是毛毛虫呢?有翅膀的行不行?水果切开来行不行?给水果画些纹理行不行?给水果画些数字或者字母行不行?……这样完成的作品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其次在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夸张变形,我们可以切割,我们可以抽象,我们可以变成图案,我们可以……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既使绘画的内容丰富起来,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锻炼。
总之,应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策略,才能促进其独创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尹小斌.美术应试教育的现状及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J].中国美术教育,2006(4).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