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生潘明继从34岁起,就被多种恶疾缠绕:肝硬化、胃出血、直肠癌、冠脉阻塞、晚期肺癌……这么多重疾患于一人且寿至耄耋,堪称世间罕见。
做好当“烈士”的准备 逼退肝硬化
1955年潘明继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沈阳风动工具厂门诊部工作,并在那里对中医产生了兴趣。1958年1月,他调回福州,进入卫生部在福建举办的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班,1961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医院工作。
1965年,34岁的潘明继已在同行业内崭露头角,但他的身体却非常虚弱,身体检查发现,他的肝进行性缩小,脾增大,B超有肝硬化的波形。潘明继思想压力很大,身体每况愈下,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
当时儿子远志刚满6岁,妻子施增英又怀了孕。潘明继与妻子感情甚笃,他怕自己不久于人世,妻子无法照顾两个孩子,就建议妻子人工流产。施增英死活不同意,她哭求丈夫把心放宽,好好活着。
就在这时,潘明继参加了医院组建的农村医疗队,到乡下为农民治病。此时,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想,既然到农村去,就要有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病这东西,如果在精神上战胜它,它就会知难而退。
医疗队出发那天,潘明继一改往日病恹恹的模样,像换了个人似的。他不仅帮女同事搬运行李,还爬上爬下地装车固定东西。忙了一个上午,潘明继出现了许久没有的饥饿感,贤惠的妻子给他送来了午饭,他接过来三下五除二就给干掉了。施增英看到丈夫胃口大开,甚是惊喜。
到了农村,潘明继白天看病,晚上还要点着煤油灯写简报。百忙之中,他偶尔会想起自己的病情,可他早已做好了当“烈士”的准备,什么肝呀脾呀,爱咋咋地,只要我吃得好睡得香,多活一天就是赚的!不久,医疗队的同事们发现,潘明继苍白的脸色居然变得红润起来。
近一年的农村医疗队工作结束后,潘明继到医院检查身体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肝硬化已得到了康复,这更让他相信精神力量也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
自创饮食疗法 治愈9次胃出血
潘明继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他所在的医院专门成立了一个肿瘤科,主治医师却只有潘明继一人。他白天工作,晚上不是值班就是学习,很少闲着。人毕竟不是铁打的,渐渐地,潘明继感到胃不舒服,饭量明显减少,人也开始消瘦起来。起初潘明继没当回事,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大便颜色发黑,心里顿时一沉:这是胃出血的重要特征。
内科医生给潘明继挂瓶输液,并嘱几天内不要进食。潘明继表面上尊重医生的嘱咐,暗中却我行我素,他认为一旦禁食,胃酸没有食物的冲淡、稀释,浓度升高会刺激溃疡面、侵蚀血管,加重出血的机会。有了食物,胃才能得到有效安抚,进行有序而缓慢的蠕动,进而改善血液循环。
同为医务工作者的施增英很认可丈夫的理论,时间不长,她便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饮食疗法。她清楚丈夫脾胃虚寒,便精心做湿热补胃的羊肉线面、桂圆红枣汤给他吃;丈夫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她就做滋阴、清热、润燥的食品,如藕粉、绿豆汤、薏米仁、花生浆、雪梨膏等;平时丈夫超负荷脑力劳动,施增英就为他补充高蛋白高营养食品。此外,施增英制定三餐食谱也是根据丈夫体质的需要,细心安排。在妻子的精心照顾下,潘明继的血便很快消失,精神也好了起来。
潘明继病情稍有好转便上了班,慕名找他看病的人来自全国各地,许多人为了挂他的号甚至要排上两三天的队。为了让患者满意而归,潘明继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甚至连吃药的空都没有,按时吃饭更谈不上,他的身体再次潜伏危机。一个星期天晚上,潘明继用3个多小时抢救了一名危重病人,半夜回到家里,他到卫生间里方便时,一下子拉了半痰盂血便,妻子看后吓了一跳。
