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语言行为直接影响课堂学习行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安斯、罗森珊和福斯特等通过对课堂特定情境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成败进行鉴定,并对结果分析综合,得出一个“教师有效/无效言语行为分辨表”,运用“过程——成果法”分析,发现教师课堂语言行为与学生成果密切相关。教师素养、价值取向、领导方式以及教师性别的差异等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言语风格和师生互动模式,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1.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师角色行为实施的程度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含五个基本要素:职业理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课堂互动的结构。在传统的教师中心言语互动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成课堂上被动的接收器,忽视师生平等对话,多强制要求学生遵循教师意志,并以口头的表扬或者批评强化,学生互动行为多是被动的回答问题或强制性答应,呈现一种不平等的状态。
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课堂互动的深度。教师知识的缺乏,会导致教师不敢灵活处理教材,忽视课堂互动情景的创设;片面强调互动的频次和互动的形式,忽视追求深层次的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使自己拥有精湛、扎实、丰富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深层次的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中灵活组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控制影响课堂互动的调节
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可以分为组织行为、陈述行为、提问行为和反应行为,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主导作用的表现。
教师教学效能感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一般看法和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强,越能够把学生看作互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管理越民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在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行为组织、引导师生交流互动,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直接影响课堂互动行为的有效进行,并直接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个人的知识能力,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采用民主性的言语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听取同学间的发言和意见,多创造群体性言语和自发性言语机会;要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和接纳采用学生主张的方式,少采用强制性的控制行为,减少批评、斥责、维护权威性语言的行为,改变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和领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状况,改变师生互动的紧张气氛,从而达到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
3.教师性别的差异影响课堂互动环境
教师的性别差异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教育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师生的课堂互动。男女教师由于性别不同,在心理特征上显示出不尽相同的规律性。总体上,男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知识互动,女教师则倾向于情感互动。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明确性别差异,消除消极影响。教师应当明确教师的性别对课堂互动的影响,发挥男女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积极作用,消除男女教师对课堂互动的消极影响,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2)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师应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任务分工、行为反馈等方面做出不同的安排,创造性别公平的环境,建立互尊、互重、互谅、互助的和谐课堂氛围,促进男女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学生在课堂互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学生在课堂互动行为中的主体性
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态度、程度及对活动的体验。学生具有明确自我意识,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注意状态。从被动应答、自觉适应到主动创造是学生参与意识由弱到强的几种表现,体现了学生对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明确度、与教师行为的配合默契度和对学习目标和方法探索的自觉度都呈现由弱到强的态势。
学生的主体性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意志状态。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所学科目会更有兴趣,并通过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的情绪和坚强意志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的养成,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的师生互动等条件。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自觉学习者。在学习整个过程中,学前要有计划,学习中要有方向性,学习后要善于总结反思,即学生需要培养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样学生要意识到课堂互动的双向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确立和发展离开了师生互动就难以成为现实,在课堂互动行为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影响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互动中效果的其他因素
学生性别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方式。男生一般比较好动、喜欢竞争,因此喜欢参与活动色彩较浓、竞争相对激烈的师生互动,男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领先于女生,更喜欢与教师探讨抽象理论问题,在师生互动中主动性、积极性比较突出。女生一般比较安静、比较顺从,喜欢与人合作,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与教师互动时,习惯于听从教师指导,与教师配合较好。
学生年龄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处于身心发展开始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对于教师的权威地位几乎百分之百地认同,师生互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开始成熟,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由此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开始追求师生平等,这时的互动一般转向教师、学生、学科三个中心并存的局面。
学生成绩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从互动机会上看,成绩好的学生、学生干部更易成为师生互动的对象;从互动持续的时间上看,成绩好的学生与教师的言语互动持续的时间较长;从互动内容上看,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有较多的机会回答学术水平较高的问题,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回答描述性、判断性的简单问题;从互动的关系上看,成绩好的学生常常得到教师肯定性的评价,享有较多的“民主”权利,教师较容易接受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因此,教师要关注那些平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给学习不良学生创设课堂参与的机会。
同伴压力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态度。学生随着年龄的升高,同伴的影响逐渐增大,他们需要多渠道地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的定位,同伴压力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阻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因此教师要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建构合理的同伴互动群体,为同伴和谐互动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促进学生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易于推进课堂互动教学
教师应该综合师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因素,选取科学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课堂互动;要领悟教学模式的竞速,促进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师要制定系统的教学规划,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具,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盲目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出现学习要求不明、讨论时间匆匆、部分学生主宰小组讨论的现象;二是合作学习小组按座位组建,忽视了小组成员的结构;三是学生没有掌握合作技能,小组凝聚力差,不能互相启发,提炼不出自己小组的观点。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应精选教学任务,所选取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大多学生积极思考后能完成任务。同时调整小组成员结构,注意男女生比例,优差生比例,以便每个成员达到最佳的互动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平时积极训练学生合作的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团体的力量,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安斯、罗森珊和福斯特等通过对课堂特定情境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成败进行鉴定,并对结果分析综合,得出一个“教师有效/无效言语行为分辨表”,运用“过程——成果法”分析,发现教师课堂语言行为与学生成果密切相关。教师素养、价值取向、领导方式以及教师性别的差异等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言语风格和师生互动模式,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1.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师角色行为实施的程度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含五个基本要素:职业理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课堂互动的结构。在传统的教师中心言语互动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成课堂上被动的接收器,忽视师生平等对话,多强制要求学生遵循教师意志,并以口头的表扬或者批评强化,学生互动行为多是被动的回答问题或强制性答应,呈现一种不平等的状态。
