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elif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G)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少儿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6例病理诊断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少儿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9.8±2.9岁(6~13岁)。胸椎3例(T8-9、T11、T11-12),腰椎3例(L2、L4、L5各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并在夜间加重,X线片示肿瘤侵犯椎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同时有1例患者(T11-12者)并发轻度的后凸畸形。均采用脊柱后路经椎弓根椎体肿瘤切除术,保留椎体骨骺,植骨后,用内固定轻度撑开并恢复部分椎体间隙。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长春新碱化疗4次。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周疼痛变化情况。观测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及术后1年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后凸畸形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者随访2.3±0.9年(1~4年),未见复发及脊柱畸形。患者疼痛评分由术前5.5±1.2分,术后2周时下降到1.3±0.4分(P<0.05);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术前0.4±0.1cm,术后1年增加到1.1±0.2cm(P<0.05),1例并发胸椎后凸畸形患者,后凸角度由术前30°,术后1年随访时下降致20°。结论:少儿脊柱EG,通过保留脊柱椎体骨骺的手术方法,可以在保证患儿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于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其他文献
大麦(Hordeum vulgare)不但是重要的粮食、酿酒和饲料作物,而且是白花授粉的二倍体植物中基因组比较小的、适于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作为栽培大麦的祖先,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广泛地分布于地中海东部边缘和亚洲西部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是大麦品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本研究以采自大麦起源中心-以色列加利利湖南部,死海北部,约旦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储备粮和商品粮,矮秆基因的研究与利用是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以宁春4号、宁春40号、宁春44号(均含有Rht-D1b)与MagnifM1(含有Rht13)杂交的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