第二天早上,潘明继不听妻子的劝阻继续上班。施增英不放心,赶到门诊一看,丈夫诊室门外的病人排了一走廊。施增英甚是心疼,她知道丈夫的脾气,只得回家做了一碗线面猪肠汤送到了门诊,潘明继笑着对妻子说:“知我者,贤妻也。我的肚子早就唱起‘空城计’了!”看完全部病人时针已指向下午3点,潘明继疲累地回到家,又拉了一次血便,感到肚子舒服了许多。第三天,潘明继血便量继续减少,他判断血可能已经止住了。除了感到疲乏外并无不适,于是他又照常上班去了。
1967年到1973年,潘明继胃出血达9次之多,每次都按照他独创的饮食疗法,加上他稳定的心态,合理的活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一次次地战胜了病魔。
淡然面对癌魔 八旬人笑言“精神年龄如日中天”
1995年5月,医术享誉国内外的潘明继继续奋战在医疗第一线,可这时,凶残的癌魔却又来“造访”他了。
一天,潘明继发现自己的大便有黏稠的污血丝,悚然一惊,那段时间他总是拉肚子,灌肠拍片都检查不出问题来,而他明白,这种呈暗红色的大便是大肠息肉恶变出血的症状。
随后,潘明继做了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里居然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息肉。考虑到潘明继年逾花甲,医生建议分几次用电烙铁切除,但潘明继为了节省时间,还是决定一次做完。手术切片活检结果,息肉已经癌变,潘明继随即做了切除术。
按照西医常规疗程,癌症手术后都要进行放、化疗。但潘明继对此却有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切除癌症病灶后,病人服用一些增强体能的药物,完全可能以自己的健康细胞战胜癌细胞,从而会达到延长寿命、减轻痛苦的功效。这也就是潘明继在国际上得到肯定的“扶正培本”疗法的基本内容。现在,他要用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身上做一次试验。
做过肠癌手术后,潘明继照旧运用他的饮食疗法,第三天便让妻子给他煮了碗粥吃。此后,一连七天,妻子给他做了多种诸如蛋奶糊、麦粉糊、排骨线面、鸡汤线面之类的流食,他都一一吃了下去。即便是消化不良拉肚子,他也照吃不误。
术后第三周,潘明继就上班了,每天早上出去,晚上10点多才回家。邻居很诧异:听说潘大夫患肠癌动了手术,看他红光满面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啊!
2007年初冬,肺腺癌又来“造访”潘明继。已经视癌症如寻常疾病的潘明继不怵不惧,做了切除手术后,照样没有放、化疗,而是用自己研制的专治中晚期癌症的志苓胶囊进行后续治疗,然后结合他的饮食疗法,身体很快就复元了。
两次癌症手术后,年届八旬的潘明继内脏器官已不健全,但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他忙起来时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天爬楼梯从8楼的家上上下下十几次,很多人都惊奇地问他活得这么好,到底有什么秘诀?
潘明继说:我九死一生活到现在,要说有诀窍就是视死如归,把病魔看轻。患病之后如果精神紧张、悲伤、恐惧甚至绝望,必定会加速病情恶化。而我有快乐的人生观、生死观,对战胜疾病有充分的信心和意志,我体内的免疫系统完全被激发出来,增强了体内的防卫力量,这样便会很好地抵抗疾病并能修复被损害的器官。
潘明继一生获得奖项无数。1991年,他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雕像奖”时,有10万美元奖金。按照国际惯例,这笔奖金只能用于建立对获奖者富有纪念意义的事业上,潘明继接受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建议,在他和夫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在家乡市政府、海外宗亲和朋友的支持下,在他的出生地建起了一座集教育、科研、义诊基地为一体的“明英苑”。卢嘉锡题词:融汇中西医,造福全人类。
如今,八十高龄的潘明继仍天天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还不退休颐养天年,潘明继总是笑着说:“我一个农村出来的放牛娃,选择了从医这个救死扶伤的工作,就要奉献到自己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尽管我的生理年龄不太年轻了,但我的精神年龄正如日中天!”