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课堂互动的深度。教师知识的缺乏,会导致教师不敢灵活处理教材,忽视课堂互动情景的创设;片面强调互动的频次和互动的形式,忽视追求深层次的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使自己拥有精湛、扎实、丰富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深层次的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中灵活组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控制影响课堂互动的调节
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可以分为组织行为、陈述行为、提问行为和反应行为,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主导作用的表现。
教师教学效能感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一般看法和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强,越能够把学生看作互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管理越民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在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行为组织、引导师生交流互动,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直接影响课堂互动行为的有效进行,并直接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个人的知识能力,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采用民主性的言语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听取同学间的发言和意见,多创造群体性言语和自发性言语机会;要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和接纳采用学生主张的方式,少采用强制性的控制行为,减少批评、斥责、维护权威性语言的行为,改变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和领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状况,改变师生互动的紧张气氛,从而达到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
3.教师性别的差异影响课堂互动环境
教师的性别差异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教育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师生的课堂互动。男女教师由于性别不同,在心理特征上显示出不尽相同的规律性。总体上,男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知识互动,女教师则倾向于情感互动。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明确性别差异,消除消极影响。教师应当明确教师的性别对课堂互动的影响,发挥男女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积极作用,消除男女教师对课堂互动的消极影响,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2)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师应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任务分工、行为反馈等方面做出不同的安排,创造性别公平的环境,建立互尊、互重、互谅、互助的和谐课堂氛围,促进男女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学生在课堂互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学生在课堂互动行为中的主体性
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态度、程度及对活动的体验。学生具有明确自我意识,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注意状态。从被动应答、自觉适应到主动创造是学生参与意识由弱到强的几种表现,体现了学生对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明确度、与教师行为的配合默契度和对学习目标和方法探索的自觉度都呈现由弱到强的态势。
学生的主体性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意志状态。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所学科目会更有兴趣,并通过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的情绪和坚强意志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的养成,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的师生互动等条件。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自觉学习者。在学习整个过程中,学前要有计划,学习中要有方向性,学习后要善于总结反思,即学生需要培养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样学生要意识到课堂互动的双向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确立和发展离开了师生互动就难以成为现实,在课堂互动行为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影响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互动中效果的其他因素
学生性别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方式。男生一般比较好动、喜欢竞争,因此喜欢参与活动色彩较浓、竞争相对激烈的师生互动,男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领先于女生,更喜欢与教师探讨抽象理论问题,在师生互动中主动性、积极性比较突出。女生一般比较安静、比较顺从,喜欢与人合作,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与教师互动时,习惯于听从教师指导,与教师配合较好。
学生年龄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处于身心发展开始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对于教师的权威地位几乎百分之百地认同,师生互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开始成熟,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由此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开始追求师生平等,这时的互动一般转向教师、学生、学科三个中心并存的局面。
学生成绩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从互动机会上看,成绩好的学生、学生干部更易成为师生互动的对象;从互动持续的时间上看,成绩好的学生与教师的言语互动持续的时间较长;从互动内容上看,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有较多的机会回答学术水平较高的问题,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回答描述性、判断性的简单问题;从互动的关系上看,成绩好的学生常常得到教师肯定性的评价,享有较多的“民主”权利,教师较容易接受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因此,教师要关注那些平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给学习不良学生创设课堂参与的机会。
同伴压力影响参与课堂互动的态度。学生随着年龄的升高,同伴的影响逐渐增大,他们需要多渠道地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的定位,同伴压力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阻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因此教师要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建构合理的同伴互动群体,为同伴和谐互动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促进学生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易于推进课堂互动教学
教师应该综合师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因素,选取科学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课堂互动;要领悟教学模式的竞速,促进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师要制定系统的教学规划,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具,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盲目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出现学习要求不明、讨论时间匆匆、部分学生主宰小组讨论的现象;二是合作学习小组按座位组建,忽视了小组成员的结构;三是学生没有掌握合作技能,小组凝聚力差,不能互相启发,提炼不出自己小组的观点。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应精选教学任务,所选取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大多学生积极思考后能完成任务。同时调整小组成员结构,注意男女生比例,优差生比例,以便每个成员达到最佳的互动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平时积极训练学生合作的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团体的力量,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