(责编:辛娅)
做好当“烈士”的准备 逼退肝硬化
1955年潘明继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沈阳风动工具厂门诊部工作,并在那里对中医产生了兴趣。1958年1月,他调回福州,进入卫生部在福建举办的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班,1961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医院工作。
1965年,34岁的潘明继已在同行业内崭露头角,但他的身体却非常虚弱,身体检查发现,他的肝进行性缩小,脾增大,B超有肝硬化的波形。潘明继思想压力很大,身体每况愈下,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
当时儿子远志刚满6岁,妻子施增英又怀了孕。潘明继与妻子感情甚笃,他怕自己不久于人世,妻子无法照顾两个孩子,就建议妻子人工流产。施增英死活不同意,她哭求丈夫把心放宽,好好活着。
就在这时,潘明继参加了医院组建的农村医疗队,到乡下为农民治病。此时,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想,既然到农村去,就要有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病这东西,如果在精神上战胜它,它就会知难而退。
医疗队出发那天,潘明继一改往日病恹恹的模样,像换了个人似的。他不仅帮女同事搬运行李,还爬上爬下地装车固定东西。忙了一个上午,潘明继出现了许久没有的饥饿感,贤惠的妻子给他送来了午饭,他接过来三下五除二就给干掉了。施增英看到丈夫胃口大开,甚是惊喜。
到了农村,潘明继白天看病,晚上还要点着煤油灯写简报。百忙之中,他偶尔会想起自己的病情,可他早已做好了当“烈士”的准备,什么肝呀脾呀,爱咋咋地,只要我吃得好睡得香,多活一天就是赚的!不久,医疗队的同事们发现,潘明继苍白的脸色居然变得红润起来。
近一年的农村医疗队工作结束后,潘明继到医院检查身体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肝硬化已得到了康复,这更让他相信精神力量也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
自创饮食疗法 治愈9次胃出血
潘明继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他所在的医院专门成立了一个肿瘤科,主治医师却只有潘明继一人。他白天工作,晚上不是值班就是学习,很少闲着。人毕竟不是铁打的,渐渐地,潘明继感到胃不舒服,饭量明显减少,人也开始消瘦起来。起初潘明继没当回事,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大便颜色发黑,心里顿时一沉:这是胃出血的重要特征。
内科医生给潘明继挂瓶输液,并嘱几天内不要进食。潘明继表面上尊重医生的嘱咐,暗中却我行我素,他认为一旦禁食,胃酸没有食物的冲淡、稀释,浓度升高会刺激溃疡面、侵蚀血管,加重出血的机会。有了食物,胃才能得到有效安抚,进行有序而缓慢的蠕动,进而改善血液循环。
同为医务工作者的施增英很认可丈夫的理论,时间不长,她便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饮食疗法。她清楚丈夫脾胃虚寒,便精心做湿热补胃的羊肉线面、桂圆红枣汤给他吃;丈夫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她就做滋阴、清热、润燥的食品,如藕粉、绿豆汤、薏米仁、花生浆、雪梨膏等;平时丈夫超负荷脑力劳动,施增英就为他补充高蛋白高营养食品。此外,施增英制定三餐食谱也是根据丈夫体质的需要,细心安排。在妻子的精心照顾下,潘明继的血便很快消失,精神也好了起来。
潘明继病情稍有好转便上了班,慕名找他看病的人来自全国各地,许多人为了挂他的号甚至要排上两三天的队。为了让患者满意而归,潘明继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甚至连吃药的空都没有,按时吃饭更谈不上,他的身体再次潜伏危机。一个星期天晚上,潘明继用3个多小时抢救了一名危重病人,半夜回到家里,他到卫生间里方便时,一下子拉了半痰盂血便,妻子看后吓了一跳。
第二天早上,潘明继不听妻子的劝阻继续上班。施增英不放心,赶到门诊一看,丈夫诊室门外的病人排了一走廊。施增英甚是心疼,她知道丈夫的脾气,只得回家做了一碗线面猪肠汤送到了门诊,潘明继笑着对妻子说:“知我者,贤妻也。我的肚子早就唱起‘空城计’了!”看完全部病人时针已指向下午3点,潘明继疲累地回到家,又拉了一次血便,感到肚子舒服了许多。第三天,潘明继血便量继续减少,他判断血可能已经止住了。除了感到疲乏外并无不适,于是他又照常上班去了。
1967年到1973年,潘明继胃出血达9次之多,每次都按照他独创的饮食疗法,加上他稳定的心态,合理的活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一次次地战胜了病魔。
淡然面对癌魔 八旬人笑言“精神年龄如日中天”
1995年5月,医术享誉国内外的潘明继继续奋战在医疗第一线,可这时,凶残的癌魔却又来“造访”他了。
一天,潘明继发现自己的大便有黏稠的污血丝,悚然一惊,那段时间他总是拉肚子,灌肠拍片都检查不出问题来,而他明白,这种呈暗红色的大便是大肠息肉恶变出血的症状。
随后,潘明继做了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里居然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息肉。考虑到潘明继年逾花甲,医生建议分几次用电烙铁切除,但潘明继为了节省时间,还是决定一次做完。手术切片活检结果,息肉已经癌变,潘明继随即做了切除术。
按照西医常规疗程,癌症手术后都要进行放、化疗。但潘明继对此却有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切除癌症病灶后,病人服用一些增强体能的药物,完全可能以自己的健康细胞战胜癌细胞,从而会达到延长寿命、减轻痛苦的功效。这也就是潘明继在国际上得到肯定的“扶正培本”疗法的基本内容。现在,他要用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身上做一次试验。
做过肠癌手术后,潘明继照旧运用他的饮食疗法,第三天便让妻子给他煮了碗粥吃。此后,一连七天,妻子给他做了多种诸如蛋奶糊、麦粉糊、排骨线面、鸡汤线面之类的流食,他都一一吃了下去。即便是消化不良拉肚子,他也照吃不误。
术后第三周,潘明继就上班了,每天早上出去,晚上10点多才回家。邻居很诧异:听说潘大夫患肠癌动了手术,看他红光满面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啊!
2007年初冬,肺腺癌又来“造访”潘明继。已经视癌症如寻常疾病的潘明继不怵不惧,做了切除手术后,照样没有放、化疗,而是用自己研制的专治中晚期癌症的志苓胶囊进行后续治疗,然后结合他的饮食疗法,身体很快就复元了。
两次癌症手术后,年届八旬的潘明继内脏器官已不健全,但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他忙起来时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天爬楼梯从8楼的家上上下下十几次,很多人都惊奇地问他活得这么好,到底有什么秘诀?
潘明继说:我九死一生活到现在,要说有诀窍就是视死如归,把病魔看轻。患病之后如果精神紧张、悲伤、恐惧甚至绝望,必定会加速病情恶化。而我有快乐的人生观、生死观,对战胜疾病有充分的信心和意志,我体内的免疫系统完全被激发出来,增强了体内的防卫力量,这样便会很好地抵抗疾病并能修复被损害的器官。
潘明继一生获得奖项无数。1991年,他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雕像奖”时,有10万美元奖金。按照国际惯例,这笔奖金只能用于建立对获奖者富有纪念意义的事业上,潘明继接受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建议,在他和夫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在家乡市政府、海外宗亲和朋友的支持下,在他的出生地建起了一座集教育、科研、义诊基地为一体的“明英苑”。卢嘉锡题词:融汇中西医,造福全人类。
如今,八十高龄的潘明继仍天天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还不退休颐养天年,潘明继总是笑着说:“我一个农村出来的放牛娃,选择了从医这个救死扶伤的工作,就要奉献到自己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尽管我的生理年龄不太年轻了,但我的精神年龄正如日中天!”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